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6)

1. 四、脈診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呼吸各一動,是一息二至也。二至為遲,遲主寒疾。夫氣為陽,氣虛則陽虛,故曰少氣)。人—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呼吸各三動,是一息六至也。六至為數,躁者數之義也。尺熱者,尺中六至也。

病溫猶言患熱,非傷寒之溫病也。左尺為水,而數則水涸而熱也;右尺為火,而數則火炎而熱也,故咸曰病溫。尺不數而諸脈滑者,陽邪盛也,故當病風。澀為血凝氣滯,故當病痹也)。人—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一呼四動,則一息八至矣,況以上乎,故知必死。脈絕不至,則營衛已絕。

乍疏乍數,則氣血潰亂,不死安待)。

《靈樞·根結》篇曰: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營者,運也。人之經脈運行於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運五臟之精。凡周身上下、前後左右計二十七脈,共長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氣積於胸中,主呼吸而行經絡,一呼氣行三寸,一吸氣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以一息六寸推之,則一晝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五十周於身,脈八百一十丈,其有太過不及,則不應此數矣。狂生者,妄生也,其生未可保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營者,五臟所受之氣。持寸口而數其至數,則虛實可考也)。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當作氣)。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以為常者,經常之脈也,可因以知五臟之氣也。若乍數乍疏,則陰陽乖亂,死期近矣。短者,近也)。

《三部九候論》曰: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此言七診之法也。獨者,謂於三部九候之中,以其獨異於諸部者,而推其病之所在也)。

《方盛衰論》曰: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此言脈重於形氣也。形氣有餘,外貌無恙也。脈氣不足,內臟已傷也,故死。若形雖衰而脈未敗,根本猶存,尚可活也。故《三部九候論》曰: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蓋脫則大肉去盡,較之不足,殆有甚焉。脾主肌肉,肉脫者脾絕,決無生理)。

《脈要精微論》曰:持脈有道,虛靜為保(虛者,心空而無雜想也。靜者,身靜而不喧動也。保而不失,此持脈之道也)。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春陽雖動,而未全彰,故如魚之遊在波也);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夏氣暢達,萬物皆備而無虧欠也。泛泛,盛滿之貌);秋日下膚,蟄蟲將去(秋金清肅,盛者漸斂,如蟄蟲之將去而未去也);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冬令閉藏,沉伏在骨,如蟄畏寒,深居密處。君子法天時而居室,退藏於密也)。

白話文:

四、脈診

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一次(一呼一吸各跳一次,即一息兩次),稱為「少氣」(兩次為遲脈,遲脈主寒症。氣屬陽,氣虛則陽虛,故稱少氣)。若一呼脈跳三次,一吸脈跳三次且躁動,尺膚發熱為溫病,尺膚不熱而脈滑為風病,脈澀則為痹症(一息六次為數脈,躁動即數脈之意。尺膚熱表示尺脈頻數。

「病溫」指熱症,非傷寒類溫病。左尺屬水,脈數則水枯生熱;右尺屬火,脈數則火旺生熱,故皆稱溫病。尺脈不數而整體脈滑者,陽邪過盛,主風病;脈澀則氣血凝滯,主痹症)。若一呼脈跳四次以上為死脈,脈搏停止為死脈,脈象忽快忽慢亦為死脈(一息八次以上必死;脈絕表示氣血耗盡;脈律紊亂則氣血敗亂,難逃死劫)。

《靈樞·根結》提到:經脈一日夜運行五十周以滋養五臟,不符此數者稱「狂生」(經脈總長十六丈二尺,宗氣推動呼吸,一息脈行六寸,一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恰五十周。若脈搏過快或過慢,則生命不穩)。所謂「五十營」,指五臟皆受氣血。診寸口脈可察氣血虛實。

脈搏五十次無歇止為常態,可知五臟氣血狀況;若脈象忽快忽慢,則陰陽失調,死期將至。「短期」即臨近死亡。

《三部九候論》指出:某一部位脈象獨小、獨大、獨快、獨慢、獨熱、獨寒或獨陷下,皆屬病態(此為「七診法」,以異常部位推斷病位)。

《方盛衰論》雲:形體強壯但脈象虛弱,主死;脈象強盛但形體虛弱,可生(脈象比外貌更重要。若肌肉消脫,即使脈象正常亦必死,因脾主肌肉,肉脫即脾絕)。

《脈要精微論》強調:診脈時需心靜專注。春脈如魚游淺波(陽氣初升);夏脈浮於膚表,萬物充盛;秋脈稍沈,如蟲將蟄;冬脈沈伏在骨,如蟲蟄藏,人亦應靜養(順應四時脈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