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四卷 (5)

回本書目錄

十四卷 (5)

1. 十七、五臟虛實病刺

(《素問·藏氣法時論》)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六腑,在不同的季節裡有不同的養生方法。遵從自然界的規律來調養身體,可以達到預防疾病和保健的效果。春季應該養肝,夏季應該養心,長夏應該養脾,秋季應該養肺,冬季應該養腎。按照季節來飲食和生活,可以使五臟得到充分的滋養,從而保持健康。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此肝之實邪也。肝脈布脅肋抵小腹,邪實則兩脅下痛,引於少腹。肝志怒,故氣強則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目為肝之竅,肝脈上入頏顙,連目系,肝與膽為表裡,膽脈從耳後入耳中,故氣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也。肝虛則膽虛,故氣怯而善恐。

白話文:

肝臟有病的人,兩邊肋骨下會疼痛,疼痛延伸到小肚子,容易動怒。(這是肝臟能量過盛的表現。肝臟經絡遍佈肋骨和小腹,能量過盛會導致兩邊肋骨下疼痛,延伸到小腹。肝氣旺盛,生氣時更容易生氣。)如果肝氣不足,眼睛看不清楚,耳朵聽不清,容易害怕,好像有人要抓他。(眼睛是肝臟的開竅部位,肝臟經絡向上延伸到額頭和眼睛,與眼睛相連。肝膽互為表裡,膽經從耳後進入耳朵,所以肝氣不足會導致眼睛看不清楚,耳朵聽不清。肝虛則膽虛,膽氣不足會導致膽怯和害怕。)

䀮音荒。)取其經厥陰與少陽;(取其經者,非絡病也。取厥陰以治肝,取少陽以治膽。此承上文虛實二節而言,虛者當補,實者當瀉也。下仿此。)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氣逆於上則上實,故頭痛耳聾頰腫。蓋肝脈與督脈會於巔,下頰裡;膽脈入耳中,下加頰車也。

治此者,當取其經血盛之處,隨其左右,有則刺而瀉之。)

白話文:

「䀮」讀音同「荒」。

根據經絡系統,取厥陰經和少陽經。(「取其經」指的是針對經絡病變,而不是其他部位的病變。取厥陰經治療肝臟,取少陽經治療膽囊。)

如果氣血上逆,就會出現頭痛、耳聾、聽力不佳、臉頰腫脹等症狀。取血治療。(氣血上逆導致上實,所以會頭痛、耳聾、臉頰腫脹。這是因為肝經與督脈交會於頭頂,再往下通過臉頰內側;膽經進入耳中,並經過臉頰外側。)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此心經之實邪也。手少陰心脈,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手厥陰心包絡之脈,其支者循胸出脅,上抵腋下,循臑內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又心與小腸為表裡,小腸脈繞肩胛,交肩上。故為此諸證。)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胸腹腰脅之間,皆手少陰厥陰之脈所及,心虛則陽虛而逆氣不行,故為胸腹大。心主血脈,血虛則不能榮養筋脈,故腰脅相引而痛。

白話文:

心臟病患者會有以下症狀:胸口疼痛,兩側肋骨下疼痛,胸部和肩胛骨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這是因為心經受到實邪所致。手少陰心脈從心臟通向肺部,再從腋下排出;手厥陰心包絡經的支脈從胸部繞過兩側肋骨,向上連接腋下,沿著手臂內側進入肘部,再經過手臂的兩條肌腱之間;此外,心臟和小腸互為表裡,小腸經脈繞過肩胛骨,交織在肩部上方。因此會出現這些症狀。)虛證則會有以下症狀:胸部和大腹部膨脹,肋骨下和腰部相互牽引疼痛。(胸部、腹部、腰部和兩側肋骨之間都是手少陰和厥陰經脈所經過的區域,心臟虛弱則陽氣不足,氣血運作不暢,因此胸部和大腹部會膨脹。心臟主管血脈,血虛則無法濡養筋脈,因此腰部和肋骨會相互牽引疼痛。)

)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手少陰太陽,心與小腸脈也,當隨其虛實而取之。心主舌,故取舌下血以瀉其實。)其變病,刺郄中血者,(變病,謂病屬少陰而證有異於前說者。郄中,陰郄穴也,為手少陰之郄,血去則邪隨而瀉矣。郄,隙同。)

白話文:

  1. **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取手少陰經、手太陽經和舌下的血(手少陰經和手太陽經分別是心經和小腸經,具體取血要根據虛實情況而定。心主宰舌頭,所以取舌下血來瀉心熱)。

  2. **其變病,刺郄中血者:**如果病情發生變化(變病,指疾病屬於少陰病,但症狀與之前所說的不同),可以用針刺郄中穴放血(郄中穴是手少陰經的郄穴,放血後邪氣會隨之瀉出)。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此脾經之實邪也。脾屬土,主肌肉,土邪濕勝,故令人身重肌肉痿。肉痿者,痹弱不仁也。脾主四肢,故足不收、行善瘛。瘛者,手足掉掣也。脾脈起於足大趾,過核骨以上內踝,故為腳下痛。痿,威、蕤二音。瘛,翅、系、寄三音。

白話文:

患有脾臟疾病的人,身體沉重,肌肉容易萎縮無力,腳不能伸縮,走路會跛行,腳下疼痛。

(這是脾經正氣不足,邪氣較盛所造成的。脾屬土,主司肌肉。土邪濕氣盛行,會讓人感到身體沉重,肌肉萎縮。肌肉萎縮是指肌肉痹弱而失去知覺。脾臟主司四肢,所以會出現足不收、走路跛行的症狀。跛行是指手足抽搐。脾經脈絡起於足部大拇指,經過內踝上方的凹陷,所以會導致腳下疼痛。痿可以讀「威」或「蕤」,跛可以讀「翅」、「系」或「寄」。)

)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足太陰之脈屬脾絡胃,脾虛則失其健運之用而中氣不治,故為此諸病。飧音孫。)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脾與胃為表裡,故當取足太陰、陽明之經。少陰,腎脈也。脾主濕,腎主水,水能助濕傷脾,故當取少陰之血以泄其寒實。如《厥病篇》治脾心痛者,亦取腎經之然谷、太谿,義猶此也。

詳針刺類六十四。)

白話文:

虛寒體質的人會出現腹脹腸鳴、消化不良等症狀。(太陰經脈屬脾,絡於胃,脾虛則失去正常運作的功能,中氣不調,因此會產生這些疾病。飧音同孫。)取太陰、陽明、少陰這三條經絡的血脈。(脾與胃是表裡關係,所以應該取足太陰、陽明這兩條經絡。少陰,指腎脈。脾主濕氣,腎主水,水能助濕傷脾,所以應該取少陰的血液來消除寒濕。就像《厥病篇》中治療脾心疼痛的方法,也取腎經上的然谷、太谿穴,道理與此相同。)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此肺經之實邪也。肺藏氣,主喘息,在變動為咳,故病則喘咳逆氣。背為胸中之府,肩接近之,故肩背為痛。肺主皮毛,病則疏泄,故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此病皆足少陰經也。少陰之脈起於足下,循內踝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白話文:

肺病的人,會出現喘息、咳嗽、氣逆、肩背疼痛、出汗等症狀(這些都是肺經有實邪的表現。肺藏氣,主管呼吸,如果發生變化就會咳嗽,所以肺病的人會喘息、咳嗽、氣逆。背部是胸中的房子,肩膀與背部相鄰,因此肩背會疼痛。肺主管皮毛,如果發病就會疏泄失常,因此會出汗)。臀部、大腿、膝蓋、小腿、小腿後側的肌肉、大腿後側的肌腱、腳部都會疼痛(這些部位都屬於足少陰經。足少陰經的脈絡從腳底開始,沿著內腳踝進入腳後跟,沿著小腿內側向上,從大腿內側的後緣出來,貫穿脊椎連接腎臟,並與膀胱相通)。

今肺病連腎,以氣陷下部而母病及子也,故下文兼取足少陰以治之。尻,開高切。髀,並米切,又音比。腨音篆。胻音杭,又形敬切。)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報,復也。不能報息,謂呼吸氣短,難於接續也。手太陰之絡會於耳中,故氣虛則聾,其脈循喉嚨,故為嗌乾也。

白話文:

現在肺部的疾病會影響腎臟,這是因為氣陷落到下部,母病會影響子病。所以下文兼用足少陰經來治療。尻(尻骨):開高切音。髀(大腿):並米切音,又音比。腨(小腿肚):音篆。胻(臀部):音杭,又形敬切音。虛證時,少氣不足以維持呼吸,導致耳聾咽喉乾澀。(報:恢復。不能報息:指呼吸短促,難以接續。手太陰經的絡脈會合於耳朵,所以氣虛則會耳聾;其脈循行於喉嚨,所以會導致咽喉乾澀。)

嗌音益。)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太陰,肺之本經也,故當因其虛實取而刺之。更取足太陽之外,外言前也。足厥陰之內,內言後也。正謂內踝後直上腨之內側者,乃足少陰脈次也。視左右足脈,凡少陰部分,有血滿異於常處者,取而去之,以瀉其實。)

白話文:

嗌音益。取其經過太陰經、足太陽經的外側、足厥陰經的內側有血(太陰經是肺的本經,所以應根據肺的虛實而取穴施針。再取足太陽經的外側,外側是指前面。足厥陰經的內側,內側是指後面。正所謂內踝後側一直向上到小腿內側的地方,那是足少陰脈的交會處。觀察左右腿的脈搏,凡是少陰部分,有血氣過於充盈,與其他地方不同的部位,取穴並瀉血,以瀉去其過盛之氣。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此腎經之實邪也。足少陰之脈上腨內,夾臍上行入肺中。陰邪上侵,故腹大脛腫而喘咳也。腎主骨,骨病故身重。腎主五液,在心為汗,而腎邪侮之,心氣內微,改為寢汗出。如《脈要精微論》曰: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即此之謂。

白話文:

腎病患者會有腹大、小腿浮腫、喘咳、身體沉重、夜間盜汗、怕風的症狀。(這是腎經實熱的表現。足少陰經脈從內踝上行穿胸,與肚臍平齊,進入肺部。陰邪上犯,所以腹大脛腫而喘咳。腎主骨,骨骼病變所以身體沉重。腎主五液,在心化為汗,而腎邪侵犯心,心氣受到抑制,於是轉變為夜間盜汗。就如《脈要精微論》所說:陰氣過剩會導致多汗畏寒。說的正是這種情況。)

凡汗多者表必虛,表虛者陽必衰,故惡風也。憎音曾。)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足少陰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腎虛則心腎不交,故胸中痛。大腹小腹痛者,正以腎脈自下而上,至俞府而止也。腎藏精,精化氣,精虛則氣虛,故為清冷厥逆。腎之神為志,惟志不足,故意有不樂也。

白話文:

如果經常出汗,表示身體表面虛弱,表面虛弱則陽氣一定不足,所以會怕風。虛弱的身體就會胸痛、大小腹痛,感覺身體發冷,心情不愉快。(足少陰經脈從肺部出來,連通到心臟,通到胸部。腎虛時,心腎不能相交,所以胸部就會疼痛。大小腹痛是因為腎經從下向上,止於背部的穴位中。腎藏精氣,精氣化為陽氣,精氣不足則陽氣不足,因此會出現發冷、陽氣衰弱的現象。腎的神主意志,意志不足時,所以就會心情不愉快。)

)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足少陰、太陽為表裡也。凡刺之道,自當虛補實瀉,然經絡有血,猶當先去血脈,而後平其有餘不足焉。《三部九候論》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此之謂也。)

白話文:

選擇經絡中少陰、太陽有血的部位。(少陰經和太陽經是表裡關係。只要是針刺療法,就應該虛的地方補,實的地方瀉,但是經絡中有血,應當先去血脈部分,然後再平衡有餘不足的地方。 《三部九候論》說:一定要先評估身體的胖瘦,以此調整氣的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一定要先去血脈部分,然後再進行調整。這就是所說的。)

2. 十八、有餘有五不足有五

(《素問·調經論》)

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帝曰:願盡聞之。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神屬心,氣屬肺,血屬肝,形屬脾,志屬腎,各有虛實,故其氣不等。

白話文:

黃帝問:「我聽說針灸的原則是:氣血過剩就要瀉掉,不足就要補足。什麼是氣血過剩?什麼是氣血不足?」

岐伯回答:「氣血過剩和不足各有五種,請問陛下想問哪種?」

黃帝說:「我希望能全部聽聽。」

岐伯說:「神氣過剩或不足,元氣過剩或不足,血氣過剩或不足,形體過剩或不足,志氣過剩或不足,這十種情況,它們的氣血狀態都是不平衡的。(心主神,肺主氣,肝主血,脾主形,腎主志,各有虛實,因此氣血狀態不平衡。)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精氣精液義,詳藏象類二十五。四肢,手足也,合九竅五臟,共為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者,言脈絡之會。如《九針十二原篇》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

白話文:

皇帝說:人體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個關節,才會產生各種疾病。各種疾病的產生,都有虛實之分。現在先生說有五種有餘,也有五種不足,這是從何而生的呢?(精氣精液的意義,詳見《藏象類》第二十五章。四肢指手和腳,加上九竅五臟,總共十六部。三百六十五個關節是指經絡的交匯點。就像《九針十二原篇》中說的:關節的交匯處,有三百六十五個會穴。)

所謂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凡此諸部,皆所以生百病者。)岐伯曰:皆生於五臟也。(陰陽表裡,無非五臟之所主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正以見形成於外,神藏於內,惟此五者而已。)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

白話文:

所謂的節,是指神氣遊行出入的地方,而不是皮肉筋骨。這些部位都是產生疾病的原因。岐伯說:疾病都起源於五臟。(陰陽表裡,都是五臟所主宰的。)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意志,這些形成了身體。(主要是為了說明身體形成於外,神藏於內,只有這五臟而已。)意志相通,內連骨髓,形成了人體的形狀和五臟。

(志意者,統言人身之五神也。骨髓者,極言深邃之化生也。五神藏於五臟而心為之主,故志意通調,內連骨髓,以成身形五臟,則互相為用矣。)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隧,潛道也。經脈伏行,深而不見,故曰經隧。

五臟在內,經隧在外,脈道相通,以行血氣,血氣不和,乃生百病,故但守經隧,則可以治五臟之病。)

白話文:

精神意識,統稱人體的五種靈性。骨髓,極其深刻細緻的化生。五神藏於五臟之中,而心臟為它們的主宰,所以精神意識通暢和諧,內在聯繫著骨髓,才能形成身體和五臟,它們互相作用。五臟的運行,都通過經絡進行血氣的運行。血氣不協調,就會產生各種疾病。因此,應當保護經絡。

(「隧」指隱藏的道路。經脈潛伏著運行,深藏而不見,所以稱為經隧。)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心藏神,火之精也。陽勝則神王,故多喜而笑。陽衰則陰慘乘之,故多憂而悲。《本神篇》曰: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行針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皆此義也。)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灑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

白話文:

皇帝問:精神過剩或不足會怎樣?

岐伯答:精神過剩就會不停地笑,精神不足就會悲傷。(心臟收藏精神,是火的精華。陽氣過盛則精神旺盛,所以多喜而笑。陽氣衰弱則陰氣乘虛而入,所以多憂而悲。《本神篇》說:心臟收藏脈絡,脈絡藏著精神,心氣不足則悲,心氣過盛則笑個不停。《行針篇》說:陽氣過盛的容易發笑,陰氣過盛的容易發怒。這些都是這個道理。)

當血氣運行尚未協調,五臟還處於安定的狀態,邪氣侵襲身體,會從毫毛開始滲入,還沒有進入經絡,所以稱為精神的微妙變化。

(此外邪之在心經也。並,偏聚也。邪之中人,久而不散,則或並於氣,或並於血,病乃甚矣。今血氣未並,邪猶不深,故五臟安定。但灑淅起於毫毛,未及經絡,此以浮淺微邪在脈之表,神之微病也,故命曰神之微。)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小絡,孫絡也。

白話文:

邪氣在心經中。並,是指集中、偏聚。邪氣進入了人體,長時間不散,就會或者集中於氣,或者集中於血,病情就會加重。現在血氣還沒有集中,邪氣還不深重,所以五臟安定。邪氣只是輕微地散發於毫毛,還未到達經絡,這是浮淺微小的邪氣在脈絡表面,屬於神病的輕微階段,所以稱為「神之微」。

皇帝問: 如何治療補瀉?

岐伯答: 如果邪氣在神經中過剩,就應該瀉掉小絡的血,出血不要太深,不要傷到大的經脈,神氣就會平穩。(小絡,指孫絡。)

斥,棄除也。心主血脈而藏神,神本無形,故神有餘者,但瀉其小絡之血,勿去血太深及中其經,神自平矣。)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按而致之,致其氣也。刺而利之,補不足以行其滯也。病以神不足,故不宜出血及泄其氣,但欲通其經耳。

白話文:

「斥」的意思是驅逐、去除。心臟掌管著血脈並且儲藏神魂,神魂原本沒有具體的形體。所以神魂過剩的人,只要瀉除細小血管中的血液,不要傷及太深或刺到主脈,神魂自然就能平復。而神魂不足的人,要觀察哪條血管虛弱,循著它找到病竈,刺針使其通暢,但不要放血或泄氣。這樣做是為了打通經脈,神氣才能平穩。(循著病竈找到病竈,就是讓氣血運行到那裡。刺針使其通暢,就是補充不足之處,讓氣血運行順暢。這種疾病是因為神魂不足,所以不宜放血或泄氣,只想要打通經脈而已。)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此刺外邪之在心經者,即上文所謂神之微也。微邪在心經之表,故當按摩勿釋,欲散其外也;著針勿斥,毋傷其內也;乃可移氣於不足,邪去而神自復矣。)

白話文:

皇帝問:如果要針刺微邪,該如何針刺呢?

岐伯回答:輕柔按摩,不要放開穴位,針刺不要刺得太深,把氣血引導至不足的地方,元氣和精神才能恢復。(這裡說的是刺外邪在心經的穴位,就是上文所說的微邪。微邪在心經的體表,所以要輕柔按摩,不放開穴位,目的是要散去體表的邪氣;針刺不要刺得太深,避免傷到內部;這樣才能把氣血引導至不足的地方,邪氣散去,精神自然恢復。)

帝曰:善。氣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此肺臟之虛實也。《本神篇》曰: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大略同也。)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此肺經之表邪也。血氣未並,義俱如前。肺主皮膚而屬金,微邪客之,故命曰白氣微泄。

白話文:

皇帝說:「說的很好。氣有餘和氣不足該怎麼辦呢?」

岐伯說:「氣有餘就會喘咳氣上衝,氣不足就會呼吸短促氣息微弱。(這是肺臟虛實的表現。〈本神篇〉中說:肺氣虛就會鼻塞、呼吸不暢、氣息微弱;肺氣實就會喘息、胸悶、仰頭呼吸。大體上是相同的。)當血氣還沒有完全融合,五臟得到安定,皮膚出現輕微的病症時,這稱為白氣微泄。(這是肺經表面的邪氣。血氣還沒有完全融合,意思同前。肺主皮膚且屬金,輕微的邪氣侵犯,所以稱為白氣微泄。)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經隧義如前。瀉其經隧者,謂察其有餘之脈,瀉其邪氣而已;無傷其大經,出其血,泄其正氣,此刺氣之法也。有餘尚爾,不足可知矣。)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

白話文:

黃帝問:用針灸來達到補和瀉的作用,應該怎麼做?

岐伯回答:如果身體氣血過剩,就瀉掉那些過剩的經絡。但要注意,不要傷到這些經絡,也不要放血,更不要洩掉正氣。如果身體氣血不足,就補強這些經絡,但同樣不要洩掉正氣。

黃帝又問:刺針的深度如何掌握?

岐伯回答:用按摩手法將皮膚推開而不鬆開,然後把針刺進去,並看著針說:「我將要刺得更深了。」

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此刺肺經之微邪也。適,至也。革,變也。先行按摩之法,欲皮膚之氣流行也。次出針而視之曰:我將深之。欲其恐懼而精神內伏也。適人必革者,謂針之至人,必變革前說而刺仍淺也。如是則精氣既伏於內,邪氣散亂無所止息而泄於外,故真氣得其所矣。

白話文:

當針刺到人體時,患者會本能地變動,精氣會自我收斂,邪氣會散亂無法安頓,氣息也會從皮膚毛孔中洩出,此時正氣就能適時發揮作用。

(這是刺入肺經的細微邪氣。適:到達。革:改變。首先使用按摩手法,讓皮膚的氣血運行起來。接著取出針刺說:「我現在要扎更深。」目的是讓患者感到恐懼,使精神內斂。適人必革的意思是,針刺進入人體後,一定要改變之前的說法,但實際上刺入的深度依舊較淺。這樣一來,精氣就會收斂於內,邪氣也會散亂無法安頓,只能洩出體外,所以正氣就能取得優勢。)

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此肝臟之虛實也。《本神篇》曰:肝藏血,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外溢,則經有留血。(此肝經之表邪也。邪不在臟而在經,但察其孫絡之脈有外溢者,則知其大經之內,有留止之血也。

白話文:

黃帝說:好。血液太多或太少怎麼辦呢?岐伯回答:血液太多則會生氣,太少則會恐懼。(這是指肝臟的虛實狀況。《本神篇》說:肝臟儲藏血液,肝氣虛弱則恐懼,肝氣旺盛則生氣。)

當血氣還沒有調整平均,五臟安定之際,如果末梢經絡有外溢的現象,那麼經絡中就會有淤血。(這是指肝經的表邪。邪氣不在臟腑,而是在經絡中,但只要檢查末梢經絡的脈象有外溢的現象,就可以知道主要的經絡中已經有淤血了。)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血有餘則盛經滿溢,故當瀉而出之。不足則察其經之虛者,內針補之。然補虛之法,必留針以候氣,所謂如待所貴、不知日暮者是也。留針既久,但視其脈已大,是氣已至,則當疾出其針矣。

白話文:

皇上問:如何補虛瀉實?

岐伯回答:如果血氣過多,就要瀉出盛滿的經絡,放出多餘的血。如果血氣不足,就要觀察哪條經絡虛弱,在對應的脈絡中插入針灸,時間長一些,觀察脈搏是否變大。脈搏變大後,立即拔出針灸,避免氣血過多流失。

血去則愈虛,故無令血泄也。)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此刺肝經之表邪也。邪血在絡,但速去之,自可免入經之患矣。)

白話文:

如果流失過多血液,身體會更加虛弱,所以不要讓血液流失。皇帝問:刺針後流出的血液該怎麼辦?岐伯答:觀察它的血脈,刺出它的血液,不要讓壞血進入經絡,形成疾病。(這是刺治肝經表邪的方法。邪血在絡脈中,只要快速將它驅除,就能避免進入經絡造成疾病。)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此脾臟之虛實也。涇,水名也。溲,溺也。脾濕勝則氣壅不行,故腹脹而涇溲不利。脾主四肢,故虛則四肢不用。此與《本神篇》義同。涇音經。溲音搜。)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白話文:

黃帝說:好。身體有肥胖和虛弱的問題該怎麼辦?岐伯回答:身體肥胖的話,就會肚子脹、小便不利;虛弱的話,四肢會使不上力。(這是指脾臟的虛弱和強盛。涇是一種水名。溲是小便。脾氣濕盛的話,氣血就會壅塞不通,所以會肚子脹和小便不利。脾臟主管四肢,所以虛弱的話,四肢就會使不上力。這個意思和《本神篇》中所說的相同。涇字發音為「經」。溲字發音為「蒐」。)當氣血還沒充足,五臟都穩定,肌肉開始蠕動的情況下,就叫做微風。

(此脾經之表邪也。脾主肌肉,故微邪未深者,但肌肉間蠕動,如有蟲之微行也。脾土畏風木,風主動,故命曰微風。蠕音軟,又乳允切。)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經穴絡穴皆足陽明者,以胃為脾之陽也。故實者瀉之,瀉脾之陽邪也;虛者補之,補脾之陽氣也。

白話文:

這是脾經的表層邪氣。脾主管肌肉,所以邪氣較淺時,只會在肌肉間蠕動,就像小蟲在爬行似的。脾屬土,畏懼風和木,風主運動,所以這邪氣稱為「微風」。「蠕」字讀音為「軟」,也可讀作「乳允切」。

帝問: 如何進行補瀉?

岐伯答: 如果身體氣血旺盛,就瀉掉陽經的邪氣;如果身體虛弱,就補養陽絡的氣血。(經穴和絡穴都屬於足陽明經,因為胃是脾的陽性來源。所以氣血旺盛者瀉之,主要是瀉掉脾陽的邪氣;氣血虛弱者補之,主要是補養脾陽之氣。)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此刺脾經之微邪也。邪在肌肉,故但當刺其分肉間,使衛氣得復,則邪氣自索。索者,散也。)

白話文:

皇帝說:微刺該怎麼做?岐伯回答:在肌肉分際間針刺,不要刺到經絡,也不要傷到血管。這樣一來,衛氣就能得到恢復,邪氣自然就會散去。(這是針刺脾經表層邪氣的方法。邪氣在肌肉中,所以只應針刺肌肉分際間,讓衛氣恢復,邪氣自然就會散去。散去即是消散的意思。)

帝曰:善。志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此腎臟之虛實也。腎藏志,水之精也。水化寒,故腎邪有餘,則寒氣在腹而為腹脹飧泄。腎氣不足,則陰虛陽勝而為厥逆上衝。《本神篇》曰: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解精微論》曰: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

白話文:

皇帝說:很好。志氣有餘不足怎麼辦?

岐伯回答:志氣有餘,就會腹脹、腹瀉;不足,就會發寒。

(這是指腎臟的虛實。腎臟儲藏意志,是水之精氣。水氣化為寒氣,所以腎邪有餘時,寒氣就會在腹部作祟,導致腹脹腹瀉。腎氣不足時,陰虛陽盛,就會出現陽氣逆衝上行的厥逆症狀。《本神篇》說:腎臟儲藏精氣,精氣藏於意志,腎氣虛就會厥逆,實就會脹滿。《解精微論》說:厥逆時陽氣都集中在上面,陰氣都集中在下面。)

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此腎經之微邪也。腎主骨,邪未入臟而薄於骨,故但於骨節之間,有鼓動之狀。)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然筋當作然谷,足少陰之滎穴也,出其血可以瀉腎之實。

白話文:

陽氣過多積聚在上部,就會出現上火;陰氣過多積聚在下面,就會雙腳冰冷。雙腳冰冷就會腫脹。

如果血氣沒有過多積聚,五臟就會安靜穩定;骨節就會有活動(這是腎經上微小的病邪。腎主導骨頭,病邪沒有進入臟器,只輕微影響骨頭,所以只會在骨節之間出現鼓動的現象)。

黃帝問:應該如何滋補或瀉泄呢?岐伯答:如果腎精充盛,就要瀉泄腎經上的筋血;如果腎精不足,就要滋補腎經的「復溜」穴。

復溜,足少陰之經穴也,致其氣可以補腎之虛。)帝曰:刺未並奈何?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此刺腎經骨節之邪也。即取之,即其邪居之所而取之。故無中其經穴,則邪自能去而可以立虛矣。)

白話文:

復溜穴,是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可以通過刺激它來補益腎氣的虛弱。

黃帝問道:如果針刺的方法不對該怎麼辦?

岐伯回答說:那就直接刺入穴位,不要刺到經脈中心,這樣邪氣纔能夠立即消失。(這裡所說的刺腎經骨節之邪,指的是直接刺入邪氣所在的地方,而不必刺入經脈中心。這樣做邪氣就能夠自行消失,從而達到補益腎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