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3)

1. 三、色診

男女異位者,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故曰陰陽。陰陽既辨,然後審其色之潤澤枯夭,以決死生,醫之良也)。沉濁為內,浮澤為外(色之沉濁晦滯者為里,色之浮澤光明者為表);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凡五色之見於面者,可因是而測其病矣。

痛甚即青黑之極也,寒甚即白之極也),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音團)。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色之浮者病淺,色之沉者病深;潤澤者有成,枯夭者必敗;散而不聚者病近,摶而不散者病遠。上下者,即前臟腑肢節之見於面者也)。

色明不粗,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粗者,顯也。言色之光明不顯,但見沉滯枯夭,病必甚也。若雖不明澤,而不至於沉夭者。病必不甚也)。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駒,馬之小者,未裝鞍轡,散而不聚也。譬色之散而無定者,病亦散而無堅積聚也,即有痛者,不過因無形之氣耳)。

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腎乘心者,水邪剋火也。心先病於內,而腎之色則應於外,如黑色見於下極是也。不惟心腎,諸臟皆然,此舉一以例其餘也)。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㿉陰之屬也(面王上,應有上字。面王上為小腸,下為膀胱子處。

卵者,睪丸也。圜直,指人中水溝穴也,人中有邊圜而直者,故人中色見主陰莖作痛。在人中上半者曰高,為莖根痛,在人中下半者為莖頭痛,凡此皆狐疝㿉陰之病也。㿉即㿗也)。女子在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面王下,宜有下字。

面王下為人中。主膀胱子處。色散為痛,無形之氣滯也,色摶為聚,有形之血凝也。積之或方或圓,或左或右,各如其外見之形,若其色從下行而至尾骶,則為浸淫帶濁,有潤如膏之物,此症多因暴食不潔所致。不潔猶言不節,非汙穢之謂也。或多食冷物,或多食熱物,一切非宜之物皆是也)。

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日(五色皆宜端滿。端者,正色也,滿者,充潤也。別鄉猶言它鄉,即別部位也。如赤者心色,應見於兩目之間,是其本鄉。今見於面王,是別鄉矣。不日者,不日而愈也。火色見於土位,是其相生之鄉也。

此舉赤色為例,而五色繆見者,皆可類推矣)。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邪色之見,各有所向。其尖銳之處是乘虛所犯之方,故上銳者以首虛,故上向也。下銳亦然,其在左右者皆同此法)。

白話文:

【三、色診】

男女的面色診斷位置不同:男子左側為逆(凶)、右側為從(吉),女子右側為逆、左側為從,這稱為陰陽之分。辨明陰陽後,再觀察膚色的潤澤或枯槁,以判斷生死,這是醫術高明的關鍵。

面色沈暗混濁代表病在內,明亮光澤則病在外(色澤晦暗為內在病症,色澤鮮明為表淺病症)。黃赤色主風症,青黑色主疼痛,白色主寒症,黃而油潤主膿腫,深紅色主血瘀;劇痛會導致筋脈拘攣,極寒會使皮膚麻木(面部五色的表現,可據此推測疾病)。

疼痛劇烈時面色青黑加重,寒症嚴重時面色蒼白加劇。五色各自對應特定部位,觀察其浮沈可判斷病位深淺;觀察其潤澤或枯槁可預測病情吉凶;觀察其分散或凝聚(「摶」音同「團」),可推斷病程長短;審視色澤的上下分布,可定位病處(色浮病淺,色沈病深;潤澤者預後佳,枯槁者病情危;色散病近,色聚病遠。「上下」指面部對應臟腑肢節的位置)。

若色澤不明顯且沈滯枯槁,病情嚴重;若色澤雖不鮮亮但未至枯槁,病情較輕(「粗」指明顯。色澤暗淡且沈滯枯槁,病勢必重;若僅不鮮潤而未枯槁,病勢較輕)。色散如幼馬無鞍轡般游移不定,代表病氣分散且為氣滯疼痛,尚未形成積聚(比喻色散無定形,病亦無實質積聚,疼痛僅因氣滯所致)。

腎病侵犯心位時,心先病而腎色外應,其他臟腑亦同此理(如腎水剋心火,心先病則面部下極顯黑色。此為舉例,餘臟皆可類推)。

男性

  • 面色異常在鼻準(面王)上方,主小腹痛;下方主睪丸痛。
  • 人中部位色變:上段為陰莖根部痛,下段為陰莖頭痛,多屬狐疝、陰囊疝等病。

女性

  • 面色異常在鼻準下方(人中),主膀胱與子宮病變。
  • 色散為氣滯疼痛,色聚為血瘀積塊,形狀方圓左右與病位相應。
  • 若色澤下延至尾骶,伴濕潤如膏狀分泌物,多因暴食不節所致(如過食生冷或燥熱之物)。

五色(青黑赤白黃)應端正飽滿,並可能出現在非本臟對應部位(如赤色屬心,本應見於兩目間,若現於鼻準,稱為「別鄉」)。若異色如榆莖大小且色澤和緩,可能短期自癒(如赤色現於土位鼻準,屬相生關係,此以赤色為例,餘色可類推)。

病色尖端方向提示病勢走向:上銳者病氣向上,下銳者向下,左右同理(色澤尖銳處為邪氣侵犯方向,如上部尖銳因上焦虛,故病勢上行,餘方位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