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4)

1. 三、病能

納涼飲冷,病屬於陰,熱氣抑遏,體如燔炭,必得發汗,而陰鬱之氣始散也。香薷一味為夏月發汗之要藥,其性溫熱,止宜於中暑之人。若中熱者誤服之,反成大害,世所未知);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土旺四季之末,發無常期。首如裹者。

濕傷則頭面壅重也。濕久成熱,須藥以攘奪之,苟為不奪,則熱傷陰血,筋無以榮,大筋拘而不伸,小筋弛而無力矣);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肺金主氣,病因於氣者,秋令之邪也。腫者,氣化失宜,乃為腫脹也。四維者,四肢也。相代者,言足腫不能行,手代之以扶倚也,氣不能治,終歸於竭矣)。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陽春主生髮之氣,此言春令之邪也。氣方生而煩勞太過,則氣張於外,精絕於內。春令邪辟之氣,積久不散,至夏未痊,則火旺而真陰如煎,火炎而虛氣逆上,故曰煎厥。按《脈解篇》曰肝氣失治,善怒者名曰煎厥。則此節指春令無疑。舊疏從未及之,豈非千慮一得)。

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菀,茂也,結也)於上,使人薄厥(怒氣傷肝,肝為血海,怒則氣上,氣逆則絕,所以血菀上焦,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俱亂,故為薄厥。蓋積於上者,勢必厥而吐也。薄厥者,氣血之多而盛者也)。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怒傷而至於血厥,則筋無以榮,緩縱不收,若不能容矣)。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者,或左或右,止出半邊也。沮者。言此既偏出,彼即阻滯矣。久則衛氣不固,營氣失守,當為偏枯,即半身不遂也)。汗出見濕,乃生痤(音鋤)疿(音沸,汗出則玄府開張,若涼水浴之,即見濕矣。留於膚腠,甚者為痤,微者為痱。痤。小癤也。

痱,暑疹也)。高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高粱,即肥甘也。變,病也。足,能也。厚味不節,蓄為灼熱,能生大疔。日積月累,感發最易,如持虛之器以受物也)。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音渣)。郁乃痤(形勞汗出,坐臥當風,寒氣薄之,液凝為皶,即粉刺也。若鬱而稍重,乃若小癤,其名曰痤)。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夏則腠理開而發泄,冬則腠理闔而閉藏,與時偕行也。若當開不開,當閉不閉,不得其宜,為寒所襲,留於筋絡之間,軟急不舒,形為俯僂矣)。陷脈為瘻,留連肉腠(陷脈者,寒氣自筋絡而陷入脈中也。瘻,鼠瘻之屬,邪久不散,則漸深矣)。

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寒氣漸深,自脈而流於經俞,侵及臟腑,故為恐畏驚駭也)。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營行脈中,邪氣陷脈,則營氣不從,故逆於肉而癰腫生焉)。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已閉,發為風瘧(肺主皮毛,汗之竅也,肺實藏魄,故名魄汗。汗出未透,則熱鬱於內,形氣俱爍,俞穴以閉,留止之邪必為風瘧矣)。

白話文:

【三、病症表現】

在暑熱時貪涼飲冷導致的疾病屬陰證,熱氣被寒涼抑制,身體如同燃燒的炭火,必須透過發汗才能消散體內鬱結的陰寒之氣。香薷是夏季發汗的關鍵藥物,其性質溫熱,僅適合中暑者使用。若因暑熱(陽證)誤服,反而會造成嚴重危害,這一點多數人並不清楚。

濕邪致病
頭部沈重如被布包裹,濕熱若不消除,會導致大筋收縮變短、小筋鬆弛變長;筋脈收縮則肢體拘攣,鬆弛則肌肉萎弱(濕土之氣旺盛於四季末月,發病無固定時節。頭部緊束感是濕邪侵襲頭面導致脹滿沈重的表現。濕邪久留化熱,需用藥物祛除,否則熱邪損傷陰血,筋脈失養,大筋拘緊無法伸展,小筋鬆軟無力)。

氣機失調致病
引發浮腫,四肢輪流腫脹,最終陽氣耗竭(肺主氣,因氣機失調致病多屬秋季邪氣所致。浮腫是因氣化功能失常而形成腫脹。「四維」指四肢,「相代」意指雙腳腫脹無法行走時,需用手支撐代替行動。氣機長期失調,終將導致陽氣衰竭)。

陽氣過耗的病症
過度勞累會使陽氣外張、陰精內竭,若持續至夏季,可能引發「煎厥」(春季陽氣生發,此處指春季邪氣。氣機初生時若過度勞累,會導致氣浮於外、精虧於內。春季邪氣積聚不散,延至夏季未癒,火旺煎熬真陰,虛火逆衝,稱為「煎厥」。按《脈解篇》記載,肝氣失調易怒者亦屬此證,可知此段專指春季病症,前人註解多未提及此關聯)。

情緒過激的影響
大怒會使氣血阻滯,血液鬱結於頭部,導致「薄厥」(怒傷肝,肝為血海,怒則氣逆,血隨氣上湧而鬱結於上焦。「薄」指氣血逼迫,「厥」為氣逆,氣血紊亂即稱「薄厥」,多表現為氣血上衝後的昏厥或嘔吐)。若傷及筋脈,會使肢體弛緩無力,行動受限(怒極導致血厥後,筋脈失養而鬆弛,形同癱瘓)。

異常出汗的後果
半側身體無汗,可能引發半身不遂(「偏沮」指汗液僅出於左或右半身,未出汗的一側氣血受阻。長期如此會使衛氣不固、營氣失守,最終導致偏枯,即半身癱瘓)。出汗後接觸濕氣,易生痤瘡或痱子(汗出時毛孔張開,若以冷水沖浴或受濕,邪氣滯留皮膚,重則形成小癤「痤」,輕則為暑熱疹「痱」)。

飲食不節的病症
過食肥甘厚味,易引發大疔瘡(「高粱」指肥膩食物,「變」即病變。厚味積熱,可能生成嚴重疔瘡。病邪積累後極易發作,如同以空虛容器承接外物般迅速)。

勞汗受風的影響
勞動出汗時受風寒侵襲,寒氣鬱結會形成粉刺(「皶」),若鬱積加重則轉為小癤(「痤」)。
若毛孔開合失常,寒氣入侵,可能導致駝背(夏季應開洩卻閉塞,冬季應封藏卻開洩,寒邪滯留筋絡,使肢體屈伸不利形成佝僂)。
寒邪深入脈絡會引發瘻管(如鼠瘻),久留肌肉腠理間(「陷脈」指寒邪由淺入深侵入脈中)。
邪氣透過經俞侵襲臟腑,會引發恐懼驚駭(寒氣由脈至經俞,內傳臟腑導致精神症狀)。
營氣運行受阻,逆亂於肌肉則生癰腫(邪陷脈中使營氣失調,壅滯肌肉形成腫瘍)。
汗出不透、體虛氣耗時,若俞穴閉塞,可能引發風瘧(肺主皮毛與汗孔,汗未排盡則熱鬱體內,形氣俱傷,邪留俞穴轉為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