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三卷 (6)

回本書目錄

十三卷 (6)

1. 七、陰陽貴賤合病

(素問陰陽類論)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孟春始至,立春日也。燕,閒也。八極,八方遠際也。正八風,察八方之風候也。五中,五內也。何臟最貴,欲見所當重也。)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

白話文:

春天來臨,黃帝悠閒地端坐,觀察四方八方的狀況,察看八方的風候。他詢問雷公:「關於人體經絡和五臟六腑的機能,哪個臟器最為重要?」雷公回答:「春天是甲乙木旺的季節,青色主肝,主管七十二天。肝臟是春季主要活躍的臟器,臣認為肝臟是最重要的。」

(四時之序,以春為首,五臟之氣,惟肝應之,故公意以肝臟為最貴,蓋指厥陰也。)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上下經,古經也。陰陽從容,其篇名也。帝謂念此經義,則貴不在肝,蓋特其最下者耳。)雷公致齋七日,且復侍坐。(悟己之非,積誠復請也。

白話文:

一年四季的順序,以春天為開頭,五臟的氣息,只有肝臟相應。所以黃帝認為肝臟最為重要,指的是厥陰。

黃帝說:你再看看上下經,陰陽從容這本書,你說的肝臟最貴,其實是最不重要的。

(上下經,是指古代的經書。陰陽從容,是書名。黃帝的意思是說,讀懂了這本書的道理,就會知道肝臟並非最貴,只是它最不重要而已。)

雷公誠心齋戒七天,又再次侍奉在黃帝身邊。(這是他意識到自己錯誤,誠心悔改,再次請教黃帝。)

)帝曰:三陽為經,(經,大經也。周身之脈,惟足太陽為巨,通巔下背,獨統陽分,故曰經。)二陽為維,(維,維絡也。陽明經上布頭面,下循胸腹,獨居三陰之中,維絡於前,故曰維。)一陽為遊部,(少陽在側,前行則會於陽明,後行則會於太陽,出入於二陽之間,故曰遊部。

白話文:

皇帝說:足太陽經、手陽明經、手少陽經是三條陽經。(經:指大經脈,全身脈絡中,以足太陽經最為重要,通達頭頂和背部,獨主陽氣,故稱之為經。)足陽明經、手少陽經是兩條陽維脈。(維:指維絡,負責聯繫陽氣的脈絡。陽明經分佈在頭面和胸腹,獨居體表的陰經之間,維絡於前,故稱之為維。)手少陽經是一條遊行之脈。(少陽經在側面,向前行則與陽明經相會,向後行則與太陽經相會,出入於兩條陽經之間,故稱之為遊行之脈。)

楊上善曰:三陽,足太陽脈也,從目內眥上頭,分為四道下項,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為經。二陽,足陽明脈也,從鼻而起,下咽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一陽,足少陽脈也,起目外眥絡頭,分為四道,下缺盆,並正別脈六道上下,主經營百節,流氣三部,故曰遊部。)此知五臟終始。

白話文:

楊上善說:三陽指足太陽經絡,從眼睛內眼角上方開始,分為四條支脈向下到頸部,加上主脈和分出的經脈,共六條經絡在背部運行,與身體相連。二陽指足陽明經絡,從鼻子開始,向下經過咽喉,分為四條支脈,加上主脈和分出的經脈,共六條經絡在腹部運行,就像網目一樣分佈在身上。一陽指足少陽經絡,從眼睛外眼角開始,與頭部相連,分為四條支脈,向下到缺盆部位,加上主脈和分出的經脈,共六條經絡上下運行,主管人體關節的運動,氣血流經身體的三個部位,所以稱為「遊部」。通過這些經絡,可以瞭解五臟的運行規律。

(有陽則有陰,有表則有里,睹此三陽之義,則五臟之終始,可類求而知矣。)三陽為表,(三陽,誤也,當作三陰。三陰,太陰也。太陰為諸陰之表,故曰三陰為表。按陰陽離合論曰:太陰為開。痿論曰:肺主身之皮毛。師傅篇曰:肺為之蓋。脾者主為衛。是手足三陰,皆可言表也。

白話文:

有陽性就有陰性,有表證就有裡證。瞭解這三陽的涵義後,就能推類出五臟的始終變化。三陽是表證(「三陽」有誤,應是「三陰」。三陰指太陰,太陰是諸陰的表證,所以說三陰是表證。根據《陰陽離合論》,太陰主開竅。《痿論》中提到:肺主管全身的皮毛。《師傅篇》記載:肺像蓋子。脾主衛氣。因此,手足三陰都可以稱為表證。

據下文所謂三陽三陰者,明列次序,本以釋此,故此節當為三陰無疑。按:王氏而下,凡注此者,皆曰:三陽,太陽也。二陰,少陰也。少陰與太陽為表裡,故曰三陽為表,二陰為里。其說若是,然六經皆有表裡,何獨言二經之表裡於此耶?蓋未之詳察耳。)二陰為里,(二陰,少陰腎也。

白話文:

根據後文所提到的「三陽三陰」,其次序已經清楚列出,本來就是為瞭解釋這個問題,所以這個段落應該是「三陰」無疑。

需要注意的是,王氏以下的所有註解都表示:「三陽」指太陽經,「二陰」指少陰經。少陰經與太陽經是表裡關係,所以說三陽為表,二陰為裏。

這種說法雖然成立,但六條經絡都有表裡關係,為什麼偏偏只在這裡提到兩條經絡的表裡關係呢?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仔細觀察。

「二陰為裏」指二陰是少陰腎經。

腎屬水,其氣沉,其主骨,故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一陰,厥陰也。厥者,盡也。按陰陽系日月篇曰:戌主右足之厥陰,亥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也。夫厥陰之氣,應在戌亥,六氣不幾於絕矣;然陰陽消長之道,陰之盡也如月之晦,陽之生也如月之朔,既晦而朔則絕而復生,此所謂一陰至絕作朔晦也。由是而終始循環,氣數具合,故得以正其造化之理矣。

白話文:

腎臟屬水,它的氣質是沉降的,它主宰著骨頭,所以兩條陰經是身體的內部。當陰氣極盡的時候,就到了朔月和晦月,卻又會重新結合以校正其道理。(一陰,指厥陰經。厥,意思是窮盡。根據《陰陽系日月》篇:戌時主宰右腳的厥陰經,亥時主宰左腳的厥陰經,這兩條陰經交會而盡,所以稱為厥陰。厥陰經的氣,應在戌亥時,六氣幾乎要窮盡了;然而陰陽消長的規律是,陰氣盡了就像月亮的晦月,陽氣生出就像月亮的朔月,既有晦月又有朔月,極盡後又重新生出,這就是所謂的一陰至絕作朔晦。由此終始循環,氣數重新結合,所以能夠校正自然界變化生成的法則。)

按六經之分少太者,以微盛言,故謂厥陰為盡陰。其分一二三者,以六氣之次言耳。如三陰之序,首厥陰一也,次少陰二也,又次太陰三也。三陽之序,首少陽,次陽明,又次太陽,是三陽之次也。)雷公曰:受業未能明。(按上文雷公以肝為最貴,而不知肝屬一陰,為陰之盡,帝謂最其下者以此,故公曰受業未能明也。)

白話文:

按照六經分類,少太者以其微弱而盛大而言,所以認為厥陰為最陰。其分為一、二、三,是以六氣的順序而言。例如三陰的順序,首為厥陰,其次為少陰,再其次為太陰。三陽的順序,首為少陽,其次為陽明,再其次為太陽,這是三陽的順序。

雷公說:學習後仍不明白。(按上文雷公認為肝臟是最尊貴的,而不知道肝臟屬於一陰,為陰之盡,帝皇說最下等的器官就是肝臟,所以公說學習後仍不明白。)

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此下詳分六經,並明六脈皆至於太陰也。太陽為經,即所以釋上文之義。)三陽脈至手太陰,而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手太陰,肺經也。本屬三陰之脈,然諸脈皆會於氣口,故特以三陽脈至手太陰為言也。下彼此。

白話文:

皇帝說:所說的「三陽」,是以太陽經為正經。這些陽脈會到達手太陰經,摸上去感覺像弦一樣緊,而且浮在表層而不下陷。判斷的時候,可以用手指度量,用心地觀察,並將它們和陰陽理論結合起來。

太陽之脈本洪大以長,今其弦浮不沉,是邪脈也,乃當決其衰王之度,察以吾心,而合之陰陽之論,則善惡可明矣。所謂二陽者,陽明也,(前所謂二陽者,即陽明也。陰陽系日月篇曰:兩陽合明,故曰陽明。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陽明胃脈本浮大而短,今則弦而沉急,不能振鼓,是木邪侮土,陰氣乘陽也。

白話文:

太陽經的脈象原本洪大有力,現在卻顯得弦細浮起而不沉降,這是邪脈的表現。我們應該決定它的衰弱或旺盛程度,結合自身的觀察和陰陽理論,就可以辨明它的善惡。所謂的二陽,就是陽明經。(先前所說的二陽,就是陽明經。陰陽系日月篇說:兩陽相合為明,因此稱之為陽明。)但是現在陽明經脈卻出現弦狀、沉細、急迫而不振動的現象,甚至出現陽熱過盛導致的疾病,都是會導致死亡的。(陽明胃經的脈象原本浮大而短小,現在卻變成弦狀、沉細、急促,而且不能振動,說明木邪侵犯土,陰氣凌駕陽氣。)

若熱至為病者,尤忌此陰脈,犯之為逆,必皆死也。炅,居永切,熱也。)一陽者,少陽也,(即前所謂一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人迎,足陽明脈也,在結喉兩旁,故曰上連人迎。懸,浮露如懸也。少陽之脈,其體乍數乍疏,乍短乍長;今則弦急如懸,其至不絕,兼之上乘胃經,此木邪之勝,少陽病也。然少陽厥陰皆從木化,若陽氣竭絕,則陰邪獨盛,弦搏至極,是曰專陰,專陰者死也。

白話文:

如果發熱嚴重,特別忌諱觸犯一條「陰」的脈象,如果觸犯了就是「逆證」,必定會死亡。(「炅」,音「居永」,指發熱。)「一陽」是指少陽經。(就是前文提到的「一陽」。)當少陽經的脈象延伸到手太陰經,並且連接到人迎穴,如果脈象「弦急懸不絕」,這是少陽經病變的表現,如果「專陰」就會死亡。(人迎穴屬於足陽明經,位於喉嚨兩側,所以說「上連人迎」。「懸」是指脈象浮出如懸浮般。「少陽」之脈的體徵,有時數有時疏,有時短有時長;現在脈象「弦急如懸」,並且絡脈至太陰經,這是木邪過盛,少陽經病變的表現。但少陽經和厥陰經都屬木,如果陽氣衰竭,陰邪就會獨盛,脈象「弦搏至極」,這就叫做「專陰」,「專陰」者會死亡。

按:以上三陽為病皆言弦急者,蓋弦屬於肝,厥陰脈也,陰邪見於陽分,非危則病,故帝特舉為言,正以明肝之不足貴也。)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三陰,太陰也。上文云三陽為表當作三陰者,其義即此。三陰之臟,脾與肺也,肺主氣,朝會百脈,脾屬土,為萬物之母,故三陰為六經之主。

白話文:

註:以上三陽經出現疾病時,都提到「弦急」。這是因為弦脈屬於肝經,而肝經是厥陰脈,陰邪侵犯陽分,通常不會危及生命,所以特地提出來說明,主要是要表明肝臟的重要性並非那麼高。

至於三陰經,它們主掌六經。(三陰指太陰經。上文中的「三陽為表」應改為「三陰」,意思相同。三陰經對應的臟腑是脾臟和肺臟。肺臟主氣,與全身脈絡相通;脾臟屬土,是萬物的母親,所以三陰經是六經之主。

)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交於太陰,謂三陰脈至氣口也。肺主輕浮,脾主和緩,其本脈也;今見伏鼓不浮,則陰盛陽衰矣,當病上焦空虛,而脾肺之志以及心神,為陰所傷,皆致不足,故曰上空志心。按《陰陽應象大論》曰:肺在志為憂,脾在志為思,心在志為喜。

白話文:

交於太陰:陰脈(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氣息到達氣口。

伏鼓不浮:脈象沉伏不動,不浮動。

上空志心:上焦空虛,脾肺的志氣和心神受到陰氣所傷,都變得不足。

「上空志心」的註解:

《陰陽應象大論》記載:肺與志相關聯為憂,脾與志相關聯為思,心與志相關聯為喜。

是皆五臟之志也。)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二陰至肺者,言腎脈之至氣口也,《經脈別論》曰二陰搏至,腎沉不浮者是也。腎脈上行,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出氣口,是二陰至肺也。腎主水,得肺氣以行降下之令,通調水道,其氣歸膀胱也。肺在上,腎在下,脾胃居中,主其升降之柄,故曰外連脾胃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五臟的意志。腎經的筋絡到達肺部,其氣歸於膀胱,並外部連接脾胃。(筋絡到達肺部,是指腎經的脈絡到達氣口。《經脈別論》中說:筋絡強而有力的到達氣口,而腎氣沉降、不浮,這是腎筋絡的表現。腎筋絡向上行,其中的直線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進入肺部,到達氣口,這就是筋絡到達肺部。腎臟主水,依靠肺氣發揮降下的作用,疏通水道,其氣歸於膀胱。肺部在上,腎臟在下,脾胃居中,主掌升降的機制,所以說外部連接脾胃。)

外者,腎對脾言,即上文三陰為表、二陰為里之義。)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一陰獨至,厥陰脈勝也,《經脈別論》曰一陰至,厥陰之治是也。厥陰本脈,當軟滑弦長,陰中有陽,乃其正也。若一陰獨至,則經絕於中,氣浮於外,故不能鼓鉤而滑,而但弦無胃,生意竭矣。

白話文:

所謂「外」,是指腎臟對應脾臟,就是前文所說的「三陰在表,二陰在裡」的意思。當厥陰經獨盛,脈象就會出現「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的情況。

「一陰獨至」,是指厥陰脈單獨盛強。根據《經脈別論》,「一陰至」是厥陰經的病理變化。厥陰經的正常脈象應該是軟滑弦長,因為陰中含有陽氣,這纔是正確的脈象。如果「一陰獨至」,則意味著厥陰經在體內不通暢,氣血浮於體外,因此脈搏無法彈跳有力而滑利,出現弦而不胃,生命力衰竭的徵兆。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併,繆通五臟,合於陰陽,(六脈者,乍陰乍陽,皆至於手太陰,是寸口之脈,可以交屬相併,繆通五臟,故能合於陰陽也。)先至為主,後至為客。(六脈之交,至有先後,有以陰見陽者,有以陽見陰者。陽脈先至,陰脈後至,則陽為主而陰為客,陰脈先至,陽脈後至,則陰為主而陽為客,此先至為主,後至為客之謂也。然至有常變,變有真假。

白話文:

這六脈一會兒陰氣重,一會兒陽氣盛,交織在一起,互通五臟,與陰陽相合。(這六脈一會兒陰氣重,一會兒陽氣盛,都歸屬於手太陰,也就是寸口的脈位,可以交織在一起,互通五臟,所以能夠與陰陽相合。)先到的脈象爲主,後到的脈象爲客。(六脈交替出現,有先有後,有的以陰脈顯現陽脈,有的以陽脈顯現陰脈。如果陽脈先到,陰脈後到,則陽脈爲主,陰脈爲客;如果陰脈先到,陽脈後到,則陰脈爲主,陽脈爲客,這就是先到爲主,後到爲客的意思。但是到脈是有規律變化的,變化有真有假。)

常陽變陰,常陰變陽,常者主也,變者客也。變有真假,真變則殆,假變無虞,真者主也,假者客也。客主之義,有脈體焉,有運氣焉,有久暫焉,有逆順焉,有主之先而客之後者焉。診之精妙,無出此矣,非精於此者,不能及也,脈豈易言哉?!)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頌,誦同。

白話文:

陽氣通常會轉化為陰氣,陰氣通常會轉化為陽氣。通常的情況是主導,轉化的情況是客體。轉化的情況有真有假,真轉化則危險,假轉化則無礙。真正的轉化是主導,假的轉化是客體。客體和主導的道理,可以在脈象中找到,也可以在運氣中找到,可以在持續時間中找到,可以在順逆中找到,可以在主導在前而客體在後中找到。診斷的精妙之處,沒有超過這個道理的,不精通這個道理的人,無法達到這種診斷水平。脈象豈是容易討論的呢?

雷公說:我竭盡心意學習經脈,誦讀經典,慢慢地領悟從容之道,以求配合從容。但是,我不知道陰陽,也不知道雌雄。

從容之道可誦,其為古經篇名可知,如《示從容論》之類是也。以合從容,合其法也。雌雄,如下文云二陰為雌,又《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曰:肝為牡臟,脾為牝藏。皆雌雄之義。)

白話文:

從容之道值得讚揚,從其作為古代經典的篇名便可得知,例如《示從容論》。以從容相應,符合它的法則。陰陽如男女,如後文所云的二陰為雌性,還有《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肝臟為男性器官,脾臟為女性器官。這些都是陰陽的道理。

帝曰:三陽為父,(此詳明六經之貴賤也。太陽總領諸經,獨為尊大,故稱呼父。)二陽為衛,(捍衛諸經陽氣也。)一陽為紀。(紀於二陽之間,即《陰陽離合論》少陽為樞之義。)三陰為母,(太陰滋養諸經,故稱為母。)二陰為雌,(少陰屬水,水能生物,故曰雌,亦上文二陰為里之義。

)一陰為獨使。(使者,交通終始之謂。陰盡陽生,惟厥陰主之,故為獨使。)

白話文:

皇帝說:三陽經猶如父親。(這句話詳細說明瞭六經的重要性。太陽經統轄所有經脈,獨自尊貴偉大,所以稱呼為父親。)二陽經猶如衛兵。(負責保護所有經脈的陽氣。)一陽經猶如紐帶。(聯繫在二陽經之間,即《陰陽離合論》所說的少陽經為樞紐。)三陰經猶如母親。(太陰經滋養所有經脈,所以稱呼為母親。)二陰經猶如雌性。(少陰經屬水,水能夠滋生萬物,所以稱為雌性,也與上文所說的二陰為裡應和。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軟而動,九竅皆沉。(此下言諸經合病有勝制也。二陽,土也。一陰,木也。陽明厥陰相薄,則肝邪侮胃,故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軟者,胃氣也。動者,肝氣也。土受木邪,則軟而兼動也。九竅之氣,皆陽明所及,陽明病則胃氣不行,故九竅皆為沉滯不通利矣。

白話文:

陽明經、太陽經和少陰經。其中陽明經主導疾病,如果陽明經不勝任制約少陰經,脈象就會虛弱而跳動,九竅也會變得通而不利。

(以下說明各經合病時哪一方佔優勢)二陽指土,一陰指木。陽明經和厥陰經(少陰經)相互影響,導致肝氣侵犯胃氣,所以陽明經主導疾病,而肝氣侵犯胃氣,脈象就會虛弱;肝氣活動,脈象就會跳動。土(陽明經)受木(少陰經)邪氣影響,就會出現虛弱兼跳動的現象。陽明經所經過的地方都有九竅之氣,陽明經有病,胃氣就會運行不暢,導致九竅不通利。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三陽一陰,膀胱與肝合病也。肝木生火,而膀胱以寒水侮之,故太陽脈勝。一陰肝氣雖強,不能禁止,由是而風寒相挾,內亂五臟,肝氣受傷,故發為驚駭之病。)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

白話文:

一陽一陰,太​​陽經脈強盛:

  • 太陽經脈(膀胱經)力量強大時,少陰經脈(肝經)的力量不足以抑制它。
  • 導致內部臟腑紊亂,外部表現為驚嚇。
  • (因為膀胱經屬水,肝經屬木,木生火,水克火,所以太陽經脈強盛。)

二陰二陽,病在肺部:

  • 少陰經脈(腎經)和陽明經脈(胃經)力量都衰弱。
  • 少陰經脈脈象沉弱,損傷肺部,蔓延到脾臟。
  • 外部會影響四肢健康。

(二陰,手少陰也。二陽,足陽明也。少陰為心火之臟,火邪則傷金,故病在肺。陽明為胃土之腑,土邪必傷水,故足少陰之脈沉。沉者,氣衰不振之謂。然胃為脾腑,脾主四肢,火既勝肺,胃復連脾,脾病則四肢亦病矣。)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

白話文:

(二陰,也就是手少陰心經;二陽,也就是足陽明胃經。少陰心經是心火的臟腑,火邪就會傷及金,所以病會發在肺上。陽明胃經是胃土的腑腑,土邪必會傷及水,所以足少陰腎經的脈會沉。沉,是指氣衰弱,不能振作。但胃是脾的腑腑,脾主四肢。火既勝肺,胃又連接脾,脾病了,四肢也會跟著生病。)二陰二陽都交會到腎,病就會在腎上,會出現罵詈妄行、巔疾狂亂的現象。

(二陰之至,邪在腎也。二陽之至,邪在胃也。水土之邪交至,則土勝水虧,水虧則陰不勝陽,故病在腎。土勝則陽明邪實,故罵詈妄行,巔疾為狂。)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二陰,腎也。一陽,三焦也。腎與三焦合病,則相火受水之制,故病出於腎。

白話文:

當陰氣極盛時,邪氣在腎臟裡。當陽氣極盛時,邪氣在胃裡。如果水和土的邪氣同時出現,就會導致土勝水虧。水虧了,陰氣就不勝陽氣,所以疾病會出現在腎臟。土勝了,就會導致陽明經的邪氣實盛,所以會出現罵人、亂跑的行為,癲癇症會發作。

當陰氣和陽氣不調和時,疾病就會出現在腎臟。陰氣客居於心胸之間,導致下部的竅孔不通,四肢分離。

(注:二陰指的是腎臟,一陽指的是三焦。當腎臟和三焦同時生病時,就會導致相火受到水的制約,所以疾病會出現在腎臟。)

腎脈之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陰氣盛則客遊於心脘也。陰邪自下而上,陽氣不能下行,故下焦空竅若有堤障而閉塞不通。清陽實四肢,陽虛則四肢不為用,狀若別離於身者矣。)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一陰,足厥陰肝也。

白話文:

腎經的支脈從肺部出來,與心臟相連,流注於胸腔。因此,陰氣旺盛時,就會停留於心口。陰邪之氣由下往上,陽氣無法下降,所以下焦空虛阻塞,宛如被堤壩攔住。清陽之氣充盈四肢,但如果陽氣虛弱,四肢就會失去功能,好像與身體分離了一樣。

陰陽交替,此陰氣上行至心,上上下下沒有規律,進退不知,導致喉嚨乾燥,病在脾臟(此陰指足厥陰肝經)。

一陽,足少陽膽也。代絕者,二臟氣傷,脈來變亂也。肝膽皆木,本生心火,病以陽衰,則陰氣至心矣。然木病從風,善行數變,故或上或下,無有常處,或出或入,不知由然。其為喉咽乾燥者,蓋咽為肝膽之使,又脾脈結於咽也,故病在土脾。正以風木之邪,必剋土耳。

白話文:

「一陽」指的是「足少陽膽經」。

「代絕」的意思是,膽經與其他臟腑的氣血不通調,脈搏也會因此混亂。

肝膽五行屬木,本應生出心火。如果有疾病導致陽氣衰弱,那麼陰氣就會侵犯心臟。

不過,木屬性的疾病容易受風邪影響,變化多端。因此,症狀可能時而上浮,時而下沉,沒有固定的位置。有時會發作,有時又會好轉,原因不明。

如果出現喉嚨和咽喉乾燥的症狀,通常是因為咽喉是肝膽的通道。另外,脾經的脈絡也與咽喉相連,所以肝膽疾病會影響脾土。而風邪木邪的病氣,必然會剋制土。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二陽,胃也。三陰,肺也。至陰,脾也。皆在,皆病也。脾胃相為表裡,病則倉廩不化;肺布氣於臟腑,病則治節不行。故致陰不過陽,則陰自為陰,不過入於陽分也。

白話文:

胃、肺、脾這三陰二陽都有疾病存在,但陰氣不能超過陽氣,陽氣也無法抑制陰氣,陰陽兩氣都衰竭了。如果陰氣浮在上面,就會形成血塊;如果陰氣沉在下面,就會形成膿瘡。陰陽兩氣都很旺盛,就會下陷到陰陽交界處。(二陽指胃,三陰指肺,至陰指脾。皆在指皆有病。脾胃互為表裡,一旦生病,就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肺負責布氣於臟腑,一旦生病,就會影響新陳代謝和疾病的控制。所以導致陰氣不能超過陽氣,陰氣就自己形成陰氣,不會進入陽氣的部分。)

陽氣不能止陰,則陽自為陽,不留止於陰分也。若是者,無復交通,陰陽並絕矣。故脈浮者病當在外而為血瘕,脈沉者病當在內而為膿胕,正以陰陽表裡不相交通,故脈證之反若此。至若陰陽皆壯,則亢而為害,或以孤陰,或以孤陽,病之所及,下至陰陽。蓋男為陽道,女為陰器,隱曲不調,俱成大病也。

白話文:

人體陽氣如果無法抑制陰氣,那麼陽氣就會自行流動,不會停留在陰分部位。這樣一來,陰陽之間無法再相互溝通,導致陰陽兩氣斷絕。所以,脈象浮在皮膚表面,表示疾病存在於體外,形成血塊;脈象沉降在皮膚深處,表示疾病存在於體內,形成膿腫。正是因為陰陽表裡之間無法相互溝通,所以脈象和症狀才會出現這種相反的表現。如果陰陽兩氣都很旺盛,就會過度強盛而造成危害,或者表現為純陰,或者表現為純陽,疾病會從表及裡,影響到陰陽兩方面的部位。男性是陽性體質,女性是陰性體質,如果陰陽失調,都會導致嚴重的疾病。

)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至歲首。(昭昭可見,冥冥可測,有陰陽之道在也。故欲決死生之期者,必當求至歲首。如甲巳之年,丙寅作首,則二月丁卯,三月戊辰;子午之年,君火司天,則初氣太陽,二氣厥陰之類。以次求之,則五行衰王,可得其逆順之期矣。

白話文:

上通陽氣旺盛顯明,下通陰氣深沉幽暗,根據陰陽之道的變化,就能判斷生死的期限,這將一直延續到新的一年開始。

(註:此段表明使用陰陽之道,能推演出生死的時間。例如,甲巳年,丙寅為歲首,那麼二月為丁卯,三月為戊辰。子午年,君火掌管天空,那麼初始之氣為太陽,第二之氣為厥陰,依次類推,就能得知五行衰旺的規律,從而推算出生命順逆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