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17)
卷上 (17)
1. 四、脈診
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內言臟氣,臟象有位,故可按而紀也。外言經氣,經脈有序,故可終而始也。明此四時內外六法,則病之表裡陰陽,皆可灼然明辨,故為持脈之大法)。
《玉機真藏論》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端直以長,狀如弓弦,則有力矣。然軟弱輕虛而滑,則弦不至於太勁,宛然春和之象也)。
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實而強大,則不能軟弱輕虛矣,不實而微,不能端直以長矣,皆弦脈之反也。故上文曰反此者病。外病多有餘,內病多不足,大抵然也)。
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忘,當作怒。《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忽忽善怒,眩冒巔疾。眩者,目花也。冒者,神昏也。足厥陰之脈會於巔,貫膈布脅,故見症乃爾)。
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鉤義如木之垂枝,即洪脈也。其來則盛。其去則衰,陽盛之象)。
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來盛去盛,鉤之過也。來不盛去反盛,鉤之不及也。去反盛者,非強盛也。凡脈自骨出膚謂之來,自膚入骨謂之去)。
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太過則陽有餘而病在外,故身熱膚痛。浸淫者,濕熱之甚也。不及則君火衰而病在內,故為心不足而煩,火乘金而咳。氣泄者,陽氣下陷也)。
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浮者,輕虛之別名也。來急去散,亦是狀浮之象也,即毛也)。
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毛而有力為中央堅,毛而無力為微)。
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肺主氣,故太過則氣逆背痛。慍慍者,氣鬱貌。不及則氣短而咳。氣不歸原,故上氣。陰虛內損,故見血;下聞病音者,腸鳴泄氣也)。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營者,退藏於密之義也,即沉石之義也)。
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彈石者,堅強之象也,如數者,非真數也,言去之速也)。
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解者,懈怠而肢體不收也。㑊者,形跡困倦也。脊痛者,腎脈所過也。邪氣太過,則正氣少而不欲言矣。心腎不交,故心中如飢。䏚中者,季脅下空軟處,腎之所居也。腎脈貫脊屬腎絡膀胱,故為脊痛、腹滿、便變諸症)。
白話文:
四、脈診
因此說:要瞭解內在臟腑的情況,需通過按脈來推斷;要瞭解外在經脈的變化,需從脈象的終始來觀察。這六種方法(四時與內外),是診脈的基本法則(內在指臟腑之氣,臟腑各有定位,故可按脈推斷;外在指經脈之氣,經脈運行有序,故可從脈象終始觀察。明白這四時內外的六種診法,就能清楚辨別疾病的表裡陰陽,因此是診脈的重要原則)。
《玉機真藏論》提到:春脈對應肝臟,屬東方木,象徵萬物初生,因此脈氣來時柔軟輕虛而滑,端直且長,稱為「弦脈」。若與此相反,則為病態(端直而長,狀如弓弦,表示有力;但柔軟輕虛而滑,則弦而不過於強勁,正是春天和緩之象)。
若脈氣來時強實有力,稱為「太過」,病在外;若脈氣來時虛弱微弱,稱為「不及」,病在內(強實有力則失去柔軟輕虛之性,虛弱微弱則無法端直而長,皆違反弦脈特性。故上文說「反此者病」。外病多屬有餘,內病多屬不足,大致如此)。
太過會使人易怒、頭暈目眩、神昏及頭頂疾病;不及則會導致胸痛牽引背部,向下則兩脅脹滿(「忘」應為「怒」。《本神》篇說:肝氣虛則恐懼,實則易怒。《氣交變大論》也提到:木氣過盛時,人易怒、眩暈、頭頂疾病。眩是眼花,冒是神志昏沈。足厥陰肝經上行至頭頂,貫穿膈肌分佈於脅部,故出現這些症狀)。
夏脈對應心臟,屬南方火,象徵萬物繁盛生長,因此脈氣來時旺盛而去時衰弱,稱為「鉤脈」。若與此相反,則為病態(鉤脈如樹枝下垂,即洪脈,來時盛,去時衰,是陽氣旺盛之象)。
若脈氣來去皆盛,稱為「太過」,病在外;若脈氣來時不盛而去時反盛,稱為「不及」,病在內(來去皆盛是鉤脈過度;來不盛去反盛是鉤脈不足。去時反盛並非真正強盛,凡脈從深部浮出為「來」,從表層沈入為「去」)。
太過會使人身熱皮膚痛,甚至濕熱瘡瘍蔓延;不及則導致心煩、咳嗽吐痰,或氣虛下陷(太過是陽氣過盛而病在外,故身熱膚痛;濕熱嚴重則成浸淫瘡。不及是心火不足而病在內,故心煩、火克金而咳;氣洩是陽氣下陷)。
秋脈對應肺臟,屬西方金,象徵萬物收斂成熟,因此脈氣輕虛浮起,來時急促而去時散漫,稱為「浮脈」。若與此相反,則為病態(浮即輕虛之別名,來急去散也是浮脈的表現,又稱「毛脈」)。
若脈來如毛而中央堅實、兩旁虛弱,稱為「太過」,病在外;若脈來如毛而微弱,稱為「不及」,病在內(毛脈有力為中央堅,無力為微弱)。
太過會使人氣逆背痛,鬱悶不舒;不及則導致氣喘、呼吸短促而咳,甚至氣逆咳血,或聽聞腸鳴洩氣(肺主氣,太過則氣逆背痛;鬱悶是氣機不暢。不及則氣短而咳,氣不歸元則上逆,陰虛內損則咳血;腸鳴洩氣是下焦病變)。
冬脈對應腎臟,屬北方水,象徵萬物閉藏,因此脈氣深沈而搏動有力,稱為「營脈」。若與此相反,則為病態(營即沈潛內藏之意,如沈石之脈)。
若脈來如彈石般堅硬,稱為「太過」,病在外;若脈去時急促如數,稱為「不及」,病在內(彈石是堅硬之象;如數並非真數,而是形容脈去快速)。
太過會使人倦怠無力、脊背疼痛、氣短懶言;不及則導致心懸如飢、季脅處冷感、脊中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解㑊」指肢體懈怠無力;脊痛因腎脈經過;邪氣過盛則正氣虛少而不欲言。心腎不交故心懸如飢;季脅處是腎所在,腎脈貫脊絡膀胱,故見脊痛、腹滿、小便異常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