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三卷 (7)

回本書目錄

十三卷 (7)

1. 八、三陽並至其絕在腎

(《素問·著至教論》全)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全文如下:

醫道深奧,其理廣大無邊。古聖先賢,觀察天地間萬物變化,參悟生命奧秘,創立了醫學理論。疾病發生,必有原因,或由外來六淫侵襲,或因內在七情所傷。治療疾病,應當辨證施治,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調整陰陽平衡,使氣血和調。

人體與自然息息相關,治病需遵從自然規律,根據四時變換,調整診療方法。臟腑功能失調,會導致各種症狀,治療時應當注重調理臟腑,使之恢復正常功能。疾病的表現雖然多種多樣,但其根本在於正氣與邪氣的鬥爭,增強體質,扶助正氣,才能祛除邪氣,達到治愈的目的。

醫生在治療過程中,必須謹慎細緻,對症下藥,不可妄施針石,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治療時還需考慮個體差異,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各種療法。醫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終生學習,不斷進步,才能更好地服務於民,解除病痛。

這就是醫學的根本道理,也是醫者應該遵循的最高原則。只有深入理解這些道理,並付諸實踐,才能成為一個真正高明的醫生。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明堂,天子布政之所,聖人嚮明而治,故曰明堂。)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頗能解,粗解其義耳。別者別其條理,明者明其精微,彰則利於用矣。楊上善曰:習道有五:一誦,二解,三別,四明,五彰。

白話文:

黃帝坐在明堂,召來雷公問道:「你知道醫學嗎?」(明堂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聖人面向光明治理國家,所以稱為明堂。)雷公回答說:「讀過一些,大致能理解,能理解但無法分辨,能分辨但還不能明瞭,明瞭但還不能夠用於實際。」(大致能理解,就是大概瞭解它的意思。分辨是指區分它的條理,明瞭是指明白它的精髓,用於實際是指能夠應用它。)楊上善說:學習道有五個階段:一、誦讀;二、理解;三、分辨;四、明瞭;五、用於實際。

)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群僚之情易通,侯王之意難測,所以有不同也。然則膏粱藜藿,其為難易亦然。)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擬於二皇。(樹,立也。天度立則四時陰陽之序可以合,星辰日月之光可以別,用以彰經術,令後世益明,是上通神農之道,著為至教,則擬德於二皇矣。二皇,伏羲、神農也。

白話文:

這些方法只能用來治療平民百姓,卻不足以用來治療君侯王公。(平民百姓的情感容易溝通,君侯王公的心意難以揣測,所以方法有所不同。但是,膏粱美食和粗茶淡飯,它們處理的難易度也是如此。)我希望能夠領受上天建立的標準,讓四季陰陽相互協調,區分星辰和日月光輝,以此來弘揚經術,使後世更加明朗。這種方式可以效法神農之道,著述至高教義,與三皇五帝的德行並駕齊驅。(「樹」意為建立,「天度」指上天的規律。一旦上天的規律建立,則四季陰陽的順序就能協調,星辰日月的光輝就能區分。用這些規律來弘揚經術,使後世更加明朗,便是效法神農之道,著述至高教義,德行可與三皇五帝相比擬。三皇五帝,指的是伏羲、神農等人物。)

)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者,即指上文天度四時陰陽星辰日月光言,所以醫道合於三才,必盡知之,斯可以垂教後世,不致疑殆,永傳為寶矣。而道上知天文等四句,與《氣交變大論》同,詳運氣類十。

白話文:

皇帝說:「非常好。不可有所遺失,這些都是陰陽的表裡、上下、雌雄互相配合。懂得這些道理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用來指導民眾,也不會有什麼疑問。這篇醫道論,可以流傳後世,成為珍寶。」(指上文所說的天文、季節、陰陽、星辰、日月、光輝,醫道與天地自然相合,必須完全瞭解,才能流傳後世,不會讓人產生疑問,永遠成為珍貴的寶藏。而「懂得這些道理的人,上知天文」等四句話,與《氣交變大論》相同,詳見「運氣類」第十篇。)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曰:不知。曰:夫三陽天為業,(陰陽傳,古經也。此三陽者,統手足六陽為言。三陽在上,應天之氣而衛乎周身,故曰天為業者,謂業同乎天也。)上下無帝,合而病至,偏害陰陽。(三陽主表,而虛邪中之,則應變不定,故其氣上下無常。

白話文:

雷公說:「請接受我的醫道,好好誦讀領悟,作為解惑之用。」

黃帝說:「你不瞭解陰陽的傳遞嗎?」

雷公說:「我不知道。」

黃帝說:「三陽經屬於天的範圍。上下沒有君主,(陰陽傳是古經書,這裡的三陽經是指統轄手足六陽經。三陽經在上部,順應天的氣,保衛全身,所以說屬於天的範圍,意思是它與天的作用相似。)如果三陽經出了問題,就會生病,偏害陰陽的平衡。」(三陽經主司表,如果邪氣入侵表,就會反應多變,所以其氣在上下的流動不定。)

若三陽相合而病至,陽勝傷陰,則自外而內,偏害陰陽矣。《禁服篇》曰: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蓋亦此義。)雷公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此必古經語也。言三陽並至,則邪變之多,氣有莫可當者。)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

白話文:

如果三陽經同時發病,陽氣過盛損傷陰氣,就會從外表影響內在,同時損害陰陽。 《禁服篇》中說:仔細觀察衛氣的變化,它是各種疾病的根源。這也與這個道理有關。雷公說:什麼是三陽難以抵擋?請您解釋一下。(這一定是古經書中的話。意思是三陽經同時到來,邪變就會很多,這種氣勢難以抵擋。)黃帝說:三陽經同時發病時,就像三陽並至,這種並至就像風雨,上半身會得顛癇,下半身會得漏尿病。

(此三陽獨至者,雖兼手足太陽為言,而尤以足太陽為之主,故曰獨至。蓋足太陽為三陽之綱領,故凡太陽之邪獨至者,則三陽氣會,皆得隨而並至也。陽邪之至,疾速無期,故如風雨。且足太陽之脈,上從巔入絡腦,下絡腎屬膀胱;手太陽之脈,上循頸頰,下抵胃屬小腸。

白話文:

這三陽獨至的疾病,雖然同時牽涉手太陽和足太陽兩條經脈,但主要是足太陽經的問題,所以才說「獨至」。因為足太陽經是三陽經的領導者,所以凡是太陽經的邪氣獨到的,就會產生三陽之氣相聚,並且都會跟著一起到來的現象。陽邪的到來,速度快且沒有規律,就像風雨一樣。而且足太陽經的經脈,上面從頭頂進入並連結大腦,下面連結腎臟和膀胱;手太陽經的經脈,上面沿著頸部和臉頰,下面通到胃和連結小腸。

故上為頂巔之疾,下為漏病。漏病者,二陰不禁,凡水穀精血之類皆是也。)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三陽並至,倏如風雨,故外無證據可期,內無名目可正,病變之至,不中於經常綱紀。故其診也,亦無上下一定之法及可以書記先別之者。)雷公曰:臣治疏愈,說意而已。

白話文:

所以上指的是頭頂的疾病,下指的是失禁疾病。失禁疾病是指二陰(包括腎、膀胱)失去了約束力,各種水液、食物、精液、血液都無法控制。這種疾病從外表上看不出什麼症狀,從內部來看也找不到確切的原因,不符合一般醫學原理,診斷時無法區分上下。

(當三陽並至時,病情會突然加重,就像風雨來襲一樣,所以從外表上看不出證據,從內部也找不到明確的病名。病情變化到極點時,已經超出了通常的規律。因此,診斷時也沒有上下之分,無法事先通過文字記載來區分。)雷公說:我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是疏通、開導,只為瞭解患者的病情。

(言臣之治病鮮愈者,正如帝之所教,然願言其意而已。)帝曰:三陽者,至陽也,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礪,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太陽為至盛之陽,故曰至陽。若諸陽更為積並,則陽盛之極,必傷陰氣。手太陽之陰心也,足太陽之陰腎也,心傷其神,腎傷其志,則為驚駭。

白話文:

(臣治療疾病治癒者少,正如陛下所教導的。不過,臣只想陳述自己的見解。)陛下說:三陽,是最旺盛的陽氣。陽氣積聚並列,就會發作驚嚇。疾病突然發作,疾風般猛烈,如堅固的石頭壓迫,九竅都被堵塞,陽氣遍佈全身,導致喉嚨乾渴、堵塞。(太陽為陽氣最盛者,故稱至陽。如果所有陽氣都積蓄在一起,那麼陽氣過盛,必定會損傷陰氣。手太陽經的陰經是心,足太陽經的陰經是腎。心受傷會傷神,腎受傷會傷志,就會導致驚駭。)

疾風礔礪,皆速暴之謂。其為九竅嗌喉之干塞者,以手太陽手足少陰之脈,皆循咽喉也。礔礪,霹靂同。)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陰,臟也。陽邪自表入臟,並聚於陰,則或上或下,亦無定診。若留薄下焦,則為腸澼而下利。)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

白話文:

疾風和水流的侵蝕,都是快速劇烈的。它們會導致九竅和喉嚨閉塞,這是因為手太陽經和手足少陰經都經過喉嚨。(礔礪和霹靂是同義詞。)而且還會遍及臟腑,上下不定,輕微的會導致腹瀉。(臟腑是屬於陰的。陽邪從體表進入臟腑,並聚集在陰處,就會時而上升時而下降,也難以確診。如果長期停留在下焦,就會導致腹瀉。)這就是所謂的三陽直入心,坐著就無法起身躺下,全身都是三陽經的病症。

(直心,謂邪氣直衝心膈也。手太陽之脈,循臂外廉出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足太陽之脈,夾脊貫臀入膕中,其別者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故凡病邪氣直心,及坐不得起,起不得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也。愚按:三陽之邪多自外入,故傷寒家多有直心不得起臥之證。

白話文:

所謂「直心」,是指邪氣直接衝擊心肺部。手太陽經的脈絡沿著手臂外側,經過肩胛,交會於肩上,進入缺盆,連通心臟;足太陽經的脈絡沿著脊椎貫通臀部,進入大腿後方,其中一條分支散佈到腎臟,沿著脊柱到達心臟,再散佈開來。因此,凡是病邪直衝心臟,以及坐著起不來、躺著不能起的症狀,都是全身三陽經受病所致。

我認為:三陽經的邪氣大多從外部入侵,因此在傷寒病症中常出現直心、起臥困難的症狀。

凡診外感者,不可不察此節之義。)且以知天下,何以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且,猶將也。謂欲知天下之要道,尤當別陰陽、應四時,以合之五行之理也。)雷公曰:陽言不別,陰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不別不理,言未明也。公因帝問,故自歉而復請。)帝曰:子若受傳,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語子至道之要。

白話文:

凡是診斷外感疾病的,不能不瞭解這一點的意義。而且(這是)為了了解天下的道理,因而區分陰陽、適應四時,與五行相合。(而且,猶如將那樣。意指想要了解天下的重要道理,尤其應該區分陰陽、適應四時,以符合五行的道理。)雷公說:陽氣的話語不分清,陰氣的話語不修理,請開始接受教導,認為這是重要的道理。(不分清不修理,意指還不明確。雷公因為皇帝發問,所以謙虛地自我檢討,再次請求教導。)皇帝說:你如果接受教導,不知道符合重要的道理,以致迷惑老師的教導,告訴你重要的道理的根本。

(受傳於師而未明其道,適足以惑師之教,故語以其要也。)病傷五臟,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邪並於陽則陽病,並於陰則陰病,陰陽俱病,故傷五臟。臟傷於內,則筋骨消於外也。醫道司人之命,為天下之所賴,故曰世主。不明不別,於道何有,是使聖人之學泯矣。

白話文:

(聽聞老師的教導卻不瞭解其道理,只會混淆老師的教示,所以必須用關鍵的話告訴他。)疾病會傷害五臟,導致筋骨消瘦。如果學生不理解不分辨,就會讓世上的醫學知識失傳。(邪氣侵犯陽經就會導致陽病,侵犯陰經就會導致陰病,陰陽同時受病,所以傷害五臟。五臟受傷於內,筋骨就會消瘦於外。醫道掌管人的生命,受到天下人的依賴,因此稱之為世主。不理解不分辨,對醫道有何幫助,這樣會讓聖人的學說泯滅。

)腎且絕,惋惋日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腎與足太陽為表裡,至陰之臟也。《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今如上文所云,三陽並至而病傷五臟,則精虛氣竭,筋骨以消矣。且太陽傳裡,必至少陰,是以腎氣受傷,真陰且絕,故惋惋不已,憂疑終日,宜其窘窘乎從容之不出,岌岌乎人事之不殷也。

白話文:

腎氣已經快要衰竭,整天憂慮落寞,懶散地不出門,對人際事務也興致缺缺。(腎臟與足太陽經互為表裡,是至陰的臟器。《上古天真論》說:腎臟主管水液,接收五臟六腑的精華並儲存起來。如今如同上文所說的,三陽之氣齊至而損傷五臟,就會精氣衰竭,筋骨消瘦。此外,太陽經傳裡,必定影響少陰經,因此腎氣受損,真陰將要斷絕,所以整天憂慮不安,終日憂疑,難怪他懶散地不出門,對人際事務也提不起勁。

然則陽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此所謂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即所謂至道之要也。學者於此知救其原,則迴天之手矣。故論名《著至教》者,夫豈徒然也哉。惋,烏貫切。)

白話文:

然而,陽性的病邪如果發作,傷害一定會集中在陰性臟腑。五臟的病痛,最終必定會影響到腎臟。這就是所謂的陰陽表裡上下相應,就是所謂的最重要的醫道。醫學家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能知道如何從病源上進行治療,這樣就能達到起死回生的效果。所以,把這篇醫學論述題名為《樞要至教》,豈能是徒勞的呢?

2. 九、三陰比類之病

(《素問·示從容論》全)

白話文:

  1. 人的情緒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情緒過於激動或長期鬱悶都會影響身體健康。

  2.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應該學會適應環境變化,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因情緒波動而導致疾病。

  3. 適度運動和良好的作息習慣有助於保持身心健康,避免情緒過度起伏。

  4. 人際關係的和睦對維護心理健康至關重要,與家人朋友的良好交流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心健康。

  5. 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對於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不僅能幫助克服困境,還能提升個人幸福感。

  6. 認知和理解自己情緒的來源,並學習有效的管理和調節方法,是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

  7. 在遇到情緒困擾時,尋求專業的指導和幫助是非常必要的,這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

這些原則提醒我們,身心健康是一個整體,情緒管理對維護身心健康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為余言子所長,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比類者,比異別類以測病情也。義詳論治類十八。五臟六腑等義,詳藏象類二十三。

白話文:

黃帝端坐在殿中,召雷公上前詢問道:「你精通醫術,熟讀經典。如果你能博覽羣書,善於比較分析,融會貫通各種道理,就請你告訴我你的專長。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悲哀,這些都是人體生成之物,但是如果治療不當,也會導致疾病。」(「比類」是指將不同的疾病類別進行比較,以推測病情的成因。「五臟六腑等義」的詳細內容,請參閱《藏象類》第 23 篇。)

水,五液也,即指膽胃以下十四端血氣而言,皆人之所賴以生者。此而不明,動必多誤,故凡治過於病謂之過,治不及病謂之失,不得其中,皆治之過失也。)子務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為世所怨。(不能十全,必有過失,故招人之怨。)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眾多矣,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古有脈經,意即《脈要精微》《平人氣象》等論之義。

白話文:

水,是指膽胃以下的十四條血氣,這些血氣是人賴以為生的。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治病時很容易出錯。凡是治療過度就叫「過」,治療不足就叫「失」,不能把握適度,都是治療上的過錯。

醫者務必瞭解這些道理,才能達到完美。如果不能瞭解,就會被世人怨恨。(不能完美,必定有過失,因此招致別人的怨恨。)

雷公說:我讀過很多《脈經》上的話,但很多內容都是不同的。我即使把這些不同的內容分類比較,也不能完全瞭解。那麼,我怎麼能把這些道理弄明白呢?(古時候有《脈經》,指的是《脈要精微》和《平人氣象》等著作中的論述。)

)帝曰:子別試通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針石之敗,毒藥所宜,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以對,請問不知。(別試通者,謂素之所通也。其有未通者,當請問其所不知耳。)雷公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或已或不已,願聞其解。(肝主筋,筋病則不能收持。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

帝曰:你特別告訴我五臟的虛症,六腑的不調和,針灸的不足,毒藥的適宜性,湯藥的口味,都詳細說說,全都告訴我,我還有不懂的地方。

雷公說:肝虛、腎虛、脾虛,都會讓人身體感覺沉重、煩悶、冤屈,應使用毒藥、針灸、砭石、湯液等治療方法,有的能治癒,有的不能治癒,希望聽到你的解釋。(肝臟主管筋,筋病就不能收縮和保持。)

腎主骨,骨病則艱於舉動。脾主四肢,四肢病則倦怠無力,故皆令人體重。然三臟皆陰,陰虛則陽亢,故又令人煩冤滿悶也。)帝曰: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余真問以自謬也。吾問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對何也?(言對非所問,反若問者之自謬也。窈冥,玄微之謂。

白話文:

腎臟主掌骨頭,骨頭有疾病就會行走困難。脾臟主掌四肢,四肢有疾病就會疲倦無力,所以都會讓人體重減輕。但是腎臟、脾臟、肝臟都是陰性臟器,陰氣不足就會導致陽氣過盛,所以又會讓人感到煩躁、鬱悶。

唐玄宗說:先生多年來鑽研醫學,卻向我這個年輕人請教,我真是因自欺欺人而發問。我問你玄妙深奧的事情,你卻回答上下篇的內容,這是什麼意思?(回答的問題不是所問的,反而像是問者自我欺騙的現象。玄妙深奧指的是深奧難懂的事情。)

如《八正神明論》曰:觀其冥冥者,言形氣營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此即帝之所問,而公對則誤,故非之也。窈音杳。)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脾本微軟,病而虛浮,則似肺矣。腎本微沉,病而小浮,則似脾矣。

白話文:

《八正神明論》中說:「觀測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指的就是形氣營衛這些看不見於外的東西,只有神醫才能知道。神醫會根據日子的寒暖,月亮的盈虧,以及四時氣候的浮沉變化,互相參照來調整治療。神醫通常能提前預見這些變化,但是這些變化並不會顯現於外,所以說『觀察那些看不見的東西』。這就是皇帝提出的問題,而公的回答是錯誤的,所以要加以指正。(「窈」讀作「杳」)。脾臟虛弱浮腫時像肺,腎臟微小浮腫時像脾臟,肝臟急躁沉散時像腎臟,這些都是神醫有時會搞錯的情況。但是,經過從容的觀察,就可以正確辨別。(脾臟本質微軟,病變後虛弱浮腫,就類似肺了。腎臟本質微沉,病變後微小浮腫,就類似脾臟了。

肝本微弦,病而急沉散,則似腎矣。脈有相類,不能辨之,則以此作彼,致於謬誤,此皆工之不明,所以時多惑亂也。若能知從容篇之道而比類求之,則窈冥之妙可得矣。按:王氏曰:浮而緩曰脾,浮而短曰肺,小浮而滑曰心,急緊而散曰肝,搏沉而滑曰腎。此詳言五臟脈體,以明本節之義也。

白話文:

肝臟的脈象通常是微微的琴絃狀,如果出現脈象急促、沉墜、散亂的狀況,就類似於腎臟的脈象。由於脈象有時相近,如果無法分辨,就會把一種脈象誤認為另一種,導致判斷錯誤。這都是因為醫術不精,所以經常會導致誤診和混淆。如果能夠明白《從容篇》的道理,並根據脈象的類別進行比較,那麼就能夠領悟脈診的奧妙。

註解:王氏說:浮而緩慢的脈象代表脾臟,浮而短促的脈象代表肺臟,浮而輕微、滑利的脈象代表心臟,急促、緊密、散亂的脈象代表肝臟,搏動沉重、滑利的脈象代表腎臟。這段文字詳細說明瞭五臟的脈象特徵,用來闡明本節的意義。

所以診法,有從部位察臟氣者,有從脈體察臟氣者,得其義則妙無不在,學者當於此而貫通焉。)若夫三髒土木水參居,此童子之所知,問之何也?(脾合土,肝合木,腎合水,三臟皆在膈下,氣脈相近,故曰參居。)

白話文:

所以診斷的方法,有的從部位觀察臟腑之氣,有的從脈象觀察臟腑之氣,只要掌握其道理,妙用無窮,學習者應該從這裡貫通理解。至於三臟土木水同時存在的道理,即使是小孩子也知道,為什麼要問呢?(脾對應土,肝對應木,腎對應水,三臟都位於膈肌以下,氣脈相近,所以說同時存在。)

雷公曰:於此有人,頭痛筋攣骨重,怯然少氣,噦噫腹滿,時驚不嗜臥,此何臟之發也?脈浮而弦,切之石堅,不知其解,復問所以三臟者,以知其比類也。(此下言腎病之疑似也。脈浮類肺,脈弦類肝,脈石堅類腎,難以詳辨,故復問三臟之比類也。噦,於決切,又音誨。

白話文:

雷公說:這裡有人頭痛、肌肉抽筋、骨頭痛,感到害怕、呼吸困難、打嗝、腹脹,偶爾受驚嚇、不喜歡睡覺,這是哪個臟腑的表現?脈象浮沉而緊,按起來像石頭一樣硬,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進一步詢問與三臟(肺、肝、腎)的關係,以瞭解它們的相似之處。(以下說明腎病的疑似症狀。脈象浮沉類似肺,脈象緊類似肝,脈象像石頭一樣硬類似腎,難以詳細區分,所以進一步詢問與三臟的相似之處。打嗝,音於決切,又音誨。)

噫,伊、隘二音。)帝曰:夫從容之謂也。(引經語也,如下文。)夫年長則求之於腑,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臟。(此總言比異別類之法也。夫年長者每多口味,六腑所以受物,故當求之於腑以察其過。年少者每忽風寒勞倦,所受在經,故當求之於經以察其傷。年壯者多縱房欲,五臟所以藏精,故當求之於臟以察其虛實。

白話文:

噫,伊、隘兩個音都能念。皇帝說:從容不迫叫做養生之道。(這是出自經典的說法,如下文所述。)年紀大的人要從六腑檢查,年紀輕的人要從經絡檢查,年紀正當壯年的人要從五臟檢查。(這段話總述了區分不同類型的診察方法。年紀大的人常常口味多,六腑是用於接收食物,所以應該從六腑檢查是否有過度。)(年紀輕的人常常忽略風寒勞累,所受的影響在經絡,所以應該從經絡檢查是否有受傷。)(年紀正當壯年的人常常縱慾,五臟是用於貯藏精氣,所以應該從五臟檢查是否有虛實。)

)今子所言,皆失八風菀熱,五臟消爍,傳邪相受。(帝言公之所問,但據病而言,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於八風菀熱之故,五臟消爍之由,及邪傳相受之次,則皆失之也。菀,郁同。爍,式灼切。)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腎脈宜沉,浮則陰虛,水以生木,弦則氣泄,故為腎之不足。

白話文:

你現在所說的,都是沒有考慮到風熱侵襲、五臟虛弱以及邪氣傳導過程。

(皇帝對公孫陽慶說:你所提的問題,只根據症狀而言,卻不知道病症的成因,因此對於風熱侵襲原因、五臟虛弱原因,以及邪氣傳導順序,你全都錯了。菀,同「鬱」;爍,同「灼」。)

脈象浮而弦緊,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

(腎脈應該沉穩,浮起來說明陰虛,而水能生木,弦緊說明氣虛,所以是腎氣不足。)

)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沉而石,沉甚而堅也。陰中無陽則腎氣不達,故內著不行也。)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精所以成形,所以化氣。水道不行則形氣消索,故怯然少氣也。)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水臟空虛則上竊母氣,故令人咳嗽煩冤,是腎氣之上逆也。

白話文:

  • **沉重如石:**這是腎氣內鬱的表現。(沉重如石,指沉重而堅硬。陰中沒有陽氣,腎氣就不通達,所以內鬱不暢。)
  • **虛弱氣短:**這是水液代謝不暢,導致形體和氣血消瘦的表現。(精華用於構成形體,並化生氣血。水液代謝不暢,則形體和氣血會消瘦,所以虛弱氣短。)
  • **咳嗽煩悶:**這是腎氣上逆的表現。(腎臟空虛,就會向上竊取肺氣,導致咳嗽煩悶,這是腎氣上逆的表現。)

)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若言三臟俱行,不在法也。(凡此皆一人之氣,病在腎之一臟耳。即如上文雷公所問頭痛者,以水虧火炎也。筋攣者,腎水不能養筋也。骨重者,腎主骨也。噦噫者,腎脈上貫肝膈,陰氣逆也。腹滿者,水邪侮土也。時驚者,腎藏志,志失則驚也。

不嗜臥者,陰虛目不瞑也。病本於腎,而言三臟俱行,故非法也。)

白話文:

一個人的氣病在一個臟腑。如果說三臟都病了,那是不符合規律的。(這些都是同一個人的氣所致的疾病,病在腎這個臟腑而已。就如上文雷公所問的頭痛,是因腎水不足導致心火過旺;筋攣,是因腎水不足以滋養筋脈;骨頭沉重,是因為腎主管骨骼;噁心噯氣,是因為腎脈上通肝膈,陰氣逆行;腹脹,是因為水邪侵襲脾胃;時常驚悸,是因為腎臟藏著志氣,志氣失常就會驚悸。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肢解墮,喘咳血泄,而愚診之以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此下言脾病之疑似也。砭,標兼切。)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譬以鴻飛,亦衝於天。(言子之所能,余亦知其多;但以此病為傷肺,則失之矣。

白話文:

雷公說:曾有一名患者,四肢無力,喘咳出血腹瀉,愚昧的我診斷是肺部受傷,切脈後發現脈象浮大且緊,我不敢貿然治療。於是粗心的醫師為其針刺放血,患者出血後病情好轉,血止後身體也變得輕盈。請問這是什麼疾病?(以下討論脾臟疾病的疑似症狀。砭:發音同「遍」)

帝君說:你的醫術不錯,見識也很多,但對於這個病症卻診斷錯誤。就像鴻雁飛翔,也可能會撞到天空。(意思是你的醫術很不錯,我也知道,但你將這個病症視為肺部受傷,就錯誤了。)

譬以鴻飛,亦衝於天,雖所之任意,而終莫能得其際,亦猶長空浩渺之難測耳。)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循守法度,遵古人之繩墨也。援物比類,格事物之情狀也。化之冥冥,握變化於莫測之間而神無方也。能如是則循上可也,及下亦可也。

白話文:

就像鴻雁展翅高飛,在天空翱翔,雖然自由自在,但始終無法測量天空的盡頭,如同長空浩瀚無邊,難以預測一樣。聖人醫治疾病,遵循規律,參照事物,在難以理解的地方化解疑難,從頭到尾都循序漸進,不一定拘泥於古籍。所謂遵循規律,就是遵守古人的準則;參照事物,就是類比事物的性質;在難以理解的地方化解疑難,就是掌握變化莫測的關鍵而不受規範約束。如果能做到這樣,無論是高級的醫術還是低級的醫術,都可以融會貫通。

然則法不可廢,亦不可泥,弗拘形跡,何必守經,是乃所謂聖人之至治。)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此言所問脈證,皆脾胃病也。夫脾屬陰,為胃之裡;胃屬陽,為脾之表。今脈來浮大而虛,則外有餘,內不足,是脾氣之外絕於胃也。脾已去胃,故氣歸陽明而脈見如此。

白話文:

雖然原則不能廢棄,也不必墨守成規,不必拘泥於表象,何必一定要遵守經書,這纔是聖人治國的最高準則。現在的脈象浮大而虛弱,脾氣已經脫離胃部,迴流到陽明經。(這句話的意思是所問的脈證,都是脾胃疾病。脾屬陰,為胃的裡面;胃屬陽,為脾的外面。現在的脈象浮大而虛弱,表示外面有餘,裡面不足,也就是脾氣脫離了胃。脾氣離開了胃,所以氣息迴流到陽明經,脈象才會這樣。)

按《血氣形志篇》曰:陽明常多氣多血,刺陽明出血氣。故雷公問粗工下砭石而愈者,正所以泄陽明之邪實耳。)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二火,謂二陽臟,心肺居於膈上也。三水,謂三陰臟,肝脾腎居於膈下也。此五臟之象,陰多於陽,故曰二火不勝三水。

白話文:

《血氣形志篇》中說:陽明經經常氣血旺盛。刺陽明經放血,可以清除陽明經的邪氣和實熱。所以雷公問從事粗活的人用砭石治療病情好轉的緣故,正是因為砭石治療放出了陽明經的邪氣和實熱。

由於二火(指兩個陽臟,心和肺,位於橫膈膜上方)勝不過三水(指三個陰臟,肝脾腎,位於橫隔膜下方),所以脈搏才會混亂、不規律。(這裡的五臟形象比喻,陰臟多於陽臟,所以說二火勝不過三水。

是以脾為陰土,須賴火生。今之脾氣去胃,外絕陽明,故脈亂無常者,以脾中無胃氣也。)四肢解墮,此脾精之不行也。(脾主四肢也。)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脾病不能制水,則水邪泛溢,並於胃腑,氣道不利,故為喘為咳,蓋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也。)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

白話文:

因此脾臟屬於陰土,必須依賴陽氣才能機能正常。現在的人脾氣離開胃,與陽明經不通,所以脈象混亂無常,這是因為脾臟中缺乏胃氣。四肢無力、鬆軟,這是脾臟精氣運作不良的緣故。(脾臟主管四肢。)氣喘咳嗽,是水氣侵犯陽明經所導致。(脾臟病變無法控制水氣,導致水邪氾濫,侵犯胃腑,氣道不通暢,因此產生氣喘和咳嗽,所有臟腑都可能導致咳嗽。)大便帶血,是因為脈象急促,導致血液無法正常運行。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也。脈之急疾,由於氣亂,氣亂則血亂,故注泄於便,無所正行矣。血不守中,主在肺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狂,妄也。不引比類,故因喘咳為傷肺,是知之不明也。若參合脈證而求之,則病在脾而不在肺,可類察之矣。

白話文:

經脈是用來運行血氣和調和陰陽的。脈搏急促而快,是氣血混亂所致。氣血混亂,血液就會亂流,因此會泄瀉大便,無法正常運行。血液不守在體內,主要是因為肺部出了問題。

但是,如果有人認為是傷了肺,是因為瘋狂所致。他們沒有舉出相似的例子,說明他們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瘋狂,就是胡言亂語。沒有舉出相似的例子,所以把喘咳當成傷肺,這是認識不全面。如果結合脈象和症狀來分析,就會發現病在脾胃,不在肺部,可以從類似的情況中觀察出來。)

)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藏壞決,經脈旁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類也。(此明傷肺之候也。肺金受傷,竊其母氣,故脾不能守。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肺病則穀氣無以行,故胃不能清。肺者所以行營衛、通陰陽,肺傷則營衛俱病,故經氣不為使。

白話文:

如果肺部受傷,脾氣就無法固守,胃氣也混濁不清,營運氣血的經氣也無法正常運行,五臟的精氣就會破壞流失,經脈也會破損斷絕,五臟的氣血也會外泄。如果不流鼻血,就會嘔吐,這兩種症狀看似不同。(這段話說明肺部受傷的症狀。肺的金屬性受傷,會影響到它的母氣脾胃,所以脾胃無法固守。人體透過飲食來獲得氣血,食物進入胃後會傳遞給肺,如果肺部有問題,飲食氣血就無法正常運行,所以胃氣也無法清澈。肺部的功能是運行營氣和衛氣,調節陰陽,如果肺部受傷,營氣和衛氣都會出現問題,所以經氣無法正常運行。)

真臟,言肺臟也。肺臟損壞,則治節不通,以致經脈有所偏絕,而五臟之氣皆失其守,因為漏泄,故不衄血於鼻,則嘔血於口。此其在脾在肺,所本不同,故二者不相類也。愚按:人有五臟,曰心肺肝脾腎,皆為陰也。本篇發明三陰為病之義,獨不及心肝二臟者,蓋心為君主,邪不可傷,傷則死矣,不待言也。

白話文:

「真臟」指肺臟。肺臟受損,調節管道不通暢,導致經脈一部分不通,五臟之氣都不能守住自己的位置,因此發生漏泄現象,所以不會從鼻子流鼻血,而是從口中吐血。肺臟和脾臟的病症不同,所以兩者的表現也不同。

註:人體有五臟,分別為心、肺、肝、脾、腎,都是陰性臟腑。本篇闡明三陰(脾、肺、腎)生病的意義,但沒有提到心和肝臟,可能是因為心臟是身體的君主,邪氣不會傷害它,如果受傷就會死亡,不用多說。

肝為將軍之官,木氣多強,故於篇首但言脾肝腎相似之脈,土木水參居之理,亦不詳言其病也。舍此二者,則腎為藏精之本,肺為藏氣之本,脾為水穀之本。水病則及肺,金病則及脾,盜母氣也;土病則敗及諸臟,失化生之原也。凡犯三陰虧損者,皆在此三臟耳,三臟俱傷,鮮能免矣。

白話文:

肝臟像將軍一樣,木氣旺盛,所以書中一開始只提到脾、肝、腎相似的脈象,以及土、木、水三氣相互依存的道理,也沒有詳細說明肝臟的疾病。除了脾和肝,還有腎臟儲藏精氣,肺臟儲藏氣息,脾臟負責消化水穀。水屬腎,若腎氣虛弱,則影響肺臟;金屬肺,若肺氣虛弱,則影響脾臟,這是因為它們相生相剋的關係。土屬脾,若脾氣虛弱,則影響其他臟腑,因為脾臟負責將食物轉化為營養物質。凡是損傷三陰(脾、肝、腎)的,都與這三個臟腑有關。這三個臟腑都受傷了,很少能倖免。

故聖帝特言於此,學者當深察其義。)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理,白與黑相去遠矣。(天有象,地有位,若不知之,則天若無形,地若無理。此言三臟之傷,形證懸別,不能明辨,亦猶是也,黑白混淆,相去遠矣。)是失吾過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是,此也。言雷公之失,以吾不告之過耳。

白話文:

因此聖人特別在這裡說到這件事,學者應該深入探討其中的意義。)打個比方,就像天沒有固定的形狀,地沒有明確的理路,白色和黑色相差很遠。(天有象徵,地有位置,如果不知道這些,那麼天就好像沒有形狀,地就好像沒有理路。這句話說的是三臟受損的表現,外表特徵相差很大,不能清楚分辨,也就像白色和黑色混淆,相差很遠一樣。)這是我的過錯,由於你明白這些道理,所以我不再告訴你。(這是啊。這句話說的是雷公的過錯,是因為我不告訴他才造成的。

)明引比類從容,是以名曰診經,是謂至道也。(謂此篇明引形證,比量異同,以合從容之法,故名曰診經,乃至道之所在也。

白話文:

通過引證、比對異同來深入瞭解和掌握疾病的症狀,因此命名為《診經》,這可說是醫學界的至高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