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下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7)

1. 三、病能

太陰之別,直入掌中。故為痛厥掌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肺之筋結於肩背,故氣盛則痛。肺主皮毛,風寒在表,故汗出中風。母病傳子,故腎病而小便數且欠也)。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肩背處上焦為陽分,氣虛則陽病,故為痛為寒為少氣。金衰則水涸,故溺色變為黃赤)。

[大腸,手陽明也]是動則病齒痛頸腫(陽明支脈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大腸或泄或閉,皆津液病也)。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皆本經之脈所過,故如此)。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不復,不易溫也)。

[胃,足陽明也]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伸數欠,顏黑(振寒者,肝風勝也。伸者,胃之郁也。欠與顏黑,腎象也,土虛水侮,故腎之象見),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陽明熱甚,則惡人與火。驚聞木音者,土畏木也。

欲閉戶者,火動則畏光明也。上高而歌者,火性上越且陽盛,則四肢實也。棄衣而走者,中外皆熱也)。賁響腹脹,是為骭厥(賁響者,腹如雷鳴也。骭,足脛也。陽明之脈,自膝下脛,故脛骭厥逆)。

是主血所生病者(陽明為受谷而多血之經),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熱甚則狂,風甚則瘧,且汗出衄血、口喎唇瘡等症,皆本經經脈之所過也),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陽明脈從缺盆下乳挾臍腹、前陰,由股下足,以入中指,故病狀如上)。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此陽明實熱,在經在臟之辨也)。

氣不足則身以前寒慄,胃中寒則脹滿(此陽明虛寒在經在臟之辨也)。

[脾,足太陰也]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脈連舌本故強,脾虛不運故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脾脈入腹絡胃,故為痛為脹。陰盛而上走陽明,故氣滯為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後,大便也。氣,轉失氣也,氣通故快),身體皆重(脾主肌肉,脾主濕,濕傷則體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支者,上膈注心,故為煩心與痛。溏者,水泄也。瘕者,痢疾也。水閉者,土病不能治水也,水閉則濕熱壅而為疸,為不臥。脾脈起於足拇,以上膝股,腫與厥之所由生也)。

[心,手少陰也]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支者,從心系上咽,故嗌乾心痛,火炎故渴,脈循臂內,故為臂厥),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脈系目系,故目黃。出腋下,故脅痛。循臂入掌,故有熱痛等症)。

白話文:

三、病能

太陰經

太陰經的支脈直入手掌,因此會導致手掌疼痛、發熱。若氣血過盛,則會出現肩背疼痛、感受風寒、出汗中風、小便頻繁但量少(肺的筋絡連於肩背,氣盛則痛;肺主皮毛,風寒侵襲體表,故汗出中風;母病傳子,影響腎功能,故小便異常)。若氣虛,則肩背疼痛發冷、氣短呼吸困難、小便顏色改變(肩背屬上焦陽分,氣虛則陽氣不足,故疼痛發冷、氣短;肺金衰弱則腎水不足,故小便變黃赤)。

大腸(手陽明經)

經氣異常會導致牙痛、頸部腫脹(陽明經支脈從缺盆上行至頸部,穿過臉頰,進入下齒)。若津液失調,則可能腹瀉或便秘,並伴隨眼睛發黃、口乾、鼻塞流鼻血、喉嚨腫痛、肩前及上臂疼痛、食指疼痛無力(皆因經脈循行經過)。氣血過盛則經脈所過之處發熱腫脹,氣虛則畏寒難以回暖。

胃(足陽明經)

經氣異常會出現發冷顫抖、頻繁打哈欠、臉色發黑(發冷因肝風盛,哈欠因胃氣鬱滯,臉色發黑為腎虛表現)。病情加重時會厭惡人與火光,聽到木器聲易驚嚇,心神不安,獨處閉門窗,甚至登高唱歌、脫衣狂奔(陽明熱盛則惡人火;畏木音因土畏木;閉戶因畏光;登高歌因火性上炎;脫衣因內外皆熱)。若腹中雷鳴、腹脹,稱為「骭厥」(足脛氣逆)。

胃主血脈病變,可能出現狂躁、瘧疾、多汗、鼻血、口歪唇瘡、喉腫(熱盛則狂,風盛則瘧,經脈循行處病變),或大腹水腫、膝蓋腫痛,沿胸部、乳房、腹股溝、大腿、小腿外側至腳背疼痛,中趾無力(陽明經脈循行路線)。氣盛則身體前側發熱,胃熱則易飢、小便黃;氣虛則前身發冷,胃寒則腹脹。

脾(足太陰經)

經氣異常會舌根僵硬、進食嘔吐(脈連舌根故僵硬,脾虛不運化故嘔),胃痛腹脹、頻繁噯氣(脾脈入腹絡胃,陰氣上逆至陽明致氣滯),排便排氣後舒緩,身體沈重(脾主肌肉濕氣,濕盛則體重)。

脾病可能舌根痛、身體活動困難、食慾不振、心煩、胃部急痛、腹瀉或痢疾、水腫、黃疸、失眠,站立時大腿膝蓋內側腫痛,大腳趾無力(脾脈上膈注心故心煩;濕熱滯留則水腫黃疸;脈絡足部故腫痛)。

心(手少陰經)

經氣異常會喉嚨乾、心痛、口渴欲飲,稱為「臂厥」。心病可能眼睛發黃、脅痛、上臂內後側痛麻、掌心熱痛(脈絡目系故目黃,循行腋下故脅痛,經臂入掌故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