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五卷 (15)
五卷 (15)
1. 十、四時臟脈病有太過不及
如鳥之喙者,銳而短也。太過病在外,不及病在中,義俱同前。喙,一本作啄。喙音誨,咮也。)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脾土太過病在外,故令人四肢不舉,以脾主四肢而濕勝之也。
不及病在中,故令人九竅不通,以脾氣弱則四臟皆弱而氣不行也。重強,不柔和貌,沉重拘強也。愚按:本篇脾脈一條云: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平人氣象論曰:如水之流曰脾死。此其一言太過,一言危亡,詞同意異,豈無所辨?蓋水流之狀,滔滔洪盛者,其太過也。
濺濺不返者,其將竭也。凡此均謂之流,而一盛一危,迥然有異,故當詳別其狀,而勿因詞害意也。又如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此以在外之標而概言之,故曰太過。若脾虛不能勝濕者,豈亦同太過之謂耶?濺音箋,淺而疾也。)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
(瞿然,敬肅貌。道在於一,言至數脈變雖多,而理則一而已矣。)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神即生化之理,不息之機也。五氣循環,不愆其序,是為神轉不回。若卻而回返,則逆其常候而不能運轉,乃失生氣之機矣。)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至數之要,即道在於一,是誠切近人身而最稱精微者也。
)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著之玉版以傳不朽。藏之臟腑以志不忘。名曰玉機,以璇璣玉衡可窺天道,而此篇神理可窺人道,故以並言,而實則珍重之辭也。上文自至數以至玉機,又見玉版論要篇,詳論治類十四。)
白話文:
十、四時臟脈病有太過不及
像鳥嘴的形狀,尖銳而短。脈象太過則病在體表,不及則病在內臟,道理與前面所述相同。(「喙」字有的版本寫作「啄」。喙音「誨」,即鳥嘴。)
黃帝問:先生說脾是孤臟,位居中央屬土,能滋養四旁臟腑。若脾的功能太過或不及,會引發哪些病症?
岐伯回答:脾土太過會使人四肢沈重無法抬舉(因脾主四肢,濕邪過盛所致);不及則會導致九竅不通(因脾氣虛弱,連帶其他四臟功能減弱,氣機運行不暢),這種狀態稱為「重強」(指身體僵硬不靈活,感覺沈重而拘緊)。
按:本篇提到脾脈時,形容「其來如水之流」為太過;而《平人氣象論》卻說「如水之流」是脾氣衰亡的徵兆。兩者用詞相同但含義不同,如何區分?其實「水流」若氣勢洶湧是太過,若淺急無根則是衰竭。兩者雖同稱「流」,但一盛一危截然不同,需細辨脈象實質,不可拘泥字面。
此外,「太過令人四肢不舉」是從外在症狀概括,故稱太過。但若因脾虛無法運化濕邪而四肢無力,難道也算太過嗎?(「濺」音「箋」,形容水淺而湍急。)
黃帝肅然起身,恭敬叩拜道:太好了!我掌握了脈法的核心。天下的至理、五色脈象的變化、推測常與異的法則,歸根結底在於「一」。(「瞿然」是恭敬的樣子。「道在於一」指無論脈象多複雜,原理始終統一。)
生機運轉不息,停滯則失去活力。(「神」指生命運行的規律。五臟之氣循環有序稱為「神轉不回」;若逆亂失常,便喪失生機。)
這至理精微而貼近本質。(「至數之要」即「道在於一」,是貼近人體且極其精微的真理。)
應刻於玉版,藏於臟腑,每日研讀,名為「玉機」。(刻玉版為永久傳承,藏臟腑以示銘記。「玉機」寓意如同觀測天象的璇璣玉衡,此篇揭示人體之道,故用此名,實為表達珍重。前文從「至數」到「玉機」的內容亦見於《玉版論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