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四卷 (3)
十四卷 (3)
1. 十二、陽明病解
(《素問·陽明脈解篇》全)
白話文:
人體的氣血,白天在體表活動,夜晚則歸於內臟。當太陽升起時,陽氣開始旺盛,到了中午時分達到最盛,隨後逐漸減弱,到夜晚時降到最低。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特別旺盛,因為胃是五穀之海,水谷精微之所歸。當受到風邪侵襲時,如果身體強壯,風邪會被阻於肌表;若身體虛弱,風邪則可能深入影響臟腑。
當人體感受到寒氣,皮膚肌肉會收縮以禦寒,這時候陽明經的血氣會變得充盈。如果感受的是熱氣,皮膚肌肉會放鬆開張,陽明經的血氣就會顯得空虛。因此,在治療上,要根據這種變化來調理,若見到血氣充實的情況,可以使用瀉法;若見到血氣空虛,則應使用補法。
當氣溫下降,人體為了適應環境,腠理會閉塞,汗孔關閉,這樣可以防止體內的熱量散失。而當氣溫上升時,腠理則會開闊,汗孔打開,這樣有利於體熱的散發。這些都是人體自然的生理反應,與陽明經的血氣變化息息相關。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脈,即經也。本篇之義,大略皆出《靈樞·經脈篇》,詳前二章。)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木能剋土,故惡之。)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問道:足陽明經脈出問題時,會怕冷和火,聽到木頭敲擊的聲音會突然驚醒,但敲鐘打鼓卻沒反應,為什麼聽到木頭的聲音會被嚇到呢?希望聽聽原因。(脈也就是經絡。本章的大意,大部分都出自《靈樞·經脈篇》,詳見前兩章。)岐伯回答說:陽明經脈是胃經,胃屬土,所以聽到木頭的聲音會被嚇到,是因為土怕木。(木能剋土,所以怕它。)黃帝說:好。
其惡火何也?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陽明經多氣多血,邪客之則血氣壅而易為熱,熱則惡火也。)帝曰:其惡人何也?岐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陽明氣逆而厥,則為喘惋。惋,憂驚也。故惡人之煩擾。惋,烏貫切。)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白話文:
什麼是火熱?岐伯說:陽明經主導肌肉,它的脈搏氣血旺盛,如果邪氣入侵,就會發熱,熱度很高就會出現火熱。
什麼是煩悶?岐伯說:陽明經氣逆而厥,就會氣喘和煩悶。煩悶,就是憂慮驚恐。所以煩悶是人煩躁不安的表現。
什麼是氣喘會死亡,氣喘會活下來呢?岐伯說:厥氣逆行而累及內臟,就會死亡;累及經絡,就能活下來。
(連臟者敗及三陰,故死。連經則肌表之疾耳,故生。)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何也?(凡癲狂傷寒家多有此證。)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陽受氣於四末,故四肢為諸陽之本。
白話文:
(連臟的疾病會傷及三陰,因此會死亡。連經的疾病只會影響肌肉和表層,所以能活命。)皇帝說:說得好。重症患者會瘋狂脫下衣服奔跑,爬上高處唱歌,有的甚至好幾天不進食,還能翻牆上屋頂,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平日所不能做的,為什麼生病後反而能做到這些呢?(凡是癲狂和傷寒的患者大多會有這種表現。)岐伯回答:四肢是諸陽的根本,陽氣旺盛時四肢就會強壯有力,因此就能爬上高處。(陽氣在四肢末端接受氣血,所以四肢是諸陽的根本。)
陽邪剛盛,故步履變常也。)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陽明主肌肉,故熱盛於身。)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陽盛者,陽邪盛也。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而陽邪實之,陽之極也。
陽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故神明亂而病如是。詈音利。)
白話文:
陽邪異常強盛,因此步履才會異常。)黃帝問:為什麼有人會脫衣奔跑?岐伯回答:熱氣充滿全身,因此脫衣想跑。(陽明經主司肌肉,所以熱盛於身。)黃帝問:為什麼有人會胡言亂罵、不避親疏、還唱歌?岐伯回答:陽氣過盛,會讓人胡言亂罵,不避親疏,不想吃東西,不想吃東西才會亂跑。(陽盛就是陽邪盛。陽明經是一條氣血旺盛的經絡,陽邪實則陽氣極盛。)
2. 十三、太陰陽明之異
(《素問·太陰陽明論》)
白話文:
- 「太陰」是陰性、內在、沈靜、收縮、養生、養血、滋潤、補益的氣機運行狀態,通常與脾、腎等器官相關。
- 「陽明」是陽性、外在、活躍、擴張、排毒、消化、升騰、清熱的氣機運行狀態,通常與胃、大腸等器官相關。
- 太陰和陽明之間的調和,對於維持身體的健康和平衡至關重要。當兩者失衡時,可能會引發各種疾病。
- 通過調整飲食、作息、運動等生活習慣,可以調節體內的氣機運行,達到「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的理想狀態。
這部經典著作強調了人體內在氣機的調和與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對於中醫學理論和臨牀診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太陰脾也,陽明胃也,雖皆屬土,然一表一里,故所受所傷有不同矣。)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脾為臟,陰也。胃為腑,陽也。陽主外,陰主內,陽主上,陰主下,是陰陽異位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太陰(脾)和陽明(胃)是表裡關係,它們都是脾胃經脈,但是生病時表現不同,這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說:因為陰陽位置不同,虛實程度不同,逆從方向不同,有的從內而發,有的從外而來,所受影響不同,所以疾病表現也不同。
脾是臟,屬於陰。胃是腑,屬於陽。陽主外,陰主內。陽主上,陰主下。這就叫做陰陽異位。
陽虛則陰實,陰虛則陽實,是更虛更實也。病者為逆,不病者為從,是更逆更從也。凡此者,皆所從不同,故病名亦異。)帝曰:願聞其異狀也。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胃屬三陽,故主天氣。脾屬三陰,故主地氣。)故陽道實,陰道虛。(陽剛陰柔也。
白話文:
陽氣不足,則陰氣聚集;陰氣不足,則陽氣聚集,這是更加虛弱或更加充實的表現。有病的人是「逆」,沒病的人是「從」,這是更加逆轉或更加順從的表現。所有這些都是因為身體所處的狀態不同,所以病名也不同。)
黃帝說:希望能聽到它們的不同表現。
岐伯回答說:陽氣是天的氣,主管外部;陰氣是地的氣,主管內部。(胃屬三陽,所以主管天的氣。脾屬三陰,所以主管地的氣。)所以陽氣旺盛,陰氣不足。(陽氣強壯,陰氣柔弱。)
又外邪多有餘,故陽道實。內傷多不足,故陰道虛。一曰陰道實則陽道虛矣,所謂更虛更實者,亦通。)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賊風虛邪,外傷也,故陽受之而入腑。飲食起居,內傷也,故陰受之而入臟。
白話文:
(病邪)入侵六腑,就會出現體溫升高且無法按時入睡,進而導致喘息和呼喚;入侵五臟,就會出現腹脹和排便不通暢的症狀,時間久了會演變成拉肚子。(無法按時入睡,是指不能按照正常時間入睡。陽氣的病邪在體表的部位,所以會導致體溫升高、無法入睡且喘息。陰氣的病邪在體內的部位,所以會導致腹脹、拉肚子和排便不通暢。腹脹讀音同「嗔」,拉肚子讀音同「孫」,排便不通暢讀音同「僻」。)所以喉嚨主宰天部的氣息,咽喉主宰地部的氣息。(喉嚨屬於肺部系統,因此會受到氣息影響,所以上通於天。咽喉屬於胃部系統,因此會受到水穀影響,所以下通於地。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不時臥,不能以時臥也。陽邪在表在上,故為身熱不臥喘呼。陰邪在裡在下,故為䐜滿飧泄腸澼。䐜音嗔。飧音孫。澼音僻。)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喉為肺系,所以受氣,故上通於天。咽為胃系,所以受水穀,故下通於地。
)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風,陽氣也,故陽分受之。濕,陰氣也,故陰分受之。各從其類也。)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逆順肥瘦篇》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白話文:
所以陽氣會受到風邪,陰氣會受到濕氣的影響。(風屬陽氣,所以陽氣會受到風的影響。濕屬陰氣,所以陰氣會受到濕的影響。各自作用於同類氣性。)因此,陰氣從足部向上行至頭部,而向下行循著手臂到指尖;陽氣從手部向上行至頭部,而向下行到足部。(《逆順肥瘦篇》說:手的三條陰經,從臟腑走出手部;手的三條陽經,從手部走上頭部。足的三條陽經,從頭部走下足部;足的三條陰經,從足部走入腹部。
即此之謂。蓋陰氣在下,下者必升;陽氣在上,上者必降。脾陰胃陽,氣皆然也。)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陽病極則及於下,陰病極則及於上,極則變也。非惟上下,表裡亦然。)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陽受風氣,故上先受之。
陰受濕氣,故下先受之。然上非無濕,下非無風,但受有先後耳。曰先受之,則後者可知矣。)
白話文:
這就是所謂的陰陽運動。陰氣在下,下方的氣必定上升;陽氣在上,上方的氣必定下降。脾臟屬陰,胃腑屬陽,氣的運行也是如此。
因此,陽性疾病會從上面開始蔓延到下面,陰性疾病會從下面蔓延到上面。(陽性疾病發展到極致就會影響到下面,陰性疾病發展到極致就會影響到上面,發展到極致就會發生變化。不只上下,表裡也是如此。)
所以,傷於風寒的,先從上面受到影響;傷於濕熱的,先從下面受到影響。(陽氣受到風寒之氣,所以上面先受到影響。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此下言胃氣必因脾氣乃得行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四肢之舉動,必賴胃氣以為用,然胃氣不能自至於諸經,必因脾氣之運行,則胃中水穀之氣化為精微乃得及於四肢也。若脾病則胃氣不行,故各經脈道日以衰微,而四肢不為用矣。
白話文:
黃帝問:脾臟有病,四肢就不能活動是什麼原因?
岐伯答:四肢都從胃部獲得氣血滋養,但氣血不能直接到達經脈,必須通過脾臟才能得到氣血滋養。現在脾臟有病,不能幫助胃部運輸津液,四肢就無法得到水穀之氣的滋養,氣血每天都在衰弱,脈絡不通暢,經絡、肌肉、骨骼都得不到氣血的滋養,所以不能活動。
(四肢的活動必須依賴胃氣的運作,但胃氣不能自行遍及各經脈,必須通過脾氣的運行,才能將胃中的水穀之氣化為精微物質,再輸佈到四肢。如果脾臟有病,胃氣就不能正常運行,所以各經脈每天都衰弱,四肢就無法活動了。)
為,去聲。下同。)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此下言三陰三陽之脈皆稟於脾胃之氣也。膜,模、莫二音。)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為之者,為胃也。脾脈貫胃屬脾,足太陰也,故為之行氣於三陰。
白話文:
皇帝問道:脾與胃以膜相連,但脾如何能讓胃運送津液呢?(下面講述三陰三陽的脈絡都由脾胃之氣補充。)岐伯回答說:足太陰經是三陰經之一,它的脈絡貫穿胃,連接脾,並經過咽喉,所以足太陰經讓三陰經有氣。
三陰者,五臟之謂。)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陽明者,太陰之表也,主受水穀以溉臟腑,故為五臟六腑之海。雖陽明行氣於三陽,然亦賴脾氣而後行,故曰亦也。三陽者,即六腑也。)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因其經,因脾經也。
白話文:
三陰指五臟。陽明是身體表面,是五臟六腑的「大海」,也讓氣運行到三陽。
(陽明是太陰的表面,負責接收食物和水來滋養臟腑,因此被稱為五臟六腑的「大海」。雖然陽明讓氣運行到三陽,但也要依賴脾的氣才能運行,所以說「也」。三陽就是六腑。)
臟腑各自通過自己的經絡從陽明接收氣,所以胃能運化津液。(「因其經」是指脾經。)
臟腑得稟於陽明者,以脾經貫胃,故能為胃行其津液也。)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陰道,血脈也。此復明脾主四肢之義。)
白話文:
得到陽明胃經滋养的臟腑,因為脾經貫穿胃部,所以能夠幫助胃部運行津液。如果四肢無法得到水谷之氣的滋养,就會一天比一天衰弱,血液循環不順,筋骨肌肉沒有養分來生長,因此就無法正常運作。(這裡的陰道指的是血脈。這再次說明了脾臟主管四肢的道理。)
3. 十四、五決十經
(《素問·五臟生成篇》)
白話文:
【素問·五臟生成篇】主要探討了中醫學中的五臟(心、肝、脾、肺、腎)與身體各部位之間的關係,以及五臟功能失調可能導致的疾病。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
心: 心主神明,主管思維和情緒。心開竅於舌,喜愛甘味,與小腸相連。心病可表現為語無倫次、焦慮或失眠等。
-
肝: 肝主疏洩,調節氣機,對情緒有重要影響。肝開竅於目,喜愛酸味,與膽相連。肝病可引起眼花、易怒或女性月經不調。
-
脾: 脾主運化,負責消化和吸收,與肌肉的健康有關。脾開竅於口,喜愛甜味,與胃相連。脾病常伴有腹脹、倦怠或消化不良。
-
肺: 肺主呼吸,清潔空氣,並與皮膚和鼻腔相連。肺開竅於鼻,喜愛辛味,與大腸相連。肺病可能導致咳嗽、喘息或皮膚問題。
-
腎: 腎主水液調節和骨髓生長,與骨、耳、腦相連。腎開竅於耳,喜愛鹹味,與膀胱相連。腎病常見於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或性功能問題。
這些理論強調了五臟之間的相互依存和影響,以及通過調整飲食、作息和情志來維護身體健康的原則。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五決者,謂察五臟之疾以決死生,乃為診病之綱紀也。)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始,病之始也。建,立也。母,病之因也。不得其因,則標本弗辨,故當先建其母,如下文某臟某經之謂。)所謂五決者,五脈也。(五脈者,五臟之脈,各有其經也。
白話文:
診斷疾病的開始,五決為關鍵。(五決是指觀察五臟的疾病以判定生死,是診斷疾病的綱領。)要了解疾病的起因,首先要確定其根源。(起因是指疾病的開始,確定是指建立,根源是指疾病的原因。如果無法確定根源,就無法區分標本,因此必須先確定根源,就像下文所說的某臟某經。)所謂五決,指的是五脈。(五脈指的是五臟的脈絡,各有其經絡。)
又如肝脈弦,心脈鉤,脾脈軟,肺脈毛,腎脈石,皆所謂五脈也。)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頭痛巔疾,實於上也。上實者因於下虛,其過在腎與膀胱二經。蓋足太陽之脈從巔絡腦,而腎與膀胱為表裡,陰虛陽實,故為是病。甚則腑病已而入於臟,則腎獨受傷矣。
白話文:
就像肝脈會感覺緊繃,心脈會感覺鉤住,脾脈會感覺柔軟,肺脈會感覺細微,腎脈會感覺堅硬,這些都稱為「五脈」。因此,如果是頭痛、頭暈等頭部疾病,通常是因為下半身虛弱、上半身氣血旺盛,問題出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如果情況嚴重,還會影響到腎臟。
(頭痛、頭暈等頭部疾病,實質上是上半身氣血旺盛。上半身氣血旺盛的原因是因為下半身虛弱,而問題的根源就在於腎經和膀胱經。太陽膀胱經的脈絡從頭頂通過腦部,而腎經和膀胱經是表裡關係,如果陰氣不足、陽氣過盛,就會導致此類疾病。如果情況嚴重,就會從腑臟症狀轉變成臟腑受傷,尤其是腎臟會受到損害。)
)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徇,亦作巡,行視貌。蒙,茫昧也。招,掉搖也。尤,甚也。目無光則矇眛不明,頭眩動則招尤不定,甚至目冥者不能視,耳聾者無所聞,其過在肝膽之氣,實於下而虛於上也。蓋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足厥陰之脈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故為此病。甚則自腑歸臟,而併入於肝矣。
白話文:
如果目眩神昏,視物不清,耳鳴失聰,上虛下實,過錯在膽經足少陽和肝經厥陰。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肝臟。
(徇,同巡,巡視之意。蒙,昏暗不清。招,搖動。尤,嚴重的意思。眼睛沒有光澤就昏暗不明,頭暈目眩就搖擺不定,嚴重到眼睛失明看不到東西,耳朵失聰聽不見聲音,過錯在於肝膽之氣,下實上虛。因為膽經足少陽的經脈起於眼眶外側,向上延伸到頭角,向下經過耳後,肝經厥陰的經脈連接眼睛,向上經過額頭,與督脈會合於頭頂,所以會引起這種疾病。嚴重的話,從腑臟回歸髒臟,併入肝臟。)
按:此下三節,皆不言甚則入臟,蓋文之缺而義則同也。)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支,隔塞也。胠,脅之上也。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上膈,足陽明之脈屬胃絡脾,其支者循腹裡,且脾胃皆主四肢,故為支膈胠脅,而四肢厥逆於下,胸腹冒悶於上者,皆過在足太陰陽明經也。䐜,昌真切。
白話文:
這三節內容,都没有明说病症深入脏腑,但意思是一样的。肚子胀满,气往上冲,胸口闷堵,肋骨疼痛,下肢发凉,上半身发热,都是因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出了问题。
)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上氣,喘急也。肺居胸中,手太陰也,其脈起於中焦,上膈屬肺。手陽明,大腸也,為太陰之表,其脈下入缺盆絡肺。二經之氣,皆能逆於胸中,故為咳嗽上氣之病。)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膈中,膈上也。
白話文:
咳嗽上氣
- 病位:胸中
- 相關經絡:手陽明經(大腸經)、手太陰經(肺經)
- 原因: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的氣逆於胸中
心煩頭痛
- 病位:膈上
- 相關經絡:手少陽經(三焦經)、手少陰經(心經)
- 原因:手少陽經與手少陰經的氣逆於膈上
手太陽小腸之脈,入缺盆絡心,其支者循頸上頰至目銳眥。手少陰心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其支者上挾咽,系目系。故病在膈中而為心煩頭痛者,過在手太陽少陰也。)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的經脈,進入缺盆穴與心相連,它的支脈沿著脖頸、臉頰運行至眼睛的外側眼角。手少陰心經的經脈起始於心臟,延伸出心包絡,它的支脈向上延伸至咽喉,與眼睛相連。所以,如果膈肌中出現疾病,導致心煩頭痛,可能是手太陽經和小陰經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