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 卷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1)

1. 六十四卦、方圓二圖

圓圖象天,乾居東南,坤居西北。

方圖象地,乾居西北,坤居東南。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此明人生全賴乎陽氣也。日不明則天為陰晦,陽不固則人為夭折,皆陽氣之失所者,故天不自明,明在日月。月體本黑,得日乃明。此天運當以日光明也。太陽在午則為晝,而日麗中天,顯有象之神明,離之陽在外也。

太陽在子則為夜,而火伏水中,涵無形之元氣,坎之陽在內也。天之運行,惟日為本,天無此日,則晝夜不分,四時失序,晦冥幽暗,萬物不彰矣。在於人者,亦惟此陽氣為要。苟無陽氣,孰分清濁,孰布三焦,孰為呼吸,孰為運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與天之無日等矣。

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內經》一百六十二篇,惟此節發明天人大義,最為切要,讀者詳之)。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陰主內守,陽主外護,陽密於外,則邪不能侵,而陰得以固於內也。不和者,偏也,偏於陽;若有春而無秋;偏於陰,若有冬而無夏。和之者,瀉其太過,補其不足,俾無偏勝,聖人之法度也)。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陽密則陰固,陽強而亢,豈能密乎?陰氣被擾,將為煎厥而竭絕矣),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血平靜於內,陽氣秘密於外。陰能養精,陽能養神,精足神全,命之曰治)。

《五常政大論》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岐伯本論東南陽方,其精降下而多夭,西北陰方,其精向上而多壽。余嘗廣之,此陰陽之至理,在人身中者亦然。血為陰,雖肝藏之,實腎經真水之屬也。水者,先天之本也。水旺則陰精充而奉上,故可永年,則補腎宜急也。

氣屬陽,雖肺主之,實脾土飲食所化也,土者,後天之本也。土衰則陽精敗而下陷,故當夭折,則補脾宜亟也。先哲云,水為天一之元,土為萬物之母,千古而下,獨薛立齋深明此義,多以六味地黃丸壯水,為奉上之計,兼以補中益氣湯扶土,為降下之防,蓋洞窺升降之微,深達造化之旨者歟)。

愚按:醫經充棟,不越於陰陽。誠於體之臟腑腹背、上下表里,脈之左右尺寸。浮沉遲數,時令之春夏秋冬,歲運之南政北政,察陰陽之微而調其虛實,則萬病之本咸歸掌握,萬卷之富只在寸中,不亦約而不漏,簡而可據乎!

白話文:

六十四卦、方圓二圖

圓圖象徵天,乾卦位於東南方,坤卦位於西北方。

方圖象徵地,乾卦位於西北方,坤卦位於東南方。

《生氣通天論》說:陽氣如同天與太陽,若失去其應有的位置,則會折損壽命而無法彰顯生命力。因此,天的運行依賴太陽的光明(這說明人的生命完全依賴陽氣。太陽不明亮則天陰暗,陽氣不穩固則人短命,都是陽氣失位的結果。天本身不會發光,光明來自日月。月亮本身黑暗,因太陽照射而明亮。這就是天運依賴太陽光明的道理。太陽在正午時為白晝,陽光普照,展現明顯的神明之象,這是離卦陽氣在外的表現。

太陽在子時為夜晚,火潛伏於水中,蘊含無形的元氣,這是坎卦陽氣在內的表現。天的運行以太陽為根本,若天無太陽,則晝夜不分,四季失序,天地昏暗,萬物無法彰顯。對人而言,陽氣同樣至關重要。若無陽氣,誰來分清濁?誰來布散三焦?誰來維持呼吸與運行?血液如何生成?食物如何消化?這與天無太陽相同。

想要延年益壽,怎能做到?《內經》一百六十二篇中,唯有此節闡明天人關係的核心,最為重要,讀者應細細體會)。

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穩固才能堅固。若兩者不和諧,如同有春無秋、有冬無夏,需調和二者,這才是聖人的法則(陰主內守,陽主外護,陽氣穩固於外,則邪氣無法入侵,陰氣得以固守於內。不和諧即偏頗,偏陽則如只有春天而無秋天;偏陰則如只有冬天而無夏天。調和的方法是瀉其過盛,補其不足,使無偏勝,此為聖人的法度)。

因此,陽氣過強則無法穩固,陰氣便會衰竭(陽氣穩固則陰氣堅固,若陽氣過強而亢奮,怎能穩固?陰氣受擾,將因煎熬而枯竭)。陰氣平和、陽氣穩固,精神才能安定(陰血平靜於內,陽氣穩固於外。陰能養精,陽能養神,精足神全,稱為「治」)。

《五常政大論》說:陰精充足則人長壽,陽氣衰敗則人短命(岐伯原論指東南方屬陽,陽氣下降而多短命;西北方屬陰,陰精上升而多長壽。我進一步推廣,此陰陽之理在人身上亦然。血屬陰,雖由肝藏,實為腎經真水所屬。水是先天之本,水旺則陰精充盈而上奉,故能長壽,因此補腎至關重要。

氣屬陽,雖由肺主,實為脾土飲食所化。土是後天之本,土衰則陽氣敗壞而下陷,故易夭折,因此補脾同樣緊迫。先賢說,水為天一之源,土為萬物之母。千古以來,唯薛立齋深明此理,常用六味地黃丸滋水以助陰精上奉,兼用補中益氣湯健脾以防陽氣下陷,此乃洞察升降之微妙,深悟造化之奧秘)。

我認為:醫書浩瀚,不離陰陽。若能從身體的臟腑腹背、上下表裡,脈象的左右尺寸、浮沈遲數,時令的春夏秋冬,歲運的南政北政中,觀察陰陽細微而調其虛實,則萬病之本皆可掌握,萬卷精華盡在方寸之間,豈不是簡約而不遺漏,簡明而可依循嗎!

2. 三、色診

《脈要精微論》曰: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精明見於目,五色顯於面,皆氣之華也,言氣而血在其中矣),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之欲者,皆取其潤澤。五色之不欲者,皆惡其枯槁也)。

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此皆五色精微之象也,凶兆既見,壽不久矣)。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長短,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臟腑之精氣,皆上朝於目而為光明,故曰精明。若精明不能上奉,則顛倒錯亂,豈能保其生耶)。

《靈樞·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庭者,天庭也,俗名額角,蕃蔽者,屏蔽四旁也,十步之外而部位顯然,則方大可知,故壽可百歲也)。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臟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臟之候皆在中央,六腑之候皆在四旁。次者,居也。挾者,附也。下極,居兩目之中,心之部也。心為君主,故稱王宮。若五臟安和,正色自顯,明堂必清潤也)。

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矣。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五色之見,各有部位。若有一部骨弱陷下之處,則邪乘之而病。若色部雖有變見,但得彼此生王,有乘襲而無克賊者。病雖甚不死矣)。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此言五色之所主也)。

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粗者,明爽之義。沉夭者,晦滯之義。言色貴明爽,若晦滯者為病甚也。色上行者,濁氣方升,故病甚。下行者,濁氣已退,故病已)。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

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五色各有藏部,言臟而腑在其中矣。外部者,六腑之表,六腑挾其兩側也。內部者,五臟之裡,五臟次於中央也。凡病色先起外部,而後及內部者,其病自表入里,是外為本而內為標,當先治其外,後治其內。若先起內部,而後及外部者,其病自里出表,是陰為本而陽為標,當先治其陰,後治其陽。

若反之者,皆為誤治,病必轉甚矣)。

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闕中,眉間也,肺之部也。風病在陽,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澤。痹病在陰,肉骨受之,故色沖而濁。厥逆為寒濕之變,病起於下,故色之先於地。地者,相家所謂地閣,即巨分巨屈之處也)。

白話文:

【三、色診】

《脈要精微論》提到:眼睛的神采和面部的五色,都是氣血的外在表現(眼睛的神采反映精明,面部的五色顯現氣血,氣血充沛則色澤潤澤,此處論氣而血亦包含其中)。紅色應當像白絹包裹朱砂般鮮潤,而非如赭石般暗沈;白色應如鵝羽般潔白光潤,而非像鹽粒般枯白;青色應如青玉般瑩潤,而非像藍草般晦暗;黃色應如絲綢包裹雄黃般明潤,而非如黃土般乾枯;黑色應如重漆般光亮,而非像泥土般晦暗(五色宜潤澤,忌枯槁)。

若五色顯現枯槁凶兆,則壽命不長(這些都是五色精微之象的凶兆,預示生命將盡)。眼睛的精明,是用來觀察萬物、分辨黑白、判斷長短的。若將長誤認為短、白誤認為黑,便是精氣衰敗的表現(臟腑精氣上注於目而形成視覺,若精氣不足,則視覺錯亂,生命難保)。

《靈樞·五色篇》記載:鼻為「明堂」,眉間為「闕」,額頭為「庭」,頰側為「蕃」,耳門為「蔽」。這些部位若寬闊豐滿,即使十步之外仍清晰可見,則預示壽命可達百歲(「庭」指額頭,「蕃蔽」指面部四周,若輪廓分明寬大,則壽命長久)。

鼻骨高聳挺直,五臟之氣對應面部中央,六腑之氣分佈兩側。額頭反映頭面狀況,心臟對應兩眼之間的「下極」。若五臟安和,面色自然正常,鼻部潤澤清透(五臟氣色顯於面部中央,六腑氣色顯於四周;「下極」為心所主,心為君主,故稱「王宮」)。

五色顯現各有對應部位。若某部位骨骼凹陷,則易患病;若色澤雖變但彼此相生無剋制,即使病重也不致死(五色分佈對應臟腑,骨弱處易受病邪侵襲,但色澤相生則病勢較輕)。青色與黑色主痛症,黃色與紅色主熱症,白色主寒症(此為五色對應的病機)。

色澤鮮明者病輕,晦暗者病重;色澤向上蔓延則病勢加劇,向下消散則病情好轉(色澤宜明亮,晦滯則病重;色上行為邪氣上升,色下行為邪氣消退)。五色對應臟腑,分為外部(六腑)與內部(五臟)。病色從外往內發展,表示病由表入裡;從內往外發展,則病由裡出表。

病由內生者,先調陰(裡)後治陽(表),順序錯誤則加重病情;病由外起者,先治外後調內,反之亦然(五色對應臟腑,外部屬六腑,內部屬五臟。病色先外後內者,病從表入裡,外為本;先內後外者,病從裡出表,陰為本。治療順序錯誤則病情惡化)。

觀察眉間(肺所主):色淡而潤為風症,混濁為痹症,下巴處色變為厥症(眉間色薄澤屬風邪在表,混濁屬痹症在陰,下巴色異為寒濕厥逆,此為常理,可據色判斷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