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一、經絡

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會足少陽於陽交,為陽維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小腹側,會足少陽於居髎,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足太陽於臂臑,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蹺於臑俞,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上腦空、承靈、正營、目窗。

臨泣,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

帶脈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於五樞、維道。

二蹺為病,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少腹痛,裡急,腰及髖髎下相連陰中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

二維為病,陰陽不能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維主表,陰維主裡。

帶脈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婦人小腹痛,裡急後重,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

李瀕湖云:奇經八脈者,陰維也、陰維也、陰蹺也、陽蹺也、沖也、任也、督也,帶也。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蹺起於跟中,維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

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

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

愚按: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經有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也。絡有十五者,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絡也。合計二十七氣,如泉之流不捨晝夜,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終而復始,如環無端。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八脈無表裡配合,不成偶。

故曰奇也。正經猶溝渠,奇經猶湖澤,譬之雨降溝盈,溢於湖澤也。臟腑者,經絡之本根。經絡者,臟腑之枝葉,諳於經絡,則陰陽表裡、氣血虛實瞭然於心目。初學者必先於是,神良者亦不外於是。第粗工昧之,詆其迂遠不切,智士察之,謂其應變無窮耳。

白話文:

一、經絡

陽維脈起始於各陽經交會之處,其脈從足太陽經的金門穴發出,位於足外踝下方一寸五分處,向上經過外踝上七寸,與足少陽經在陽交穴會合,此處為陽維脈的郄穴。接著沿膝蓋外側上行至大腿根部,抵達小腹側邊,與足少陽經在居髎穴會合,再沿著脅肋斜向上行至肘部,與手陽明經、足太陽經在臂臑穴會合,經過肩前,與手少陽經在臑會穴、天髎穴會合,然後與手足少陽經、足陽明經在肩井穴會合,進入肩後,與手太陽經、陽蹺脈在臑俞穴會合,向上沿耳後行走。與手足少陽經在風池穴會合,再上行至腦空、承靈、正營、目窗等穴。

接著下行至臨泣穴,與手足少陽經、陽明經五條脈在陽白穴會合,沿頭部進入耳中,上行至本神穴而止。

帶脈起始於季脅部的足厥陰經章門穴,與足少陽經一同沿帶脈行走,環繞腰部一周,如同束帶一般,又與足少陽經在五樞穴、維道穴會合。

陽蹺、陰蹺二脈若出現病變,會導致癲癇、寒熱交替、皮膚麻木痹痛、小腹疼痛、腹部拘急、腰部及髖部以下連帶陰部疼痛,男性可能出現陰疝,女性則可能月經淋灕不盡。

陽維、陰維二脈若出現病變,陰陽無法相互維繫,則會使人精神恍惚、意志消沈,身體鬆軟無力,難以自主控制。陽維脈病變多表現為寒熱症狀,陰維脈病變則多表現為心痛。陽維脈主導表證,陰維脈主導裡證。

帶脈若出現病變,會導致腹部脹滿、腰部鬆軟無力如坐水中,女性可能出現小腹疼痛、裡急後重、抽搐痙攣、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症狀。

李瀕湖說:奇經八脈包括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衝脈、任脈、督脈、帶脈。陽維脈起始於各陽經交會之處,從外踝上行於衛分;陰維脈起始於各陰經交會之處,從內踝上行於營分,因此它們是全身的綱維。陽蹺脈起始於足跟,沿外踝上行於身體左右兩側;陰蹺脈起始於足跟,沿內踝上行於身體左右兩側,因此它們能使關節靈活敏捷。

督脈起始於會陰,沿背部行走於身體後方,為陽脈的總督,故稱為「陽脈之海」。任脈起始於會陰,沿腹部行走於身體前方,為陰脈的承載,故稱為「陰脈之海」。衝脈起始於會陰,夾臍上行,直衝向上,為諸脈的衝要,故稱為「十二經之海」。帶脈則橫向環繞腰部,狀如束帶,用以約束諸脈。因此,陽維脈主導全身表證,陰維脈主導全身裡證,以乾坤來比喻;陽蹺脈主導身體左右兩側的陽氣,陰蹺脈主導身體左右兩側的陰氣,以東西來比喻;督脈主導身後之陽,任脈、衝脈主導身前之陰,以南北來比喻;帶脈橫向約束諸脈,以六合來比喻。因此,醫者若能通曉奇經八脈,便能掌握十二經與十五絡的要旨。

按:直行的稱為「經」,旁支的稱為「絡」。經脈有十二條,包括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絡脈有十五條,即十二經各有一條別絡,加上脾之大絡,以及任脈、督脈的絡脈,共十五絡。總計二十七條氣脈,如泉水般日夜流動不息,陰脈滋養五臟,陽脈滋養六腑,循環往復,無始無終。其溢出的氣血流入奇經八脈,相互灌溉,八脈無表裡配對,不成偶數,故稱為「奇」。正經如同溝渠,奇經如同湖澤,好比雨水充滿溝渠後溢入湖澤。臟腑是經絡的根本,經絡是臟腑的枝葉,熟悉經絡,便能清楚掌握陰陽表裡、氣血虛實的變化。初學者必先從此入手,高明醫者亦不離此道。然而,粗淺的醫者忽視經絡,認為其迂遠不切實際;明智的醫者則深知經絡之學應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