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四卷 (2)
十四卷 (2)
1. 十一、六經病解
(《素問·脈解篇》全。本篇所解,大略皆出前章《經脈篇》之義,其中稍有不同者,蓋互為發明也,當並求之)
白話文:
《素問·脈解篇》(全文)
這篇所解釋的內容,大致上都源自前一章《經脈篇》的內容。其中稍微有不同的地方,是因為互相闡發說明的緣故,應該同時參照。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所謂者,引古經語也。脽,尻臀也。正月建寅,三陽月也。三陽者,太陽也。故足太陽病為腫腰脽痛者,應正月三陽之候。脽音誰。)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正月之候,三陽雖出,而時令尚寒,陰氣尚盛,陽氣未有次第,以陰勝陽,故腫腰脽痛,正以足太陽之脈,挾脊抵腰貫臀也。
白話文:
太陽經所說的「腫腰脽痛」,是指正月裡太陽當令時發生的。正月建寅,寅屬太陽。因此,足太陽經病症為腫腰脽痛,與正月三陽的時序相應。(脽音「誰」。)
正月時,陽氣浮在上面,而陰氣強盛,陽氣還未得到滋養,所以導致腫腰脽痛。(正月時,儘管三陽已出,但天氣仍然寒冷,陰氣仍然旺盛,陽氣還未得到次第,因陰勝陽,所以腫腰脽痛,因為足太陽經脈沿著脊椎兩側,一直延伸到腰部和臀部。)
)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正月東風解凍,陽氣尚微,足太陽病有或左或右偏虛為跛者,應三陽不足於下也。足太陽下行之脈,循髀膕下出外踝之後,故有是證。跛,補火切。)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白話文:
偏虛導致的跛足,是因為正月的陽氣解除冬天的寒冷,地氣開始上升的緣故。所謂偏虛,是指冬天的寒冷對身體造成了一定的損傷,因此陽氣上行時會偏向虛弱的一側,導致跛足。(正月的東風解凍,陽氣仍然微弱,足太陽經有偏虛的情況,可能導致左或右腿跛足,這是因為三陽經在腿部的氣血不足。足太陽經的經脈從大腿和小腿後面經過,再從外腳踝後面出來,所以會有這種症狀。跛字讀作「ㄅㄛˇ」)所謂強行上行的背部疼痛,是因為陽氣大量上升並相互爭奪所致,所以才會強行上行。
(太陽之脈下項挾背,若陽氣大上而爭,則與三陽之氣上升者同,故為強上引背也。)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太陽支者,從巔至耳上角,陽邪上盛,故為耳鳴也。)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巔,癲同。按前章《經脈篇》足太陽經條下作癲,蓋古所通用也。
白話文:
- 太陽經巡行在下項,進入背部。如果陽氣旺盛,就會爭著上升,與其他三陽經的陽氣一起上行,所以會產生強烈的向上牽引背部的感覺。
- 所謂的耳鳴,是因為陽氣旺盛,導致萬物上漲,故而耳中鳴響。
- 太陽經分支從頭頂到耳角,如果陽邪上盛,則會導致耳鳴。
- 所謂的狂癲疾,是因為陽氣全部上升至上,而陰氣則下虛,導致上實下虛,故而發病狂癲疾。(癲與巔同。按前一章《經脈篇》中足太陽經條目下寫作癲,這是古代的通用寫法。)
所謂甚者,言陽邪盛也。陽邪實於陽經,則陽盡在上,陰氣在下,上實下虛,故當為狂癲之病。)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陽實於上,則氣壅為聾,亦以其脈至耳也。)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聲由氣發,氣者陽也,陽盛則聲大,陽虛則聲微。若陽盛已衰,故喑瘂不能言也。
白話文:
所謂陽邪比較嚴重,是指陽氣過盛。陽邪充盈在陽經中,會導致陽氣全部集中在上部,陰氣在下部,上部充實,下部虛弱,因此會出現狂癲的症狀。)所謂浮現為耳聾,都是由於氣造成的。(陽氣充盈在上部,會導致氣體壅塞而導致耳聾,也因為脈搏傳導到耳朵。)所謂進入中間部位而導致失聲,是因為陽氣旺盛已衰,所以出現失聲。)(聲音是由氣發出的,氣屬於陽,陽氣旺盛則聲音洪亮,陽氣虛弱則聲音微弱。如果陽氣旺盛已衰,所以失聲不能說話。
喑音音。)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俳,廢也。內奪者,奪其精也。精奪則氣奪而厥,故聲喑於上,體廢於下。元陽大虧,病本在腎,腎脈上挾舌本,下走足心,故為是病。俳音排,無所取義,誤也;當作痱,正韻音沸。)少陰不至者,厥也。(此釋上文內奪而厥之義也。
白話文:
聲音沙啞無力。如果內部精氣被耗奪而出現昏厥,就會導致言語不清、身體衰弱,這是腎虛的表現。(衰弱,指失去功能。內部精氣被耗奪,是指腎精被耗奪。腎精被耗奪,氣血也隨之被耗奪,導致昏厥,所以聲音沙啞,身體衰弱。元陽嚴重虧虛,病根在腎,腎脈上行經過舌根,下行至足心,所以會出現這種症狀。衰弱讀作「排」,沒有任何意義,是錯誤的;應該讀作「痱」,正韻中讀作「沸」。)少陰經氣不足,就會昏厥。(這是解釋上文內部精氣被耗奪而昏厥的意思。)
少陰者,腎脈也,與太陽為表裡。若腎氣內奪,則少陰不至。少陰不至者,以陰虛無氣,無氣則陽衰,致厥之由也。以上腰尻痛耳聾狂巔厥逆等義,俱出前章太陽經病條下。)
白話文:
少陰經是腎經,與太陽經是表裡關係。如果腎氣被奪取,少陰經就會不通暢。少陰經不通暢的原因,是因為陰虛無氣,沒有氣就會導致陽氣衰弱,因而引發厥證(指昏厥、痙攣等症狀)。像上腰和臀部疼痛、耳聾、發狂、癲癇、厥逆等症狀,都出現在前面章節的太陽經病證條款中。
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少陽之脈下胸中,循脅裡,故心脅痛者,以少陽之邪盛也。然少陽屬木,木以生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膽,其表在心。表者,標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膽有相火,心有君火,火墓在戌,陽不勝陰,則心脅為痛,故應九月之氣。
白話文:
少陽在經絡系統中指的是「心」和「肋骨」,所謂的心肋疼痛,是因為少陽之氣過於旺盛。少陽之氣過盛,會表現在心上。(少陽經脈經過胸口,沿著肋骨內側走行,所以心肋疼痛是因為少陽經絡的邪氣太盛。而少陽屬木,木能生火,所以邪氣過盛的根源在於膽,表現在心上。表,指標誌。)每年九月,陽氣漸微,陰氣漸長,因此會引發心肋疼痛。(膽有肝火,心有君火,火衰退之時在戌月,陽氣衰弱勝不過陰氣,心肋就會疼痛,所以對應九月的節氣變化。)
)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陰邪凝滯,藏伏陽中,喜靜惡動,故反側則痛。上義出前章足少陽經病。)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陰,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是天地之氣去陽而之陰也。
白話文:
所謂不能翻動的,是因為陰氣藏著東西,東西藏著了就不會動,所以不能翻動。(陰邪凝聚滯留,潛伏在陽中,喜靜厭動,所以翻動就會疼痛。前一章節的足少陽經病症就是這種情況。)
所謂嚴重到要跳躍的,是因為到了九月,萬物都衰敗了,草木凋零而墜落,這時天地之氣離開陽氣,歸於陰氣,陰氣旺盛,陽氣沉降增長,所以說會跳躍。(九月萬物盡皆衰老,草木凋零,這是天地之氣離開陽氣而歸於陰氣的緣故。)
人身之氣亦然,故盛於陰分則所長在下。其有病為跳躍者,以足少陽脈下出足之外側,陰復於上陽鼓於下也,故應九月之氣。)
白話文:
人體的氣也是這樣,所以氣盛於陰分,它的發展就會在下半身。如果出現跳躍的疾病,是因為足少陽經脈從足部外側向下延伸,陰寒在上面,陽氣在下面鼓動,所以它與九月之氣相應。
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五月陽氣明盛,故曰陽明。夏至一陰初生,加以陽極之候,故病洒洒振寒者,以陽明應五月之氣也。)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足陽明脈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脛足跗,入中趾內間。
白話文:
陽明所謂抖寒的意思是,陽明指午月,也就是五月,是陽氣最旺盛的季節。陽氣太盛,又加上陰氣的影響,所以會抖寒。(五月陽氣明顯旺盛,所以稱為陽明。夏至時節,陰氣初生,加上陽氣達到極點,所以患上抖寒症狀的人,是因為陽明與五月之氣相應。)
所謂小腿腫脹而大腿收縮不起來,是因為五月盛陽的陰氣。陽氣在五月衰弱,而陰氣上升,與陽氣開始爭鬥,所以小腿腫脹而大腿收縮不起來。(足陽明脈從大腿關節往下,經過膝蓋、小腿和腳踝,進入腳趾內側)
若陰生於下,上與陽爭,則為脛腫而股不收,亦應五月一陰之氣。)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陽明土病,則不能制水。故陰邪自下而上,客於臟腑之間,乃化為水。水之本在腎,末在肺,標本俱病,故為上喘也。)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白話文:
如果陰氣在身體下部產生,上升與陽氣對抗,就會導致小腿腫脹而大腿無法彎曲,這與五行中的五月陰氣有關。
所謂的「上喘而為水」,是指陰氣下沉後又回升,上升後邪氣就會侵犯臟腑,因此產生水氣。由於陽明之土生病,無法控制水氣,所以陰邪之氣從下往上,侵犯臟腑間,進而形成水氣。水氣原本在腎臟,最後在肺臟,標本兼病,所以造成上喘的症狀。
所謂的「胸痛少氣」,是水氣存在於臟腑所造成的,水氣屬於陰氣,陰氣在身體內部,因此會導致胸痛和氣短。
(邪水之陰,非真陰也。陰邪在中,故為胸痛。陰盛則陽衰,故為少氣,少氣則氣短而喘矣。)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薄,氣相迫也。陰陽之氣,正則相和,邪則相惡。陰邪薄於陽明,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
白話文:
邪水之陰,不是真正的陰。陰邪在體內,所以會導致胸痛。陰氣旺盛,陽氣就會衰弱,所以會氣虛喘息。
所謂「突然暈厥、厭惡人與火、聽到木頭劈開的聲音就會驚恐」,是因為陽氣與陰氣相衝,水火相剋,所以才會驚恐。(相衝,指氣息互相逼迫。陰陽之氣,正氣則相和,邪氣則相剋。陰邪壓迫陽明,所以會驚恐。)
所謂「只想一個人關閉門窗獨處」,是陰陽相衝的表現。陽氣耗盡,陰氣旺盛,所以會只想獨自關閉門窗獨處。
(陰邪盛則陽明氣衰,故欲靜也。)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寒邪外並於陽,則身熱多躁,故棄衣而走。以上諸義,出前章足陽明經病。)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白話文:
當陰邪氣盛時,陽明經氣虛衰,因此會想要靜養。
所謂的「病重時想要爬高唱歌,脫衣而跑」的現象,是因為陰陽兩氣再次相爭,陰氣向外併入陽經,所以才會讓人脫衣而跑。(寒邪向外併入陽經,會導致身體發熱、躁動不安,因此才會脫衣而跑。以上這些症狀的解釋,記載在前一章《足陽明經病》中。)
所謂的「客孫脈」導致頭痛、鼻塞、腹脹的現象,是因為陽明經氣向頭部併入,而頭部又是太陰經的孫絡,因此會頭痛、鼻塞、腹脹。
(寒邪客於陽明,則在頭為痛,在鼻為鼽,在腹為腫。以陰氣上行而並於本經之孫絡,故為是病。太陰者,言陰邪之盛,非陰經之謂也。如上文所言者,皆指陰盛為邪,則此義可知。鼽音求。)
白話文:
寒邪侵犯陽明經,就會導致頭部疼痛、鼻部流涕、腹部腫脹。這是因為陰氣上升,影響到陽明經的孫絡(毛細血管),所以產生了這些症狀。這裡的「太陰」,指的是陰邪的旺盛,而不是指太陰經。就像前面提到的,所有提到的症狀都是指陰盛化邪,而這裡的意思也是一樣的。鼽(求)這個字的讀音為「求」。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陰極於子,萬物皆藏,故曰太陰子也。太陰之經入腹,凡邪藏於中則病為脹,故應十一月之氣。)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脾脈絡胃,故陰邪盛則上走於陽明。
白話文:
太陰所謂的「脹病」,是因為太陰氣旺盛導致的。十一月時,萬物的氣息都收斂在體內,所以說「脹病」。(在子時,陰氣最盛,萬物都收藏起來,所以稱為「太陰子」。太陰經進入腹中,如果邪氣留在體內,就會導致脹病,因此與十一月的氣相應。)
所謂的上溢到心臟而導致打嗝,是因為陰氣太盛而上行到陽明經。陽明經絡與心臟相連,所以說「上溢到心臟而導致打嗝」。(脾經絡屬胃,所以陰邪盛則上溢到陽明經。)
陽明之正上通於心,故上走心為噫。按《九針論》《宣明五氣篇》俱曰心為噫。《口問篇》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此篇則兼而言之,蓋寒氣犯於心脾胃三經,俱能為噫也。)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脾胃相表裡,胃受水穀,脾不能運,則物盛滿而溢,故為嘔。
白話文:
陽明經從下往上貫穿到心,所以氣壅到心部就會打嗝。根據《九針論》、《宣明五氣篇》的記載,心主打嗝。《口問篇》中提到:寒氣侵犯胃部,導致氣機逆行向上,再從胃部排出,這就是打嗝的原因。這段文章將寒氣侵犯心、脾、胃三經都可能導致打嗝的原因合併在一起講述。
至於吃東西後嘔吐,是因為食物過多而溢出來才會嘔吐。脾胃互相表裡,胃部接收食物,脾臟如果無法運化,導致食物過量溢出,就會嘔吐。
)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一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後謂大便,氣謂轉失氣,陽氣出則陰邪散,故快然如衰,一陽下動,冬至候也,故應十一月之氣。以上諸義出前章足太陰經病。)
白話文:
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是指在十一月陰氣衰退陽氣上升的時節,如果此時大便通暢,身體會感到輕鬆舒暢,就像身體衰老後一樣。大便通暢是指轉失氣,陽氣上升就會驅散陰邪,因此會感到輕鬆舒暢,就像衰老一樣。陽氣下動是冬至的徵候,因此應於十一月的氣候。上述的各種徵候出自於前一章《足太陰經病》。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腰者腎之府,寒邪入腎則為腰痛。純陰在下,故應十月之氣。)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陽根於陰,陰根於陽,互相倚也。若陰中無陽,沉而不升,則孤陽在上,浮而不降,無所依從,故為嘔咳上氣喘也。
白話文:
少陰傷症導致的腰痛,是腎氣受損所致。十月份正值陽氣受傷的季節,所以會出現腰痛。(腰部是腎臟的住所,寒邪入腎就會引起腰痛。純陰在下方,所以與十月之氣相應。)
嘔吐咳嗽伴有氣喘,是因為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之氣浮在上面,沒有依附之處,因此會嘔吐咳嗽,氣喘不已。(陽氣根植於陰氣,陰氣根植於陽氣,二者相互依存。如果陰中沒有陽氣,就會沉而不升,導致孤陽在上,浮而不降,沒有依附之處,所以會產生嘔吐咳嗽,氣喘的症狀。)
按前章列本節義於手太陰肺病條下,此則言於腎經,正以肺主氣,腎主精,精虛則氣不歸元,即無所依從之義。)所謂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䀮䀮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色色,誤也,當作邑邑,不安貌。
白話文:
進入秋季,微霜開始降臨,萬物都開始凋零,陰陽能量尚未穩定,所以身體內部缺乏主宰,經常坐立不安,眼睛也昏花看不清楚,這是因為陰氣壓制陽氣,精氣虧損所致,因此應對應深秋十月份的時節。 秋氣至,微霜下,萬物俱衰,陰陽未定,故內無所主而坐起不常,目則䀮䀮無所見。以陰肅陽衰。精氣內奪,故應深秋十月之候。)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陽和不治,則肝氣多逆,不能調達,故善怒而為煎厥,所謂多陰者多怒也。
所謂「少氣善怒」的人,是因為陽氣無法運行,導致肝氣無法調達,所以容易發怒。這種情況稱為「煎厥」。陽氣和煦不能運行,則肝氣逆行不暢,不能調理通達,因此容易發怒而形成煎厥,所謂「多陰的人容易發怒」就是這個道理。
白話文:
所謂「少氣善怒」的人,是因為陽氣運行不順暢,導致肝氣無法正常流通,因此容易發怒。這種情況在中醫上稱為「煎厥」。
陽氣溫暖和煦,卻無法正常運行,就會導致肝氣逆行不暢,無法調和通達,因此容易發怒而形成煎厥。俗話說「多陰的人容易發怒」,就是指這種情況。
按:煎厥一證,在本篇言陽虛陰盛,在《生氣通天論》言陰虛陽盛,可見煎厥有陰陽二證。詳本類前五。)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陰氣,言腎氣也。陽氣,言邪氣也。陰氣將藏未藏而陽邪入之,陰陽相搏,則傷腎而為恐,故亦應秋氣。
白話文:
之前曾經提到過煎厥這個證型,在這裡我們說它屬於陽虛陰盛,而在《生氣通天論》中,我們卻說它屬於陰虛陽盛,由此可見煎厥分為陰虛和陽虛兩種類型。詳情請見前五條。
所謂的煎厥,就像是被別人要抓的感覺一樣,這是因為秋天的陽氣雖然入了體內,但萬物的陰氣還沒有完全消失,陰氣少,陽氣入,陰陽二氣相交搏,所以就會恐懼。(這裡的陰氣指的是腎氣,陽氣指的是邪氣。腎氣將要收藏而未收藏的時候,邪氣進入體內,陰陽二氣相交搏,就會損傷腎氣而產生恐懼感,所以煎厥也應該對應秋氣。)
)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胃無氣,胃氣敗也。胃氣所以敗者,腎為胃關,腎中真火不足,不能溫養化原,故胃氣虛而惡聞食臭也。此即前章飢不欲食之義。臭,許救、尺救二切。)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色以應日,陽氣之華也。
白話文:
所謂聞到食物有臭味就想吐,是因為胃裡沒有陽氣,所以才對食物的氣味反胃。(胃裡沒有陽氣,也就是胃氣虛弱。胃氣虛弱的原因是腎臟是胃的關口,腎中陽氣不足,無法溫暖和滋養胃,導致胃氣虛弱,聞到食物氣味就反胃。這與前面章節中提到的「飢而不欲食」的道理相同。臭,可以讀作「許救」或「尺救」。)
所謂面部顏色漆黑如同土地,是因為秋季的陰氣侵入體內,所以反映在面色上。(面色應對太陽,是陽氣的表現。
陰勝於陽則面黑色變,故應秋氣。此即前章面如漆柴之義。)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陽脈傷者,上焦之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則所滿者皆寒邪也。蓋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故咳則血見於口,衄則血見於鼻也。以上諸義出前章足少陰經病。
)
白話文:
如果陰氣勝過陽氣,人的臉色就會變得烏黑,所以應該順應秋天的天氣。這就符合前面一章中「面色像漆柴」的說法。所謂「咳嗽時會咳出血」,這是因為陽脈受傷了。陽氣還沒有充足地到達上焦(胸腔以上部分),脈象卻很滿,脈滿就會咳嗽,所以鼻子才會出血。(陽脈受傷是指上焦的脈絡受傷。陽氣還沒有充足地到達上焦而脈象很滿,那麼脈滿的部分都是寒邪。因為腎經脈絡向上貫通肝臟和橫膈,進入肺部,所以咳嗽時血就會從口中咳出,而流鼻血時血就會從鼻子流出。以上這些論述都是從前面一章「足少陰經病」中得來的。)
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㿗疝少腹腫也。(辰,季春也。五陽一陰,陰氣將盡,故屬厥陰。陰邪居於陽末,則為㿗疝少腹腫,故應三月之氣。)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俛而不仰也。(三月一振,陽氣振也,故榮華萬物。
白話文:
厥陰所指的陰疝和婦女小腹部腫痛,是因為厥陰屬辰月,是陽中之陰,邪氣在體內中焦,所以會導致陰疝和少腹腫痛。(辰月,即季春三月。五陽之中有一陰,陰氣將盡,故屬厥陰。陰邪位於陽氣將盡之時,就會引起陰疝和少腹腫痛,因此與三月之氣相應。)所謂的腰脊疼痛,無法俯仰,是因為三月陽氣振動,使萬物榮盛,但一旦俯身就不會仰起了。(三月陽氣振動,故能使萬物榮盛。)
然余寒尚在。若陰氣或勝則陽屈,俛而不仰,故病為腰脊痛,亦應三月之氣。俛,俯同,又音免。)所謂㿗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㿗癃疝也。(此復明癃疝腫脹之由,在陰邪盛也。陰盛則陽氣不行,故為此諸證。)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搏而熱,故嗌乾也。
(所謂甚者,應三月之陽盛也。陽邪盛則薄於陰分,故為嗌乾熱中等病。上義出前章足厥陰經病。)
白話文:
但是殘餘的寒氣依然存在。如果陰氣過於強盛,陽氣就會屈服,只能俯身不能仰首,因此會出現腰脊疼痛的疾病,這也與三月份的氣候相應。(俯身和俯下身是一樣的,也可以讀作「免」。)所謂的「㿗癃疝膚脹」,是指陰氣也旺盛,導致脈絡不通暢,所以稱之為「㿗癃疝」。(這句話再次說明癃疝腫脹的緣由,是因為陰邪旺盛的緣故。陰氣旺盛則陽氣不行,因此會產生這些症狀。)所謂的「嚴重時會出現咽喉乾熱中滿」的症狀,是因為陰陽交戰產生熱氣,所以咽喉才會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