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四卷 (4)
十四卷 (4)
1. 十五、八虛以候五臟
(《靈樞·邪客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八虛,即《五臟生成篇》所謂八溪也,是皆筋骨之隙,氣血之所流注者,故曰八虛。)岐伯答曰:以候五臟。(謂可因八虛以察五臟之病。)黃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人之五臟,惟肺與心居於膈上,其經屬手,脾肝腎俱在膈下,其經屬足,故肺心有邪,乘虛而聚,其氣必留於兩肘,在肺則尺澤,在心則少海之次。)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人有八個虛弱的地方,要怎麼透過這些地方來觀察身體狀況呢?」(八虛,指的是《五臟生成篇》中所說的八條溪流,這些都是筋骨之間的空隙,氣血流注的地方,所以稱為八虛。)
岐伯回答說:「可以透過八虛來檢查五臟的狀況。」
黃帝問:「要怎麼檢查呢?」
岐伯說:「肺和心有問題,這些氣會滯留在兩個肘部。」(人體的五臟中,只有肺和心位於橫膈膜以上,它們的經絡屬於手,脾、肝、腎都位於橫膈膜以下,它們的經絡屬於足,所以肺和心有問題,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它們的氣必定會滯留在兩個肘部,在肺部的話就是尺澤穴,在心部的話就是少海穴。)
肝有問題,這些氣會流到兩個腋窩。
(肝與膽合,其經自足而上,皆行脅腋之間,故肝邪乘虛而聚者,其氣當流於兩腋,即期門、淵腋等穴之次。)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脾與胃合,其脈皆自脛股上出衝門、氣衝之間,故邪氣留於髀跨間者,知為脾經之病。髀,並米切,又音比。)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
白話文:
肝臟和膽相連,它們的經絡從腳底向上,都運行於腋下的部位。因此,肝氣虛弱而出現問題時,氣血會流向兩邊的腋下,也就是期門穴、淵腋穴這些穴位附近。
脾臟有濕氣或其他問題,其氣血會停留在兩腿根部。(脾臟和胃相連,它們的經絡都從小腿和大腿上行到衝門穴、氣衝穴之間。因此,濕氣或其他問題停留在腿部和大腿之間時,說明是脾經出了問題。髀,讀音為「ㄅㄟˇ」,又可以讀作「ㄅㄧˇ」。)
腎臟有濕氣或其他問題,其氣血會停留在兩邊的膕窩。
(腎與膀胱為表裡,其經皆出膝後陰谷、委中之間,故邪氣留於兩膕者,知為腎經之病。膕音國。)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經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痀攣也。(機,樞機也。關,要會處也。室,猶房室也。
白話文:
*腎臟和膀胱是表裡關係,它們的經絡都從膝蓋後方的陰谷和委中穴之間經過。因此,如果邪氣停留在兩個膕窩中,就知道是腎經出了問題。(膕音國。) *這些八個虛弱的地方都是人體重要的樞紐部位,是真氣經過、血脈遊走的地方。邪氣和惡血不能在這裡停留,如果停留就會損傷經絡、骨節和樞紐,導致無法屈伸,這就是痀攣症的病因。(機,指樞紐;關,指要害部位;室,指房屋。)
凡此八者,皆氣血之所由行也,正氣居之則為用,邪氣居之則傷經絡機關,而屈伸為之不利,此八虛可候五臟也。痀音拘。)
白話文:
這八個臟腑都是氣血運行的通路,健康的氣血充滿這些部位就能發揮作用,邪氣入侵這些部位就會傷及經絡和臟腑器官,導致它們屈伸不靈活。這八個虛損部位可以用來判斷五臟的健康狀況。
2. 十六、邪盛則實精奪則虛
(《素問·通評虛實論》)
白話文:
- 試論人之虛實,當察其脈之盛衰,氣血之盈虛。
- 虛則補之,實則洩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
- 治病必先識病之虛實,不詳虛實,妄治無功。
- 虛者,氣血不足,宜用補益藥物滋養之。
- 實者,氣血過盛或邪氣侵襲,應以消導、清熱、解毒等方法調理。
- 寒症,可用溫熱藥物以驅寒;
- 熱症,則需使用涼寒藥物以降火。
以上內容強調了在中醫診療過程中,正確判斷病情的虛實是基礎,並針對不同情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邪氣有微甚,故邪盛則實。正氣有強弱,故精奪則虛。奪,失也。愚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二句為病治之大綱,其辭似顯,其義甚微,最當詳辨,而辨之有最難者何也?蓋實言邪氣,實宜瀉也;虛言正氣,虛宜補也。凡邪正相搏而為病,則邪實正虛,皆可言也。
白話文:
黃帝問:「什麼是『虛』和『實』?」
岐伯回答:「邪氣旺盛就叫『實』,精氣被奪走就叫『虛』。(邪氣有輕重之分,所以邪盛則實。正氣有強弱之別,所以精失則虛。『奪』是指失去。)
愚按: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這兩句話,是治療疾病的大原則。語句看似淺顯,但道理卻很深奧,最值得仔細辨別,而辨別中最難的是什麼?
因為「實」是說邪氣,通常應該瀉除;「虛」是說正氣,通常應該補益。凡是邪氣和正氣互相作用而導致疾病,那麼邪實正虛,都可以同時存在。
故主瀉者則曰邪盛則實,當瀉也;主補者則曰精奪則虛,當補也。各執一句,茫無確見,藉口文飾,孰得言非?是以至精之訓,反釀莫大之害。不知理之所在,有必不可移易者,奈時醫不能察耳。余請析此為四,曰孰緩孰急,其有其無也。所謂緩急者,察虛實之緩急也。無虛者急在邪氣,去之不速,留則生變也;多虛者急在正氣,培之不早,臨期無濟也。
白話文:
因此主張瀉下的人說:邪氣旺盛就會導致實證,應該瀉下;主張補益的人說:精氣流失就會虛弱,應該補益。各執一詞,沒有確定的見解,以文飾來搪塞,誰敢說他們說得不好呢?因此,對於精氣的道理,反而釀成了極大的禍害。不知道真理所在,有些是絕對不能改變的,無奈的是當下的醫者無法察覺。我將這些分成四類來說明:哪一類是緩急之務,哪一類是非必要的。所謂緩急,就是觀察虛實的緩急。不虛的人,急的是邪氣,不趕快去除,留著就會生變;虛弱的人,急的是正氣,如果不趕早調補,到時候就無力迴天了。
微虛微實者,亦治其實,可一掃而除也;甚虛甚實者,所畏在虛,但固守根本以先為己之不可勝,則邪無不退也。二虛一實者兼其實,開其一面也;二實一虛者兼其虛,防生不測也。總之實而誤補,固必增邪,猶可解救,其禍小;虛而誤攻,真氣忽去,莫可挽回,其禍大。此虛實之緩急,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對於虛實兼具的情況:
- 虛證較輕,實證較重,應以治療實證為主,這樣可以徹底祛除。
- 虛證較重,實證較輕,應重點防治虛證。只要固守身體的根本,讓自己穩如泰山,邪氣自然會退散。
對於虛實並存的情況:
- 兩虛一實,應兼顧治療實證,打開突破口。
- 兩實一虛,應兼顧防治虛證,防止意外發生。
總而言之,如果在實證的情況下誤用補益藥物,雖然會加重病情,但還可以挽救,後果較輕。如果在虛證的情況下誤用攻伐藥物,則會導致真氣流失,無法挽回,後果嚴重。由此可見,虛實的處理緩急輕重,不可不仔細辨別。
所謂有無者,察邪氣之有無也。凡風寒暑濕火燥皆能為邪,邪之在表在裡在腑在臟必有所居,求得其本則直取之,此所謂有,有則邪之實也;若無六氣之邪而病出三陰,則惟情欲以傷內,勞倦以傷外,非邪似邪,非實似實,此所謂無,無則病在元氣也。不明虛實有無之義,必至以逆為從,以標作本,絕人長命,損德多矣,可不懼且慎哉!)帝曰:虛實何如?(問五臟虛實之大體也。)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肺主氣,故氣虛者即肺虛也。
白話文:
所謂的有無,是指察看邪氣是否存在。風寒暑濕火燥都能成為邪氣,邪氣在體表的,在內臟的,在腹部的,在臟器的,必定有其所在。找到它的根源,就能直接根除它,這就是所謂的有,有就是邪氣的存在;如果沒有六種自然之氣的邪氣,而疾病卻出現在三陰經,那麼就是隻有情志情慾傷害了內部,勞累倦怠傷害了外部,不是邪氣,但像邪氣,不是實症,但像實症,這就是所謂的無,無就是疾病在元氣上。不懂得虛實有無的道理,必定會把相剋的當成相生的,把標誌當成根本,導致人們壽命減短,損害德行很大,難道可以不害怕,不謹慎嗎?
黃帝問:虛實如何區分?(這是詢問五臟虛實的大體概況。)
岐伯答:氣虛就是肺虛,氣逆就是腳寒。(肺主氣,所以氣虛就是肺虛。
氣逆不行,則無以及於四肢,陽虛於下,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以肺虛而遇秋冬,非相賊之時故生。若當春則金木不和,病必甚;當夏則金虛受克,病必死也。一曰肺王於秋,當秋而氣虛,金衰甚也,故死。於義亦通。)餘臟皆如此。(心脾肝腎各有所主,則各有衰王之時,以肺臟為例,可類推矣。
白話文:
如果氣血運行不暢,就無法到達四肢,陽氣虛弱,所以腳會感到寒冷。
疾病在不適宜的季節發生,就會存活下來;在適宜的季節發生,就會死亡。(肺虛的人在秋冬季節,因為這不是相剋的季節,所以會存活下來。如果在春天,金木相剋,病情必定會加重;如果在夏天,金虛受剋,病情必定會死亡。另一種說法是,肺在秋天為王,秋天氣虛,金氣衰落嚴重,所以會死亡。這個說法也有道理。)
其他臟器也是這樣。(心、脾、肝、腎各司其職,所以都有衰旺的時期,可以以肺臟為例推論其他臟器。)
)帝曰:何謂重實?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證脈皆實,是重實也。重,平聲,下同。)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經,十二經也。絡,十五絡也。此以脈口寸尺,概察經絡之虛實也。
白話文:
黃帝問:什麼是「重實」?
岐伯回答:所謂「重實」,是指大熱病來襲,氣血暴熱,脈搏強滿。
黃帝說:經絡全都實的話,該如何處理?
岐伯說:經絡皆實,是指寸脈急促而尺脈緩慢。這種情況需要治療。
寸脈之直行者為太陰之經,尺中列缺別走陽明者為太陰之絡。以上下言,則寸為陽,尺為陰;以內外言,則絡為陽,經為陰。故寸脈急則邪居於經,尺脈緩則熱盛於絡,是經絡俱實也,皆當治之。治,言瀉也。按:《平人氣象論》曰:緩而滑曰熱中。《邪氣臟腑病形篇》曰:緩者多熱。
白話文:
寸脈直行的人是太陰經的脈象,尺中脈的列缺穴特別走陽明經的是太陰經的絡脈。如果以上、下來說,寸脈屬於陽,尺脈屬於陰;如果以內、外來說,絡脈屬於陽,經脈屬於陰。所以,寸脈緊促表示邪氣位於經脈,尺脈緩慢表示熱盛於絡脈,這是經絡都實證,都應該治療。治療就是瀉法。
據《平人氣象論》記載:脈緩而滑表示熱在體內。據《邪氣臟腑病形篇》記載:脈緩大多是熱證。
故此以尺緩為實也。詳脈色類十六、十九。)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滑,陽脈也。澀,陰脈也。實而兼滑,陽氣勝也,故為從。若見澀,則陰邪勝而陽氣去也,故為逆。)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物之生則滑利,死則枯澀,皆由陽氣之存亡耳。
白話文:
因此,以脈搏遲緩為實證。詳見《脈色類》中的第十六、十九則。)所以說,脈搏滑利就順應(陽氣),脈搏澀滯就逆行(陰氣)。(滑利屬於陽脈,澀滯屬於陰脈。實證兼有滑脈,表示陽氣旺盛,所以順應。如果出現澀脈,則說明陰邪勝過陽氣,所以逆行。)實證和虛證都是從它們的本質開始,因此五臟骨肉滑利通暢,就能長壽。(生命的存活就表現為滑利,死亡就表現為枯澀,都是取決於陽氣的盛衰。)
脈之逆順,亦猶是也。)帝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何如?岐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絡脈在表,主乎陽也。經脈通里,主乎陰也。經氣有餘則脈口熱,陰分之邪盛也。絡氣不足則尺中寒,陽分之氣虛也。陽虛者畏陰勝之時,故秋冬為逆,春夏為從。
白話文:
如同脈搏的逆順一樣。)黃帝問:經脈氣血過多,絡脈氣血不足,會是什麼情況?岐伯答:絡脈氣血不足,經脈氣血過多的人,脈口熱而寸口冷。秋冬季節為逆,春夏季節為順,治療時要以此為參考。(絡脈在身體表面,主司陽氣。經脈通達身體內部,主司陰氣。經脈氣血過多,脈口會發熱,是因為陰分的邪氣過剩。絡脈氣血不足,寸口會發冷,是因為陽分的氣血虛弱。陽虛之人畏懼陰盛的季節,所以秋冬季節為逆,春夏季節為順。
治主病者,即下文灸刺之義。按:本節以脈口熱為經氣有餘,尺寒為絡氣不足,故王氏以尺寸言陰陽,注曰陰分主絡,陽分主經。然《經脈》《脈度》等篇曰:經脈為里,浮而淺者為絡。是經本陰也,絡本陽也,難以反言。夫尺寸者,分陰陽之位耳,而陰陽之氣,則五臟上下無所不在。
白話文:
治療主病的方法,就是灸刺。按:這一節以脈口的溫度為經氣的盈餘不足,尺脈的寒冷為絡氣的不足,因此王氏用尺寸來表示陰陽,註解說陰分主管絡,陽分主管經。然而,《經脈》《脈度》等篇說:經脈在內側,浮淺的脈絡在外面。也就是說,經本來是陰的,絡本來是陽的,不能反過來說。尺寸只是分陰陽的位置罷了,而陰陽之氣,在五臟上下無處不在。
如寸有肺金,陰不在上乎?尺有命門,陽不在下乎?故反言尺寸則可,反言經絡則不可。且本節之義,重在經絡,不在尺寸,觀者當詳辨之。)帝曰:經虛絡滿何如?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經虛絡滿者,陰氣不足,陽邪有餘也。
白話文:
如果寸脈位上有肺「金」氣,那麼陰氣不是應該在上部嗎?尺脈位上有命門「陽」氣,那麼陽氣不是應該在下部嗎?所以說反過來判斷寸脈和尺脈的大小是可以的,但是反過來判斷經絡的陰陽屬性卻是不行的。而且這一節的重點在於經絡,而不是寸脈和尺脈的大小,讀者應仔細辨別。
帝問:經脈虛弱而絡脈充盈的情況如何?
岐伯答:經脈虛弱而絡脈充盈的情況是,尺脈熱而充盈,脈口處寒冷且澀滯,這種情況會在春秋兩季導致死亡,而在秋冬兩季發病。
(**解釋:**經脈虛弱而絡脈充盈,說明陰氣不足,陽邪有餘。)
陰虛者畏陽勝之時,故春夏死,秋冬生。按:王氏注此二節曰:春夏陽氣高,故脈口熱、尺中寒為順。秋冬陽氣下,故尺中熱、脈口寒為順。此說若為近理,而實有所不然也。觀《內經》論脈諸篇,則但言陰陽浮沉隨氣候,初未聞有以尺寸盛衰分四時也。學者於此不辨,恐反資多歧之惑。
白話文:
陰虛體質的人害怕陽氣過盛的季節,所以春夏容易死亡,秋冬容易出生。
註解:王氏在解釋這兩段文字時說:春夏陽氣旺盛,所以脈口溫熱,尺脈寒涼是正常的。秋冬陽氣減弱,所以尺脈溫熱,脈口寒涼是正常的。
如果這種說法合乎情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查閱《黃帝內經》關於脈象的篇章,只記載陰陽浮沉會隨著氣候變化,並沒有聽說過以寸脈和尺脈強弱來區分四季。
學習者對此不能分辨,恐怕反而會產生很多疑惑。
)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此正以絡主陽,經主陰,灸所以補,刺所以瀉也。)帝曰:何謂重虛?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陰陽俱虛,是重虛也。)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
白話文:
皇帝問: 治療這種病症的方法是什麼?
岐伯答: 經絡虛弱,穴位飽滿,灸陰經穴位,刺陽經穴位;經絡飽滿,穴位虛弱,刺陰經穴位,灸陽經穴位。(這是因為經絡主陽,穴位主陰,灸有補益作用,刺有瀉除作用。)
皇帝問: 什麼叫做重虛?
岐伯答: 脈氣上浮的尺脈虛弱,這就是重虛。(陰陽兩方面都虛弱,才稱之為重虛。)
皇帝問: 如何治療?
岐伯答: 所謂氣虛,就是脈象不穩定。尺脈虛弱,走路時會感到恍惚。
(氣虛即上虛,氣虛於上,故言亂無常。如《脈要精微論》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尺虛者下虛,故行步恇然怯弱也。恇音匡。)脈虛者,不象陰也。(氣口獨為五臟主,脈之要會也。五臟為陰,臟虛則脈虛,脈虛者陰虧之象,故曰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白話文:
氣虛即上半身虛弱,因此言語錯亂無序。就像《脈要精微論》中所說:說話細弱,一天才能說完一句話的,這是因為氣被奪走的緣故。尺脈虛弱的人,下半身虛弱,所以走路軟弱無力。
脈象虛弱的人,不是陰虛的徵兆。(脈口是五臟之主,是脈絡交匯之處。五臟屬陰,臟腑虛弱則脈象虛弱。脈象虛弱是陰氣不足的徵兆,所以說不是陰虛的徵象。)脈象如此的人,脈象滑則能活,脈象澀則會死。
(義同前。)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此指傷寒之屬也。)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邪盛者脈當實,實而兼滑,得陽脈也,故生。若見陰脈為逆,故死。按《玉機真藏論》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脈逆四時,為不可治。詳脈色類十二。)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白話文:
(這種情況與上一條相同。)黃帝問:寒氣突然上升,脈搏滿實,會如何?(這個問題是指傷寒這類疾病。)岐伯回答:脈搏滿實而滑動,患者會康復;脈搏滿實而逆行,患者會死亡。(邪氣盛的時候脈搏應該滿實,滿實並帶有滑動感,代表陽脈通暢,所以會有活力。如果出現陰脈逆行的現象,則會死亡。根據《玉機真藏論》所說:脈搏弱但滑動,代表有胃氣,稱為容易治療。脈搏四季逆行,則難以治療。詳見「脈色類十二」條目。)黃帝又問:脈搏滿實,手腳冰冷,頭部發熱,會如何?岐伯回答:春秋兩季會有活力,冬夏兩季則會死亡。
(脈之實滿,邪有餘也。手足寒者,陰逆在下。頭熱者,陽邪在上。陰陽乖離,故為上實下虛之病。春秋為陰陽和平之候,得其和氣,故可以生。冬夏乃陰陽偏勝之時,陽劇於夏,陰劇於冬,故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浮而身熱,陽邪盛也。澀為氣血虛,陰不足也。
白話文:
脈象實而飽滿,表示邪氣過盛。
手腳冰冷,說明陰寒之邪積聚在下半身。
頭部發熱,說明陽邪上攻。
陰陽不調和,就會導致上實下虛的病症。
春秋兩季是陰陽平和的時節,可以得到平和之氣,所以能生長。
冬夏兩季是陰陽偏勝的時期,夏天陽氣盛,冬天陰氣盛,所以會死。
脈象浮而澀,如果同時身體發熱,就會死亡。(浮脈表示陽邪盛;澀脈表示氣血虛,陰氣不足。)
外實內虛則孤陽不守,故死。)帝曰:其形盡滿何如?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此正言陽實陰虛之候也。陽有餘,故其形盡滿,脈當急大而堅;陰不足,故當尺澀而不應也。)如是者,從則生,逆則死。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外表看起來很壯實,但內在卻很虛弱,那麼陽氣就會失去保護,因此會死亡。皇帝問:「如果一個人身體完全肥胖,情況如何?」岐伯答:「如果一個人身體完全肥胖,脈搏會急促、有力而且堅硬,尺脈會澀而不應(這是陽氣實、陰氣虛的徵候。陽氣有餘,所以身體會完全肥胖,脈搏理應急促、有力而堅硬;陰氣不足,所以尺脈會澀而不應)。如果是這樣的話,順應自然就能生,違背自然就會死。」皇帝問:「什麼叫做順應自然就能生,違背自然就會死?」岐伯答:「所謂的順應自然,就是手腳溫暖。」
所謂逆者,手足寒也。(四肢為諸陽之本,故陽邪盛者,手足當溫為順;若手足寒冷,則以邪盛於外,氣虛於內,正不勝邪,所以為逆。)
白話文:
所謂「逆」,就是手腳發冷的意思。(四肢是諸多陽氣之源,因此陽邪盛時,四肢應該溫熱纔是順;如果手腳發冷,表示外在邪氣旺盛,內在氣血虛弱,正氣無法戰勝邪氣,因此稱為「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