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26)
卷上 (26)
1. 五、藏象
《新校正》云:在東方曰風傷筋,酸傷筋;中央曰濕傷肉,甘傷肉,是自傷也,南方曰熱傷氣,苦傷氣,北方曰寒傷血,咸傷血,是傷我所勝也;西方云熱傷皮毛,是所不勝傷己也,辛傷皮毛。是自傷也。五方所傷,有此三例不同)。
《靈樞·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理賦於天者德也,形成於地者氣也,天地氤氳,德下流而氣上薄,人乃生焉)。故生之來謂之精(來者,所從來也。生之來,即有生之初也。陰陽二氣各有其精;精者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為五行之最初,故萬物初生,其來皆水。
《易》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是也),兩精相搏謂之神(兩精者,陰陽也。相搏者,交媾也。《易》曰: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周子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即兩精相搏也。神者,至靈至變,無形無象,奈何得之精搏之後乎?《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不測之謂神。
《易》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神者,即虛極之本,生天生地者也。彌滿乾坤,無之非是,故《易》曰神無方,即天之所以為天,地之所以為地者。二五妙合之後,宛然小天地矣,故云),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人之生也,以氣養形,以形攝氣,氣之神曰魂,形之靈曰魄,生則魂載於魄,魄檢其魂。
死則魂歸於天,魄歸於地。魂喻諸火,魄喻諸鏡。火有光焰,物來便燒。鏡雖照見,不能燒物。夫人夢有動作,身常靜定,動者魂之用,靜者魄之體也。夫精為陰,神為陽,魂為陽,魄為陰,故隨神往來、並精出入,各從其類也),所以任物者謂之心(神雖藏於心,神無形而體虛,心有形而任物,君主之官,萬物皆任也),心有所憶謂之意(心已起而未有定屬者,意也),意之所存謂之志(意已決而確然不變者,志也),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志雖定而反復計度者,思也)。因思而遠慕謂之慮(思之不已,必遠有所慕。
憂疑輾轉者,慮也),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慮而後動,處事靈巧者,智也。五者各歸所主之臟,而統於心,故諸臟為臣使,而心為君主)。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神藏於心,心傷則神不安,失其主宰也。心者脾之母,心虛則脾亦薄,肉乃消瘦也。毛悴者,憔悴也。色夭者,心之色赤,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火衰畏水,故死於冬)。
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憂本傷肺,今以屬脾者,子母相通也。憂則氣滯而不運。故悗悶也。四肢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故脾傷則四肢不舉。脾之色黃,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土衰畏木,故死於春)。
白話文:
五、藏象
《新校正》提到:東方屬風,風會損傷筋,酸味也會傷筋;中央屬濕,濕會損傷肌肉,甘味也會傷肉,這是自我傷害;南方屬熱,熱會損傷氣,苦味也會傷氣;北方屬寒,寒會損傷血,鹹味也會傷血,這是克制他方而反傷自身;西方提到熱傷皮毛,這是被克制的一方反傷自己,辛味也會傷皮毛,這屬於自我傷害。五方所傷的情況,可分為這三種不同類型。
《靈樞·本神篇》說:天賦予我們的是「德」,地賦予我們的是「氣」,德流動而氣凝聚,生命因此產生(「德」是天的規律,「氣」是地的形質,天地交融,德下降而氣上升,人因而誕生)。生命的根源稱為「精」(「來」是指生命的起源,陰陽二氣各有其精;「精」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是五行的最初狀態,所以萬物初生時,其本質皆屬水。《易經》說:「男女精氣結合,萬物化生」,就是這個道理)。陰陽兩精相交稱為「神」(「兩精」指陰陽,「相搏」指交合。《易經》說:「天數五,地數五,五方相合而各有對應。」周敦頤說:「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即陰陽相交。「神」極其靈動變化,無形無象,如何能在精氣交合後顯現?《天元紀大論》說:「陰陽不可測度稱為神。」《易經》說:「知曉變化之道者,便知神的作為。」神是虛無的本源,能生天地,充滿宇宙,無處不在,所以《易經》說「神無方」,即天地的本質。陰陽二氣妙合後,便形成小天地,因此說)。
跟隨神往來運作的稱為「魂」,依附精而出入的稱為「魄」(陽神為魂,陰神為魄。人活著時,以氣養形,以形攝氣,氣的靈動稱為魂,形的靈性稱為魄。生時魂依附魄,魄約束魂;死後魂歸天,魄歸地。魂如火焰,能主動燃燒;魄如鏡子,只能照見卻無法作用。人做夢時身體不動,動的是魂的作用,靜的是魄的本體。精屬陰,神屬陽,魂屬陽,魄屬陰,因此魂隨神往來,魄隨精出入,各從其類)。
負責感知外物的稱為「心」(神雖藏於心,但神無形而虛,心有實體而能承載外物,如君主般統御萬物)。心中有所記憶稱為「意」(心念已起但尚未確定方向)。意念固定後稱為「志」(意念堅定不移)。因志向而反覆思考稱為「思」(雖有目標但仍需權衡)。因思考而深謀遠慮稱為「慮」(反覆推敲,憂疑不定)。因慮而妥善處事稱為「智」(深思後行動,處事靈巧。這五者各歸屬五臟,但由心統領,因此諸臟如臣使,心為君主)。
心若過度驚恐思慮會傷神,神傷則恐懼失控,肌肉消瘦,毛髮枯槁,面色黯淡,冬季易亡(神藏於心,心傷則神不安,失去主宰。心為脾之母,心虛則脾弱,肌肉消瘦。面色黯淡指心之赤色應如白裡透紅,而非暗紅。火衰畏水,故冬季危險)。
脾若長期憂愁不解會傷意,意傷則煩悶混亂,四肢無力,毛髮枯槁,面色黯淡,春季易亡(憂本傷肺,但脾肺相通,憂則氣滯不暢。四肢依賴胃氣,但需脾運化,脾傷則四肢無力。脾之黃色應如絲綢裹雄黃,而非土黃。土衰畏木,故春季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