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三卷 (3)

回本書目錄

十三卷 (3)

1. 三、邪之中人陰陽有異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

白話文:

  1. 人之常態:人體在正常狀態下,五臟六腑運轉平穩,氣血流通順暢,身體機能調和,無病無恙。

  2. 邪氣侵襲:當邪氣入侵人體,會導致五臟六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受阻,從而引發各種疾病。邪氣可由外感或內傷引起,如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或情緒、飲食、勞逸失度等內因。

  3. 病理變化:邪氣侵入後,會影響相應的臟腑,如風邪可能導致肝膽不調,寒邪可能傷及脾腎,熱邪可能擾亂心肺,濕邪可能困阻脾胃等,進而產生諸多症狀,如疼痛、腹脹、胸悶、咳嗽、癥瘕等。

  4. 治療原則:治療疾病時,需辨別邪氣的性質與程度,並針對其攻擊的特定臟腑進行治療。一般來說,以祛邪扶正、調理臟腑、平衡氣血為原則,如使用解表、清熱、化濕、補益等方法。

  5. 病情預後:若能及時發現病情,正確診斷,合理治療,大多數疾病可以得到控制和恢復。但若長期拖延,病情加重,可能影響臟腑功能,甚至發展成慢性疾病或重病。

以上內容為《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的基本概念與原則,為中醫學理論的重要基礎。

黃帝問於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風寒中人,上先受之也。)黃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濕中之也。(陽受風氣陰受濕氣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腑,中於陽則溜於經。(詳如下文。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邪氣入侵人體時,會有哪些現象?」

岐伯回答:「邪氣入侵人體時,會表現出高下的區別。」(例如風寒入侵時,上半身會先受到影響。)

黃帝問:「高下的區別有規律嗎?」

岐伯回答:「身體上半身受侵,是邪氣入體的徵兆;身體下半身受侵,是濕氣入侵的徵兆。」(陽氣會受風寒之氣影響,陰氣會受濕氣影響。)

所以說,邪氣入侵人體沒有固定的部位,入侵陰氣部分,就會散佈到臟腑;入侵陽氣部分,就會散佈到經絡。

)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邪之中人,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其故何也?(經脈相貫合一,本同類也;然上下左右部位各有所屬,則陰陽之名異矣。)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

白話文:

黃帝問:陰和陽,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上下相通,經絡彼此貫穿,就像一個無始無終的環。邪氣侵犯人體時,有的侵犯陰,有的侵犯陽,上下左右,沒有固定的規律,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所有陽經的會合點,都在面部。人體處於虛弱狀態時,或者剛剛用力後,比如飲食後發汗,腠理疏鬆,此時容易被邪氣侵犯。

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此言邪之中於陽經也。手足六陽,俱會於頭面,故為諸陽之會。凡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故中於面,則自胸腹下行於陽明經也。中於項,則自脊背下行於太陽經也。中於頰,則自脅肋下行於少陽經也。脈遍周身者,惟足六經耳,故但言足也。

白話文:

邪氣中於面部,便從陽明經下降;中於項部,便從太陽經下降;中於頰部,便從少陽經下降。(這指的是邪氣中於陽經的情況。手足六陽經都匯聚於頭面,故稱之為諸陽之會。凡是足部的三陽經,都是從頭部經行至足部,因此中於面部,邪氣便會從胸腹下行至陽明經;中於項部,邪氣便會從脊背下行至太陽經;中於頰部,邪氣便會從脅肋下行至少陽經。遍佈全身的經脈只有足六經,因此這裡只提及足。)

)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膺在前,陽明經也。背在後,太陽經也。兩脅在側,少陽經也。中此三陽經與上同。)

白話文:

(其中位於胸前和後背兩側的脅,也都位於這些經脈上。(胸前為陽明經,後背為太陽經,兩側的脅為少陽經。中這三條陽經與上方相同。)

黃帝曰:其中於陰奈何?岐伯答曰: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此言邪之中於陰經也。胻,足脛也。淖澤,柔潤也。臂胻內廉曰陰,手足三陰之所行也,其皮薄,其肉柔,故邪中於此,則傷其陰經。胻音杭,又形敬切。

白話文:

黃帝問:中陰邪怎麼辦?岐伯回答:中於陰邪,通常從手臂內側和足脛開始。手臂內側和足脛,其陰皮薄,其肉柔軟滋潤,所以同時受到風邪,獨傷其陰經。(指邪氣攻擊陰經。胻:足脛。淖澤:柔軟滋潤。)手臂內側和足脛內側稱為陰,手足三陰經所經過的地方。那裡的皮膚薄,肌肉柔軟,所以邪氣中於此處,就會損傷其陰經。(註釋:胻讀作「杭」,又音「敬」。)

淖音鬧。)黃帝曰:此故傷其臟乎?岐伯答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臟。故邪入於陰經,則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邪中陰經,當內連五臟,因問故傷其臟也。然邪入於陰而臟氣固者,邪不能客,未必動臟,則還之於腑,仍在表也,故邪中陽者溜於三陽之經,邪中陰者溜於三陰之腑。

白話文:

(黃帝)咳出帶水泡的黃痰。黃帝問道:這是因為臟腑受傷的緣故嗎?

岐伯回答說:人體內部的風邪,不一定會損傷臟腑。邪氣進入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足厥陰肝經),那麼這些臟腑的氣血就會充實,邪氣進入以後不能寄居,就會轉移到腑。所以,邪氣侵襲陽經,就會在經絡中流竄;邪氣侵襲陰經,就會在腑臟中流竄。(邪氣侵襲陰經,會內連五臟,因此黃帝詢問是否會傷及臟腑。但由於邪氣進入陰經時臟氣充實,邪氣不能寄居,不一定會傷及臟腑,因此邪氣會轉移到腑臟,仍然留在體表。所以,邪氣侵襲陽經時會在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中流竄;邪氣侵襲陰經時會在三陰腑(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中流竄。)

如心之及小腸,脾之及胃,肝之及膽,包絡之及三焦,腎之及膀胱,此以邪中三陰,亦有表證,明者所當察也。溜,力救切。)

白話文:

比如心臟對應小腸、脾臟對應胃、肝臟對應膽、包絡對應三焦、腎臟對應膀胱,這都是陰邪侵襲陰經的表證,明智的醫生應當明察。

黃帝曰:邪之中人臟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此下言邪之中於五臟也。然必其內有所傷,而後外邪得以入之。心臟神,憂愁恐懼則神怯,故傷心也。肺合皮毛,其臟畏寒,形寒飲冷,故傷肺也。若內有所傷,而外復有感,則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在表則為寒熱疼痛,在裡則為喘咳嘔噦等病。

白話文:

黃帝詢問:「邪氣進入人的體內會怎樣?」

岐伯回答:「愁苦、憂慮、恐懼會傷害心臟。如果身體受寒,再飲用寒涼的飲料,就會傷及肺臟。這是因為兩種寒氣相互作用,使得內外同時受到傷害,所以氣息逆流而上。」(以下說明邪氣對五臟的影響,但前提是內部已有損傷,外邪才能侵入。心臟主神志,愁苦、憂慮、恐懼會使神志怯弱,所以傷心。肺部連接皮毛,臟器怕冷,若身體受寒或飲用寒涼的東西,就會傷及肺臟。如果內部已有損傷,再加上外部受到侵襲,就會導致中外皆傷,故氣息逆流而上,如果在體表表現為寒熱疼痛,在體內則表現為喘咳嘔吐等疾病。)

本病論曰:憂愁思慮即傷心;飲食勞倦即傷脾;人坐濕地,強力入水即傷腎;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詳運氣類四十四。)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肝藏血,其志為怒,其經行脅下也。)有所擊僕,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白話文:

這篇古文論述疾病與情緒、生活習慣的關係:

  • 憂慮和思考會損傷心臟。
  • 過度飲食和勞累會損傷脾臟。
  • 坐在地面潮濕處或強行涉水會損傷腎臟。
  • 發怒導致氣逆,氣上不降會損傷肝臟。

此外,如果發生以下情況也會導致疾病:

  • 墮胎或流產後,惡血滯留體內。
  • 遭受大怒,氣上不降,積聚在肋骨下,損傷肝臟。(肝臟儲藏血液,其情緒為怒,其經絡走行於肋骨下。)
  • 遭受擊打或醉酒後在戶外受風,損傷脾臟。

(脾主肌肉,飲食擊僕者,傷其肌肉。醉後入房,汗出當風者,因於酒食,故所傷皆在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腎主精與骨,用力舉重則傷骨,入房過度則傷精,汗出浴水,則水邪犯其本臟,故所在腎。)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

黃帝曰:善哉。(此承上文而言五臟之中風者,必由中外俱感,而後邪乃得往。往,言進也。)

白話文:

脾臟掌管肌肉。當飲食不規律或勞累過度時,會損傷肌肉。醉酒後進入房中,汗出迎風,是因為酒食傷到了脾臟,所以導致損傷主要在脾臟。

如果用力的舉重過度,或者房事過度,汗出後洗澡,會損傷腎臟。(腎臟掌管精子和骨骼。用力舉重會損傷骨骼,房事過度會損傷精子。汗出後洗澡,會讓水邪侵犯腎臟,所以損傷主要在腎臟。)

黃帝問:五臟之中風會如何?岐伯答:當陰陽同時受到影響時,邪氣才能侵入。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同前篇。)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黃帝曰:善哉。(此節與官能篇大同,詳針刺類十。又八正神明論詳言虛邪正邪之義,見針刺十三。)

白話文:

黃帝問:邪氣入侵人體後,會出現什麼病徵?(同前文)

岐伯回答:虛邪入侵人體,會使身體產生散發性、動態性的異常表現。

而正邪的對抗也發生在人體內部,但表現得很微弱。一開始,它會反映在面部顏色上,人體自身卻不一定能感受到。這種病徵時有時無,似有似無,有形無形,難以捉摸。

黃帝說:說得好。(這一節與《官能篇》大同小異,詳見《針刺類十》。另外,《八正神明論》中詳細論述了虛邪與正邪的含義,見《針刺十三》。)

2. 四、邪變無窮

(靈樞刺節真邪篇)

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一脈,猶言一經也。邪氣,即下文之虛風也。虛邪賊風,善行數變,故其為病則變化無窮。)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真氣,即元氣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一條經絡產生很多不同的病症,有的疼痛,有的化膿,有的發熱,有的發冷,有的發癢,有的麻痺,有的感覺不到,變化無窮,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這些都是邪氣引起的。」(這裡所說的「一脈」,是指經絡;「邪氣」,就是下文提到的「虛風」;虛弱的邪風容易變換,所以造成的病症變化無窮。)

黃帝又問:「我聽說氣有真氣、正氣、邪氣,什麼是真氣?」

岐伯回答道:「真氣是來自於天的,和飲食吸收的營養一起充盈全身。」(這裡的真氣,就是元氣。)

氣在天者,受於鼻而喉主之;在水穀者,入於口而咽主之。然鍾於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氣;成於已生之後者,曰後天之氣。氣在陽分即陽氣,在陰即陰氣,在表曰衛氣,在裡曰營氣,在脾曰充氣,在胃曰胃氣,在上焦曰宗氣,在中焦曰中氣,在下焦曰元陰元陽之氣,皆無非其別名耳。)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白話文:

氣存在於天空中的,是由鼻子接收並由喉嚨掌管;氣存在於食物中的,是由嘴巴進入並由食道掌管。然而,在一個人尚未出生時就存在的氣,稱為先天之氣;在一個人出生後才形成的氣,稱為後天之氣。氣存在於陽性部分時就是陽氣,存在於陰性部分時就是陰氣,存在於人體表面時稱為衛氣,存在於人體內部時稱為營氣,存在於脾臟時稱為充氣,存在於胃部時稱為胃氣,存在於上焦時稱為宗氣,存在於中焦時稱為中氣,存在於下焦時稱為元陰元陽之氣,這些都是後天之氣的不同別稱。正氣就是正風,從一個方向吹來,既不是實風,也不是虛風。

(從一方來,謂太一所居之方也。風得時之正者,是為正風。然正風實風本同一方,而此曰非實風者,以正風之來徐而和,故又曰正氣;實風之來暴而烈,故與虛風對言也。按歲露論曰:諸所謂風者,皆髮屋折樹木揚沙石,此虛風實風之謂也。詳運氣類三十五、六。)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白話文:

從一個方位的說法來看,指的是太一神所居住的方向。風符合時令的規律,就是正風。雖然正風和實風來自同一個方位,但這裡說正風不是實風,是因為正風吹來徐徐和順,所以又稱正氣;而實風吹來猛烈暴烈,所以與虛風相對應。根據《歲露論》的說法,凡是稱之為風的,都能吹動房屋,折斷樹木,揚起沙塵,這就是虛風和實風的說法。

邪氣 是虛風的使者,它傷害人,深入體內,不能自行離開。

(從沖後來者為虛風,其中人也甚,故深入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合而自去,謂邪與正合而正勝之,故自去也。)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摶於骨則為骨痹,摶於筋則為筋攣,摶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摶於肉,與衛氣相摶,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摶於皮膚之間。(灑淅,寒慄也。

白話文:

(從邪氣猛烈而來,後到的邪氣為虛邪,其中人的虛邪較多,所以深入肌膚不能自行消散。)

正氣充足的人,邪氣侵入的較淺,正氣會自行將其驅散,邪氣來勢較弱,無法勝過正氣,因此會自行消散。(正氣將邪氣驅散,意指邪氣與正氣交會,正氣佔上風,因此邪氣會自行消散。)

虛邪進入人體後,會散發寒氣,讓身體發抖,從毛孔中冒出,深入體內,如果遇上骨骼會引起骨痹,遇上筋骨會引起筋攣,遇上脈絡會導致血流不暢,變成癰腫,遇上肌肉,與衛氣相交,陽氣旺盛則會發熱,陰氣旺盛則會發冷,寒氣來襲時,正氣會退去,正氣一退,身體就虛弱,虛弱就會導致寒氣加重,寒氣會深入皮膚的縫隙中。(散發寒氣,就是指身體發抖。)

邪之中人,變不可測,故無分皮肉筋骨,著則為病也。若與衛氣相摶,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皆邪氣也,何獨曰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蓋氣屬陽,人以氣為主,寒勝則陽虛,所重在氣也。陽氣既虛,則陰寒摶聚於皮膚之間矣。)其氣所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白話文:

邪氣侵襲人體,變化莫測,不論皮肉筋骨,一旦侵襲就會致病。如果邪氣與人體的衛氣交纏,陽氣勝則發熱,陰氣勝則發寒,這些都是邪氣引起的,為什麼偏偏說寒邪會導致真氣散失、散失後會虛弱?這是因為氣屬於陽,人以氣為主,寒邪勝則陽氣虛弱,主要影響在氣方面。陽氣虛弱,陰寒之氣就會積聚在皮膚之間。這些寒氣發作時,毛孔會張開,寒毛會搖動,氣體往來運行就是搔癢,滯留不去就形成麻痺,衛氣不能運行就是失去知覺。

(邪之在表者其氣外發,或腠理開則汗為不斂,或毫毛動搖則毛悴而敗,或氣往來行則流而為癢,或邪留不去則痛而為痹。若衛氣受傷,虛而不行,則不知痛癢,是為不仁。)虛邪偏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虛邪若中於半身,其入深而重者,則營衛衰,真氣去,乃發為偏枯。

白話文:

身體表面的邪氣,會通過外在表現出來。比如,毛孔張開時會出汗不止,體毛搖動時會脫落枯萎,氣血運行不暢時會發癢,邪氣長期存在不去時會疼痛麻木。如果人體的衛氣受傷,虛弱到無法正常運行時,就會對疼痛和瘙癢沒有反應,這稱為「不仁」。

虛弱的邪氣傾向於聚集在身體的一側,如果侵入較深,就會進入人體的營衛系統。當營衛系統稍有衰弱,體內的正氣就會流失,邪氣獨留,就會形成偏癱。而邪氣入侵較淺的,則會導致半身脈絡疼痛。

(原註的部分)

如果虛弱的邪氣入侵身體一側,且侵入較深較重,就會導致營衛系統衰弱,正氣流失,繼而形成偏癱。

若邪之淺者,亦當為半身偏痛也。)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摶,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邪中於外者必寒,氣蓄於內者必熱,寒邪深入與熱相摶,久留不去,必內有所著,故寒勝則傷陽而為痛為枯,熱勝則傷陰而為膿為腐;其最深者,內傷於骨,是為骨蝕,謂侵蝕及骨也。蝕音食。

白話文:

若邪氣較淺,也可能只會導致半身疼痛。邪氣侵入身體深處時,寒氣和熱氣相互交結,長期停留在體內,如果寒氣勝過熱氣,就會導致骨頭疼痛和肌肉枯萎;如果熱氣勝過寒氣,就會導致肌肉腐爛發膿,侵蝕骨頭,稱為「骨蝕」。(邪氣在體外時通常為寒氣,在體內時通常為熱氣。邪氣侵入體內並與熱氣交結後,長期停留在體內,一定會影響到內部。因此,寒氣勝過熱氣則傷陽氣,導致疼痛和枯萎;熱氣勝過寒氣則傷陰氣,導致化膿和腐爛。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侵入骨頭並侵蝕骨頭,稱為骨蝕。)

)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有所疾前筋,謂疾有始於筋也。筋之初著於邪,則筋屈不得伸。若久居其間而不退,則發為筋溜。筋溜者,有所流注而結聚於筋也,即贅瘤之屬。下仿此。溜,力救切。)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

白話文:

某部位的筋受邪氣侵襲,筋縮屈而不能伸展,邪氣長時間滯留又不散去,就會發展成筋瘤。(這裡所說的「有所疾前筋」,意思是病痛起因於筋。筋一開始受到邪氣侵襲,就會屈縮不能伸展。如果邪氣長期滯留不退,就會發展成筋瘤。筋瘤是指邪氣流注並凝聚在筋上,類似於贅瘤。以下內容同此解釋。溜,讀作力救。)某部位出現腫塊,氣血歸聚於此,衛氣滯留不能散去,津液也長時間滯留,彙聚起來形成腸瘤。

(邪有所結,氣必歸之,故致衛氣失常,留而不反則搐積於中,流注於腸胃之間,乃結為腸溜。衛氣失常為病,詳針刺類二十六。)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其有久者,必數歲而後成也。然其始也,按之雖柔,或上或下,已有所結;及其久也,氣漸歸之,津液留之,復中邪氣,則易於日甚,乃結為昔瘤。昔瘤者,非一朝夕之謂。

白話文:

邪氣在人體某處積結,人體的衛氣自然會向那裡聚集,所以導致衛氣運行失常。衛氣久留不去就累積在體內,流溢到腸胃之間,便形成了腸溜。衛氣失常導致疾病,詳見《針刺類二十六》。

腸溜病程較長,通常需要好幾年才會形成。用手按壓,感覺柔軟,但已經有所結塊;衛氣聚集於此,津液停滯,邪氣乘虛而入,結塊日益增大,連續聚集居住而形成昔瘤。(昔瘤形成需要很長時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瘤音溜。)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又有按之而堅者,其深中骨,是氣因於骨而然。骨與氣並,其結日大,名為附骨疽也。)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又有結於肉中者,則宗氣歸之。

白話文:

骨疽和肉疽

骨疽:

用手觸摸時堅硬,有結塊,深入骨頭,氣因於骨而生,骨頭和氣同時受累,逐漸長大,就稱為骨疽。(另外一種用手觸摸時堅硬,深入骨頭,是因為氣因於骨而生。骨頭和氣同時受累,結塊逐漸長大,稱為附骨疽。)

肉疽:

有結塊,在肉裡,宗氣歸聚於此,邪氣滯留而不散,有熱氣時化為膿,沒有熱氣時則形成肉疽。(另外一種結塊在肉裡,宗氣歸聚於此。

宗,大也,以陽明之氣為言。邪留為熱,則潰腐肌肉,故為膿。無熱則結為粉漿之屬,聚而不散,是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雖有常名而發無常處,無常處則形證亦無常矣,此所以變化無常也。)

白話文:

宗:指大。指的是陽明之氣。

邪氣滯留會形成熱,導致肌肉潰爛腐敗,形成膿。

沒有熱時,會結成類似粉漿的東西,聚集在一起而無法消散,形成肉疽。

這些氣,發作的位置不定,但都有固定的名稱。(儘管有固定的名稱,但發作的位置不定,位置不定,則其具體症狀也就不固定,這就是它的變化無常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