《內經知要》~ 卷下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9)

1. 三、病能

[肝,足厥陰也]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之脈同結腰踝,故腰痛),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脈繞陰器,故控睪而痛為疝症。婦人少腹腫,亦疝也),甚則嗌乾,面塵脫色(脈循喉上額,支者從目系下頰,故其病如此)。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上行者挾胃貫膈,下行者過陰器,故為是諸病)。

《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二語為醫宗之綱領,萬世之準繩。其言若淺而易明,其旨實深而難究。夫邪氣者,風、寒、暑,濕,燥,火。精氣,即正氣,乃穀氣所化之精微。盛則實者,邪氣方張名為實症,三候有力名為實脈。實者瀉之,重則汗吐下,輕則清火降氣是也。

奪則虛者,亡精失血,用力勞神,名為內奪;汗之下之,吐之清之,名為外奪。氣怯神疲名為虛症,三候無力名為虛脈。虛者補之,輕則溫補,重則熱補是也。無奈尚子和、丹溪之說者,輒曰瀉實,尚東垣、立齋之說者,輒曰補虛,各成偏執,鮮獲圓通,此皆賴病合法耳,豈所為法治病乎?精於法者,止辨虛實二字而已。其中大實大虛,小實小虛,似實似虛,更貴精詳。

大虛者,補之宜峻宜溫,緩則無功也。大實者,攻之宜急宜猛,遲則生變也。小虛者,七分補而三分攻,開其一面也。小實者,七分攻而三分補,防其不測也。至於似虛似實,舉世淆訛,故曰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辨之不可不精,治之不可不審也,或攻邪而正始復,或養正而邪自除,千萬法門,只圖全其正氣耳。

嗟乎?實而誤補,固必增邪,尚可解救,其禍猶小;虛而誤攻,真氣立盡,莫可挽回,其禍至大。生死關頭,良非渺小,司命者其慎之哉)。

《調經論》:帝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陽氣者,衛外而為固者也。陽虛則無氣以溫皮膚,命曰無火。上焦所以不通,獨有寒氣而已矣)。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陰氣營於內者也。有所勞倦,則脾胃受傷。脾主肌肉,亦主運化,穀氣以生真氣,土衰則形肉與中氣俱衰,穀氣減少,脾虛下陷則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矣。脾陰不足則胃熱,肺居胸中,熱上熏肺則內熱也。

此言勞倦傷脾,故見症如上。若色欲所傷,真水耗竭,火無所畏,亢而刑金,此之內熱,尤為難療)。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陽主在上,又主在表,故陽亢則上壅而表熱,此傷寒之候也)。

白話文:

三、病能

肝經屬於足厥陰經。若肝經氣血異常,會導致腰痛無法俯仰(因肝經分支與太陰、少陽經脈交會於腰踝,故引發腰痛)。男性可能出現疝氣,女性則可能少腹腫脹(肝經環繞生殖器,牽引睪丸疼痛即為疝症;女性少腹腫脹亦屬疝病)。嚴重時會咽喉乾燥、面色晦暗無華(因肝經循喉嚨上行至額頭,分支從眼繫下行至臉頰,故有此症狀)。肝經病變還可能導致胸悶、嘔吐、腹瀉、狐疝、遺尿或排尿困難(肝經上行夾胃貫膈,下行經過生殖器,故引發這些病症)。

《通評虛實論》提到:邪氣旺盛則為實證,正氣虧損則為虛證(此為醫學核心準則。邪氣指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正氣即穀氣化生的精微物質。實證表現為邪氣亢盛、脈象有力,治療宜瀉法,重則汗吐下,輕則清熱降氣。虛證因精血耗損或過度治療所致,表現為氣虛神疲、脈象無力,治療宜補法,輕則溫補,重則熱補)。

醫者若偏執張子和、朱丹溪的瀉實理論,或李東垣、薛立齋的補虛學說,易陷於片面。真正醫術在於精辨虛實:大虛需峻補溫補,延誤則無效;大實需急攻猛治,遲緩則生變;小虛小實需攻補兼施;似虛似實尤難辨別,如「至虛有盛候」誤瀉則傷正,「大實有羸狀」誤補則加重。治病或攻邪扶正,或養正祛邪,終極目標皆在保全正氣。

誤補實證雖增邪氣,尚可輓救;誤攻虛證則真氣耗竭,禍患極大。醫者面對生死關頭,務必謹慎。

《調經論》中,黃帝問:「陽虛為何外寒?陰虛為何內熱?」岐伯解釋:陽氣源於上焦,溫煦皮膚肌肉。若寒邪外襲,上焦不通,陽氣無法布散,寒氣獨留體表,故畏寒戰慄(陽虛即衛外功能失調)。

陰虛內熱因勞倦傷脾,形氣衰弱,穀氣不足,上焦不運,下脘阻塞,胃熱上熏胸中而致(若房勞傷腎,陰虛火旺刑金,內熱更難治)。

陽盛外熱因上焦壅滯,皮膚腠理閉塞,汗孔不通,衛氣鬱積不得發散,故體表發熱(此為傷寒表熱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