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三卷 (4)

回本書目錄

十三卷 (4)

1. 五、生氣邪氣皆本於陰陽

(素問生氣通天論,全)

白話文:

人體的生命活動依靠於陽氣的旺盛,陽氣充足則身體健康,精神旺盛。如果陽氣受到損耗,那麼邪氣就容易侵入身體,導致各種疾病產生。保持陽氣的充盈與平和是維護健康的重要原則。過度的勞累、飲食失調、情志不暢等因素都會損害到人的陽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適度休息,合理飲食,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確保陽氣充足,達到防病保健的效果。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於天氣。(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生生不息,天之德也。凡自古之有生者,皆通天元之氣以為生也。天元者,陰陽而已,故陰陽為有生之本。如至大為六合,則上下四方也。

白話文:

黃帝說:自古以來,與天地相通的人,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平衡。天地之間,包括六合(上下四方)在內,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的氣息,都與天上的氣息相連通。(浩瀚的乾元(天),孕育出萬物,生生不息,這是天的德性。所有從古至今有生命的存在,都依靠與天元的氣息相通而得以生存。天元就是陰陽,所以陰陽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六合這個概念,表示上下四方。)

至廣為九州,則冀兗青徐揚荊梁雍豫也。人之外有九竅,陽竅七、陰竅二也。內有五臟,心肺肝脾腎也。天有四時十二節,氣候之所行也。人有四肢十二經,營衛之所通也。凡物之形而外者,為儀象之流行,藏而內者,為精神之升降,幽明動靜,孰匪由天,故曰皆通於天氣。)其生五,其數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白話文:

中國幅員廣闊,分為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人體外部有九個孔竅,七個是陽竅,兩個是陰竅。內部有五臟,分別是心、肺、肝、脾、腎。天有四季十二節氣,這是氣候運行的規律。人體有四肢十二經脈,這是氣血流通的通道。凡是外在的形體,都是宇宙運行規律的表現,內在的精氣神,則是陰陽升降變化。無論是幽冥還是動靜,都受天命的影響,所以說人體與天地氣息相通。人體生長需要五行相生,並且有天數之說,如果違反了天數,就會受到邪氣的侵襲,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

(人生雖本乎陰陽,而稟分五行,其生五也。陰陽衰盛,少太有三,其氣三也。有五有三,則生克強弱,變出其間矣。得其和則為正氣而生物,犯其變則為邪氣而傷物,其生其死,皆此三五耳,故為壽命之本。上二節大義與六節藏象論同,詳運氣類第一章,所當互考。)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天色深玄,故曰蒼天。

白話文:

人的生命雖然是由陰陽構成,但同時也具備五行元素,因此有「人生五運」的說法。陰陽力量的增衰變化有「少」、「太」、「三」三種,因此有「三氣」之說。五行元素的組合也有「三」的變化,這些變化就會導致生剋強弱的結果。

如果五行和陰陽協調平衡,就會產生正氣而促進生命健康;如果五行和陰陽失衡發生變化,就會產生邪氣而損害身體。生命的誕生和死亡,都與這三氣五運息息相關,因此它們是決定壽命的根本。

上兩節的論述與第六節中關於臟腑象形的理論相同,詳細的運氣類相關論述可以在第一章中查閱,可以相互對照參照。

上天的氣息清淨純粹,如果保持清淨,就能使身心安寧有序,順應上天的氣息就能使陽氣充沛。

天氣者,陽氣也。蒼天之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人能法天道之清淨,則志意治而不亂,陽氣固而不衰,弗失天和、長有天命矣。按:上文云生之本本於陰陽,而自此以下凡專言陽氣者七何也?蓋生氣通天,以陽為本,陽氣既固,陰必從之,故聖人諄諄於此,其示人之深意可知矣。)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白話文:

天氣,指的是陽氣。蒼天的氣質,清淨光明,德行永存,所以不下降。人如果能夠效法天道清淨無為,那麼意志就能安定不亂,陽氣就能堅固不衰,不違背天和,就能長享天命。解釋:上文說生命之本源於陰陽,從此以後凡是專門談陽氣的共有七篇,為什麼?因為生氣貫通天地,以陽氣為本,陽氣堅固時,陰氣一定會順從,所以聖人一再叮嚀這一點,其用意之深可見一斑。即使有邪氣作祟,也不能害人,這是因為順應了時序的緣故。

(陽氣固者,其天全也,天全則神全,雖有賊風邪氣,不能犯之,蓋在乎因時之序,如四氣調神之謂是也。)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傳,受也。服,佩也。惟聖人者,能得天之精神,服天之元氣,所以與天為一而神明可與天通矣。)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

白話文:

陽氣穩固的人,其天生稟賦完整。天生稟賦完整,則精神飽滿。即使有邪風風邪,也不會侵犯到他們。這是因為他們遵循時序的規律,就像四季調神的方法一樣。

所以聖人傳承了精神,佩戴著天氣,而與神明相通。(傳,接收。服,佩戴。只有聖人才能得到天地的精神,佩戴天地的元氣,因此他們與天地合而為一,神明可以與天地相通。)

一旦失去了這份和諧,就會導致內部九竅閉塞,外部肌肉腫脹,衛氣逸散。

(九竅通於內,肌肉衛於外,其行其固,皆陽氣為之主也;失之則失其清陽之化,故九竅肌肉皆為閉壅矣。人之衛氣,本於天之陽氣,陽虛則衛虛,衛氣散解則天真失守,故本篇所重者特在衛氣,正所以重陽氣也。)此謂自傷,氣之削也。(真陽受傷,元氣如削,非由天降,自作之耳。

白話文:

人體的九個竅穴與身體內部相通,肌肉保護著身體外部,這些機能的正常運作,都是由陽氣主導的。如果陽氣受損,就會失去清陽之氣的化育功能,從而導致九個竅穴和肌肉都被堵塞。人體的衛氣源於天地的陽氣,陽氣虛弱,衛氣也會虛弱。衛氣一旦散失,就會導致身體的免疫力下降,因此,本篇特別重視衛氣,實際上也就是重視陽氣。

這句話說的是自我損傷,導致氣血衰弱。真陽受損,元氣就會像被削弱一樣,這並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造成的。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此發明陽氣之本也。日不明則天為陰晦,陽不固則人為夭折,皆陽氣之失所也。)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天不自明,明在日月,月體本黑,得日乃明,此天運必以日光明也。日即陽也,陽即明也,陽之所在,明必隨之,明之所及,陽之至耳,陽明一體,本無二也。

白話文:

陽氣就像天和太陽一樣,一旦陽氣失去位置就會減損壽命而無法顯現。因此,天的運行必然以太陽的光明為主。天本身是不會發光的,光明來自日月。月亮本身是黑色的,只有得到太陽的光才能發亮。所以天的運行,必定是以太陽的光明為準。

太陽就是陽氣,陽氣就是光明。陽氣存在的地方,必定伴隨著光明;光明照耀的地方,一定是陽氣所達之處。陽氣和光明是一體兩面的,本質上沒有區別。

然陽在午則為晝,而日麗中天,著有象之神明,離之陽在外也;陽在子則為夜,而火伏水中,化無形之元氣,坎之陽在內也。如天元紀大論曰君火以明,正此明也;相火以位,亦此位也。蓋明而在上則為君火,伏明而在下則為相火,曰君曰相,無非陽氣之所在耳。然則天之陽氣,惟日為本,天無此日,則晝夜無分,四時失序,萬物不彰矣。

白話文:

當陽氣在午時(中午),就形成白天,太陽高掛天上,代表著神聖的光明,這是離卦的陽氣外顯。當陽氣在子時(半夜),就形成夜晚,火氣潛伏在水中,轉化為無形的元氣,這是坎卦的陽氣內斂。就像《天元紀大論》中所說:「君火以發光,」指的是這種光明;「相火以定位,」指的是這種方位。陽氣顯露在上部,就是君火;陽氣潛伏在下部,就是相火。所謂「君」和「相」,都是指陽氣所在。因此,天上的陽氣,只有太陽纔是根本。上天如果沒有太陽,就分不出晝夜,四季錯亂,萬物也無法顯現。

其在於人,則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惟此陽氣而已。人而無陽,猶天之無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內經一百六十二篇,天人大義,此其最要者也,不可不詳察之。君火以明詳義,見運氣類三。)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清陽為天,包復萬物,故因於上而衛於外;人之衛風,亦猶是也。

白話文:

無論是在人體內外、上下,陽氣都是唯一重要的元素。如果一個人沒有陽氣,就如同天空沒有太陽,想要保全天賦的壽命,那是不可能的。在《內經》162 篇中,天人合一的大道理,最重要的是這個,不可不仔細觀察。君火以明瞭義理,見運氣類第三篇。)所以陽氣運行上升,負責守護外體。(清陽就像天空一樣,包覆萬物,所以陽氣運行到上部而守護外體;人的衞氣,也正是如此。

苟不知重,則邪從而入。故禁服篇曰:審察衛氣,為百病母。)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此下言陽氣不固者,四時之邪,皆得以傷之也。運樞,如天樞之獨運於中也。如驚,謂舉動卒暴,不慎重也。凡因於寒者,得冬之氣,冬宜閉藏,當使精神常運於中而身無妄動。

白話文:

如果不重視保重陽氣,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因此,《禁服篇》說:審慎觀察衛氣,因為它是所有疾病的根源。

如果因受寒邪侵襲,身體就會像車軸轉動不利,行動舉止匆忙失措,精神氣息浮動不穩。(以下說明陽氣不固,四季之中的邪氣都能夠傷害身體。車軸轉動不利,就像天樞穴獨自運轉在身體中央。行動舉止匆忙失措,是指動作突然劇烈,不注重穩重。凡是因受寒邪侵襲,遇上冬天時,陽氣應潛藏收斂,所以要讓精神氣息經常運轉在身體中央,避免身體不必要的活動。)

若起居不節,則神氣外浮,無復中存,邪乃易入矣。脈要精微論曰: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四氣調神論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又曰: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皆此謂也。)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暑有陰陽二證,陽證因於中熱,陰證因於中寒,但感在夏至之後者皆謂之暑耳。按熱論篇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白話文:

如果生活作息不規律,精神就會外洩,不能迴歸到內在,邪氣便容易入侵。

《脈要精微論》中說:冬天能量藏於骨中,萬物蟄伏,君子宜待在室內修養。《四氣調神論》中說:冬季三個月是閉藏的季節,水結成冰,地表開裂,不要擾動陽氣。又說:避寒就暖,不要讓皮膚受風,避免氣血快速流失。這些都是這個意思。

由於暑氣,如果大量流汗,會出現氣喘、口渴,在安靜時也會多話。(暑證分為陰陽兩證,陽證是由於內熱所致,陰證是由於內寒所致,但都是在夏至後感受的都稱為暑證。根據《熱論》篇所說:凡是因傷寒而轉為溫病的,在夏至日之前發病稱為「溫病」,在夏至日之後發病稱為「暑病」。)

義可知也。此節所言,言暑之陽者也。故為汗出煩躁,為喘,為大聲呼喝。若其靜者,亦不免於多言。蓋邪熱傷陰,精神內亂,故言無倫次也。)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此言暑之陰者也,故體熱若燔炭,必須汗出,邪乃得散。如熱病篇曰:暑當與汗皆出,勿止。此之謂也。

白話文:

這些徵兆可以理解。這段話所說的,是暑天的陽氣過旺。因此,會出現出汗煩躁、喘不過氣、大聲說話等症狀。即使是安靜的人,也難免會多說話。這是因為外來的熱邪損傷了體內的陰氣,精神內部混亂,所以說話沒有條理。

身體就像正在燃燒的木炭,出汗就能散熱。(這指的是暑天的陰氣過旺。因此,身體會像燃燒的木炭一樣發熱,必須出汗才能散去邪氣。正如《熱病篇》所說:暑熱應當和汗液一起排出,不要阻止。這就是這個道理。)

但感而即病,則傷寒也。若不即病,至秋而發,則如陰陽應象大論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金匱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皆由此耳。愚按:潔古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中暑者陰證,中熱者陽證。東垣曰:避暑熱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火熱無汗,此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也。

白話文:

當因感觸因素而立即生病時,就是傷寒。如果沒有立即發病,到了秋天發作,就如同《陰陽應象大論》中說的:夏季因暑熱而傷身,秋季必定會得瘧疾。《金匱真言論》中也說:夏季暑熱時汗水不出的人,秋天會轉為風瘧。這些都是由夏季傷暑造成的。

我認為:潔古說過:安靜時得的叫中暑,活動時得的叫中熱;中暑屬於陰證,中熱屬於陽證。東垣說:在深宮大廈中避暑而得的叫做中暑,其症狀必定是頭痛畏寒,身體僵硬,四肢疼痛煩躁,肌膚發熱無汗,這是由於室內陰寒遏制陽氣,導致周身陽氣不能舒展所致。

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也。觀此二證,一中於熱,一中於寒,皆謂之暑;但治寒宜散,必汗出而解,治熱宜涼,必熱清而愈。然夏月浮陽在外,伏陰在內,若人以飲食情欲傷其內,或冒暑貪涼勞役過度傷其外,及元氣素虛之輩,最易患此,如刺志論曰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者是也。治此者,又當以調補元氣為主,然後察其寒熱而佐以解暑之劑。

白話文:

當行人或農夫在正午時分辛勞過度導致的疾病,稱為中暑。這種病症的特徵是劇烈頭痛、發燒、怕熱、皮膚摸起來很燙、非常口渴、大汗淋漓、全身無力。這是因為天熱侵犯了肺氣所致。

上述兩種症狀,一種是由熱邪造成的,另一種是由寒邪造成的,但都稱為暑熱病。治療寒熱不同,散寒需要發汗來解除,治療熱證需要清熱才能痊癒。

不過,夏天的陽氣浮在外,陰氣躲藏在內。如果人們因為飲食或情慾過度而傷害了內在,或者貪涼勞作過度而傷害了外在,以及本身元氣虛弱的人,都最容易得暑熱病。就像《刺志論》所說:「氣虛身熱,是由於暑熱所傷。」

治療此病,應以調補元氣為主,再根據寒熱表現使用解暑藥物。

若果為陰寒所中,則附子薑桂,先哲每多用之,不可因炎熱在外,而忽舍時從證之良法也。)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濕土用事,雖屬長夏之氣,然土王四季,則感發無時。但濕之中人,有內外上下之辨:濕傷外者,雨霧陰濕之屬也。

白話文:

如果受到陰寒之邪的侵襲,可以用附子、生薑、肉桂等溫熱藥物來治療。古代名醫經常使用這些藥物,不能因為天氣炎熱就忽略了根據證狀用藥的良方。

因濕邪而導致的病症,症狀就像身體被包裹起來一樣。濕熱鬱積不散,導致經絡拘急,筋脈鬆弛無力。拘急的筋脈會引起肌肉拘攣疼痛,鬆弛無力的筋脈會導致肌肉萎縮。

濕土當令的季節,雖然是夏季,但土氣四季都存在,所以濕邪侵襲人體並不限於某個季節。但是,濕邪侵襲人體又分為外濕和內濕、上焦濕和下焦濕的不同情況:外濕是由雨水、霧氣和陰濕環境等因素引起的,而內濕是由身體內部過於潮濕引起的。

濕傷內者,酒漿乳酪之屬也。濕在上則首如裹,謂若以物蒙裹然者,凡人行瘴霧之中及酒多之後,覺脹壅頭面,即其狀也。濕熱,濕鬱成熱也。攘,退也。濕熱不退而下及肢體,大筋受之則血傷,故為緛短。小筋受之則柔弱,故為弛長。緛短故拘攣不伸,弛長故痿弱無力。攘,如羊切。

白話文:

濕氣傷到內部的疾病,通常是由於食用酒、漿、乳酪等食物造成的。濕氣在上面積聚,就會出現頭部包裹的感覺,就像用東西將頭包起來一樣。人們在瘴氣瀰漫的地方行走或喝了過量的酒後,就會感到頭面腫脹,這就是這種情況的表現。

濕熱是由於濕氣鬱積形成的。攘,就是退散的意思。如果濕熱不退散,而向下侵犯到四肢,就會損傷大筋,導致緛短。如果損傷小筋,則會導致柔弱,表現為弛長。緛短會導致痙攣,弛長會導致痿弱無力。攘,讀音近似「羊」。

緛音軟,縮也。弛音矢,廢弛也。)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因於氣者,凡衛氣營氣臟腑之氣,皆氣也,一有不調,均能致疾。四維,四肢也。相代,更迭而病也。因氣為腫,氣道不行也。四肢為諸陽之本,胃氣所在,病甚而至於四維相代,即上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之謂,其為陽氣之竭也可知。)

白話文:

「緛」發音同「軟」,意思是收縮。「弛」發音同「矢」,意思是鬆弛。

由於氣的影響,會造成腫脹,四肢先後出現症狀,這時候陽氣就已經耗盡了。(由於氣的影響:所有衛氣、營氣、臟腑之氣,這些都屬於氣,只要有一處失調,都會導致疾病。四維:四肢。先後出現症狀:病情輪流轉換。由於氣的影響產生腫脹,氣血不通暢。四肢是諸陽的根本,也是胃氣所在,病情嚴重到四肢先後出現症狀,就是前面文章中所說的「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的意思,這時候陽氣耗盡也是必然的。)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則闢積於夏,使人煎厥。(此下言起居不節,致傷陽氣也。闢、病也。人以陽氣為生,惟恐散失。若煩勞過度,則形氣施張於外,精神竭絕於中,陽擾陰虧,不勝炎熱,故病積至夏,日以益甚,令人五心煩熱,如煎如熬,孤陽外浮,真陰內奪,氣逆而厥,故名煎厥。脈解篇曰: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白話文:

陽氣旺盛時,如果過度勞累,會使陽氣外張;如果精氣耗盡,陽氣會積聚在身體內部,導致夏季發病,使人出現發熱煩躁的症狀。(以下說明不注意生活作息,導致損傷陽氣。)積聚的病氣會在夏季加重,使人五心煩熱,就像被煎熬一樣,陽氣外浮,陰氣虛損,氣機逆亂,導致昏厥,稱為「煎厥」。脈解篇中說:陽氣不能外散,肝氣未能得到疏導,所以容易發怒,發怒的人稱為「煎厥」。

詳本類後十一。闢音壁。)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目盲耳閉,九竅廢也。潰潰,壞貌。都,城郭之謂。汩汩,逝而不返也。陰以陽虧,精因氣竭,精神日銷,漸至衰敗,真潰潰乎若都邑之壞,汩汩乎其去不可綰也。汩音骨。)

白話文:

細讀原本《內經》的「類後十一」篇。(「闢」字讀作「避」。)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就像破敗的城牆一樣,形容精氣神流失而無法阻止。(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代表九竅失靈。潰潰形容破敗的樣子。都指城池。汩汩形容流逝且無法挽回。陰氣因為陽氣衰弱而不足,精氣因為氣血耗竭而枯竭,精神日漸消散,逐漸走向衰敗,真的就像城池破敗一樣,精氣神的流失就像流水一樣,無法挽回。(「汩」字讀作「骨」。)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此下言怒氣傷肝及汗濕肥甘風寒之類,皆足以傷陽氣也。人之陽氣,惟貴充和。若大怒傷肝,則氣血皆逆,甚至形氣俱絕,則經脈不通,故血逆妄行,菀積於上焦也。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俱亂,故為薄厥。舉痛論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

白話文:

陽氣是人體的重要元氣。如果大發脾氣,就會導致氣絕血逆,上衝頭部,引起頭暈眼花(薄厥)。(以下所說的怒氣傷肝,以及因過度出汗、肥甘厚味、風寒等因素導致的陽氣受損,都足以損害陽氣。)人的陽氣最重要的是充沛和諧。如果大發脾氣傷了肝,就會導致氣血逆亂,甚至氣絕血停,經脈不通,因此血液逆流亂行,積聚在上焦。氣血相互擠壓就叫薄,氣血逆亂就叫厥,氣血混亂,所以表現為頭暈眼花。痛論中說:發怒時氣血逆亂,嚴重的會嘔血。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皆此謂也。菀音郁。)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怒傷形氣,必及於筋,肝主筋也。筋傷則縱緩不收,手足無措,其若不能容者。)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沮,傷也,壞也。有病偏汗者,或左或右,浸潤不止,氣血有所偏沮,久之則衛氣不固於外,營氣失守於中,故當為半身不隨偏枯之患。沮,將魚切。

白話文: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如果人突然大怒,氣往上衝而不能往下,積聚在脅肋下方就會傷肝。這就是這個道理。菀,音郁。如果傷到了筋,就會變得鬆弛無力,好像不能容納自己一樣。因為怒氣傷了形體和氣血,必然會影響到筋,而肝臟主宰筋脈。筋受傷就會鬆弛無力,手腳無法控制,就像不能容納自己一樣。如果出汗偏向一邊,就會導致半身不遂。沮,是指傷害、壞掉。有病的人如果偏向一邊出汗,可能是左側或者右側,而且汗水浸潤不止,氣血也因此受到傷害,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衛氣不能固守於外,營氣也失守於內,因此就會患上半身不遂。沮,是將魚切開的意思。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汗方出則玄府開,若見濕氣,必留膚腠,甚者為痤,微者為疿。痤,小癤也。疿,暑疹也。痤,才何切。疿音沸。)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高梁,即膏粱,肥甘也。足,多也。厚味太過,蓄為內熱,其變多生大疔。熱侵陽分,感發最易,如持空虛之器以受物,故曰受如持虛。

白話文:

()出汗而身體現濕氣時,會產生青春痘。(汗水剛出來時,皮膚的玄府穴位打開,如果遇到濕氣,就會停留於皮膚腠理之間。嚴重的話,會形成青春痘,輕微的話,會形成痱子。青春痘,是小膿包。痱子,是因暑熱而生的疹子。青春痘,讀作「ㄘㄨㄛˊ ㄧㄣˋ」。痱子,讀音同「沸」。)大吃大喝,身體就會長大膿包,像接了個空的器皿一樣。(大吃大喝,也就是指食用肥甘的食物。身體會產生大量熱氣,而這些熱氣聚集起來會變化成大膿包。熱氣侵襲陽氣的部分,最容易受到影響,就像拿一個空的器皿來接東西一樣,所以說「接了個空的器皿一樣」。

)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形勞汗出,坐臥當風,寒氣薄之,液凝為皶,即粉刺也。若鬱而稍大,乃成小癤,是名曰痤。凡若此者,皆陽氣不固之使然。皶,支加切,中原雅音云:酒皶鼻。)

白話文:

過度勞累、出汗後吹風,寒氣侵襲,皮膚乾燥形成粉刺。如果粉刺變大,就會形成小痤瘡。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陽氣不穩所致。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此下言陽氣之運用,若有不固,則為僂為瘻,為畏為驚,為癰為瘧為隔等證也。神之靈通變化,陽氣之精明也。筋之運動便利,陽氣之柔和也。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氣去則神明亂,筋骨廢,為病為危,如上文矣。)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白話文:

陽氣十分充沛:精氣充足能滋養精神,柔合能滋養筋骨。(下面講述陽氣的作用,如果陽氣不足,就會導致駝背、癤腫(久治不癒的小洞)、畏畏縮縮、心驚膽顫、癰疽、瘧疾、隔氣等症狀。精神之通透變幻,是陽氣之精華。筋骨之運動便捷,是陽氣之柔和。因此,精氣充足能滋養精神,柔合能滋養筋骨。陽氣消散,則精神錯亂,筋骨廢弛,疾病纏身,危及生命,就像上文所述。)身體開合不能得當,寒氣趁虛而入,就會導致嚴重駝背。

(開謂皮腠發泄,闔謂玄府閉封,皆衛氣為之主也。若衛氣失所,則當開不開,當閉不閉,不得其宜,為寒所襲,結於筋絡之間,緛急不伸,則形為僂俯矣。經筋篇曰: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即此之謂。僂音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陷脈,寒氣自筋絡而陷入脈中也。

白話文:

身體的毛孔開合,分別代表著排泄和閉合的功能,這些都是由衛氣來主導的。如果衛氣失調,就會出現該開不開,該閉不閉的情況,不能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當寒氣入侵,結聚在筋絡之間,就會導致筋絡緊縮不能伸展,表現出駝背的樣子。經筋篇中記載:「陽氣過盛則反折,陰氣過盛則俯不伸」,這就是駝背形成的原因。駝背的「僂」字讀音為「呂」。

寒氣入侵筋絡,並進入脈中,就會形成瘻管,並蔓延到肌肉和毛孔。

瘻,鼠瘻之屬。邪結不散,則留連肉腠,蔓延日甚矣。瘻音陋,又音閭,痀瘻也。)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寒氣自脈漸深,流於經俞,氣化內薄,則侵及臟腑,故傳為恐畏,為驚駭,以陽氣受傷於內也。俞音庶。)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邪氣陷脈,則營氣不從,營行脈中也。

白話文:

瘻管類似於老鼠洞。病邪結聚不散,就會在肌肉組織間停留蔓延,日益加重。(瘻音「陋」,又音「閭」,是指痀瘻。)臟腑之氣化薄弱,就會轉化為恐懼,導致驚嚇。(寒氣由脈絡滲入逐漸加深,流到經脈和臟腑,氣化內薄,則侵犯臟腑,所以轉化為恐懼,導致驚嚇,這是由於陽氣在體內受傷。)營氣運行不暢,逆於肌肉紋理,就會生長癰腫。(邪氣侵犯脈絡,則營氣運行不暢,營氣運行在脈中。)

不從則不順,故逆於肉理,聚為癰腫也。)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魄,陰也。汗由陰液,故曰魄汗。汗出未止,衛氣未固,其時形氣正在消弱,而風寒薄之,俞穴隨閉,邪氣留止,鬱而為瘧。以所病在風,故名風瘧。金匱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白話文:

如果(汗液)不順利排出,就會違背肌肉的規律,聚集起來形成癰腫。汗液(陰液)還沒完全排盡,身體虛弱,氣血衰竭,穴位閉塞,就會發作為風瘧。(魄是陰,汗水來自陰液,所以稱為魄汗。汗液沒有停止,衛氣還沒鞏固,這時身體狀況虛弱,風寒入侵,穴位隨之閉塞,邪氣滯留,鬱結形成瘧疾。由於這種病是由於風寒引起的,所以稱為風瘧。金匱真言論中說:「夏天發熱但不出汗的人,秋天會得風瘧。)

亦言俞穴之閉也,其義即此。)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凡邪傷衛氣、如上文寒暑濕氣風者,莫不緣風氣以入,故風為百病之始。然衛氣者,陽氣也,人惟清靜,無過勞擾,則腠理閉而陽氣固,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也。所謂清靜者無他,在因四時之氣序耳。

白話文:

這篇文章也在談俞穴閉塞的問題,意思也是一樣的。(所以,風是所有疾病的開端,只要「清靜」就能讓肌膚緊閉抵禦,即使有大風或毒氣,也無法造成傷害,這是順應時序的緣故。)(所有傷害到衛氣的外邪,像是前面提到的寒氣、暑氣、濕氣、風氣等,都必須藉由風氣才能入侵,所以風是所有疾病的開端。然而,衛氣是陽氣,只要清靜,不過度勞累,肌膚就會緊閉,陽氣也會更加穩固,即使有大風或毒氣,也無法造成傷害。所謂的「清靜」並非其他,就是順應四季的氣序。

如四氣調神論曰,應春氣以養生,應夏氣以養長,應秋氣以養收,應冬氣以養藏。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順其自然,是得四時清靜之道。又風為百病之始,義詳針刺類三十六。)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並,陰陽交通也。病始因風,久必傳化,及至上下不並,則陰陽相離,水火不相濟矣,雖有良醫,弗可為也。

白話文:

《四氣調神論》中說,要順應春天的氣息來養生,順應夏天的氣息來成長,順應秋天的氣息來收歛,順應冬天的氣息來收藏。違背這些規律就會產生災害,遵循這些規律就可以避免疾病的發生。順應自然,就能獲得四季安寧清靜之道。

又說,風是百病的根源,詳見《針刺類三十六》。所以疾病如果拖延太久,就會傳染變異,上下不協調,即使是良醫也無力迴天。(“並”指陰陽交通暢通。疾病開始時是由於風邪導致,久了必會傳變,等到上下不協調的時候,則陰陽分離,水火不相濟,即使有良醫,也無法挽救。)

)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若邪蓄陽分,積而不行,陽亢無陰,其病當死,蓋即上下不並之謂也。何以驗之?隔塞不通,則其證耳。當瀉不瀉,正以粗工誤之,故致敗亡。陰陽別論曰: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亦此之謂。)

白話文:

因此,陽氣蓄積不通,導致疾病死亡,而陽氣應該疏通,隔塞不通時就應該要瀉,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導致死亡。(如果邪氣蓄積在陽分的部位,積聚不動,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其疾病就會導致死亡。為什麼這樣驗證?隔塞不通,這就是其症狀。應該瀉而沒有瀉,正是因為庸醫的錯誤治療,所以導致死亡。陰陽別論中說:剛與剛相剋,陽氣會散,陰氣就會消散。淖則是指剛柔不調和,經氣就會閉絕。)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此下言陽氣之盛衰,由於日之升降,正以明上文若天與日之義也。一日而主外,晝則陽氣在外也。平旦人氣生,以日初升也。日中陽氣隆,以日當午也。日西陽氣虛,以日漸降也。人氣應之,故晝則衛氣行於陽分二十五度,至日暮則陽氣之門閉,而行於陰分二十五度矣。

白話文:

因此,陽氣一天中主要在白天運行在外。早晨人體之氣開始生發,中午陽氣達到旺盛,傍晚陽氣逐漸衰弱,氣門就關閉了。(以下講述陽氣的盛衰,是根據太陽升降的變化,正為瞭解釋上文「若天與日」之意。一天中陽氣主要在白天運行在外。早晨人氣生發,是因為太陽剛剛升起。中午陽氣旺盛,是因為太陽正午。傍晚陽氣衰弱,是因為太陽逐漸落下。人體之氣與之相應,所以白天陽氣行於人體的陽分,到了傍晚陽氣之門關閉,就轉而行於陰分。)

氣門,玄府也,所以通行營衛之氣,故曰氣門。)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此所以順陽氣也。陽出而出,陽藏而藏,暮時陽氣藏於陰分,故動宜收斂,以拒虛邪。無擾筋骨,則陽不耗於內;無見霧露,則邪不侵於外。若勞擾不分朝暮,反此三時,則陽氣失養,形體勞困衰薄矣。

上二節言不但因時之序,雖以一日之間,亦當知所調養如此也。)

白話文:

氣門,就是玄府,負責運行營衛之氣,所以稱為氣門。因此,在傍晚時分應當收斂閉塞氣門,避免擾動筋骨,也不要接觸霧氣和露水。如果違反這三點,身體就會衰弱消瘦。

這是為了順應陽氣的運行規律。陽氣在清晨升起,傍晚收斂。傍晚的時候,陽氣收藏於陰分,所以此時應當收斂氣門,抵禦外邪。不擾動筋骨,可以避免內耗陽氣;不接觸霧氣和露水,可以防止外邪入侵。如果過度勞累,不分早晚,違反這三點,就會導致陽氣虧損,身體勞累衰弱。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此以下伯因帝專言陽氣未及於陰,故特明陰氣亦所當重。謂人有陰陽,陽雖主外而為衛,所以固氣也;陰則主內而藏精,所以起亟也。陰內陽外,氣欲和平,不和則病如下文矣。亟,即氣也,觀陰陽應象大論曰精化為氣,即此藏精起氣之謂。

白話文:

岐伯說:陰氣的作用是儲藏精氣並產生氣化;陽氣的作用是保衛身體外部並維持穩固。

(註解:這裡伯因帝專門討論陽氣,未及於陰氣,所以特別說明,人體中兼具陰氣和陽氣。陽氣雖然主導外部並保衛身體,但它的作用是維持氣血順暢。陰氣則主導內部並儲藏精氣,它的作用是產生氣化。陰在內,陽在外,氣血運行應當平衡。如果不平衡,就會導致以下所說的疾病。)

亟,就是氣。在《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精化為氣」,這就是指陰氣儲藏精氣,產生氣化的意思。

又本神篇曰陰虛則無氣,亦其義也。故此當以氣字為解,以見陽能生陰,陰亦能生陽,庶為得理。若諸書釋為數字,則全無意義。亟音氣。)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薄,氣相迫也。疾,急數也。並者,陽邪入於陽分,謂重陽也。陰不勝陽則陽邪盛,故當為陽脈陽證之外見者如此。

白話文:

又《內經》的《神氣篇》說:「陰虛則無氣。」也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氣」字應該解釋為「陽氣」,以說明陽氣能生陰氣,陰氣也能生陽氣,這樣才符合道理。如果其他醫書解釋為一個數字,那就完全沒有意義了。(「亟」讀作「氣」)陰氣不能戰勝陽氣,脈搏就會細而快,人也會發狂。(「薄」:氣被逼迫的樣子;「疾」:脈搏急數;「並」:陽邪侵入陽分,即重陽。陰氣不能勝過陽氣,所以陽邪旺盛,因此會出現陽脈陽證的外在表現。)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邪在陰分則藏氣不和,故有所爭。上七竅,五官也。下二竅,二陰也。九竅之氣,皆屬於藏,陽不勝陰則陰邪盛,故當為陰病之內見者如此。)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陳陰陽,猶言鋪設得所,不使偏勝也,故於筋脈骨髓,無不和調,氣血皆從,從則順矣。

白話文:

當身體內的陽氣無法勝過陰氣時,五臟的氣就會互相爭奪,導致九竅不通暢。(邪氣侵犯陰分,就會導致藏氣不和,因而發生爭奪。上七竅指的是五官,下二竅指的是兩個陰竅。九竅的氣息都與臟腑相關,陽氣無法勝過陰氣,就會導致陰邪盛行,所以陰病的內在表現就是如此。)因此,聖人調節陰陽平衡,使筋脈和順通暢,骨髓堅固,氣血都通暢。(調節陰陽平衡,就像妥善鋪設一樣,不讓陰陽偏盛;因此,筋脈、骨髓都能和順,氣血都能通暢。)

)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耳目聰明,以九竅之要者言,神氣之全可知也。人受天地之氣以立命,故曰氣立。然必陰陽調和而後氣立如故。首節所謂生之本本於陰陽者,正此兩節之謂。)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此下四節皆失調和之道,所以為筋骨氣血之病也。

白話文:

如果能達到內外調和,邪氣就無法侵害,耳目也會聰明靈敏,元氣也會像往常一樣充沛。(耳目聰明,因為這關係到九竅的要點,由此可以看出精神氣血是否充盈。人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稟受了天地之氣,所以說元氣充沛。但是,只有陰陽調和,元氣才能像往常一樣充沛。第一章所說的「生之本本於陰陽」,正是這兩章節所指的。)風邪侵入人體,精氣就會喪失,邪氣會損傷肝臟。(以下四章節都談到失調和的狀況,因此會導致筋骨氣血方面的疾病。)

淫氣者,陰陽之亂氣也。表不和則風邪客之,風木生火,淫氣化熱,熱則傷陰,精乃消亡。風邪通於肝,故必先傷肝也。然風為百病之始,故凡病因於外而內連五臟者,皆由乎風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此下三節,皆兼上文風客淫氣而言也。風氣既淫於外,因而飽食,則隨客陽明,必腸胃橫滿,橫滿則有損傷,故筋脈弛解,病為腸澼為痔而下痢膿血也。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白話文:

淫邪之氣,是陰陽失調所造成的亂氣。身體表面不和諧,風邪就會入侵。風邪屬木,能生火,淫邪之氣就會化熱,熱氣會損傷陰液,導致精氣衰竭。風邪通於肝臟,所以肯定首先會損傷肝臟。而風邪是百病的根源,因此所有因外邪而引起,並且內連臟腑的疾病,都是由風邪引起的。

此外,如果暴飲暴食,筋脈就會橫向鬆解,腸道積聚廢物,形成痔瘡。(以下三節都同時討論風邪入侵和淫邪之氣。)當風邪侵入體外,如果再暴飲暴食,就會隨著陽明經(胃腸道)而行,導致腸胃過度飽滿。過度飽滿就會造成損傷,所以筋脈會鬆解,導致腸道積聚廢物,形成痔瘡和下痢膿血。正如《痹論》所說:"飲食過度,腸胃就會受傷。"

此即其類。澼音劈。痔音雉。)因而大飲,則氣逆。(酒挾風邪,則因辛走肺,故肺布葉舉而氣逆上奔也。)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高骨,腰之高骨也。凡因風強力者,其傷在骨,骨傷則腎氣亦傷,腎主骨也。若強力入房,尤傷精髓,髓者骨之充,骨者髓之府,精髓耗傷,故高骨壞而不為用。

白話文:

這種類型的痔瘡讀音為「劈」,音同「雉」。因此大量飲酒,會導致氣逆(酒性夾雜風邪,由於辛味會走肺,所以肺部的氣就會上升,導致氣逆上衝)。因此劇烈運動,會損傷腎氣,導致腰椎的高骨受損(高骨是指腰部的椎骨。任何因風而劇烈運動的,其損傷都在骨頭上,骨頭受傷則腎氣也會受損,因為腎主骨。如果劇烈運動同時行房事,更會損傷精髓,髓是骨頭的填充物,骨頭是髓的儲藏處,一旦精髓耗損,就會導致腰椎高骨受損而無法發揮作用。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為陰之衛,陰為陽之宅,必陽氣閉密於外,無所妄耗,則邪不能害,而陰氣完固於內,此培養陰陽之要,即生氣通天之道也。)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兩,陰陽也。不和,偏病也。若春無秋,若冬無夏,猶言歲氣乖則生道廢也。

白話文:

在中醫中,陰陽的平衡至關重要。陽氣緻密,則能保護陰氣,陰氣穩固,則能滋養陽氣。只有當陽氣密閉於外,不外泄時,邪氣纔不能入侵;而陰氣完好於內,才能培養陰陽,讓生命力與天地溝通。

如果陰陽失衡,就像春天沒有秋天,冬天沒有夏天一樣。在這種情況下,調和陰陽是至高無上的醫術。

故聖人之法天者,在乎和陰陽而已。)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強,亢也。孤陽獨用,不能固密,則陰氣耗而竭絕矣。痹論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躁即陽強不密之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平,即靜也。秘,即固也。人生所賴,惟精與神,精以陰生,神從陽化,故陰平陽秘,則精神治矣。

白話文:

因此,聖人效法天地運行的法則,只在於調和陰陽。因此,如果陽氣過強,就會導致陰氣衰竭。(「強」指過盛。「孤陽獨用」意指單獨使用陽氣,無法固守,導致陰氣消耗殆盡。痹論中提到:「陰氣,靜則神靈藏匿,躁則消亡。」「躁」指陽氣過強所導致的不穩固。)如果陰氣平衡而陽氣穩固,精神才會安寧。(「平」指安靜,「祕」指穩固。人生所依賴的,只有精氣和神識,精氣由陰氣產生,神識由陽氣化生,因此陰氣平衡而陽氣穩固,精神自然就會安寧。)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決,絕也。有陽無陰則精絕,有陰無陽則氣絕,兩相離決,非病則亡,正以見陰陽不可偏廢也。)因於露風,乃生寒熱。(上文言風瘧、風客淫氣,皆未悉風之為義,故此復言之,而並及四時之邪也。因於露風者,寒邪外侵,陽氣內拒,陰陽相薄,故生寒熱。

白話文:

陰陽分開,精氣便會消失(決,消失。只有陽氣沒有陰氣,精氣就會消失,只有陰氣沒有陽氣,氣就會消失,兩者分離,如果不是疾病,就是死亡,正是證明陰陽不能偏廢)。因為接觸到露風,所以產生寒熱(上文講的風瘧、外來的風邪,都沒有完全說明風的意思,所以這裡再重提,並提到四季的邪氣。接觸到露風,寒邪從外面入侵,陽氣從裡面抵抗,陰陽相互碰撞,所以產生寒熱。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春傷於風,木邪勝也。留連既久,則剋制脾土,故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暑義見前。夏傷暑邪,若不即病而留延至秋,寒鬱為熟,故寒熱交爭而為痎虐。痎音皆,義見後四十八。)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濕土用事於長夏之末,故秋傷於濕也。

白話文:

因此,春季受到風邪侵襲,邪氣滯留不去,就會導致腹瀉。(春季受風邪侵襲,木邪過盛。邪氣滯留不去,就會剋制脾胃,導致腹瀉。)夏季受到暑邪侵襲,秋季會發作瘧疾。(暑邪的意義見前文。夏季受暑邪侵襲,如果沒有立即發病而拖延到秋季,寒邪積聚成熟,就會導致寒熱交爭而出現瘧疾。瘧疾讀音為“皆”,意義見後文四十八。)秋季受到濕邪侵襲,濕邪上逆導致咳嗽,發作為痿厥。(濕邪在長夏末時期當令,所以秋季會受濕邪侵襲。)

秋氣通於肺,濕鬱成熱,則上乘肺金,故氣逆而為咳嗽。然太陰陽明論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上文言因於濕者,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所以濕氣在下,則為痿為厥,痿多屬熱,厥則因寒也。)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冬傷寒邪,則寒毒藏於陰分,至春夏陽氣上升,新邪外應,乃變而為溫病。

白話文:

秋季的氣候與肺相通,濕氣鬱結化熱,就會上升侵犯肺金,導致氣息逆亂,出現咳嗽的症狀。

但是《太陰陽明論》中說:受到濕邪侵害的,身體下部會先受到影響。上文提到,因濕邪而導致大筋縮短,小筋鬆弛變長,縮短會導致肌肉痙攣,鬆弛變長則會導致肌肉無力。因此,濕氣在下者,會導致痿證和厥證,痿證多是熱邪造成的,厥證則是寒邪造成的。

冬天天氣寒冷時受傷,到了春天容易得溫病。(如果冬天受了寒邪,寒毒就會藏在身體的陰分。等到春夏陽氣升發,新的邪氣從外面侵入,就會變化成溫病。)

上四節與陰陽應象大論同,詳義見陰陽類一。)四時之氣,更傷五臟。(風暑寒濕迭相勝負,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然時氣外傷,陽邪也。五臟內應,陰氣也。惟內不守而後外邪得以犯之。上文五節,即所以明陰氣不守之為病。)

白話文:

前面四段與《陰陽應象大論》相同,詳細解釋參見「陰陽類」第一項。

四時氣候變化,會輪流損傷五臟。(風、暑、寒、濕交替盛衰,因此四時氣候會輪流損傷五臟。但是,氣候外來的損傷,是陽邪所致。五臟內部的反應,是陰氣所致。只有內部(五臟)不能固守,外邪(氣候)纔有機會入侵。前文五段,就是用來闡明「陰氣不固守」會導致疾病。)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此下言陰之所以生者在五味,而所以傷者亦在五味也。五宮,五臟也。六節藏象論曰:地食人以五味。夫味得地氣,故能生五臟之陰,若五味不節,則各有所克,反傷其陰矣。義如下文。)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白話文:

陰氣的產生,根源在於五味,傷害陰氣的五臟,也與五味有關。(以下解釋陰氣產生的原因在於五味,而受傷的原因也在於五味。五宮指五臟。六節藏象論說:地用五味來滋養人。五味蘊含著地氣,所以能夠滋養五臟的陰氣。如果五味過度攝入,則會相互剋制,反過來損傷五臟的陰氣。意思如下文。)所以,酸味過度,肝氣就會損傷津液,脾氣就會衰敗。

(津,溢也。酸入肝,過於酸則肝氣溢。酸從木化,木實則剋土,故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鹹入腎,腎主骨,過於咸則傷腎,故大骨氣勞。勞,困劇也。咸走血,血傷故肌肉短縮。咸從水化,水勝則剋火,故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白話文:

  • 過酸: 酸味進入肝臟,過酸會導致肝氣過盛。酸味由木氣轉化,木氣過盛會剋制土氣,導致脾氣虛弱。

  • 過鹹: 鹹味進入腎臟,腎臟主骨氣,過鹹會傷腎,導致骨氣虛弱。鹹味走血,血氣受傷會導致肌肉萎縮。鹹味由水氣轉化,水氣過盛會剋制火氣,導致心氣抑鬱。

  • 過甜: 甜味進入心臟,過甜會導致心氣喘悶,面色發黑,腎氣失衡。

(甘入脾,過於甘則滯緩上焦,故心氣喘滿。甘從土化,土勝則水病,故黑色見於外而腎氣不衡於內。衡,平也。)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苦入心,過於苦則心陽受傷,而脾失所養,氣乃不濡。濡者,潤也。脾氣不濡則胃氣留滯,故曰乃厚。厚者,脹滿之謂。

白話文:

甘味

  • 甘味能入脾經。如果甘味攝取過多,會導致上焦氣滯,出現心氣喘息和胸悶的症狀。
  • 甘味來源於土性,土氣過盛會剋制水氣,導致黑色素沉積於體表,同時腎氣不足。

苦味

  • 苦味能入心經。如果苦味攝取過多,會損傷心陽,導致脾胃得不到滋養,氣血不通暢。
  • 通暢稱為濡潤。脾氣不通暢,會導致胃氣積聚,引起脹滿。

五味論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者,其義亦此。濡音儒。)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沮,壞也。弛,縱也。央,殃同。辛入肺,過於辛則肺氣乘肝,肝主筋,故筋脈沮弛。辛散氣則精神耗傷,故曰乃央。沮音苴,將魚、將御二切。

白話文:

《五味論》說,苦味進入胃,五穀的氣都無法抵擋苦味,苦味進入下脘,三焦的通道都閉塞不通,所以會引起嘔吐,道理就在這裡。味過於辛,筋脈就會鬆弛無力,精神就會衰敗。辛味進入肺,過於辛辣就會使肺氣侵入肝臟,肝臟主宰筋脈,所以筋脈就會鬆弛無力。辛味散發氣體,就會消耗精神,所以說精神會衰敗。

弛,施、始二音。)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湊理以密,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故當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蓋凡在內者,皆陰氣為之主也。然陰氣在裡,湊理在外,若不相及,而此曰湊理以密者,緣陰陽表裡,原自相依,不惟陽密足以固陰,而陰強乃能壯陽也。故如上文之邪因於外,而為喘喝,為痿厥,為精亡,為洞泄咳嗽等證,此陽病之及於陰也。

白話文:

弛(讀音:施、始):因此,謹慎調和五種味道,讓骨骼端正、筋骨柔軟,氣血流暢,組織緊密。如此,氣骨就充盈,謹守規律,就能長享天命。(五種味道進入口腔,儲藏在胃中以滋養五臟之氣,因此應當謹慎調和五種味道,這樣骨骼端正、筋骨柔軟,氣血流暢。凡是身體內部的,都是由陰氣主導的。陰氣在內,腠理在表,若兩者不能相通,而這裡說「腠理緊密」,那是因為陰陽表裡本就互相依附,不僅陽氣充盈可以固守陰氣,而且陰氣強健才能壯大陽氣。所以,如上文所說的邪氣從外部入侵,導致喘息咳嗽、痿弱麻痺、精氣耗損、腹瀉咳嗽等症狀,這是陽氣損傷陰氣所致。)

又如煩勞大怒,飲食起居之不節,而為煎厥,為形氣絕,為筋脈腸痔氣逆骨壞等證,是傷於陰者亦能病及外體陽分,此陰之所以不可忽也。大都本篇之意,在帝則首言陽氣,以發通天之大本;在伯則續言陰氣,以備陰陽之全義。故在前則言氣,氣本於天以養陽也;在後則言味,味本於地以養陰也。

白話文:

又比如過度勞累生氣、飲食作息不規律,會導致發熱、昏厥、身體衰弱、筋脈疼痛、痔瘡、氣血逆流、骨頭受損等病症。這些都是因為損傷了身體的陰分,但也會影響到外在的身體陽分。所以說,陰分是不容忽視的。

本文的主要意思,在天子篇中首先提到陽氣,這是因為陽氣來自於天,用來滋養身體。在諸侯篇中接著提到陰氣,這是為了讓陰陽兩方面的意思都涵蓋進去。所以,前一篇中講到氣,氣是來自於天的,用來滋養陽氣;後一篇中講到味,味是來自於地的,用來滋養陰氣。

其所以詳言陰陽者,蓋欲分表裡,明精氣,辨邪正之本末耳。然本篇首曰通天,中曰服天氣,末曰長有天命,所重在天,則其重在陽氣可知矣,故言地者無非天也,言陰者無非陽也。通篇大義,在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一言可以蔽之矣。)

白話文:

我詳細講解陰陽的原因,是因為想分辨內外,瞭解精氣,辨別邪氣和正氣的根本和起源。但是,這篇著作最開始提到「通天」,中間提到「服天氣」,最後提到「長有天命」,這些都強調了天,所以它重視陽氣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提到的「地」都指的是「天」,提到的「陰」都指的是「陽」。全文的要義在於,陽氣就像天空和太陽,如果離開了陽氣,就會折壽而不能光彩,可以用一句話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