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五卷 (8)
五卷 (8)
1. 七、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是以聖人之持診者,在察陰陽先後以測其精要也。)奇恆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奇,異也。恆,常也。六十首,即禁服篇所謂通於九針六十篇之義,今失其傳矣。診合微之事者,參諸診之法而合其精微也。
追陰陽之變者,求陰陽盛衰之變也。章,明也。五中,五臟也。五度,即前十度也。必能會此數者而參伍其妙,斯足以言診矣。)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切陰不得陽、診消亡者,言人生以陽為主,不得其陽,焉得不亡?如陰陽別論曰: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矣。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平人氣象論曰:人無胃氣死。脈無胃氣死。是皆言此陽字。湛,明也。若但知得陽而不知陽中有陰及陰平陽秘之道者,是為偏守其學,亦屬不明。如左右上下先後者,皆陰陽之道也。
使不知左右,則不明升降之理;不知上下,則不明清濁之宜;不知先後,則不明緩急之用,安望其久安長治而萬世不殆哉?)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凡此數者,皆有對待之理,若差之毫釐,則繆以千里。
故凡病之善惡,形之動靜,皆所當辨。能明此義而用之有紀,診道斯備,故可萬世無殆矣。紀,條理也。殆,危也。)起所有餘,知所不足,(起,興起也。言將治其有餘,當察其不足。蓋邪氣多有餘,正氣多不足。若只知有餘,而忘其不足,則取敗之道也。此示人以根本當慎之意。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能度形情之高下,則脈事因之可格至而知也。)是以形弱氣虛死;(中外俱敗也。)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外貌無恙,臟氣已壞也。)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臟氣未傷者,形衰無害,蓋以根本為主也。又如三部九候論曰: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蓋脫與不足,本自不同,而形肉既脫,脾元絕矣,故脈氣雖調,亦所不治。當與此節互求其義。)
白話文:
七、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聖人進行診斷時,首要觀察陰陽的先後變化,以掌握病情的關鍵。奇異與常態的表現,共有六十種,診斷需結合細微的徵象,追溯陰陽的變化,明確五臟的狀況。其中的論述,重點在於辨別虛實,確定五種診斷標準,掌握這些才能完善診斷。(「奇」指異常,「恆」指常態。「六十首」即《禁服篇》所提九針六十篇的內容,但現已失傳。「診合微之事」指綜合各種診斷方法以掌握精微之處。「追陰陽之變」指探究陰陽盛衰的變化。「章」即明確。「五中」即五臟。「五度」即前述的十度。必須融會貫通這些要點,才能深入診斷。)
因此,若只診察陰而忽略陽,診斷便失去意義;只瞭解陽而不懂陰,學問便不夠透徹。知道左邊卻不知右邊,知道右邊卻不知左邊,知道上部卻不知下部,知道先發症狀卻不知後續發展,這樣的治療難以長久。(「切陰不得陽、診消亡」意指人體以陽氣為主,若陽氣喪失,生命便難以維持。如《陰陽別論》所言,所謂「陰」即真臟之氣,一旦顯露即為敗象,必致死亡;所謂「陽」即胃脘之陽氣。《平人氣象論》也說:人無胃氣則死,脈無胃氣則死,皆強調「陽」的重要性。「湛」即透徹。若只知陽氣而不知陰陽平衡之道,便是學問偏頗,未能真正明理。左右、上下、先後均為陰陽變化的體現,若不明升降之理、清濁之分、緩急之序,又如何能長久維持健康?)
能辨別好壞、判斷有病無病,理解高低、動靜、行止的差異,並有條理地運用,診斷之道才算完備,方能萬世無憂。(這些對立關係若稍有偏差,便會謬以千里。因此,病情的善惡、形體的動靜皆需細辨。掌握此理並有條不紊地運用,診斷方能周全,長久無危。「紀」即條理,「殆」即危險。)
治療有餘之症時,需察知不足之處。(「起」即治療。意指處理邪氣有餘時,須顧及正氣不足。邪氣多屬有餘,正氣多屬不足。若只顧有餘而忽略不足,便是自取失敗。此強調根本之氣的重要性。)
審度病情上下,脈象變化自然能推究。(若能評估形體與氣機的狀態,脈象的意義便可深入掌握。)因此,形體衰弱且氣虛者必死;(內外皆敗。)形氣看似有餘,但脈氣不足者亦死;(外貌似無恙,但臟氣已損。)脈氣有餘而形氣不足者則可存活。(臟氣未傷時,形體衰弱尚無大礙,因根本之氣仍在。)又如《三部九候論》所言:若形體肌肉已極度消瘦,即使九候脈象調和,仍難救治。(「脫」與「不足」本質不同,形肉既已耗竭,脾元斷絕,即便脈象正常,亦無法輓回。此節需與前述內容相互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