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12)
卷上 (12)
1. 三、色診
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大氣者,大邪之氣也,如水色見於火部,火色見於金部之類。此元氣大虛,賊邪已至,雖不病,必卒然而死矣)。
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形如拇指,最凶之色。赤者出於顴。顴者應在肩,亦為肺部,火色剋金,病雖愈必卒死。天庭處於最高,黑者干之,是腎絕矣。雖不病,必卒死也)。
庭者,首面也(天庭處於最高,應首面之有疾)。闕上者,咽喉也(闕上者,眉心之上也,應咽喉之有疾)。闕中者,肺也(闕中者,正當兩眉之中也,色見者,其應在肺)。下極者,心也(下極者,眉心之下也,相家謂之山根,心居肺下,故下極應心)。直下者,肝也(下極之下為鼻柱,相家謂之年壽。
肝在心之下,故直下應肝)。肝左者,膽也(膽附於肝之短葉,故肝左應膽,而在年壽之左右也)。下者,脾也(年壽之下,相家謂之準頭,亦名土星,本經謂之面王,又名明堂。準頭居面之中央,故屬土應脾)。方上者,胃也(準頭兩旁為方上,即迎香之上,鼻隧是也。相家謂之蘭臺廷尉,與胃為表裡,脾居中而胃居外,故方上應胃)。
中央者,大腸也(人中外五分迎香穴,大腸之應也,亦在面之中,故曰中央)。挾大腸者,腎也(挾大腸迎香穴者,頰之上也。四臟皆一,惟腎有兩,四臟居腹,惟腎附脊,故四臟次於中央,而腎獨應於兩頰)。當腎者,臍也(腎與臍對,故當腎之下應臍)。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鼻準也,小腸為腑,應挾兩側,故面王之上,兩顴之內,小腸之應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面王以下者,人中也,乃膀胱子處之應。
子處者,子宮也。凡人人中,平淺而無髭者,多主無子。婦人亦以人中深長者,善產育。此以上皆五臟六腑之應也)。顴者,肩也(此下皆言肢節之應也。顴為骨之本,居中部之上,故以應肩)。顴後者,臂也(臂接於肩,故顴後以應臂)。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目內眥上者,闕下兩旁也。
胸兩旁高處為膺,膺乳者,應胸前也)。挾繩而上者,背也(頰之外曰繩,身之後曰背,故背應於挾繩之上)。循牙車以下者,股也(牙車,牙床也。牙車以下主下部,故以應股)。中央者,膝也(中央者,牙車之中央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脛次於膝,足接於脛,以次而下也)。
巨分者,股里也(巨分者,口旁大紋處也,股里者,股之內側也)。巨闕者,膝臏也(巨闕,頰下曲骨也。膝臏者,膝蓋骨也,此蓋統指膝部而言)。
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部分既明,陰陽不爽,陽亢則滋其陰,謂之用陰和陽。陰寒則補其火,謂之用陽和陰。故明部分而施治法,萬舉萬當也),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陽左陰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故能別左右,是為大道。
白話文:
三、色診
當強烈的邪氣侵入臟腑時,即使看似無病,也可能突然死亡(所謂「大氣」,是指嚴重的邪氣,例如水色出現在火部,或火色出現在金部等。這表示元氣極度虛弱,邪氣已深入,即使沒有明顯病症,也可能猝死)。
若兩顴出現赤色,範圍如拇指般大小,即使病情暫時好轉,最終仍可能猝死。若天庭(額頭中央)出現黑色,範圍如拇指般大小,即使無病,也會突然死亡(形狀如拇指的色斑是最凶險的徵兆。赤色出現在顴骨,顴骨對應肩部,也與肺相關,火色剋金,即使病情緩解仍會猝死。天庭位於面部最高處,若出現黑色,代表腎氣已絕,即使無病也會猝死)。
天庭對應頭部和面部(因其位置最高,反映頭面疾病)。闕上(眉心上方)對應咽喉。闕中(兩眉正中間)對應肺。下極(眉心下方,相學稱「山根」)對應心(心位於肺下方,故下極反映心臟)。直下(鼻樑部位,相學稱「年壽」)對應肝(肝在心之下,故鼻樑反映肝臟)。
肝的左側對應膽(膽附於肝的短葉,故肝左側反映膽,位於年壽左右)。鼻頭(相學稱「準頭」或「土星」)對應脾(準頭位於面部中央,屬土,與脾相應)。方上(鼻翼兩側,迎香穴上方)對應胃(與脾為表裡關係,脾居中而胃在外,故方上反映胃)。
人中旁五分處的迎香穴對應大腸(位於面部中央,故稱「中央」)。大腸兩側的頰部對應腎(因腎有兩枚,且附於脊椎,故反映於兩頰)。腎的下方對應臍部。鼻準(面王)以上、兩顴內側對應小腸。鼻準以下的人中部位對應膀胱和子宮(子處即子宮,人中淺平無鬚者多無子,人中深長的女性生育能力較強)。
顴骨對應肩部(因其為骨之本,位於面部中部上方)。顴骨後方對應手臂,手臂下方對應手。眼內角上方對應胸部和乳房(闕下兩側,胸前高處為膺)。頰外側(繩)上方對應背部。牙床(牙車)以下對應大腿,牙床中央對應膝蓋,膝蓋以下對應小腿,小腿以下對應足部。
口旁大紋處(巨分)對應大腿內側。頰下曲骨(巨闕)對應膝蓋骨(泛指膝部)。
面部各部位皆有對應關係,明確部位後,可運用陰陽調和之法:陽亢則滋陰以調和,陰寒則補陽以平衡。因此,掌握部位與陰陽關係,治療便能精準無誤。能分辨左右陰陽,即通曉大道;男女位置不同,體現陰陽差異。觀察色澤潤枯,才是高明醫者(陽左陰右,左右為陰陽之道路,故辨明左右即掌握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