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三卷 (7)

回本書目錄

十三卷 (7)

1. 八、三陽並至其絕在腎

(《素問·著至教論》全)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明堂,天子布政之所,聖人嚮明而治,故曰明堂。)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頗能解,粗解其義耳。別者別其條理,明者明其精微,彰則利於用矣。楊上善曰:習道有五:一誦,二解,三別,四明,五彰。

)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群僚之情易通,侯王之意難測,所以有不同也。然則膏粱藜藿,其為難易亦然。)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擬於二皇。(樹,立也。天度立則四時陰陽之序可以合,星辰日月之光可以別,用以彰經術,令後世益明,是上通神農之道,著為至教,則擬德於二皇矣。二皇,伏羲、神農也。

)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者,即指上文天度四時陰陽星辰日月光言,所以醫道合於三才,必盡知之,斯可以垂教後世,不致疑殆,永傳為寶矣。而道上知天文等四句,與《氣交變大論》同,詳運氣類十。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曰:不知。曰:夫三陽天為業,(陰陽傳,古經也。此三陽者,統手足六陽為言。三陽在上,應天之氣而衛乎周身,故曰天為業者,謂業同乎天也。)上下無帝,合而病至,偏害陰陽。(三陽主表,而虛邪中之,則應變不定,故其氣上下無常。

若三陽相合而病至,陽勝傷陰,則自外而內,偏害陰陽矣。《禁服篇》曰: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蓋亦此義。)雷公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此必古經語也。言三陽並至,則邪變之多,氣有莫可當者。)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

(此三陽獨至者,雖兼手足太陽為言,而尤以足太陽為之主,故曰獨至。蓋足太陽為三陽之綱領,故凡太陽之邪獨至者,則三陽氣會,皆得隨而並至也。陽邪之至,疾速無期,故如風雨。且足太陽之脈,上從巔入絡腦,下絡腎屬膀胱;手太陽之脈,上循頸頰,下抵胃屬小腸。

故上為頂巔之疾,下為漏病。漏病者,二陰不禁,凡水穀精血之類皆是也。)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三陽並至,倏如風雨,故外無證據可期,內無名目可正,病變之至,不中於經常綱紀。故其診也,亦無上下一定之法及可以書記先別之者。)雷公曰:臣治疏愈,說意而已。

(言臣之治病鮮愈者,正如帝之所教,然願言其意而已。)帝曰:三陽者,至陽也,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礪,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太陽為至盛之陽,故曰至陽。若諸陽更為積並,則陽盛之極,必傷陰氣。手太陽之陰心也,足太陽之陰腎也,心傷其神,腎傷其志,則為驚駭。

疾風礔礪,皆速暴之謂。其為九竅嗌喉之干塞者,以手太陽手足少陰之脈,皆循咽喉也。礔礪,霹靂同。)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陰,臟也。陽邪自表入臟,並聚於陰,則或上或下,亦無定診。若留薄下焦,則為腸澼而下利。)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

(直心,謂邪氣直衝心膈也。手太陽之脈,循臂外廉出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足太陽之脈,夾脊貫臀入膕中,其別者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故凡病邪氣直心,及坐不得起,起不得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也。愚按:三陽之邪多自外入,故傷寒家多有直心不得起臥之證。

凡診外感者,不可不察此節之義。)且以知天下,何以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且,猶將也。謂欲知天下之要道,尤當別陰陽、應四時,以合之五行之理也。)雷公曰:陽言不別,陰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不別不理,言未明也。公因帝問,故自歉而復請。)帝曰:子若受傳,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語子至道之要。

(受傳於師而未明其道,適足以惑師之教,故語以其要也。)病傷五臟,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邪並於陽則陽病,並於陰則陰病,陰陽俱病,故傷五臟。臟傷於內,則筋骨消於外也。醫道司人之命,為天下之所賴,故曰世主。不明不別,於道何有,是使聖人之學泯矣。

)腎且絕,惋惋日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腎與足太陽為表裡,至陰之臟也。《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今如上文所云,三陽並至而病傷五臟,則精虛氣竭,筋骨以消矣。且太陽傳裡,必至少陰,是以腎氣受傷,真陰且絕,故惋惋不已,憂疑終日,宜其窘窘乎從容之不出,岌岌乎人事之不殷也。

然則陽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此所謂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即所謂至道之要也。學者於此知救其原,則迴天之手矣。故論名《著至教》者,夫豈徒然也哉。惋,烏貫切。)

2. 九、三陰比類之病

(《素問·示從容論》全)

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為余言子所長,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比類者,比異別類以測病情也。義詳論治類十八。五臟六腑等義,詳藏象類二十三。

水,五液也,即指膽胃以下十四端血氣而言,皆人之所賴以生者。此而不明,動必多誤,故凡治過於病謂之過,治不及病謂之失,不得其中,皆治之過失也。)子務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為世所怨。(不能十全,必有過失,故招人之怨。)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眾多矣,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古有脈經,意即《脈要精微》《平人氣象》等論之義。

)帝曰:子別試通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針石之敗,毒藥所宜,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以對,請問不知。(別試通者,謂素之所通也。其有未通者,當請問其所不知耳。)雷公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或已或不已,願聞其解。(肝主筋,筋病則不能收持。

腎主骨,骨病則艱於舉動。脾主四肢,四肢病則倦怠無力,故皆令人體重。然三臟皆陰,陰虛則陽亢,故又令人煩冤滿悶也。)帝曰: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余真問以自謬也。吾問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對何也?(言對非所問,反若問者之自謬也。窈冥,玄微之謂。

如《八正神明論》曰:觀其冥冥者,言形氣營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此即帝之所問,而公對則誤,故非之也。窈音杳。)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脾本微軟,病而虛浮,則似肺矣。腎本微沉,病而小浮,則似脾矣。

肝本微弦,病而急沉散,則似腎矣。脈有相類,不能辨之,則以此作彼,致於謬誤,此皆工之不明,所以時多惑亂也。若能知從容篇之道而比類求之,則窈冥之妙可得矣。按:王氏曰:浮而緩曰脾,浮而短曰肺,小浮而滑曰心,急緊而散曰肝,搏沉而滑曰腎。此詳言五臟脈體,以明本節之義也。

所以診法,有從部位察臟氣者,有從脈體察臟氣者,得其義則妙無不在,學者當於此而貫通焉。)若夫三髒土木水參居,此童子之所知,問之何也?(脾合土,肝合木,腎合水,三臟皆在膈下,氣脈相近,故曰參居。)

雷公曰:於此有人,頭痛筋攣骨重,怯然少氣,噦噫腹滿,時驚不嗜臥,此何臟之發也?脈浮而弦,切之石堅,不知其解,復問所以三臟者,以知其比類也。(此下言腎病之疑似也。脈浮類肺,脈弦類肝,脈石堅類腎,難以詳辨,故復問三臟之比類也。噦,於決切,又音誨。

噫,伊、隘二音。)帝曰:夫從容之謂也。(引經語也,如下文。)夫年長則求之於腑,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臟。(此總言比異別類之法也。夫年長者每多口味,六腑所以受物,故當求之於腑以察其過。年少者每忽風寒勞倦,所受在經,故當求之於經以察其傷。年壯者多縱房欲,五臟所以藏精,故當求之於臟以察其虛實。

)今子所言,皆失八風菀熱,五臟消爍,傳邪相受。(帝言公之所問,但據病而言,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於八風菀熱之故,五臟消爍之由,及邪傳相受之次,則皆失之也。菀,郁同。爍,式灼切。)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腎脈宜沉,浮則陰虛,水以生木,弦則氣泄,故為腎之不足。

)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沉而石,沉甚而堅也。陰中無陽則腎氣不達,故內著不行也。)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精所以成形,所以化氣。水道不行則形氣消索,故怯然少氣也。)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水臟空虛則上竊母氣,故令人咳嗽煩冤,是腎氣之上逆也。

)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若言三臟俱行,不在法也。(凡此皆一人之氣,病在腎之一臟耳。即如上文雷公所問頭痛者,以水虧火炎也。筋攣者,腎水不能養筋也。骨重者,腎主骨也。噦噫者,腎脈上貫肝膈,陰氣逆也。腹滿者,水邪侮土也。時驚者,腎藏志,志失則驚也。

不嗜臥者,陰虛目不瞑也。病本於腎,而言三臟俱行,故非法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肢解墮,喘咳血泄,而愚診之以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此下言脾病之疑似也。砭,標兼切。)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譬以鴻飛,亦衝於天。(言子之所能,余亦知其多;但以此病為傷肺,則失之矣。

譬以鴻飛,亦衝於天,雖所之任意,而終莫能得其際,亦猶長空浩渺之難測耳。)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循守法度,遵古人之繩墨也。援物比類,格事物之情狀也。化之冥冥,握變化於莫測之間而神無方也。能如是則循上可也,及下亦可也。

然則法不可廢,亦不可泥,弗拘形跡,何必守經,是乃所謂聖人之至治。)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此言所問脈證,皆脾胃病也。夫脾屬陰,為胃之裡;胃屬陽,為脾之表。今脈來浮大而虛,則外有餘,內不足,是脾氣之外絕於胃也。脾已去胃,故氣歸陽明而脈見如此。

按《血氣形志篇》曰:陽明常多氣多血,刺陽明出血氣。故雷公問粗工下砭石而愈者,正所以泄陽明之邪實耳。)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二火,謂二陽臟,心肺居於膈上也。三水,謂三陰臟,肝脾腎居於膈下也。此五臟之象,陰多於陽,故曰二火不勝三水。

是以脾為陰土,須賴火生。今之脾氣去胃,外絕陽明,故脈亂無常者,以脾中無胃氣也。)四肢解墮,此脾精之不行也。(脾主四肢也。)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脾病不能制水,則水邪泛溢,並於胃腑,氣道不利,故為喘為咳,蓋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也。)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也。脈之急疾,由於氣亂,氣亂則血亂,故注泄於便,無所正行矣。血不守中,主在肺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狂,妄也。不引比類,故因喘咳為傷肺,是知之不明也。若參合脈證而求之,則病在脾而不在肺,可類察之矣。

)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藏壞決,經脈旁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類也。(此明傷肺之候也。肺金受傷,竊其母氣,故脾不能守。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肺病則穀氣無以行,故胃不能清。肺者所以行營衛、通陰陽,肺傷則營衛俱病,故經氣不為使。

真臟,言肺臟也。肺臟損壞,則治節不通,以致經脈有所偏絕,而五臟之氣皆失其守,因為漏泄,故不衄血於鼻,則嘔血於口。此其在脾在肺,所本不同,故二者不相類也。愚按:人有五臟,曰心肺肝脾腎,皆為陰也。本篇發明三陰為病之義,獨不及心肝二臟者,蓋心為君主,邪不可傷,傷則死矣,不待言也。

肝為將軍之官,木氣多強,故於篇首但言脾肝腎相似之脈,土木水參居之理,亦不詳言其病也。舍此二者,則腎為藏精之本,肺為藏氣之本,脾為水穀之本。水病則及肺,金病則及脾,盜母氣也;土病則敗及諸臟,失化生之原也。凡犯三陰虧損者,皆在此三臟耳,三臟俱傷,鮮能免矣。

故聖帝特言於此,學者當深察其義。)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理,白與黑相去遠矣。(天有象,地有位,若不知之,則天若無形,地若無理。此言三臟之傷,形證懸別,不能明辨,亦猶是也,黑白混淆,相去遠矣。)是失吾過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是,此也。言雷公之失,以吾不告之過耳。

)明引比類從容,是以名曰診經,是謂至道也。(謂此篇明引形證,比量異同,以合從容之法,故名曰診經,乃至道之所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