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四卷 (3)
十四卷 (3)
1. 十二、陽明病解
(《素問·陽明脈解篇》全)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脈,即經也。本篇之義,大略皆出《靈樞·經脈篇》,詳前二章。)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木能剋土,故惡之。)帝曰:善。
其惡火何也?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陽明經多氣多血,邪客之則血氣壅而易為熱,熱則惡火也。)帝曰:其惡人何也?岐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陽明氣逆而厥,則為喘惋。惋,憂驚也。故惡人之煩擾。惋,烏貫切。)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連臟者敗及三陰,故死。連經則肌表之疾耳,故生。)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何也?(凡癲狂傷寒家多有此證。)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陽受氣於四末,故四肢為諸陽之本。
陽邪剛盛,故步履變常也。)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陽明主肌肉,故熱盛於身。)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陽盛者,陽邪盛也。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而陽邪實之,陽之極也。
陽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故神明亂而病如是。詈音利。)
白話文:
十二、陽明病解
黃帝問道:足陽明經脈生病的人,為什麼會厭惡別人和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害怕得發抖,但聽到鐘鼓聲卻沒有反應?聽到木頭聲音就害怕是為什麼?請告訴我原因。岐伯回答道:陽明經是胃經,胃屬土,所以聽到木頭的聲音就害怕,是因為土克木的關係。
黃帝說:很好。那為什麼會厭惡火呢?岐伯回答道:陽明經主宰肌肉,其經脈氣血旺盛,邪氣入侵就會發熱,熱得很厲害就會厭惡火。
黃帝問:為什麼會厭惡人呢?岐伯回答道:陽明經氣逆導致厥逆(身體冰冷)就會喘息並且憂懼不安,憂懼不安就會厭惡人。
黃帝問:有的喘息而死,有的喘息而活,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道:厥逆之邪侵入臟腑就會死亡,只侵犯經脈就會活下來。
黃帝說:很好。病情嚴重時,病人會脫掉衣服奔跑,爬上高處唱歌,甚至幾天不吃東西,翻牆越屋,所去的地方,都是平時做不到的,病情加重反而能做這些事,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道: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陽氣旺盛,四肢就會有力氣,有力氣就能爬高。
黃帝問:為什麼會脫掉衣服奔跑呢?岐伯回答道:因為體內熱盛,所以脫掉衣服想散熱。
黃帝問:為什麼會胡言亂語,辱罵他人,不分親疏地唱歌呢?岐伯回答道:陽氣過盛就會讓人胡言亂語,辱罵他人,不分親疏,並且不想吃東西,不想吃東西所以就胡亂跑動。
2. 十三、太陰陽明之異
(《素問·太陰陽明論》)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太陰脾也,陽明胃也,雖皆屬土,然一表一里,故所受所傷有不同矣。)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脾為臟,陰也。胃為腑,陽也。陽主外,陰主內,陽主上,陰主下,是陰陽異位也。
陽虛則陰實,陰虛則陽實,是更虛更實也。病者為逆,不病者為從,是更逆更從也。凡此者,皆所從不同,故病名亦異。)帝曰:願聞其異狀也。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胃屬三陽,故主天氣。脾屬三陰,故主地氣。)故陽道實,陰道虛。(陽剛陰柔也。
又外邪多有餘,故陽道實。內傷多不足,故陰道虛。一曰陰道實則陽道虛矣,所謂更虛更實者,亦通。)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賊風虛邪,外傷也,故陽受之而入腑。飲食起居,內傷也,故陰受之而入臟。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不時臥,不能以時臥也。陽邪在表在上,故為身熱不臥喘呼。陰邪在裡在下,故為䐜滿飧泄腸澼。䐜音嗔。飧音孫。澼音僻。)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喉為肺系,所以受氣,故上通於天。咽為胃系,所以受水穀,故下通於地。
)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風,陽氣也,故陽分受之。濕,陰氣也,故陰分受之。各從其類也。)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逆順肥瘦篇》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即此之謂。蓋陰氣在下,下者必升;陽氣在上,上者必降。脾陰胃陽,氣皆然也。)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陽病極則及於下,陰病極則及於上,極則變也。非惟上下,表裡亦然。)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陽受風氣,故上先受之。
陰受濕氣,故下先受之。然上非無濕,下非無風,但受有先後耳。曰先受之,則後者可知矣。)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此下言胃氣必因脾氣乃得行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四肢之舉動,必賴胃氣以為用,然胃氣不能自至於諸經,必因脾氣之運行,則胃中水穀之氣化為精微乃得及於四肢也。若脾病則胃氣不行,故各經脈道日以衰微,而四肢不為用矣。
為,去聲。下同。)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此下言三陰三陽之脈皆稟於脾胃之氣也。膜,模、莫二音。)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為之者,為胃也。脾脈貫胃屬脾,足太陰也,故為之行氣於三陰。
三陰者,五臟之謂。)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陽明者,太陰之表也,主受水穀以溉臟腑,故為五臟六腑之海。雖陽明行氣於三陽,然亦賴脾氣而後行,故曰亦也。三陽者,即六腑也。)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因其經,因脾經也。
臟腑得稟於陽明者,以脾經貫胃,故能為胃行其津液也。)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陰道,血脈也。此復明脾主四肢之義。)
白話文:
十三、太陰陽明之異
黃帝詢問:太陰和陽明是表裡關係,都是脾胃的經脈,為何生病的表現卻不同呢?(太陰屬脾,陽明屬胃,雖然都屬土,但一個是表,一個是裡,所以受到的傷害和表現自然不同。)
岐伯回答:陰陽的部位不同,虛實互換,順逆轉換,有的從內而發,有的從外而來,發病的來源不同,所以疾病的名稱和症狀也就不同。脾是臟器,屬陰;胃是腑臟,屬陽。陽主外、陰主內,陽在上、陰在下,這就是陰陽部位的不同。
陽虛則陰實,陰虛則陽實,這就是虛實互換。生病的是逆,沒生病的是順,這就是順逆轉換。總而言之,由於發病的來源不同,所以疾病的名稱也就不同。
黃帝說:我想聽聽它們不同的症狀。
岐伯說:陽屬天氣,主外;陰屬地氣,主內。(胃屬於三陽,所以主天氣;脾屬於三陰,所以主地氣。)所以陽經實,陰經虛。(陽剛陰柔。外邪多為有餘,所以陽經實;內傷多為不足,所以陰經虛。也可以說,陰經實則陽經虛,所謂虛實互換,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受外邪風寒侵襲的,陽經受之;飲食不節,作息不規律的,陰經受之。陽經受邪則入六腑,陰經受邪則入五臟。(外邪風寒是外傷,所以陽經受之而入腑;飲食起居失調是內傷,所以陰經受之而入臟。)入六腑則經常發熱、睡不好,呼吸急促;入五臟則腹部脹滿、氣機閉塞,大便稀溏,久則腸道病變。(睡不好,指不能按時睡眠。陽邪在表在上,所以發熱、失眠、呼吸急促;陰邪在裡在下,所以腹部脹滿、大便稀溏、腸道病變。)所以喉嚨主天氣,咽喉主地氣。(喉嚨與肺相連,所以接受氣息,上通於天;咽喉與胃相連,所以接受水穀,下通於地。)所以陽經受風邪,陰經受濕邪。(風是陽氣,所以陽經受之;濕是陰氣,所以陰經受之,各有所屬。)所以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逆順肥瘦篇》說:手三陰經從臟腑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這就是這個意思。因為陰氣在下,下者必升;陽氣在上,上者必降。脾陰胃陽,氣機皆然。)所以說,陽病向上發展到極點後向下發展,陰病向下發展到極點後向上發展。(陽病發展到極點就影響到下焦,陰病發展到極點就影響到上焦,極點就是轉變。不只是上下,表裡也是如此。)所以受風邪者,上焦先受之;受濕邪者,下焦先受之。(陽受風氣,故上先受之;陰受濕氣,故下先受之。但上焦并非没有湿邪,下焦并非没有风邪,只是受邪先後不同而已。先受邪者,後者即可推知。)
黃帝說:脾病了為何四肢無力?
岐伯回答:四肢都從胃氣中得到氣血,但氣血並不能直接到達經絡,必須依靠脾的運化才能到達。現在脾病了,不能為胃運送津液,四肢得不到水穀精氣的滋養,氣血日漸衰弱,經脈不通,筋骨肌肉都沒有氣血來滋養,所以就無力了。(四肢的活動,必須依靠胃氣,但胃氣不能直接到達各個經絡,必須依靠脾氣的運化,胃中的水穀精微才能到達四肢。如果脾病了,則胃氣運行不暢,各個經脈就日漸衰弱,四肢也就無力了。)
黃帝說:脾和胃只不過是通過膜相連,卻能為胃運送津液,這是怎麼回事呢?
岐伯回答:足太陰是三陰經脈,它的經脈貫穿胃,歸屬於脾,絡於咽喉,所以足太陰經脈為胃運送氣血到三陰經脈。(為之,指為胃。)脾的經脈貫穿胃,歸屬於脾,這是足太陰經脈,所以它為胃運送氣血到三陰經脈。(三陰,指五臟。)陽明經脈是表的,是五臟六腑之海,也為胃運送氣血到三陽經脈。(陽明是太陰的表,主要負責接受水穀以滋養臟腑,所以是五臟六腑之海。雖然陽明經脈運送氣血到三陽經脈,但也依靠脾氣才能運行,所以說也。)臟腑都依靠其經脈從陽明經脈接受氣血,所以脾胃能為胃運送津液。(依靠其經脈,指依靠脾經。臟腑從陽明經脈接受氣血,是因為脾經貫穿胃,所以能為胃運送津液。)四肢得不到水穀精氣的滋養,日漸衰弱,陰經不通,筋骨肌肉沒有氣血來滋養,所以就無力了。(陰經,指血脈。這再次說明脾主四肢。)
3. 十四、五決十經
(《素問·五臟生成篇》)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五決者,謂察五臟之疾以決死生,乃為診病之綱紀也。)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始,病之始也。建,立也。母,病之因也。不得其因,則標本弗辨,故當先建其母,如下文某臟某經之謂。)所謂五決者,五脈也。(五脈者,五臟之脈,各有其經也。
又如肝脈弦,心脈鉤,脾脈軟,肺脈毛,腎脈石,皆所謂五脈也。)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頭痛巔疾,實於上也。上實者因於下虛,其過在腎與膀胱二經。蓋足太陽之脈從巔絡腦,而腎與膀胱為表裡,陰虛陽實,故為是病。甚則腑病已而入於臟,則腎獨受傷矣。
)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徇,亦作巡,行視貌。蒙,茫昧也。招,掉搖也。尤,甚也。目無光則矇眛不明,頭眩動則招尤不定,甚至目冥者不能視,耳聾者無所聞,其過在肝膽之氣,實於下而虛於上也。蓋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足厥陰之脈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故為此病。甚則自腑歸臟,而併入於肝矣。
按:此下三節,皆不言甚則入臟,蓋文之缺而義則同也。)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支,隔塞也。胠,脅之上也。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上膈,足陽明之脈屬胃絡脾,其支者循腹裡,且脾胃皆主四肢,故為支膈胠脅,而四肢厥逆於下,胸腹冒悶於上者,皆過在足太陰陽明經也。䐜,昌真切。
)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上氣,喘急也。肺居胸中,手太陰也,其脈起於中焦,上膈屬肺。手陽明,大腸也,為太陰之表,其脈下入缺盆絡肺。二經之氣,皆能逆於胸中,故為咳嗽上氣之病。)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膈中,膈上也。
手太陽小腸之脈,入缺盆絡心,其支者循頸上頰至目銳眥。手少陰心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其支者上挾咽,系目系。故病在膈中而為心煩頭痛者,過在手太陽少陰也。)
白話文:
十四、五決十經
診斷疾病的開始,要以五決作為依據。(五決是指觀察五臟的疾病以判斷生死,是診斷疾病的綱領。)想要知道疾病的起因,必須先找到病根。(「始」指疾病的開始,「建」指確立,「母」指疾病的根本原因。如果找不到病因,就無法辨別標與本,所以必須先找到病根,就像下文所說的某臟某經。)所謂的五決,就是五臟的脈象。(五臟的脈象各有其經絡循行的路線。)
例如肝脈弦急,心脈細滑如鉤,脾脈濡弱,肺脈浮細如毛,腎脈沉伏如石,這些都是五脈的表現。所以頭痛且痛在頭頂,下半身虛弱而上半身實證,病因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嚴重則會傷害到腎臟。(頭痛且痛在頭頂,是上半身實證。上半身實證是由於下半身虛弱造成的,病因在腎經和膀胱經。因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從頭頂連接腦部,而腎經和膀胱經是表裡關係,陰虛陽實,所以會導致這種疾病。嚴重則腑臟病變進而影響到臟腑,腎臟就會受到損傷。)
眼睛昏花,耳鳴耳聾,下半身實證而上半身虛弱,病因在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嚴重則會傷害到肝臟。(眼睛看不清楚,頭暈目眩,甚至眼盲耳聾,病因在肝膽之氣,下半身實證而上半身虛弱。因為足少陽膽經的經脈從眼角開始,上達頭角,下至耳後;足厥陰肝經的經脈與眼睛相連,上達額部,與督脈會合於頭頂,所以會導致這種疾病。嚴重則腑臟病變進而影響到臟腑,而同時傷害到肝臟。)
(以下三節,原文沒有提到嚴重則會傷害到臟腑,但其含義相同。)腹部脹滿疼痛,胸膈痞悶,肋下脹痛,下半身厥冷而上半身煩悶,病因在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支」指阻塞,「胠」指脅肋之上。足太陰脾經的經脈入腹連接脾臟,絡胃上達膈肌;足陽明胃經的經脈連接胃部,絡脾臟,其分支循行於腹部內側,而且脾胃都主導四肢,所以會出現胸膈痞悶、肋下脹痛,以及四肢厥冷、胸腹煩悶的症狀,這些都是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病變。)
咳嗽氣喘,胸中憋悶,病因在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上氣」指呼吸急促。肺臟位於胸中,屬手太陰肺經,其經脈起於中焦,上達膈肌連接肺臟。手陽明大腸經是肺經的表,其經脈下行至鎖骨上窩,絡肺臟。這兩條經絡的氣機逆亂,都會造成咳嗽氣喘的疾病。)
心煩頭痛,病在膈肌之上,病因在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膈中」指膈肌之上。手太陽小腸經的經脈進入鎖骨上窩,絡心臟,其分支循行於頸部、面頰,到達眼角。手少陰心經的經脈起於心臟,出屬心系,其分支上行至咽喉,連接眼睛。所以疾病在膈肌之上而導致心煩頭痛,病因就在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