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18)
卷上 (18)
1. 四、脈診
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脾屬土,土為萬物之母。運行水穀,變化精微,以灌溉於南心北腎、東肝西肺,故曰四旁。孤臟者,位居中央,寄旺四時之末各十八日,四季共得七十二日。每季三月,各得九十日。於九十中除去十八日,則每季只七十二日,而為五行分旺之數,總之五七三百五,二五一十,共得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也)。
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善者,脾之平脈也。脾何以無平脈可見乎?土無定位,亦無定象,古人強名之曰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此數語者,未嘗有定象可指、定形可見也。不可得見者,即難以名狀也。惡者,即太過不及之病脈也)。
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烏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按《平人氣象論》曰:堅銳如烏之喙,如水之流,故脾死。夫如烏之喙者,硬而不和,如水之流者,散而無紀,土德有慚,病在不治,即所謂惡者可見也)。
《平人氣象論》曰: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連珠、琅玕,喻其盛滿溫潤,即微鉤之義也,即胃氣之脈也,故曰心平)。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喘喘連屬,急數之象也。其中微曲,鉤多胃少之義也)。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前曲者,輕取之而堅大,後居者。
重取之而牢實,如持革帶金鉤,而沖和之意失矣,故曰心死)。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厭厭聶聶,澀之象也,如落榆莢,毛之象也。輕浮和緩,為有胃氣。此肺之平脈也)。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不上不下,亦澀也。如循雞羽,亦毛也,但毛多胃少,故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如物之浮,則無根矣。
如風吹毛,則散亂矣。但毛無胃,故曰肺死)。
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招招,猶迢迢也。揭,高舉也。高揭長竿,梢必和軟,和緩弦長,弦而有胃氣者也,為肝之平脈)。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盈實而滑,弦之太過也。長竿無梢,則失其和緩之意,此弦多胃少,故曰肝病)。
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勁,強急也。新張弓弦,弦而太過,但弦無胃者也,故曰肝死)。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和柔者,悠悠揚揚也。相離者,不模糊也。如雞踐地,緩而不迫。胃氣之妙也,是為脾平)。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實而盈數,強急不和也。如雞舉足之象,此即弱多胃少,為脾之病)。死脾脈來,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如鳥之喙,硬也;如鳥之距,急也;如屋之漏,亂也;如水之流,散也。脾氣已絕,見此必死)。
白話文:
四、脈診
脾脈屬土,是孤獨的臟器,負責滋養四周臟腑(脾屬土,土是萬物之母,運化水穀,轉化精微,灌溉南心、北腎、東肝、西肺,故稱「四旁」。「孤臟」指脾位居中央,在四季末尾各旺盛十八日,四季共七十二日。每季三個月共九十日,扣除十八日,實際每季七十二日,為五行分配之數,總計五七三百五,二五一十,共三百六十日,形成一年)。
健康的脾脈難以察覺,異常的脾脈則可辨識(健康的脾脈平穩,因土無固定位置與形象,古人勉強形容為不浮不沈、不大不小、不急不緩,悠然自得,難以具體描述。異常脈象則指過強或過弱的病脈)。
若脈象如水流般洶湧,稱為「太過」,病在體表;若如鳥嘴般尖硬,稱為「不及」,病在體內(《平人氣象論》提到:脈象堅硬如鳥嘴或散亂如水,預示脾功能衰竭,屬不治之症,即異常脈象)。
《平人氣象論》記載:
-
心脈:
-
健康心脈如連珠滑潤,觸感似美玉,稱為「心平」,夏季以胃氣為根本(連珠、美玉比喻脈象充盈溫潤,屬微鉤脈,即有胃氣的脈象)。
-
病態心脈急促連續,略帶彎曲,稱為「心病」(急促為數脈,彎曲表示鉤脈多而胃氣少)。
-
死症心脈前段彎曲、後段僵硬,如持帶鉤,稱為「心死」(輕按堅大,重按牢實,失去柔和,故為死脈)。
-
肺脈:
-
健康肺脈輕柔如榆莢飄落,稱為「肺平」,秋季以胃氣為根本(輕澀浮緩為有胃氣)。
-
病態肺脈滯澀如撫雞羽,稱為「肺病」(毛脈多而胃氣少)。
-
死症肺脈虛浮無根或散亂如風吹毛,稱為「肺死」(無胃氣之象)。
-
肝脈:
-
健康肝脈柔軟如長竿末梢擺動,稱為「肝平」,春季以胃氣為根本(和緩弦長為有胃氣)。
-
病態肝脈充盈滑實如撫長竿,稱為「肝病」(弦脈過強,缺乏柔和)。
-
死症肝脈緊繃如新弓弦,稱為「肝死」(極度弦急,無胃氣)。
-
脾脈:
-
健康脾脈柔和如雞踏地,稱為「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根本(從容不迫,胃氣充足)。
-
病態脾脈強急如雞抬足,稱為「脾病」(胃氣不足)。
-
死症脾脈尖硬如鳥嘴、急促如鳥爪、紊亂如屋漏、散漫如水,稱為「脾死」(脾氣斷絕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