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下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2)

1. 三、病能

《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風者,風病不一也。掉,搖動也。眩,昏花也。風木善動,肝家之症也,掉眩雖同,而虛實有別,不可不察焉);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收,斂束也。引,牽急也。筋脈攣急本是肝症,而屬於腎者,一則以腎肝之症同一治,一則腎主寒水之化,腎虛則陽氣不充,營衛凝泣;肢體攣踡。所謂寒則筋急也),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膹者,喘急上逆。

郁者,痞塞不通。肺主氣,氣有餘者,本經自伏之火;氣不足者,則火邪乘之。虛實之分,極易淆誤,所當精辨。近世庸者。概指為肺熱而攻其有餘,虛虛之禍,良可嗟悼);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司濕化,又主肌肉,內受濕淫,肌體腫滿,故屬於脾,土氣太過,則濕邪盛行,其病驟至;法當分疏。

土氣不及,則木乘水侮,其病漸成,法當培補,二者易治,比於操刃);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昏悶曰瞀,抽掣曰瘛,邪熱傷神則瞀,亢陽傷血則瘛,雖皆屬火,亦有虛實之分。丹溪曰;實火可瀉。岑連之屬;虛火可補,參耆之屬。

仁人之言哉),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熱甚則瘡痛,熱微則瘡癢,心主熱火之化,故痛癢諸瘡,皆屬於心也),諸厥固泄,皆屬於下,(厥者,自下而逆上也,陰衰於下,則為熱厥,陽衰於下,則為寒厥。固者,二便不通也。陽虛則無氣,而清濁不化,寒也。火盛則水衰,而精液乾枯,熱也。

泄者,二便不固也。命門火衰則陽虛失禁,寒也。腎宮水衰則火迫注泄,熱也。腎開竅於二陰,腎主二便,居下故也);諸痿喘嘔,皆屬於上(痿廢應屬下部而屬於上者,何也?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氣急曰喘,病在肺也。有聲無物曰嘔,肺胃司之,總屬在上之症);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禁,即噤也,寒厥咬牙曰噤。鼓,鼓頷也。

慄,戰慄也。寒戰而神不自持,如喪神守,皆火也。心火亢極,反兼勝己之化,此火實也,陽虛陰盛,氣不衛外而寒戰者,此火虛也);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痙者,風濕而屈伸不利也。項屬足太陽寒水,水即濕也,故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喘咳嘔吐,氣滿逆急。

皆沖逆之症,火性炎上,故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氣內淫,變為煩滿,故曰皆屬於熱。近世執此一句,因而誤人不可勝數,獨不聞經曰:歲水太過,腹大脛腫。歲火不及,脅滿腹大。流衍之紀,病脹。水鬱之發,善脹。太陽之勝,腹滿。陽明之復,腹脹。又曰:適寒涼者脹。

又曰:藏寒生滿病。又曰,胃中寒則脹滿。此九者,皆言寒脹也。故東垣曰,大抵寒脹多,熱脹少,良有本矣),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躁者,煩躁也。狂者,妄亂也,越者,如登高而歌之類。火入於肺則煩。火入於腎則躁。又有陰盛發躁。成無己曰:陰躁欲坐井中,但欲飲水、不得入口。

白話文:

三、病能

《至真要大論》提到:

  1. 各種風症引起的顫抖、眩暈,都與肝有關
    (風症表現多樣,「掉」指搖晃,「眩」指頭暈眼花。肝屬木,主風動,因此這類症狀多屬肝病,但需區分虛實)。

  2. 各種寒症引起的收縮拘急,都與腎有關
    (「收」是緊縮,「引」是牽拉僵硬。筋脈攣急雖屬肝病,但腎主寒水,腎虛則陽氣不足,導致肢體蜷縮,即「寒則筋急」)。

  3. 各種氣機鬱滯、呼吸急促,都與肺有關
    (「膹」是氣逆喘急,「郁」是氣塞不通。肺主氣,氣實為肺火,氣虛為外邪乘虛,虛實易混淆,誤治恐傷正氣)。

  4. 各種水腫脹滿,都與脾有關
    (脾主濕與肌肉,濕邪內侵則腫滿。土氣過盛則濕病急發,需疏導;土氣不足則肝腎乘虛,需調補,誤治如刀刃傷人)。

  5. 各種高熱昏迷、抽搐,都與火有關
    (「瞀」是神昏,「瘛」是抽筋。實火可清熱瀉火,虛火則需溫補,不可一概而論)。

  6. 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與心有關
    (心主火,熱重則瘡痛,熱輕則瘡癢)。

  7. 各種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都與下焦(腎)有關
    (厥逆是氣血上逆,陰虛為熱厥,陽虛為寒厥;二便不通或失禁,皆因腎陽虛或腎陰虛導致)。

  8. 各種痿症、喘咳、嘔吐,都與上焦(肺胃)有關
    (肺熱葉焦導致肢體痿弱,喘屬肺病,嘔屬肺胃氣逆)。

  9. 各種牙關緊閉、顫抖如喪神智,都與火有關
    (實火為心火亢盛,虛火為陽虛陰盛而寒戰)。

  10. 各種痙攣、頸項強直,都與濕有關
    (濕邪侵襲經絡,項部屬太陽寒水經,水濕同源)。

  11. 各種氣逆上衝(如咳喘嘔吐),都與火有關
    (火性炎上,導致氣機上逆)。

  12. 各種腹脹、腹大,多因熱邪,但寒脹更常見
    (雖言「皆屬熱」,但古籍列舉多種寒性腹脹,如陽虛、水濕過盛等,故臨床需辨寒熱)。

  13. 各種煩躁、發狂、舉止失常,都與火有關
    (火擾心肺則煩,入腎則躁;陰盛格陽也會出現假熱躁動,如欲飲水卻無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