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三卷 (5)

回本書目錄

十三卷 (5)

1. 六、陰陽發病

(素問陰陽別論)

岐伯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二陽,陽明也,為胃與大腸二經。然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故此節所言則獨重在胃耳。蓋胃與心,母子也,人之情欲本以傷心,母傷則害及其子。胃與脾,表裡也,人之勞倦本以傷脾,臟傷則病連於腑。故凡內而傷精,外而傷形,皆能病及於胃,此二陽之病,所以發於心脾也。

白話文:

岐伯說:陽明經的疾病發作在心脾上,常表現為抑鬱不樂,女性閉經。

解說: 陽明經是指胃和大腸兩條經絡,但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所以本段所說的「二陽」實際上主要指胃。胃和心是母子關係,人的情志容易傷害心,母親受到傷害也會影響兒子。胃和脾是表裡關係,人的勞累很容易傷害脾,臟器受傷會累及腑。因此,凡是內在耗損精氣,外在損傷形氣的因素,都可能導致胃病,這便是陽明經疾病發作於心脾的原因。

不得隱曲,陽道病也。夫胃為水穀氣血之海,主化營衛而潤宗筋。如厥論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痿論曰: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然則精血下行,生化之本,惟陽明為最。今化原既病,則陽道外衰,故為不得隱曲。其在女子,當為不月,亦其候也。

白話文:

不能彎曲,是陽氣經脈的疾病。胃部是水穀氣血的匯聚之所,負責轉化氣血滋養筋骨。就像《厥論》中所說的,陰部前面是宗筋匯聚的地方,是太陰經和陽明經交會之處。《痿論》中也說,陰陽經脈總匯於宗筋,它們在氣街匯合,而陽明經起主導作用。由此可見,精血下行,生化之本,以陽明經為主。現在化源既然有病,陽氣就會衰弱,所以出現不能彎曲的症狀。在女性中,會表現為月經不調,也是此病症狀之一。

胃為水穀血氣之海,義詳經絡類三十二。按王氏注曰:夫腸胃發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則血不流,脾受之則味不化。然心脾何以受腸胃之病?未免牽強,不可不察。隱曲二字,本經見者凡五,皆指陽道為言,以類察之,可得其義。詳會通奇恆類。)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白話文:

胃是消化食物、製造氣血的所在。詳情請見《經絡類》第三十二章。根據王氏的注釋:腸胃病發作時,心和脾會受到影響。心受影響就會導致血液不流動,脾受影響就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但為什麼心和脾會受到腸胃病的影響?這種說法未免牽強附會,不能不仔細推敲。「隱曲」一詞在《本經》中出現過五次,都指陰道,可以根據類似的用法來理解其含義。(詳細內容請見《會通奇恆類》)。如果胃病傳變為風消(指身體消瘦),或傳變為息賁(指呼吸急促),則無法治療就會死亡。

(風,木氣也。消,枯瘦也。賁。急迫也。陽明受病,久而傳變,則木邪勝土,故肌體風消。胃病則肺失所養,故氣息奔急。氣竭於上,由精虧於下,敗及五臟,故死不治。)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三陽,太陽也,為膀胱小腸二經。三陽為表,故病發寒熱及為癰腫。

白話文:

風是木氣,消瘦代表枯竭。賁是指急迫。陽明經受病久而傳變,木氣過盛便會損傷脾土,導致肌體風消。胃病則會導致肺氣不足,因此呼吸急促。上焦氣竭源於下焦精氣虧損,進而損及五臟,最終導致不治。三陽經生病,會出現發寒發熱、下肢出現癰腫、以及痿厥腨㾓等症狀。三陽經包括太陽經,也就是膀胱經和小腸經。三陽經屬表,所以生病會出現寒熱症狀以及癰腫。

足太陽之脈,從頭下背,貫臀入膕,循腨抵足,故其為病,則足膝無力曰痿,逆冷曰厥,足肚痠疼曰腨㾓也。腨音篆。㾓音淵。)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陽邪在表為熱,則皮膚潤澤之氣必皆消散,是為索澤也。頹疝者,小腹控睪而痛也。按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膀胱病者,小便偏腫而痛。

白話文:

足太陽經從頭部往下到背部,通過臀部進入大腿後側,沿著小腿後側到足部。如果足太陽經有病,就會表現為:

  • 足膝無力,稱為痿疾。
  • 足部冰冷,稱為厥症。
  • 小腿後側痠痛,稱為腨㾓。

足太陽經的傳經病症是索澤和頹疝。

  • 索澤:陽邪在表,皮膚潤澤之氣就會消散。
  • 頹疝:小腹疼痛,睪丸腫痛。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是太陽之傳為頹疝也。頹,㿗同。)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一陽,少陽也,為膽與三焦二經。膽屬風木,三焦屬相火。其為病也,壯火則食氣傷肺,故為少氣為咳。木強則侮土,故善泄也。)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心為君火,而相火上炎,則同氣相求,邪歸於心。

白話文:

小腸有病的人,小腹疼痛,腰脊牽扯到睪丸而疼痛。這是太陽經傳變成疝氣。

(「頹」和「㿗」同義。)

太陽經一陽經發病,表現為呼吸微弱,經常咳嗽和腹瀉。(一陽經指少陽膽經和三焦經。膽經屬風木,三焦經屬相火。其病症是:壯火則傷及肺氣,故而呼吸微弱,會咳嗽。木氣強盛則剋制脾土,故而腹瀉。)

其傳導到心臟,引起心痛。其傳導到隔膜,引起隔膜疼痛。(心為君火,而相火上行,則同氣相求,邪氣歸於心。)

心動不寧,若有所引,名曰心掣。又其傳者,以木乘土,脾胃受傷,乃為隔證。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脾脈微急為隔中。風論曰:胃風之狀,食飲不下,膈塞不通。上膈篇曰食飲入而還出者,皆隔之謂。掣,撤、翅二音。)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白話文:

心動不寧之心掣

心神不安定,好像有什麼東西在牽引,叫做「心掣」。還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木行之氣侵襲土行之氣,導致脾胃受損,從而產生隔閡證。

就像《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說:「脾脈微細而急促是隔中證。」《風論》也提到:「胃風的症狀是,飲食難以嚥下,隔膜閉塞不通。」《上膈篇》說:「食物和飲料才剛入口就吐出來,這些都是膈中證的表現。」(「掣」的讀音與「撤」和「翅」相同。)

風厥

兩條陽經和一條陰經同時發病,主要症狀是驚恐、背痛,經常打嗝和打哈欠,叫做「風厥」。

(二陽,胃與大腸也。一陰,肝與心主也。肝胃二經,皆主驚駭。如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通於肝,其病發驚駭。經脈篇曰足陽明病,聞木聲則惕然而驚者是也。背痛者,手足陽明之筋,皆夾脊也。噫,噯氣也,其主在心。然邪客篇曰: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也。又脈解篇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白話文:

(二陽指的是胃和大腸,一陰指的是肝與心臟。肝臟和大腸經絡,都與驚嚇有關。就像《金匱真言論》所說:東方與肝臟相通,它的病症會導致驚嚇。在《經脈篇》中記載,足陽明經脈病變,聽到木頭裂開的聲音就會產生惕然而驚的現象,就是這個原因。背痛是由於手足陽明經絡的筋脈,都在脊椎兩側。打嗝是氣體從體內排出,其主要與心臟有關。然而,《邪客篇》中說:在心臟裡的邪氣,都存在於心包絡中。此外,《脈解篇》中也提到:所謂的「上走心為嗝」,是陰陽失調,陰氣旺盛而上衝陽明經脈,因為陽明經絡與心臟相連通,所以會表現為嗝聲。

欠,呵欠也,欠雖主於腎,而經脈篇曰足陽明病為數欠,此又噫欠之在心包胃經也。肝主風,心包主火,風熱為邪而陽明受之,故病名風厥。又風厥義,詳評熱病論,見後三十。)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二陰,心與腎也。一陽,膽與三焦也。膽經邪勝則侮脾,故善脹。

白話文:

「欠」就是呵欠,呵欠雖然主要與腎臟有關,但是《經脈篇》中記載足陽明經的病症為「頻繁呵欠」,這也說明呵欠與心包胃經有關。肝臟主風,心包主火,風熱為邪氣,而陽明經受到邪氣的侵襲,因此病名為「風厥」。「風厥」的詳細解釋,請參閱後三十卷的《評熱病論》。

「二陰一陽」是指心、腎、膽和三焦。當「二陰」和「一陽」同時發病時,容易出現心腹脹滿,氣息鬱結的症狀。

腎經邪勝則乘心,故心滿。三焦病則上下不行,故善氣也。)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三陽,膀胱小腸也。三陰,脾肺也。膀胱之脈,自頭背下行兩足。小腸之脈,自兩手上行肩胛。且脾主四肢,肺主諸氣,四經俱病,故當為偏枯,為痿易,為四肢不舉。痿易者,痿弱不支,左右相掉易也。

白話文:

如果腎經出現邪氣過盛,就會影響心臟,導致心臟鬱悶。三焦經絡有問題,就會導致上焦和下焦氣血運行不暢,所以善氣(清氣)也無法運行。)三陽三陰經絡發生病變,會導致偏癱、肌肉萎縮,四肢無法抬起。(三陽:膀胱經和小腸經。三陰:脾經和肺經。膀胱經的經脈從頭部和背部向下運行到兩隻腳。小腸經的經脈從兩隻手向上運行到肩胛骨。同時,脾經主導四肢,肺經主導全身氣血的運行,這四條經絡同時出現病變,所以會導致偏癱、肌肉萎縮、四肢無法抬起。肌肉萎縮是指虛弱無力,左右兩側容易相互傾斜。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此舉五脈之體,以微盛分陰陽,非若上文言經次之陰陽也。鼓,有力也。一陽一陰,言陰陽之微也。脈於微陽而見鼓者為鉤,其氣來盛去衰,應心脈也。脈於微陰而見鼓者曰毛,其氣來輕虛以浮,應肺脈也。

白話文:

若出現陽脈鼓動有力的現象,稱之為「鉤」;若出現陰脈鼓動有力的現象,稱之為「毛」;若陽脈鼓動急促有力,稱之為「弦」;若陽脈鼓動至極而突然停止,稱之為「石」;若陰陽脈相互交錯出現鼓動,稱之為「溜」。

以上描述了五種脈象的性質和狀態,運用細微的脈象起伏分辨陰陽,不同於前面提到的「經脈」中的陰陽。鼓,指脈象有力。「一陽一陰」,指陰陽氣息的細微。脈象在細微的陽氣中出現有力鼓動的現象為「鉤」,其氣勢來得急促而衰退得快,對應心脈。脈象在細微的陰氣中出現有力鼓動的現象為「毛」,其氣勢來得輕浮,對應肺脈。

鼓動陽脈勝而急者曰弦,其氣來端直以長而不至甚急,應肝脈也。鼓陽至而絕者,陽之伏也,脈名曰石,其氣來沉以搏,應腎脈也。陰陽相過,謂流通平順也,脈名曰溜,其氣來柔緩而和,應脾脈也。)

白話文:

  • 脈搏跳動有力而急促地鼓動陽脈,稱為「弦脈」。脈氣直線而長,但不會太急促,與肝脈相應。
  • 脈搏陽氣至極而突然中斷,稱為「陽伏脈」或「石脈」。脈氣沉穩而有力,與腎脈相應。
  • 陰陽脈氣流通平衡,稱為「溜脈」。脈氣柔和緩慢而和諧,與脾脈相應。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此兼表裡以言陰陽之害也。表裡不和,則或為藏病,陰爭於內也。或為經病,陽擾於外也。然或表或里,皆干於肺。蓋肺主氣,外合於皮毛,內為五臟六腑之長。魄汗未藏者,表不固也。四逆而起者,陽內竭也。

白話文:

體內陰氣過盛,體外陽氣擾亂,毛孔無法閉合,四肢逆冷,逆冷往上衝到肺部,導致人喘鳴。(這段話同時說明瞭表證和裡證對陰陽造成的傷害。表裡不調和,可能會變成藏病,這是陰氣在體內過盛造成的;或者變成經病,這是陽氣在體外擾亂造成的。不論是表證還是裡證,都會影響到肺部。因為肺氣主導呼吸,與皮毛相通,而且是五臟六腑的領導器官。毛孔無法閉合是因為體表不固;四肢逆冷是因為陽氣內部耗盡。)

甚至正不勝邪,則上熏及肺,令人氣喘聲鳴。此以營衛下竭,孤陽獨浮,其不能免矣。)陰之所生,和本曰和。(陰者,五臟之真陰也。陰之所以生者,以藏氣和;藏氣之和,以陰陽之和也。不和則為爭為擾,為剛為淖,而病由興矣。)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白話文:

即使正氣壓制不了邪氣,邪氣就會上升到肺部,讓人氣喘吁吁。這是因為營衛之氣消耗殆盡,陽氣孤獨浮遊,這種情況是無法避免的。

陰氣的產生,是因為事物本性平和。(陰氣,是指五臟的真陰。陰氣的產生,是因為它能夠儲藏平和之氣;儲藏平和之氣,是因為陰陽之氣的調和。如果陰陽不調和,就會產生爭執和擾亂,出現剛強和柔弱的徵候,從而導致疾病。)

因此,剛強與剛強相爭,陽氣就會散亂,陰氣就會消亡。

(此言偏陽之為害也。剛與剛,陽之極也。以火濟火,盛極必衰,故陽氣反為之破散。陽氣散則陰氣不能獨存,亦必從而消亡,而陰陽俱絕矣。)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此言偏陰之害也。淖謂寒濕妄行,陰氣勝也。若陽剛陰柔,皆失其和,經氣從而敗絕矣。)

白話文:

(這句話指的是偏陽的危害。剛與剛,是陽氣的極致。用火去助長火,到了極盛必定衰落,所以陽氣反而會被破壞殆盡。陽氣散盡,陰氣無法單獨存在,也必然會跟著消亡,而陰陽都絕滅了。)淖濕則剛柔不調和,經氣就會斷絕。(這句話指的是偏陰的危害。淖濕指寒濕亂行,陰氣過盛。如果陽剛陰柔都失調,經氣就會因此敗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此言藏氣相傳,死生有異也。死陰生陽,義如下文。四日而死,按全元起作四日而已者是,蓋既屬生陽,不當死矣,死字疑誤。)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肝之心,自肝傳心也。以木生火,得其生氣,是謂生陽,不過四日而愈已。

白話文:

死亡屬陰屬性的人,三天內會死亡;生命力屬陽屬性的人,四天內會死亡。(這句話說明瞭陰陽能量的傳遞,生死有別。陰死陽生,其意義如下文。四天內死亡,按照《全元起》的說法應該是四天而已,因為既屬陽氣,就不該死亡,所以“死”字可能是有誤的。)所謂生命屬陽死亡屬陰,是指肝臟對應的心臟稱為生命屬陽。(肝臟對應心臟,是指肝臟能量傳遞到心臟。木生火,得到生命的氣息,這稱為生命屬陽,四天內就會痊癒。)

)心之肺謂之死陰,(心之肺,自心傳肺也。以火剋金,陰氣散亡,故曰死陰,不過三日而死。)肺之腎謂之重陰,(肺,金也。腎,水也。雖曰母子,而金水俱病,故曰重陰,無陽之候也。)腎之脾謂之闢陰,死不治。(闢,放闢也。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水無所畏,是謂闢陰,故死不治。

闢音劈。)

白話文:

  1. 心對應的肺,叫做「死陰」。(因為心火剋制肺金,導致陰氣消散,所以稱為「死陰」,通常三天內就會死亡。)
  2. 肺對應的腎,叫做「重陰」。(肺屬金,腎屬水。雖然水生金,但金水雙重受損,所以稱為「重陰」,沒有陽氣的徵兆。)
  3. 腎對應的脾,叫做「闢陰」,無法治療。(「闢」有放縱、不受約束之意。脾土本應制約腎水,但腎水反而反制脾土,不受約束,稱為「闢陰」,因此無法治療。

結陽者腫四肢。(此下言邪聚諸經之為病也。陽,六陽也。結陽者腫四肢,四肢為諸陽之本也。)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六陰也。陰主血,邪結陰分則血受病,故當便血。其淺者便血一升,則結邪當解。若不解而再結,以邪盛也,故便血二升。若又不解,邪為尤甚,故曰三結三升也。

白話文:

陽氣鬱結者會四肢腫脹(從此開始說明邪氣積聚在各經絡所致的疾病,陽是指六條陽經,陽氣鬱結的人四肢會腫脹,因為四肢是陽經的根本)。陰氣鬱結者會大便出血一升,再鬱結出血兩升,第三次鬱結出血三升(陰是指六條陰經,陰經主血,邪氣鬱結在陰經中則會影響血液,所以會發生便血。病情較輕的便血一升,這時鬱結的邪氣應該會消散,但如果沒有消散而再次鬱結,說明邪氣很盛,所以便血兩升。如果再沒有消散,邪氣非常嚴重,所以說第三次鬱結出血三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斜,邪同。陰經陽經皆能結聚水邪,若多在陰少在陽者,名曰石水。石水者,沉堅在下,其證則少腹腫也。)二陽結謂之消,胃與大腸經也。陽邪留結腸胃,則消渴善飢,其病曰消。三消義見後六十。)三陽結謂之隔,(膀胱小腸二經也。

白話文:

)陰經陽經都會積聚水邪,如果陰經多而陽經少,就稱為「石水」,表現為小腹腫脹。(斜字與邪同音,指邪氣。)陽經積聚,稱為「消」,指胃經和大腸經。陽邪停留在胃腸,會導致消渴和飢餓,這種疾病稱為「消」。「三消」的意思在後面的「六十」章節中會講到。)陽經三條同時積聚,稱為「隔」。(膀胱經和小腸經)

小腸屬火,膀胱屬水,邪結小腸則陽氣不化,邪結膀胱則津液不行,下不通則上不運,故為隔塞之病。)三陰結謂之水,(脾肺二經也。脾土所以制水,土病則水反侮之,肺金所以生水,氣病則水為不行,故寒結三陰,則氣化為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肝與心主也。

白話文:

小腸五行屬火,膀胱五行屬水。如果邪氣淤滯在小腸,就會導致陽氣無法運行;如果邪氣淤滯在膀胱,就會導致津液無法運行。下焦不通暢,上焦就會無法運轉,所以稱為隔塞之病。

三陰結指水寒。三陰指的是脾經和肺經。脾屬土,主控水,脾臟功能失調,水就會反過來傷害脾臟;肺屬金,主生水,肺氣失調,水就會運行不暢。因此,三陰寒結,就會導致氣血凝滯化為水。

一陰一陽結指咽喉腫痛。一陰指肝經和心經。

一陽,膽與三焦也。肝膽屬木,心主三焦屬火,四經皆從熱化,其脈並絡於喉,熱邪內結,故為喉痹。痹者,閉也。痹音秘。)

白話文:

一陽,指膽經和三焦經。肝膽屬木,心主三焦屬火,這四條經絡都由熱邪所化。它們的脈絡都絡於喉嚨,熱邪內結,所以導致喉嚨閉塞不通,這就是喉痹。痹,意思是閉塞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