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三卷 (1)
十三卷 (1)
1. 一、病機
(素問至真要大論)
帝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風寒暑濕燥火,天之六氣也。氣之正者為化,氣之邪者為變,故曰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由拔刺雪汙,工巧神聖,可得聞乎?(錫,賜也。
白話文:
皇帝說:所有的疾病都是由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因素的變化形成的。(風寒暑濕燥火是天地的六種氣。正氣的變化是正常的,邪氣的變化則會導致疾病,所以說是「之化之變」。)
經典上說,氣盛的就瀉掉,虛弱的就補進去。我已經賜給你們方士,但是方士們使用起來還不能達到十全十美的效果。我希望能讓重要的道理得以實行,就像打鼓一樣,互相配合,從根本上根除疾病,達到神妙的效果。請問你們有這樣的辦法嗎?(錫:賜予)
十全,無一失也。桴,鼓槌也。由,猶同。拔刺雪汙,去病如拾也。又詳義見針刺類五十二。難經曰: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又曰: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桴音孚。)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病隨氣動,必察其機,治之得其要,是無失氣宜也。
白話文:
十全:沒有任何遺漏。桴:鼓槌。由 :猶如。拔除刺痛、潔淨污濁,去除疾病就像拾取東西一樣容易。詳細的意義請見針灸類第 52 條。
《難經》中說:通過詢問瞭解病情的叫「工」,通過切脈瞭解病情的叫「巧」,通過觀察瞭解病情的叫「神」,通過聽聞瞭解病情的叫「聖」。又說:從外在瞭解病情的是「聖」,從內在瞭解病情的是「神」。(桴讀音同「孚」。)
岐伯說:仔細審察疾病的機理,沒有遺漏氣血津液的應對措施,這就是所謂的「十全」。(疾病隨著氣的運動而變動,必須觀察其規律,治療時把握住要點,這樣纔不會遺漏氣血津液的應對措施。)
愚按:氣交變、五常政、至真要等論,皆詳言五運六氣各有太過不及,而天時民病變必因之,故有淫勝、反勝、客勝、主勝之異。蓋氣太過則亢極而實,氣不及則被侮而虛,此陰陽盛衰自然之理也。本篇隨至真要大論之末,以統言病機,故藏五氣六,各有所主,或實或虛,則亦無不隨氣之變而病有不同也。
白話文:
我認為:《氣交變論》、《五常政論》、《至真要論》等著作都詳細地說明瞭五運六氣的過盛和不足,而天時和百姓的疾病變化必定是由於這些變化所致,因此有淫邪勝正、反常勝正、客邪勝正、正氣勝邪的區別。概括來說,氣過盛則亢奮而實熱,氣不足則受到抑制而虛寒,這是陰陽盛衰的自然規律。本文作為《至真要大論》的結束,對疾病的機理進行了整體闡述,因此包含了五氣六氣,它們各自有不同的主證,或實或虛,也無不隨著氣候的變化而導致不同的疾病。
即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矣,若木勝則四肢強直而為掉,風動於上而為眩,脾土受邪,肝之實也;木衰則血不養筋而為掉,氣虛於上而為眩,金邪乘木,肝之虛也。又如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矣,若火盛則熾熱為癰,心之實也;陽衰則陰勝為疽,心之虛也。五臟六氣,虛實皆然,故本篇首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末言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
白話文:
就像所有的風證,頭暈目眩都屬於肝臟的問題。如果肝氣過盛,四肢強直,就會頭暈目眩。這是由於風邪影響了上部,而肝氣實證導致的。如果肝氣虛弱,血液不能滋養筋脈,就會頭暈目眩。這是由於上部氣虛,而金邪侵犯了肝臟造成的,也就是肝氣虛證。
同樣的,所有的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臟的問題。如果心火過盛,就會產生灼熱的癰瘡,這是心氣實證。如果陽氣虛弱,陰氣過盛就會形成疽瘡,這是心氣虛證。五臟六腑,虛證實證都是如此。所以,這篇文章開頭提到「盛者瀉之,虛者補之」;最後提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
蓋既以氣宜言病機矣,又特以盛虛有無四字,貫一篇之首尾,以盡其義,此正先聖心傳,精妙所在,最為吃緊綱領。奈何劉完素未之詳審,略其顛末,獨取其中一十九條,演為原病式,皆偏言盛氣實邪,且於十九條中,凡歸重於火者十之七八,至於不及虛邪則全不相顧。又曰:其為治者,但當瀉其過甚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
白話文:
既然以氣來作為說明疾病機理的標準,又特別以「盛」、「虛」、「有」、「無」這四個字貫串全篇的始末,以便闡明其中的道理,這正是先聖代代相傳的精妙所在,是最重要的綱領。
無奈劉完素沒有仔細考察,只取其中的一部分,抽出十九條,編寫成《原病式》,全部都是隻講盛氣實邪,而且在十九條中,凡是歸類為火的佔了十之七八。至於不及虛邪的,就完全不顧。另外,劉完素還說:作為治療的人,只要瀉掉過盛之氣,就認為是治病的根本,不能錯誤地反過來治療兼化的證候。
立言若此,虛者何堪?故樓氏指其治法之偏,誠非過也。夫病機為入道之門,為跬步之法,法有未善,而局人心目,初學得之,多致終身不能超脫,習染既久,流弊日深,所以近代醫家,舉動皆河間遺風,其於瀉假熱,伐真虛,復人於反掌間者,比比皆然,不忍見也。或諱之曰:河間當胡元之世,其風聲氣習,本有不同,因時制宜,故為是論。
白話文:
如果這樣說,虛弱的人如何承受得住呢?所以樓氏指責張仲景的治療方法有失偏頗,誠然不為過。病症的機理是進入醫學的入門之道,是基本的方法。方法如果不好,卻矇蔽了人們的思想,初學者一旦學到了,常常一輩子都難以超越,長久以來習染不改,弊端日益嚴重。因此近代的醫家,舉手投足都是河間的遺風,至於瀉掉虛熱,損害真氣,把病人恢復健康的例子,比比皆是,令人不忍目睹。有人諱言說:河間生活在胡元統治時期,當時的風俗習慣與現在不同,因時制宜,所以會提出這樣的理論。
即或有之,則世變風移,今非昔比,設欲率由其舊,恐冰炭鉤繩,不相符也。心切憫之,不容不辨。)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風類不一,故曰諸風。掉,搖也。眩,運也。風主動搖,木之化也,故屬於肝。其虛其實,皆能致此。如發生之紀,其動掉眩巔疾,厥陰之復,筋骨掉眩之類者,肝之實也。
白話文:
即使有古老的醫書傳下來,但時過境遷,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如果想要照搬以前的治療方法,恐怕像冰炭放在一起、鉤子綁著繩子一樣格格不入。我非常憐憫這種情況,所以不能不分辨清楚。(黃帝問:想知道導致眩暈的病機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各種眩暈都屬於肝病。(眩暈的種類不少,所以稱之為「諸風」。「掉」,是搖晃的意思;「眩」,是旋轉的意思。風性好動搖,這是木行的特徵,所以眩暈屬於肝病。肝氣虛弱或肝氣鬱結,都能導致眩暈。比如發生肝病的某個時期,會出現頭暈目眩、癲癇、筋骨抽搐等症狀,這都是肝氣鬱結所致。
又如陽明司天,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者,燥金之盛,肝受邪也;太陰之復,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者,木不制土,濕氣反勝,皆肝之虛也。故衛氣篇曰:下虛則厥,上虛則眩。亦此之謂。凡實者宜涼宜瀉,虛則宜補宜溫,反而為之,禍不旋踵矣。余治仿此。掉,提料切。)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白話文:
譬如陽明經的司天生病,會讓人手足抽搐,筋骨無力,無法久站,這是因為燥金太盛,肝臟受到邪氣侵襲的緣故。太陰經復發時,會導致頭頂劇烈疼痛,並加重抽搐的症狀,這是因為木氣無法控制土氣,濕氣反勝,都是肝臟虛弱的表現。所以《衛氣篇》中說:「下焦虛弱會導致陽氣不足、昏厥;上焦虛弱會導致頭暈。」這也是這個意思。凡是實症應該用涼藥和瀉藥治療,虛症則應該用補藥和溫藥治療。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會很快出現禍患。我治療疾病就是按照這個原則。抽搐,讀作「提料切」。所有的寒證都會收引,都屬於腎。
(收,斂也。引,急也。腎屬水,其化寒,凡陽氣不達,則營衛凝聚,形體拘攣,皆收引之謂。如太陽之勝為筋肉拘苛血脈凝泣,歲水太過為陰厥、為上下中寒,水之實也。歲水不及為足痿清厥,涸流之紀其病癃閉,水之虛也。水之虛實,皆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
白話文:
收縮:聚集,收斂。急縮:急速收縮。腎臟屬水,會轉化寒氣。凡是陽氣無法到達的地方,則會導致營氣和衛氣凝集,身體蜷縮變形,這些都是收縮的表現。例如,太陽經的氣盛,會導致肌肉痠痛、血脈凝結;太歲水氣過盛,則會導致陰厥、上下中寒,這是水氣實的表現;太歲水氣不足,則會導致足痿、清厥,而肢體枯萎和閉塞則是水氣虛的表現。水氣的虛實,都源於腎臟。所有的氣滯和鬱結,都與肺臟有關。
(膹,喘急也。郁,痞悶也。肺屬金,其化燥,燥金盛則清邪在肺而肺病有餘,如歲金太過,甚則喘咳逆氣之類是也。金氣衰則火邪勝之而肺病不足,如從革之紀其發喘咳之類是也。肺主氣,故諸氣膹郁者,其虛其實,皆屬於肺。膹音憤。)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屬土,其化濕,土氣實則濕邪盛行,如歲土太過,則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之類是也。
白話文:
喘急叫做膹,痞悶叫做鬱。肺屬金,其性質化燥。燥金過盛,清熱邪氣就會聚集在肺部,導致肺病有餘,例如歲金太過,嚴重時會出現喘咳逆氣等症狀。金氣虛弱,火邪就會乘虛而入,導致肺病不足,例如從革之紀,其症狀表現為喘咳。肺主管氣,所以諸如喘急、痞悶等氣方面的病症,無論是虛證還是實證,都與肺相關。
諸如濕腫滿等病症,都與脾相關。脾屬土,其性質化濕。土氣實盛,濕邪就會盛行,例如歲土太過,會導致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等症狀。
土氣虛則風木乘之,寒水侮之,如歲木太過,脾土受邪,民病腸鳴腹支滿;卑監之紀,其病留滿痞塞;歲水太過,甚則腹大脛腫之類是也。脾主肌肉,故諸濕腫滿等證,虛實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瞀,昏悶也。瘛,抽掣也。邪熱傷神則瞀,亢陽傷血則瘛,故皆屬於火。
白話文:
如果土氣虛弱,就會被風木侵襲,寒水傷害,就像一年之中樹木過於茂盛,脾土受到邪氣侵犯,人們就會出現腸鳴腹脹的病症。如果土氣長期虛弱,就會導致腹部脹滿,痞塞不通的病症。如果一年之中水氣過於旺盛,嚴重的話就會出現腹部膨大,小腿腫脹等症狀。脾臟主管肌肉,所以各種濕腫脹滿的病症,無論虛實都屬於脾臟的問題。所有發熱、昏迷、抽搐的病症,都屬於火氣。昏迷是因為邪熱傷了神志,抽搐是因為陽氣過盛傷了血液,所以都屬於火氣。
然歲火不及,則民病兩臂內痛,鬱冒朦昧;歲水太過,則民病身熱煩心躁悸,渴而妄冒。此義火之所以有虛實也。瞀,茂、務二音。瘛音翅。)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熱甚則瘡痛,熱微則瘡癢。心屬火,其化熱,故瘡瘍皆屬於心也。然赫曦之紀,其病瘡瘍,心邪盛也。太陽司天,亦發為癰瘍,寒水勝也。
白話文:
如果火氣不足,人們就會感到兩臂內側疼痛,頭昏腦脹,鬱悶不明;如果水氣過多,人們就會感到身體發熱、心煩意亂、心悸、口渴,還有胡言亂語。這就是火氣虛實的道理。(瞀讀作「茂」或「務」;瘛讀作「翅」)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火。(火氣很熱時會引起疼痛,火氣微弱時會引起瘙癢。心屬火,它能化熱,所以瘡瘍都屬於心火。但是,在心火旺盛的時期,瘡瘍的發病是因為心邪旺盛;太陽司掌天空,也會導致瘡瘍的產生,這是因為寒水過盛。)
火盛則心實,水勝則心虛,於此可見。)諸厥固泄,皆屬於下。(厥,逆也。厥有陰陽二證:陽衰於下則為寒厥,陰衰於下則為熱厥。固,前後不通也。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清濁不化,寒閉也;火盛則水虧,水虧則精液乾涸,熱結也。泄,二陰不固也。命門火衰則陽虛失禁,寒泄也;命門水衰則火迫注遺,熱泄也。
白話文:
火氣旺盛時,心臟會實熱;水液過多時,心臟會虛寒,從這可以看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各種逆氣和泄瀉都屬於下焦虛寒的病證。(「厥」指逆氣。「厥」有陰陽兩證:陽氣衰弱導致下焦虛寒稱為寒厥,陰氣衰弱導致下焦虛寒稱為熱厥。「固」指前後不通。「固」指陰氣虛弱導致沒有陽氣,沒有陽氣導致清濁不能轉化,發生寒性閉結;火氣旺盛導致水液虧損,水液虧損導致精液乾涸,發生熱性結聚。「泄」指腎陰不能固攝。命門火氣衰弱導致陽虛失禁,發生寒性泄瀉;命門水氣衰弱導致腎火旺盛,腎火旺盛導致精液不能控制,發生熱性泄瀉。
下言腎氣,蓋腎居五臟之下,為水火陰陽之宅,開竅於二陰,故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痿有筋痿肉痿脈痿骨痿之辨,故曰諸痿。凡支體痿弱多在下部,而曰屬於上者,如痿論云:五臟使人痿者,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也。肺居上焦,故屬於上。氣急曰喘,病在肺也。
白話文:
中醫古文: 下言腎氣,蓋腎居五臟之下,為水火陰陽之宅,開竅於二陰,故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痿有筋痿肉痿脈痿骨痿之辨,故曰諸痿。凡支體痿弱多在下部,而曰屬於上者,如痿論雲:五臟使人痿者,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也。肺居上焦,故屬於上。氣急曰喘,病在肺也。)
下面談論腎氣。腎臟位於五臟之下,是水火陰陽會聚的地方,通於耳朵和眼睛。所以,各種血氣凝滯和腹瀉,都屬於腎氣不足。各種痿弱、喘息、嘔吐,都屬於肺氣不足。
痿弱有筋痿、肉痿、脈痿、骨痿之分,所以稱為“諸痿”。凡肢體痿弱多在下部,但稱為“屬於上”,因為《痿論》說:“五臟使人痿弱,是因為肺熱灼傷肺葉,發為痿弱。”肺位於上焦,所以屬於上。氣急稱為“喘息”,是肺部的疾病。
吐而有物有聲曰嘔,病在胃口也。逆而不降,是皆上焦之病。)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禁,噤也,寒厥咬牙曰噤。鼓,鼓頷也。慄,戰也。凡病寒戰而精神不能主持,如喪失神守者,皆火之病也。然火有虛實之辨,若表裡熱甚而外生寒慄者,如陰陽應象大論所謂熱極生寒、重陽必陰也。
白話文:
嘔吐出東西且有聲音,稱為嘔吐,這是胃部疾病。食物逆流而上無法下降,這些都是上焦的疾病。
出現抽搐、顫抖,感覺像丟了魂的感覺,這些都屬於火熱的病症。(抽搐:牙齒打顫;顫抖:下巴顫動;戰:發抖。凡是寒戰發抖,精神恍惚,好像失去了神志,這些都是火熱的病症。)
但火熱也有虛實之分。如果身體內外熱度很高,而外面卻出現寒戰,就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熱極生寒、重陽必陰」。
河間曰,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反兼水化制之,故為寒慄者,皆言火之實也。若陰盛陽虛而生寒慄者,如調經論曰,陽虛畏外寒。刺節真邪論曰:陰勝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摶於皮膚之間者,皆言火之虛也。有傷寒將解而為戰汗者,如仲景曰:其人本虛,是以作戰。
白話文:
河間醫家說,心中火氣非常旺盛,旺盛到極點時,反而會被水氣化解和抑制,所以出現寒戰的人,實際上是因為火氣太旺造成的。
而如果陰氣太重、陽氣不足而導致寒戰,就像《調經論》中所說,陽虛的人容易畏懼外界的寒冷。《刺節真邪論》中也說:陰氣盛過陽氣就會造成寒症,寒症會導致真氣流失,真氣流失就會虛弱,虛弱就會產生寒氣堆積在皮膚之間。這些都是火氣虛弱的表現。
有一些傷寒患者在病情將要好轉時,會出現戰慄出汗的現象,就像仲景所說:這樣的人本就虛弱,所以會戰慄。
成無己曰:戰慄者,皆陰陽之爭也。傷寒欲解將汗之時,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便汗出而不發戰;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者為振,甚者則戰。皆言傷寒之戰汗,必因於虛也。有痎瘧之為寒慄者,如瘧論曰: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盛則熱。
白話文:
成無己說:戰慄都是因為陰陽交爭所致。傷寒快痊癒時將要出汗,正氣在體內充實,邪氣無法與之抗衡,就會出汗而不會發抖;如果邪氣想發作,而人本身虛弱,邪氣和正氣相爭,輕微的會感到發抖,嚴重的就會戰慄。所以說,傷寒發戰慄時出汗,一定是因為體虛。還有瘧疾引起發冷的現象,就像《瘧論》中所說:瘧疾發作初期,陽氣聚集在陰氣中,這個時候,陽氣虛弱,陰氣盛,身體外部沒有氣,所以會先發冷。瘧疾之氣聚集在陽氣中,陽氣就會旺盛;聚集在陰氣中,陰氣就會旺盛;陰氣旺盛就會發冷,陽氣旺盛就會發熱。
又曰: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由此觀之,可見諸禁鼓慄雖皆屬火,但火實者少,火虛者多耳。)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痙,風強病也。項為足之太陽,濕兼風化而侵寒水之經,濕之極也。然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太陽之復為腰脽反痛、屈伸不便者,是又為寒水反勝之虛邪矣。
白話文:
還有一種說法:陽氣和陰氣結合在一起,就會導致陰氣過剩,陽氣不足。陽明經氣虛弱,就會出現發冷、下巴顫動的現象。由此可見,導致僵直顫動的疾病雖然都屬於火症,但火氣過剩的情況很少,而火氣不足的情況較多。
各種痙攣和頸部僵硬,都屬於濕氣所致。(痙攣是一種由於風氣強盛引起的疾病。頸部屬於足太陽經循行的地方,如果濕氣和風氣結合在一起侵犯寒水經,就會導致濕氣達到極盛。但是,足太陽經循行的部位出現屈伸不利,足太陽經的復位部位腰部和骶部出現反覆疼痛、屈伸不便,這又是由於寒水之氣反客為主導致的虛寒之氣所致。)
痙音敬。)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火性炎上,故諸逆衝上者皆屬於火。然諸藏諸經皆有逆氣,則其陰陽虛實有不同矣。其在心脾胃者,如脈解篇曰: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有在肺者,如藏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也。
白話文:
痙(發音同「敬」)。各種逆氣上衝,都屬於火熱。(火性向上,所以各種氣機逆衝上來的都屬於火熱。但各臟腑經脈都有逆氣,因此它們的陰陽虛實有不同。)
如果發生在心脾胃,比如《脈解篇》所說:「太陰所說的『上衝心臟而導致嗝逆』,是因為陰氣過盛而衝上陽明經。陽明經與心相連,所以才會說『上衝心臟而導致嗝逆』。」
如果發生在肺,比如《藏氣法時論》所說:「肺氣上逆,稱為『肺氣上逆』。」
有在脾者,如經脈篇曰: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也。有在肝者,如脈要精微論曰:肝脈若搏,令人喘逆也。有在腎者,如脈解篇曰: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也。又繆刺篇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也。又示從容論曰:咳喘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
白話文:
有在脾者: 如《經脈篇》所說,太陰脾經的邪氣上逆,會導致霍亂。
有在肝者: 如《脈要精微論》所說,肝經脈搏動,會使人喘息急促。
有在腎者: 如《脈解篇》所說,少陰腎經的邪氣導致嘔吐、咳嗽和喘息,這是因為陰氣在下,陽氣在上,陽氣浮漂,無法安穩。 又如《繆刺篇》所說,邪氣客於少陰腎經的絡脈,會使人無故容易發怒,氣向上衝,導致胸悶。 又如《示從容論》所說,咳嗽喘息、煩躁鬱悶,是腎氣逆亂所致。
又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咽還出也。有在胃者,如宣明五氣篇曰:胃為氣逆為噦也。又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息奔也。有在膽胃者,如四時氣篇曰: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也。有在小腸者,曰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也。
白話文:
中醫古籍《邪氣臟腑病形篇》中提到:
- 腎脈流動微弱,稱為「洞」。「洞」指食物無法消化,吞下後又吐出來。
- 《宣明五氣篇》中記載:胃氣上逆,會導致嘔吐。
- 《陰陽別論》中說:少陽經病變影響心脾,蔓延發展會出現氣喘。
- 《四時氣篇》記載:頻繁嘔吐,嘔吐物有苦味,長時間嘆息,心中不安,害怕被抓,說明邪氣侵犯膽部,胃氣上逆。
- 當邪氣在小腸時,會有小腹緊繃、牽引睪丸和腰脊,氣往上衝到心臟的症狀。
有在大腸者,曰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也。又繆刺篇曰: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也。有在膀胱者,如經脈別論曰: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有在沖督者,如骨空論曰: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也。
白話文:
大腸中的病:常常腹鳴,氣往上衝到胸部,喘不過氣,無法久站。
手陽明經絡中的病 :邪氣侵入手陽明經絡,讓人胸中氣滿、喘不過氣。
膀胱中的病 :如《經脈別論》所說:太陽膀胱經獨行,會有喘息、虛氣上逆,這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過盛。
衝脈和督脈中的病 :如《骨空論》所說:衝脈有病,逆氣會上衝腹部。督脈有病,從小腹向上衝到心臟而疼痛,無法前後彎腰,這種病稱為「沖疝」。
凡此者,皆諸逆衝上之病。雖諸衝上皆屬於火,但陽盛者火之實,陽衰者火之虛,治分補瀉,當於此詳察之矣。)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氣內盛者,在肺則脹於上,在脾胃則脹於中,在肝腎則脹於下,此以火邪所至,乃為煩滿,故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如歲火太過,民病脅支滿,少陰司天,肺䐜腹大滿膨膨而喘咳,少陽司天,身面胕腫腹滿仰息之類,皆實熱也。
白話文:
所有這些症狀,都是諸氣上逆的疾病。雖然各種上逆都屬於火,但陽氣旺盛者是火氣實證,陽氣衰弱者是火氣虛證,治療時要分清補足和瀉出的方法,必須在此詳細觀察。各種腹脹腹大,都屬於熱證。(熱氣在體內旺盛的時候,在肺部會脹滿上半身,在脾胃會脹滿中焦,在肝腎會脹滿下半身。這都是因為火邪所致,出現胸悶氣脹,所以說各種腹脹腹大都屬於熱證。例如歲火過盛,民眾會患有胸脅脹滿的疾病;少陰主事於天,肺氣脹滿腹大,伴有喘咳;少陽主事於天,身體和臉部浮腫,腹脹,仰著頭呼吸等,這些都是實熱。
然歲水太過,民病腹大脛腫;歲火不及,民病脅支滿胸腹大;流衍之紀,其病脹;水鬱之發,善厥逆痞堅腹脹;太陽之勝,腹滿食減;陽明之復,為腹脹而泄。又如五常政大論曰:適寒涼者脹。異法方宜論曰:藏寒生滿病。經脈篇曰:胃中寒則脹滿。是皆言熱不足寒有餘也。
白話文:
當一年的水氣太旺盛,人們就會容易出現腹脹和腿腫。如果一年的火氣太弱,人們就會容易出現肋骨支撐不足,胸腹脹滿。在濕氣氾濫的時候,人們容易患上脹氣;在水氣鬱結發作的時候,人們容易出現暈厥、反胃、腹脹。太陽經氣旺盛時,腹部會脹滿,食慾會減退;陽明經氣旺盛時,會出現腹脹腹瀉。此外,正如《五常政大論》所說:過於寒涼會導致脹氣。《異法方宜論》說:身體裡積存寒氣會導致脹滿。《經脈篇》說:胃裡有寒氣就會脹滿。這些都說明瞭熱氣不足而寒氣過剩的情況。
仲景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須當下之,宜與大承氣湯。言實脹也。腹脹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言虛脹也。東垣曰:大抵寒脹多,熱脹少。豈虛語哉?故治此者,不可以諸脹腹大,悉認為實熱,而不察其盛衰之義。)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躁,煩躁不寧也。狂,狂亂也。
白話文:
仲景說:肚子脹氣不消,減輕也不明顯,這時候必須服用瀉藥,適合用大承氣湯來治療,這是實性腹脹。腹部脹氣時時好時壞,這是由於寒氣,應該服用溫熱藥物來治療,這是虛性腹脹。
東垣說:腹脹大都是寒性腹脹,熱性腹脹比較少。這可不是隨口亂說的。所以治療腹脹,不能因為腹部膨大就全認為是實熱,而不考慮腹脹的盛衰變化。)
各種躁狂和越界的行為都屬於火熱。躁是指煩躁不安,狂是指狂亂。
越,失常度也。熱盛於外,則肢體躁擾;熱盛於內,則神志躁煩。蓋火入於肺則煩,火入於腎則躁,煩為熱之輕,躁為熱之甚耳。如少陰之勝,心下熱,嘔逆躁煩;少陽之復,心熱煩躁便數憎風之類,是皆火盛之躁也。然有所謂陰躁者,如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心熱煩心躁悸、陰厥譫妄之類,陰之勝也。是為陰盛發躁,名曰陰躁。
白話文:
「越」意味著異常發熱。如果熱盛在身體表面,四肢會躁動不安;如果熱盛在身體內部,精神會煩躁不安。
因為火氣進入肺部,就會產生煩躁;火氣進入腎臟,就會產生躁動。煩躁是陽熱較輕的表現,而躁動則是陽熱嚴重的表現。
比如少陰病盛,心下發熱,嘔吐逆亂,煩躁不安;少陽病恢復期,心熱煩躁,小便短赤,畏風等症狀,這些都是陽盛造成的躁動。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叫「陰躁」,比如大水過多,寒氣流行,邪氣侵犯心火,導致心熱煩心,躁動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狀,這是陰氣盛造成的。
這種因為陰氣盛而發生的躁動,稱為「陰躁」。
成無己曰,雖躁欲坐井中,但欲水不得入口是也。東垣曰:陰躁之極,欲坐井中,陽已先亡,醫猶不悟,復指為熱,重以寒藥投之,其死也何疑焉?況寒涼之劑入腹,周身之火,得水則升走矣。且凡內熱而躁者,有邪之熱也,病多屬火;外熱而躁者,無根之火也,病多屬寒。
白話文:
成無己說:雖然浮躁的人渴望身處井中,但他們實際上無法飲用井水。東垣說:陰性躁動到了極點,才渴望身處井中,這表明陽氣已經耗盡。如果醫生仍然不明白,還將其誤認為是熱症,再用寒涼藥物治療,毫無疑問會導致患者死亡。此外,當寒涼藥物進入體內時,全身之火接觸到水就會升騰而散發。而且,所有從內部發熱而浮躁的人都是因為邪熱,這種疾病大多屬於火症;從外部發熱而浮躁的人都是因為無根之火,這種疾病大多屬於寒症。
此所以熱躁宜寒,陰躁宜熱也。狂,陽病也。宣明五氣篇曰:邪入於陽則狂。難經曰:重陽者狂。如赫曦之紀,血流狂妄之類,陽狂也。然復有虛狂者,如本神篇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通天篇曰:陽重脫者陽狂。
白話文:
因此,熱性躁動時要用寒性藥物治療,陰性躁動時要用熱性藥物治療。
狂亂是陽症。宣明五氣篇說:「邪氣進入陽經就會發狂。」《難經》說:「重陽會導致狂亂。」比如赫曦紀這種血氣上衝、舉止瘋狂的症狀,就是陽性狂亂。
然而,也有虛證的狂亂,《本神篇》說:「肝氣憂鬱,會傷及魂。魂受傷就會神志不清,言行乖張。」《肺氣篇》說:「肺氣過於喜樂,會傷及魄。魄受傷就會發狂,狂亂的人意識不清,行為異常。」《通天篇》說:「陽氣過度脫離,會導致陽性狂亂。」
腹中論曰: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是又狂之有虛實補瀉,不可誤用也。)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暴,猝也。強直,筋病強勁不柔和也。肝主筋,其化風,風氣有餘,如木鬱之發,善暴僵仆之類,肝邪實也。風氣不足,如委和之紀,其動緛戾拘緩之類,肝氣虛也。此皆肝木本氣之化,故曰屬風,非外來虛風八風之謂。
白話文:
《腹中論》說:腹中產生石頭,是因為陽氣虛弱,虛弱就會發狂。因此,針對發狂也要分虛實,用藥時不能出錯。
此外,那些突然發作的強直症,都屬於風證。(「暴」指突然發作,「強直」指筋脈病變導致強直不柔和。)肝臟主導筋脈,它會化生風氣,如果風氣過盛,就像鬱積的木氣發散一樣,容易突然倒地僵硬,這屬於肝邪實證。如果風氣不足,就像柔順的絲帶一樣,容易出現拘束緩慢的動作,這屬於肝氣虛證。這些都是肝木本身的氣化所致,所以說它們屬於風證,而不是外來的虛風或八風。
凡諸病風而筋為強急者,正以風位之下,金氣乘之,燥逐風生,其燥益甚。治宜補陰以制陽,養營以潤燥,故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最善之法也。設誤認為外感之邪,而用疏風愈風等劑,則益躁其躁,非惟不能去風,而適所以致風矣。)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白話文:
所有因風邪導致筋脈僵硬的疾病,都是因為風邪侵入身體後,金氣乘虛而入,燥邪隨風而生,導致燥邪更加嚴重。治療的方法應當滋補陰精以制約陽熱,滋養血液以潤澤燥邪。因此,俗話說治療風邪要先治血,血脈通暢了,風邪自然消散,這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
如果錯誤地認為是外感邪氣所致,而使用疏風解表的藥物,則會加重燥熱,不僅不能消除風邪,反而會導致風邪加重。
如果出現聲音渾濁,叩之如鼓的症狀,則都屬於熱證。
(鼓之如鼓,脹而有聲也。為陽氣所逆,故屬於熱。然師傳篇曰: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口問篇曰: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此又皆寒脹之有聲者也。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胕腫,浮腫也。胕腫疼酸者,陽實於外,火在經也。驚駭不寧者,熱乘陰分,火在藏也。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本
鼓之如鼓,脹而有聲也。為陽氣所逆,故屬於熱。然師傳篇曰: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口問篇曰: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此又皆寒脹之有聲者也。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胕腫,浮腫也。胕腫疼酸者,陽實於外,火在經也。驚駭不寧者,熱乘陰分,火在藏也。
鼓脹就像敲鼓一樣,鼓脹且有響聲。這是因為陽氣逆行,所以屬於熱症。但是《師傳篇》中說:胃寒就會腹脹,腸寒就會腹瀉。還有《口問篇》中說:脾胃功能不足,就會導致腸鳴。這些都是寒性鼓脹而又有響聲的症狀。至於浮腫、疼痛酸楚、驚悸等疾病都屬於火症。(浮腫指的是水腫。浮腫疼痛酸楚,是陽氣過盛於經絡之外,火邪在經絡內。驚悸不安,是熱邪侵犯了陰分,火邪在臟腑內。)
故如少陰少陽司天,皆為瘡瘍胕腫之類,是火之實也。然伏明之紀其發痛,太陽司天為胕腫身後癰,太陰所至為重胕腫,太陽在泉,寒復內余則腰尻股脛足膝中痛之類,皆以寒濕之勝而為腫為痛,是又火之不足也。至於驚駭,虛實亦然。如少陰所至為驚駭,君火盛也。若委和之紀其發驚駭,陽明之復亦為驚駭,此又以木衰金勝,肝膽受傷,火無生氣,陽虛所致當知也。胕音附。
白話文:
所以當少陰少陽掌管天象時,通常會引發瘡瘍腫瘤等病症,這是火氣過旺的表現。然而,當伏明時期(太陽、太陰相間的時段)發作時,太陽掌管天象會導致背後生腫,太陰掌管天象會導致嚴重的腫瘤;當太陽位於泉穴,寒氣又侵入體內,就會引起腰部、臀部、股部、小腿、腳膝關節疼痛等症狀,這些都是寒濕過重導致的腫痛,說明這時火氣又不足了。至於驚駭,也是虛實相交的結果。當少陰掌管天象,心火旺盛時,容易驚駭。如果委和時期(少陽、少陰相間的時段)發作驚嚇,陽明復現也會導致驚嚇,這是因為木氣衰弱,金氣過盛,肝膽受損,心火沒有生氣,陽氣虛弱所致,需要有所瞭解。 「胕」發音同「附」。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轉反戾,轉筋拘攣也。水液,小便也。河間曰:熱氣燥爍於筋則攣瘛為痛,火主燔灼燥動故也。小便渾濁者,天氣熱則水渾濁,寒則清潔,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又如清水為湯,則自然濁也。此所謂皆屬於熱,宜從寒者是也。然其中亦各有虛實之不同者,如傷暑霍亂而為轉筋之類,宜用甘涼調和等劑清其亢烈之火者,熱之屬也。
白話文:
當各種抽筋和痙攣發作,小便渾濁時,都屬於熱證。(轉筋拘攣稱為「諸轉反戾」。水液指小便。河間醫家(張仲景)說:熱氣燥熱灼燒筋脈,就會導致抽筋痙攣疼痛,這是因為火性主灼燒燥動的緣故。小便渾濁,是因為陽氣過熱導致水液渾濁,而寒氣則使水液清澈,這是因為水性清涼,而火性渾濁的緣故。就好比清水煮沸後,就會自然變得渾濁一樣。這裡說的都屬於熱證,因此應當從寒證方面治療。然而,其中也各有虛實之分。例如,因暑熱引起的霍亂和抽筋等,宜用甘涼調和等藥劑來清熱瀉火,這屬於熱證的範疇。
如感冒非時風寒,或因暴雨之後,濕毒中藏而為轉筋霍亂,宜用辛溫等劑,理中氣以逐陰邪者,寒之屬也。大抵熱勝者必多煩燥焦渴,寒勝者必多厥逆畏寒。故太陽之至為痙,太陽之復為腰脽反痛、屈伸不便,水鬱之發為大關節不利,是皆陽衰陰勝之病也。水液之濁,雖為屬火,然思慮傷心,勞倦傷脾,色欲傷腎,三陰虧損者多有是病。
白話文:
如果感冒不是因為時令的風寒,或者因為暴雨後濕毒浸入體內而導致抽筋,腹瀉等,應該使用溫熱的藥劑,理氣中氣,驅散體內的寒邪,因為寒邪屬於陽虛陰盛的情況。
總的來說,陽氣過盛的人必定煩躁,口渴,陽氣不足的人必定出現厥逆,畏寒的症狀。因此,太陽經當令時會導致痙攣,太陽經恢復時會導致腰部、大腿反復疼痛,屈伸不方便。水液凝滯會導致大關節不利,這些都是陽氣衰弱,陰氣過盛的疾病。
水液濁氣雖然屬於陽虛陰盛的火邪,但是如果思慮傷心,勞倦傷脾,色慾傷腎,三陰虛損的人也會患有這種疾病。
治宜慎起居,節勞欲,陰虛者壯其水,陽虛者益其氣,金水既足,便當自清,若用寒涼,病必益甚。故玉機真藏論曰:冬脈不及則令人少腹滿,小便變。口問篇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陰陽盛衰,義有如此,又豈可盡以前證為實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水液者,上下所出皆是也。
白話文:
治療時要注意保持作息規律,節制勞動和慾望。陰虛體質的人需要補充水分,陽虛體質的人需要補充元氣。當金水元素充足之後,身體自然會清利。如果使用寒涼藥物,病情只會加重。
《玉機真藏論》說:冬天的脈象不足,會導致小腹脹滿,小便異常。《口問篇》說:中氣不足,會導致尿液和便液異常。陰陽盛衰所造成的現象原本就是如此,怎麼能僅僅因為以前的症狀就認定是實熱造成的呢?
所有的疾病中,水液澄清清冷,都屬於寒症。(這裡所說的「水液」指身體上下所產生的液體。)
水體清,其氣寒,故凡或吐或利,水穀不化而澄澈清冷者,皆得寒水之化,如秋冬寒冷,水必澄清也。)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暴注,卒暴注泄也。
白話文:
水質清澈,水氣寒冷,所以凡是嘔吐或腹瀉,水和食物不消化而清澈透明的,都是受寒水的影響,就像秋冬時節天氣寒冷,水必定清澈一樣。一切嘔吐酸水、急劇腹瀉的情況,都屬於熱證。
(河間先生說:胃和隔膜過熱就會引起嘔吐,這是火氣上升的現象。酸味屬於肝木的味道,是因為火旺剋金,不能制約肝木,導致肝木過盛,所以出現酸味。暴注是指突然發生的腹瀉。)
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下迫,後重裡急迫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是皆就熱為言耳。不知此云皆屬於熱者,言熱之本也;至於陰陽盛衰,則變如冰炭,胡可偏執為論。如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至真要等論曰,太陽司天,民病嘔血善噫;太陽之復,心胃生寒,胸中不和,唾出清水,及為噦噫;太陽之勝,寒入下焦,傳為濡泄之類,是皆寒勝之為病也。
白話文:
腸胃過於燥熱,消化功能失調,火氣急劇,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下腹下墜、裡急後重、疼痛劇烈,這是因為火氣過旺,容易灼傷體內組織。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體內過熱引起的。
不能只根據這些情況就認為是熱證,因為熱只是疾病的根本原因。至於陰陽盛衰,影響也會像冰炭一樣不同,不能偏執地用熱證來解釋。
就像《舉痛論》中所說:寒氣入侵腸胃,逆衝上行,所以會疼痛和嘔吐。《至真要等論》中也提到,太陽主宰天部,人會出現嘔血、打嗝等症狀;太陽衰弱,心胃會受寒,胸中不和,會咳出清水或出現打嗝;太陽旺盛,寒氣進入下焦,就會引起腹瀉之類的疾病。這些都是寒氣過盛導致的疾病。
又如歲木太過,民病飧泄腸鳴,反脅痛而吐甚;發生之紀,其病吐利之類,是皆木邪乘土,脾虛病也。又如歲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亂;土鬱之發,為嘔吐注下;太陰所至為霍亂吐下之類,是皆濕勝為邪,脾家本病,有濕多成熱者,有寒濕同氣者,濕熱宜清,寒濕宜溫,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白話文:
比如在歲木太過(木氣過盛)的情況下,人們會出現腹瀉、腸鳴、肋痛加劇和嘔吐等症狀;發生之氣(木氣)的週期,其病症會出現嘔吐、腹瀉等情況,這些都是因為木邪(木氣邪氣)侵犯土氣(脾胃),導致脾虛而產生的疾病。
再比如在歲土不及(土氣不足)的情況下,人們會出現腹瀉、霍亂;土氣壓抑的發作,會導致嘔吐、腹瀉;太陰所到之處(脾胃)會出現霍亂、嘔吐、腹瀉等情況,這些都是因為濕邪(濕氣邪氣)過盛所致,而脾胃是濕邪的主要發病部位。有些情況下濕邪會夾雜有熱氣,有些情況下濕邪會夾雜有寒氣,濕熱型應當清熱,寒濕型應當溫補,不可錯失治療時機,這便是這個道理。
至於吐酸一證,在本節則明言屬熱,又如少陽之勝為嘔酸,亦相火證也,此外別無因寒之說;惟東垣曰: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酸味者收氣也,西方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咸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以瀉肺之實,若以河間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者,誤矣。蓋雜病酸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之乎?此東垣之說,獨得前人之未發也。
白話文:
至於嘔吐酸水的症狀,在本節中明確說明是屬於熱性的。正如少陽證亢盛會導致嘔吐酸水,也是相火證的表現一樣,除此以外,沒有因寒造成的說法。
但是,東垣派有不同的說法:嘔吐酸水的人,嚴重時酸水會浸蝕心肺,其次是吐出酸水,導致上下牙齒痠痛,無法相對應。用辛熱的大劑量藥物治療,一定會減輕症狀。酸味具有收斂氣血的作用,而西方主肺金旺盛,寒水是肺金的孩子,孩子能讓母親強盛,所以使用大量的鹹熱藥物瀉其子,以辛熱為輔,以瀉肺實。如果按照河間派病機的治療方法,用熱攻的方法,那肯定是錯的。
因為雜病造成的酸心,是濁氣不降,想要形成「中滿」的症狀,寒藥怎麼可能治療得了?這是東垣的說法,獨自得到了前人沒有發現的結論。
又丹溪曰:或問:吞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以為寒何也?曰: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熱濕鬱積之法,為未合經意。余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制炒,隨時令迭為佐使,蒼朮茯苓為輔,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仍教以糲食蔬果自養,則病亦安。此又二公之說有不一也。
白話文:
丹溪說:有人問:〈黃帝內經素問〉認為吞酸是熱證,而東垣又認為是寒證,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回答:〈素問〉說的熱是講吞酸的根本原因,而東垣說的寒是講吞酸的表象。而東垣沒有提到外感風寒,而是提出收氣的說法,想要瀉去肺金的實火;又說寒藥不能治療吞酸,而使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都含有丁香,而且沒有治療熱濕鬱積的方法,這是與經意不符的。我曾經治療吞酸,使用黃連和茱萸,分別經過炮製和炒制,根據不同的時令,作為佐使,蒼朮和茯苓作為輔藥,把蒸餅浸泡在湯中,製成小丸吞服,同時教導患者以粗糧、蔬菜和水果養生,這樣病情也得到緩解。這又說明兩位醫家的說法各有不同。
若以愚見評之,則吞酸雖有寒熱,但屬寒者多,屬熱者少。故在東垣則全用溫藥,在丹溪雖用黃連而亦不免茱萸、蒼朮之類,其義可知。蓋凡留飲中焦,郁久成積,濕多生熱,則木從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熱也,當用丹溪之法;若客寒犯胃,頃刻成酸,本非鬱熱之謂,明是寒氣,若用清涼,豈其所宜?又若飲食或有失節,及無故而為吞酸噯腐等證,此以木味為邪,肝乘脾也;脾之不化,火之衰也。
白話文:
依我的看法,吞酸雖然有寒熱之分,但以寒者居多,熱者較少。因此,東垣派完全使用溫熱藥物,丹溪派雖然使用黃連,但也不免加入茱萸、蒼朮等溫熱藥材,其道理可知。
因為,凡是留飲在中焦,鬱積時間長了,濕氣就會生熱,進而導致木行從火化,從而產生吞酸症狀。這時就該使用丹溪派的方法;如果寒氣侵犯胃部,瞬間產生吞酸,原本不是鬱積發熱的緣故,而是寒氣所致,若使用寒涼藥物,豈不是適得其反?
此外,飲食不節制或莫名其妙出現吞酸、噯腐等症狀,這是因為木味(肝氣)為邪,肝氣侵犯脾臟。脾臟運化不良,是火氣衰退所致。
得熱則行,非寒而何?欲不溫中,其可得乎?故余願為東垣之左袒而特表出之,欲人之視此者,不可謂概由乎實熱。)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上文一十九條,即病機也。
白話文:
發熱就用溫熱的方法,不用溫熱就是寒證了,如果不想溫補脾胃,可能嗎?所以私は願意站在東垣的立場上特別說明,希望人們看到這一點,不要說都是因為實熱引起的。總之,要謹慎掌握病機,各歸其屬,有的求之,沒有的也求之,盛的譴責之,虛的譴責之,一定要先調和五臟,疏通氣血,讓它們調節順暢,達到平和。就是這個意思。
機者,要也,變也,病變所由出也。凡或有或無,皆謂之機,有者言其實,無者言其虛。求之者,求有無之本也。譬猶尋物一般,必得其所,取之則易。如太陰雨化,施於太陽;太陽寒化,施於少陰;少陰熱化,施於陽明;陽明燥化,施於厥陰;厥陰風化,施於太陰。凡淫勝在我者,我之實也,實者真邪也。
白話文:
機樞,指的是關鍵、變化,是疾病變化的根源。凡是有或無的現象,都稱為機樞。有,指的是實際存在的東西;無,指的是虛無或潛在的東西。探求機樞,就是尋找有或無的本源。就好像尋找物品一樣,必須知道物品所在,才能輕易取到。例如:
- 太陰濕寒之氣轉化為太陽熱氣,作用於太陽。
- 太陽寒氣轉化為少陰熱氣,作用於少陰。
- 少陰熱氣轉化為陽明燥氣,作用於陽明。
- 陽明燥氣轉化為厥陰風氣,作用於厥陰。
- 厥陰風氣轉化為太陰濕寒之氣,作用於太陰。
凡是邪氣勝過正氣,導致我方受制的,就是我方的「實」,實就是真正的邪氣。
反勝在彼者,我之虛也,虛者假邪也。此六氣之虛實,即所謂有無也。然天地運氣,雖分五六,而陰陽之用,水火而已。故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瀉其盛氣,責其有也。培其衰氣,責其無也。求得所本而直探其賾,則排難解紛,如拾芥也。設不明逆順盈虛之道,立言之意,而鑿執不移,所謂面東者不見西牆,面南者不睹北方,察一曲者不可與言化,察一時者不可與言大,未免實實虛虛,遺人害矣。故余於本篇,但引經釋經,冀以明夫大義耳,非謂病機之變,止於是也。
白話文:
當病症和治療相違背時,是因為我的論斷不準確,不準確就是虛妄,虛妄就會引發錯誤的治療。這六種病氣的虛和實,就是所謂的「有」和「無」。
然而,天地運行的氣候,雖然分為六種,但陰陽的運行,只不過是水和火而已。所以陽氣太盛,陰氣就會受損;陰氣太盛,陽氣就會受損。如果陰陽氣過盛,就瀉掉它;如果陰陽氣不足,就補益它。
找出疾病的根源,直接探究它的實質,這樣就能輕而易舉地解除困難和疑惑。如果不明白逆順虛實的道理,執著於某種說法而不知變通,就像面朝東方的人看不到西牆,面朝南方的人看不到北方,只看到局部的人不能和他談論變化,只看到一時的人不能和他談論整體,這樣不可避免會把虛的當實、把實的當虛,給他人帶來損害。
因此,我在這篇文章中,只是引用經典來解釋經典,希望以此來闡明大義,並不是說病情的變化就只有這些。
夫規矩準繩,匠氏之法,一隅三反,巧則在人,知此義者,惟王太僕乎!究其所注最妙,而人多忽者何也?余深佩之,謹附於後。王氏曰;深乎聖人之言,理宜然也。有無求之,虛盛責之,言悉由也。夫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
白話文:
準繩和規矩是工匠的工具。運用自如,技巧高超,全在於人為。懂得這個道理的,只有王太僕吧!探究他所注的經文最妙,然而很多人卻忽略了,這是什麼緣故呢?我非常敬佩他的見解,謹附在後面。王氏說:聖人的話真是高深啊!道理確實如此。有陽氣就求它,有餘熱就責備它,這話都由這裡產生。如果像天氣很冷時,熱敷卻不溫暖,那是沒有火的緣故;熱氣時來時去,白天出現晚上隱藏,晚上出現白天停止,隨著時節而活動,這是沒有火的緣故,應該幫助它的陽氣。
又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無水也。溏泄而久,止發無恆,是無水也。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
白話文:
例如:發高燒但卻怕冷,這是因為體內水液不足。發熱時而發作時而停止,忽冷忽熱,有時發作有時停止,這也是體內水液不足,應該幫助補腎。胃裡感到噁心嘔吐,吃不進東西,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病後嘔吐不止,吃了東西又吐出來,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熱。腹瀉嚴重且時間長,時好時壞,這是因為體內水液不足。大便溏稀而長久,沒有固定的時間,這是因為體內水液不足。所以,心氣旺盛則會產生熱,腎氣旺盛則會產生寒。腎氣虛弱則寒氣會在體內運行,心氣虛弱則熱氣會在體內凝聚。
又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瀉之,適其中外,疏其壅塞,令上下無礙,氣血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矣。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昏躁以生,此則氣不疏通,壅而為是也。紀於水火,餘氣可知。
白話文:
如果又怕熱又怕冷,是體內沒有水了。如果又怕冷又怕熱,是體內沒有火了。如果怕冷而不怕熱,說明體內沒有水。如果怕熱而不怕冷,說明體內沒有火。如果怕熱的時間不長,說明心氣虛。如果怕冷的時間不長,說明腎氣虛。對於體內有的東西,就要瀉掉它;對於體內沒有的東西,就要補益它;對於虛弱的,就要補益它;對於亢盛的,就要瀉掉它。恰當調節體內外環境,疏通堵塞之處,讓上下流通無阻,氣血運行通暢,那麼寒熱現象就會自然調和,陰陽也會達到平衡。所以有時候用寒法治療熱證,但如果體內火旺以至於不能進食,就用熱法治療寒證,但如果體內氣虛以至於昏迷躁動,這是因為氣機不暢通,瘀滯導致的。根據水火的情況,其他情況可以類推。
故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令氣通調,妙之道也。五勝,謂五行更勝也。先以五行寒暑溫涼濕,酸鹹甘辛苦,相勝為法也。)
白話文:
因此有人要求增加陽氣,有人要求減少陽氣,人陽氣旺盛則責令他減少,人陽氣虛弱則責令他增加,讓氣血通暢調和,這是醫道中的精妙之法。五行相剋,是指五行之間相互剋制的關係。按照五行寒暑溫涼濕以及酸鹹甘辛苦的特性相互剋制而制定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