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五卷 (9)
五卷 (9)
1. 八、診有大方
(素問方盛衰論,連前篇)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醫家之大法也。坐起有常,則舉動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於外,心必隨之,故診之大方必先乎此。)出入有行,以轉神明,(行,德行也。醫以活人為心,其於出入之時,念念皆真,無一不敬,則德能動天,誠能格心,故可以轉運周旋,而無往弗神矣。行,去聲。
)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必清必淨,則心專志一而神明見,然後上觀之以察其神色聲音,下觀之以察其形體逆順。)司八正邪,別五中部,(司,候也。別,審也。候八節八風之正邪以察其表,審五臟五行之部位以察其里。)按脈動靜,循尺滑澀寒溫之意,(按脈動靜,可別陰陽。
滑澀寒溫,可知虛實。凡脈滑則尺之皮膚亦滑,脈澀則尺之皮膚亦澀,脈寒則尺之皮膚亦寒,脈溫則尺之皮膚亦溫,故循尺即可以知之。循,揣摩也。)視其大小,合之病能,(大小,二便也。二便為約束之門戶,門戶不要則倉廩不藏,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故視其大小以合病能。
能,情狀之謂。)逆從以得,復知病名,(反者為逆,順者為從,必得逆從,必知病名,庶有定見而無差謬。)診可十全,不失人情。(診如上法,庶可十全,其於人情,尤不可失也。愚按:不失人情,為醫家最一難事,而人情之說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同道人之情。
所謂病人之情者,有素稟之情,如五臟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勝,陽臟者偏宜於涼,陰臟者偏宜於熱,耐毒者緩之無功,不耐毒者峻之為害,此臟氣之有不同也。有好惡之情者,不惟飲食有憎愛,抑且舉動皆關心,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憂者慰安云偽,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此情性之有不同也。
有富貴之情者,富多任性,貴多自尊,任性者自是其是,真是者反成非是,自尊者遇士或慢,自重者安肯自輕,此交際之有不同也。有貧賤之情者,貧者衣食不能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能釋,懷抱可知,此調攝之有不同也。又若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岐亡羊,終成畫餅,此中無主而易亂者之為害也。
有最畏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寧甘敗亡,此內多懼而過慎者之為害也。有以富貴而貧賤,或深情而掛牽,慼慼於心,心病焉能心藥,此得失之情為害也。有以急性而遭遲病,以更醫而致雜投,皇皇求速,速變所以速亡,此緩急之情為害也。有偏執者,曰吾鄉不宜補,則虛者受其禍,曰吾鄉不宜瀉,則實者被其傷,夫十室且有忠信,一鄉焉得皆符,此習俗之情為害也。
有參朮入唇,懼補心先痞塞,硝黃沾口,畏攻神即飄揚,夫杯影亦能為祟,多疑豈法之良,此成心之情為害也。有諱疾而不肯言者,終當自誤,有隱情而不敢露者,安得其詳?然尚有故隱病情、試醫以脈者,使其言而偶中,則信為明良;言有弗合,則目為庸劣。抑孰知脈之常體,僅二十四,病之變象,何啻百千?是以一脈所主非一病,一病所見非一脈。脈病相應者,如某病得某脈則吉;脈病相逆者,某脈值某病則凶。
白話文:
八、診有大方
診斷疾病有重要的原則,醫生舉止要端正有規律(所謂「大方」,是指醫家的基本準則。坐立有規矩,行為不隨便,先端正自身,外在行為端正,內心自然隨之專注,因此診斷的首要原則就在於此)。言行舉止要合乎德行,以此調動精神(「行」指德行。醫生以救治生命為本心,無論何時都真誠專注,無一不敬,如此德行能感動天地,誠意能觸動人心,因此能靈活應對,無往不利。「行」讀作去聲)。
所謂病人之情,包括:
- 體質差異:五臟各有偏性,七情各有偏勝,陽盛者宜涼,陰盛者宜熱,耐藥者緩治無效,不耐者猛藥有害,這是臟氣不同所致。
- 性格好惡:不僅飲食有偏好,行為也受影響。樂觀者忌聽危言,憂慮者厭惡敷衍,多疑者忌諱直言,這是性情不同所致。
- 社會地位:富者任性,貴者自尊,任性者自以為是,自尊者輕視他人,這是交際差異所致。
- 貧賤困境:貧者衣食難周,更無力負擔藥費;賤者憂勞難解,身心俱疲,這是調養條件不同所致。
此外還有:
- 無主見者:剛信良言又聽謬論,終無所成。
- 過度謹慎者:畏懼風險,寧可拖延而誤事。
- 患得患失者:因得失而憂慮,心病難醫。
- 急躁求快者:急於速效,反致惡化。
- 偏執地域觀念者:誤認當地人不宜補或瀉,導致虛實誤治。
- 多疑成見者:懼怕補藥或攻藥,杯弓蛇影。
- 隱瞞病情者:諱疾忌醫,或故意隱瞞以試探醫術。須知脈象有限而病變無窮,單一脈象未必對應單一疾病,需結合病症綜合判斷。脈症相符則吉,相逆則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