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5)

1. 四、脈診

《脈要精微論》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人身營衛之氣,晝則行於陽分,夜則行於陰分,至平旦皆會於寸口,故診脈當以平旦為常也。陰氣正平而未動,陽氣將盛而未散,飲食未進。虛實易明,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常因動作而擾亂,乃可診有過之脈。

過者,病也)。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切者,切近也,手按近體也。切脈之動靜,診陰陽也;視目之精明,診神氣也,察五色以觀臟腑之虛實,審形體以別病勢之盛衰。以此數者,與脈參伍推求,則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自無遁狀,可以決死生之分矣。

不齊之謂參,剖其異而分之也。相類之謂伍,比其同而合之也。脈惟一端,診有數法,此醫家之要道也)。

尺內兩傍,則季脅也(關前曰寸,關後曰尺。季脅,小肋也,在脅之下,為腎所近,故有季脅之下,皆尺內主之);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尺外,尺脈前半部也;尺裡,尺脈後半部也。前以候陽,後以候陰,人身以背為陽,腎附於背,故外以候腎。腹為陰,故里以候腹,而大小腸、膀胱、命門皆在其中矣。

諸部言左右,此獨不分者,以兩尺皆主乎腎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關部也。左外言左關之前半部。內者,言左關之後半部也。肝為陰中之陽,而亦附近於背,故外以候肝。

內以候膈,舉膈而中焦之膈膜、膽腑,皆在其中矣);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右關前半候胃,右關後半候脾,脾胃皆處中州,而以表裡言之,則胃為陽,脾為陰,故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上附上者,上而又上,則寸部也。五臟之位,肺處至高,故右寸前以候肺。

右寸後以候胸中,言胸中而膈膜之上皆是矣);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後以候膻中。膻中者,即心胞絡也。按:《靈蘭秘典》有膻中而無胞絡,以膻中為臣使之官,喜樂出焉。《靈樞》敘經脈,有胞絡而無膻中,而曰動則喜笑不休,正與喜樂出焉之句相合。

夫喜笑屬火之司,則知膻中與心應,即胞絡之別名也)。

《平人氣象論》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動,至也。一呼再功,一吸再動,一呼一吸合為一息,是一息四至也。呼吸定息脈五動者,當其閏以太息之時也。歷家三歲一閏,五歲再閏,人應天道,故三息閏一太息,五息再閏一太息。

太息者,長息也。此言平人無病之脈。當以四至為準。若五至便為太過,惟當閏以太息之時,故得五至,苟非太息,仍四至也)。

白話文:

四、脈診

《脈要精微論》提到:診脈的最佳時間是在清晨,此時陰氣尚未躁動,陽氣也未發散,尚未進食,經脈氣血未達旺盛,絡脈運行調和,氣血未受擾亂,因此可以診察出異常的脈象(人體的營衛之氣,白天行於陽分,夜晚行於陰分,清晨時交會於寸口,所以診脈應以清晨為準。此時陰氣平穩未動,陽氣將盛而未散,未進食,虛實易辨,經脈未盛,絡脈均勻,氣血未因活動而紊亂,才能診斷出病脈。

「過」指的是疾病)。診脈時需觀察脈象的動靜、眼神的清明、面色的變化,審視五臟的盈虧、六腑的強弱,以及形體的盛衰,綜合這些因素來判斷生死(「切」是指用手按觸身體。切脈的動靜可診察陰陽;觀察眼神可判斷神氣;察看五色能瞭解臟腑虛實;審視形體可辨別病勢盛衰。將這些與脈象相互參照,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便無所隱藏,從而斷定生死。

「參」是指分析差異,「伍」是指歸納相似。脈象雖為一端,診斷卻有多種方法,這是醫家的關鍵)。

尺脈內側兩旁對應季脅(關前稱為寸,關後稱為尺。季脅是小肋,位於脅下,靠近腎,所以季脅以下由尺脈主導);尺脈外側候腎,內側候腹(尺外指尺脈前半部,尺裡指後半部。前部候陽,後部候陰,人體背部屬陽,腎附於背,故外側候腎。腹部屬陰,故內側候腹,而大小腸、膀胱、命門皆包含其中。

其他部位分左右,此處不分,因兩尺皆主腎)。關部之上,左側外候肝,內候膈(「中附上」指尺脈之上居中,即關部。左外指左關前半部,內指後半部。肝屬陰中之陽,靠近背部,故外側候肝。內側候膈,包括中焦膈膜與膽腑);右側外候胃,內候脾(右關前半候胃,後半候脾。脾胃居中,胃為陽,脾為陰,故外候胃,內候脾)。

寸部之上,右側外候肺,內候胸中(「上附上」指寸部。肺位居最高,故右寸前候肺,後候胸中,包括膈膜以上);左側外候心,內候羶中(左寸前候心,後候羶中。羶中即心包絡。《靈蘭秘典》提羶中而未言胞絡,稱其為「臣使之官」,主喜樂;《靈樞》述經脈時提胞絡未言羶中,但說其動則喜笑不休,與喜樂之意相合。喜笑屬火,可知羶中與心相應,實為胞絡別名)。

《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跳兩次,一吸脈亦跳兩次,一呼一吸間脈跳五次,因呼吸間歇而增一動,稱為平人。平人即無病者(「動」指脈至。一呼兩至,一吸兩至,一息共四至。呼吸間脈五動,是因呼吸間歇時的長息。曆法三年一閏,五年再閏,人應天道,故三息增一長息,五息再增一長息。「太息」即長息。此言無病之脈應以四至為準,若五至則為太過,唯在長息時得五至,否則仍為四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