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14)
卷上 (14)
1. 三、色診
《五臟生成論》曰: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黃者,中央土之正色,五行以土為本,胃氣猶在,故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色中無黃,則胃氣已絕,故皆死也)。
愚按:望聞問切,謂之四診,而望色居四診之先,未有獨憑一脈,可以施療者。經曰: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又曰: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又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仲景嘗以明堂闕庭盡不見察,為世醫咎。
好古嘗論治婦人不能行望色之神,為病家咎,則色固不要歟,而醫顧可忽歟?
白話文:
三、色診
《五臟生成論》中提到:臉色發黃而眼睛呈現青色、紅色、白色或黑色的人,都不會死亡(黃色是中央土的正色,五行以土為根本,胃氣仍然存在,所以不會死亡)。但若臉色發青而眼睛發紅、臉色發紅而眼睛發白、臉色發青而眼睛發黑、臉色發黑而眼睛發白,或臉色發紅而眼睛發青的人,都會死亡(面色中沒有黃色,表示胃氣已斷絕,因此都會死亡)。
我認為:望、聞、問、切稱為四診,而觀察面色位居四診之首,沒有僅憑脈象就能進行治療的。《黃帝內經》說:診察脈象的動靜,同時觀察眼神與面色,審視五臟的盛衰、六腑的強弱,以及形體的狀態,綜合這些因素來判斷生死。又說:形體與氣血協調,表示可以治療;面色光澤明亮,代表病情容易好轉。還說:若能結合面色與脈象診斷,治療就能萬無一失。張仲景曾批評當時的醫生忽視觀察面部明堂與闕庭的氣色。
王好古也曾指出,治療婦女疾病時若無法精通望色之術,是醫生的過失。由此可見,面色診斷難道不重要嗎?醫生又怎麼能輕忽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