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下 (13)
卷下 (13)
1. 三、病能
東垣曰,陰躁欲坐井中,陽已先亡,醫猶不悟,重以寒藥投之,其死何疑?故曰內熱而躁者,有邪之熱也,屬火,外熱而躁者,無根之火也,屬寒。經之論狂屢見,屬虛寒者凡四條,是狂亦有寒熱之辨矣);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暴,猝也。強者,筋強。直者,體直而不能屈伸也。
肝主筋,其化風,故曰屬風,非天外入風也。內風多燥,若用風劑則益燥,故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也。輕與疏風則益燥,且腠理開張,反招風矣);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有聲,謂腸鳴也,鼓之如鼓,謂腹脹也,皆陽氣逆壅,故曰屬熱。二症多有屬於寒者,盡信不如無書,其是之謂耶);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胕腫者,浮腫也。疼酸者,火在經也。
驚駭者,火在臟也。然胕腫痠疼,屬於寒濕者不少,驚駭不寧,屬於不足者常多也),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火(轉筋攣踡,燥熱所致,小便渾濁,清化不及,故皆屬熱,然而寒則筋急,喻如冬月嚴寒,則角弓增勁。心腎不足,多有便濁。經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讀者蓋通之可耳);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澄澈清冷者,寒水之本體,故皆屬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嘔逆者,火炎之象。吐酸者。肝木之實,暴注者,火性疾速,下迫者,火能燥物。此特道其常耳,虛寒之變,數症常作,不可不知也)。
按:經言十九條,道其常也。余每舉其反者,盡其變也,王太僕深明病機之變,其所註疏,真《內經》畫龍點睛手也。啟玄曰: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又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無水也。溏泄而久。止發無恆,是無水也。故心盛則熱,腎盛則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夫寒之不寒,責之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
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昏躁以生,此為氣不疏通,壅而為是也。余以太僕此語為岐黃傳神,常自誦憶,並勉同志。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陽氣不固,四時之邪乃能幹之。經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又曰: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皆言冬令宜閉藏也。因者,病因也。因寒而動者,內而欲心妄動,如運樞之不停,外而起居不節。
如驚氣之震動,則與天令相違,神氣不能內斂,皆浮越於外矣):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此言動而得之,為中熱之候也。炎蒸勞役。病屬於陽,故多汗而煩,氣高喘喝。即感之輕而靜者,亦精神內亂,言語無倫也),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此言靜而得之。為中暑之候也。
白話文:
三、病能
李東垣說:陰虛躁動想坐進井中,這是陽氣已經先亡失,醫生還不明白,再用寒涼藥治療,死亡是無疑的。所以說,內熱而躁動的,是有邪熱,屬於火;外熱而躁動的,是無根之火,屬於寒。《內經》論述狂症多次提到,屬於虛寒的共有四條,可見狂症也有寒熱之分。
突然發作的強直症狀,都屬於風(「暴」是突然的意思;「強」指筋脈僵硬;「直」指身體僵直不能屈伸。肝主筋,其氣化為風,所以說屬於風,但不是外來的風。內風多燥,若用祛風藥反而更燥,因此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說法。輕率使用疏風藥會加重燥象,且使腠理開張,反而招致風邪)。
各種病症有聲響,敲擊如鼓聲,都屬於熱(「有聲」指腸鳴;「鼓之如鼓」指腹脹,都是陽氣壅滯逆亂所致,所以說屬熱。但這兩種症狀也有屬於寒的,完全相信書本不如無書,就是這個道理)。
各種浮腫、疼痛酸楚、驚恐不安,都屬於火(「胕腫」指浮腫;「疼酸」是火在經脈;「驚駭」是火在臟腑。但浮腫酸痛,屬於寒濕的也不少;驚恐不安,屬於氣血不足的也很多)。
各種筋脈拘攣反折、水液混濁,都屬於火(轉筋攣縮是燥熱所致,小便混濁是清化不及,所以都屬熱。但寒也會使筋脈拘急,比如冬天嚴寒時,筋脈會像弓弦一樣緊繃。心腎不足的人也常見小便混濁。《內經》說:「中氣不足,大小便會失常。」讀者應靈活理解)。
各種水液清澈寒冷,都屬於寒(清澈寒冷是寒水的本性,所以都屬寒)。
各種嘔吐酸水、急劇腹瀉、裡急後重,都屬於熱(嘔逆是火氣上炎的表現;吐酸是肝火實盛;急瀉是火性急速;下迫是火能燥物。但這些只是常理,虛寒變證也會出現這些症狀,不可不知)。
按:《內經》病機十九條是講一般規律,我常舉出相反的案例,以窮盡其變化。王冰(太僕)深明病機之變,他的註解真是《內經》的畫龍點睛之筆。王冰說:比如極寒時用熱藥無效,是無火(陽虛),應補心陽;極熱時用寒藥無效,是無水(陰虛),應滋腎陰。熱症反覆發作,時動時止,是陰虛,當補腎。
內格嘔逆、食入即吐,是有火;病嘔吐、食入反出,是無火。急劇腹瀉、食物不消化,是陰虛;長期溏洩、時發時止,也是陰虛。所以心火盛則熱,腎水盛則寒;腎虛則內生寒,心虛則內生熱。熱不得寒,是陰虛;寒不得熱,是陽虛。寒之不寒,責在無水;熱之不熱,責在無火。熱不持久,是心虛;寒不持久,是腎虛。
有時用寒藥治熱,卻導致不能進食;用熱藥治寒,卻引起昏躁,這是氣機不暢、壅滯所致。我認為王冰這段話深得岐黃精髓,常背誦牢記,並與同道共勉。
《生氣通天論》說:因於寒,陽氣應如門樞般內守,若起居如受驚擾,神氣就會外浮(陽氣不固,四時邪氣就能侵犯。《內經》說:「冬季三個月,應閉藏。水結冰、地凍裂,不可擾動陽氣。」又說:「冬氣在骨,蟄蟲深藏,君子居室。」都強調冬季宜閉藏。「因」指病因。因寒而動,內則慾念妄動如門樞不停轉動,外則起居不節如受驚擾,違背天時,神氣不能內斂,就會外浮)。
因於暑,會出汗,煩躁則喘息有聲,安靜則多言(這是動而得病,屬中熱的表現。炎熱勞累,病屬陽,所以多汗煩躁、氣喘有聲。即使輕症靜養,也會精神錯亂、言語無序)。
身體像燒炭一樣熱,出汗後熱退(這是靜而得病,屬中暑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