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五卷 (19)
五卷 (19)
1. 十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素問平人氣象論)
岐伯曰: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素問平人氣象論。陰病得陰脈,陽病得陽脈,謂之從,從者易已;脈病相反者為逆,逆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春得弦,夏得鉤,秋得毛,冬得石,謂之順四時,雖曰有病,無他虞也。
脈反四時,義如下文,及不間臟,皆為難已。不間臟者,如木必乘土則肝病傳脾,土必乘水則脾病傳腎之類,是皆傳其所勝,不相假借,脈證得此,均名鬼賊,其氣相殘,為病必甚。若間其所勝之臟而傳其所生,是謂間臟,如肝不傳脾而傳心,心不傳肺而傳脾,其氣相生,雖病亦微。故標本病傳論曰,間者並行,指間臟而言也;甚者獨行,指不間臟而言也。
五十三難曰: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所生也。皆此之謂。考之呂氏注五十三難曰:間臟者,間其所勝之臟而相傳也。心勝肺,脾間之;脾勝腎,肺間之;肺勝肝,腎間之;腎勝心,肝間之;肝勝脾,心間之。此謂傳其所生也。其說亦通。又玉機真藏論曰: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即此不間臟之義也。詳藏象類二十四。間,去聲。)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逆,反也。從,順也。凡脈之逆從四時者,雖未有真臟之形見,若春夏以木火之令,脈當浮大而反見瘦小,秋冬以金水之令,脈當沉細而反見浮大者,是皆逆四時也。)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風熱者,陽邪也,脈宜大而反靜;泄而脫血,傷其陰也,脈宜虛而反實;病在臟中,脈當有力而反虛;病在肌表,脈當浮滑而反澀堅者,皆為相反難治之證,亦猶脈之反四時也。)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人生所賴者水穀,故胃氣以水穀為本,而五臟又以胃氣為本。若脈無胃氣,而真臟之脈獨見者死,即前篇所謂但弦無胃、但石無胃之類是也。然但弦但石雖為真臟,若肝無氣則不弦,腎無氣則不石,亦由五臟不得胃氣而然,與真臟無胃者等耳。)
黃帝曰:(素問玉機真藏論。)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者,是即六十一難所謂望聞問切之法也。既得病情,便當速治,若後其時,病必日深,此切戒之詞也。)形氣相得,謂之可治;(形盛氣盛,形虛氣虛,是相得也。
白話文:
十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岐伯說:脈象與陰陽相符的疾病較易痊癒,脈象與陰陽相反的疾病則難以治癒。(陰病出現陰脈,陽病出現陽脈,稱為「從」,順從者易癒;脈象與病症相反的稱為「逆」,逆者難癒。)脈象順應四時變化,表示疾病無大礙;脈象違逆四時或臟氣不相連貫,則病情難癒。(春季脈弦、夏季脈鉤、秋季脈毛、冬季脈石,稱為順應四時,即使有病也無須擔憂。
若脈象違逆四時(如下文所述),或臟氣傳變不順(如肝病傳脾、脾病傳腎等「不間臟」的情況),皆屬難治之症。「不間臟」是指疾病直接傳至所剋之臟(如木剋土、土剋水),病情較重;若傳至所生之臟(如肝傳心、心傳脾),因氣血相生,病情較輕。《五十三難》提到:「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七傳」即傳至所剋之臟,「間臟」即傳至所生之臟。《玉機真藏論》也指出,五臟疾病若順著相剋次序傳變,預後不佳。
脈象逆反四時,即使未見真臟脈形,若春夏脈反細弱、秋冬脈反浮大,即為「逆四時」。又如風熱病脈應浮大卻沈靜、洩瀉脫血脈應虛弱卻實大、病在內脈反虛弱、病在外脈反澀硬,皆屬難治的「反四時」現象。
人體依賴水穀維生,斷絕飲食則死,脈無胃氣亦死。「無胃氣」是指脈象僅顯真臟脈(如肝脈不弦、腎脈不石),失去柔和之象。五臟需胃氣滋養,若脈無胃氣而真臟獨現,預後凶險。
黃帝(《素問·玉機真藏論》)說:治病時需觀察形體、氣色、脈象強弱及病程新久,及時治療不可延誤。形氣相符(如形盛氣盛、形虛氣虛)者較易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