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二卷 (11)
十二卷 (11)
1. 十九、四失
(素問徵四失論)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明堂,王者南面以朝諸侯、布政令之所,非前篇明堂之謂。得失之意,言學力功用之何如也。夫音扶。)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願聞其事解也。(言依經受學,謂已十全,而用以診治,則時有過失,莫知所以,願聞其事之解說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邪?(智未及,謂計慮之未周也。言以雜合,謂己無定見,故雜合眾說而不能獨斷也。然則皆言十全者,正以其未全耳。邪,耶同。)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循,依順也。此言經絡之略,誰不能知?即循經受業之謂耳。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既已循經受業,而猶不能十全者何也?蓋道統之傳,載由經籍,圓通運用,妙出吾心。使必欲按圖索驥,則後先易轍,未有不失者矣。故精神不能專一者,以中無主而雜合也。志意不分條理者,以心不明而紛亂也。
外內相失者,以彼我之神不交,心手之用不應也。故時有疑惑,致乎危殆。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然則循經受業,徒讀父書奚益哉?此過失之解也。)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陰陽逆從之理,脈色證治,無不賴之。不知此者,惡足言診?此一失也。
)受師不卒,妄作離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受師不卒者,學業未精,苟且自是也。妄作離術者,不明正道,假借異端也。謬言為道、更名自功者,侈口妄譚,巧立名色以欺人也。及有不宜砭石而妄用者,是不明針灸之理,安得免於災咎?此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適,察其所便也。坐,處也。察貧富貴賤之常,則情志勞佚可知。察處之薄厚,則奉養豐儉可知。察形之寒溫,則強弱堅脆、受邪微甚可知。察飲食之宜否,則五味之損益、用藥之寒熱可知。
凡此者,使不能比別例類以求其詳,則未免自亂矣,明者固如是乎?此三失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凡診病之道,必先察其致病之因,而後參合以脈,則其陰陽虛實,顯然自明。
使不問其始,是不求其本也。又若憂患飲食之失節,內因也。起居之過度,外因也。或傷於毒,不內外因也。不先察其因而卒持寸口,自謂脈神,無待於問,亦焉知真假逆從,脈證原有不合,倉卒一診,安能盡中病情?心無定見,故妄言作名。誤治傷生,損德孰甚,人己皆為所窮,蓋粗疏不精所致,此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工之得失,則譭譽之遠聞也。)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人事治數之道,即前篇貴賤貧富守數據治之謂。從容,周詳也。葆,韜藏也。知周學富,即從容之葆也。
若理數未明而徒持寸口,則五臟之脈且不能中,又焉知百病之所起?是以動多過失,乃始知自怨其無術,而歸咎於師傳之未盡,豈其然哉?!語云: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精。今之人多有終身不知羞者,果何如其人也?葆音保。)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
(市,多人處也。不能循理,焉能濟人?人不相信,如棄術於市,言見棄於眾人也。然亦有妄施治療,偶或一愈,愚者不知為僥倖,而忻然信為心得,則未免以非為是,而後人踵其害矣。)嗚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窈窈冥冥,道深玄也。
熟當作孰。擬於天地,言高厚之無窮,配於四海,言深廣之難測,見不可以易言也。)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不知道之諭,不得其旨也。失其旨則未免因辭害意,反因明訓而為晦,此醫家之大戒也。晦,不明之謂。)
2. 二十、闢療五疫
(素問遺篇刺法論)
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五疫,即五運疫癘之氣,詳見運氣類四十一,與此原出同篇,所當互考。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謂欲禁止其傳染也。)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干。(疫癘乃天之邪氣,若吾身正氣內固,則邪不可干,故不相染也。
天牝,鼻也,鼻受天之氣,故曰天牝,老子謂之玄牝,是亦此義。氣自空虛而來,亦欲其自空虛而去,故曰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也。蓋以氣通於鼻,鼻連於腦中,流布諸經,令人相染矣。氣出於腦,謂嚏或張鼻泄之,則邪從鼻出,毒氣可令散也。)氣出於腦,即先想心如日。
(日為太陽之氣,應人之心,想心如日,即所以存吾之氣,壯吾之神,使邪氣不能犯也。)欲將入於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心之所至,氣必至焉,故存想之,則神有所注而氣可王矣。左行於東,化作林木之狀,所以壯肝氣也。)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所以壯肺氣也。
)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所以壯心氣也。)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而下,化作水;(所以壯腎氣也。)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所以壯脾氣也。)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後可入於疫室。(煌煌,輝耀貌。天行疫癘傳染最速,故當謹避之如此。
)
又一法,於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舊注曰:用遠志去心,以水煎之,飲二盞,吐之,不疫。)
又一法,於雨水日後,三浴以藥泄汗。(謂以祛邪散毒之藥,煎湯三浴,以泄其汗也。)
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以金箔同研之,可為細末。)同入閤中,外固了,地一尺築地實,不用爐,不須藥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終,(常令火不斷。)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藥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氣咽之,服十粒,無疫干也。(合子,即瓷罐之屬。
順日研之,謂左旋也。按:此遺篇之言,乃出後人增附,法非由古,未足深信,愚有避疫法在陰陽類首章,所當並察。)
白話文:
二十、闢療五疫
黃帝說:我聽說五疫流行時,很容易互相傳染,不論病症輕重,症狀都相似,如果不施以治療,怎麼能避免互相傳染呢?(五疫,指五運疫癘之氣,詳情請參考運氣類四十一,此處與其原文出自同篇,應互相參照。如何能避免互相傳染,是指想要阻止其傳播。)岐伯說:不會被傳染的人,是因為正氣內存,邪氣無法入侵,避開疫毒之氣,鼻腔吸入氣息,再呼出,氣息從腦部排出,就不會被邪氣侵犯。(疫癘是天上的邪氣,如果我們自身正氣充足,邪氣就無法入侵,所以不會被傳染。
鼻,是人體吸入天地之氣的器官,因此稱為「天牝」,老子稱之為「玄牝」,意思也是如此。氣從虛空中來,也應該讓它從虛空中去,所以說要避開疫毒之氣,鼻腔吸入氣息,再呼出。因為氣息通過鼻腔,鼻腔與腦部相連,氣息流布全身經絡,讓人互相傳染。氣息從腦部排出,是指打噴嚏或張開鼻孔呼氣,這樣邪氣就能從鼻孔排出,毒氣就能散去。)氣息從腦部排出前,先想像心臟如同太陽一般明亮。(太陽之氣應照人心,想像心臟如太陽般明亮,就能儲存自身之氣,增強自身精神,使邪氣無法侵犯。)想要進入疫病流行的地方,先想像青色的氣從肝臟排出,向東流動,化為樹林;(心想所至,氣必至焉,所以存想之,則神有所注而氣可旺矣。向東流動,化為樹林的樣子,是為了增強肝氣。)接著想像白色的氣從肺部排出,向西流動,化為兵器;(是為了增強肺氣。)接著想像紅色的氣從心臟排出,向上向南流動,化為火焰;(是為了增強心氣。)接著想像黑色的氣從腎臟排出,向下向北流動,化為水;(是為了增強腎氣。)接著想像黃色的氣從脾臟排出,停留在中央,化為土。(是為了增強脾氣。)五種氣息護體完畢後,想像頭頂如同北斗星般閃耀,然後才能進入疫病流行的地方。(閃耀,指光輝燦爛的樣子。天行疫癘傳染速度極快,所以必須謹慎避之。)
還有一種方法,在春分那天,日出前吐出體內濁氣。(舊注說:用遠志去心,用水煎煮,喝兩杯,吐出,就不會染疫。)
還有一種方法,在雨水節氣後,用藥物洗澡三次,排出汗液。(是指用去除邪氣散毒的藥物煎湯,洗澡三次,排出汗液。)
還有一種方法,小金丹方:硃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用金箔一起研磨成細末。)一起放入瓷罐中,密封好,在地上挖一尺深的坑,填實,不用爐子,不用藥引,用二十斤的火煅燒,七天完成,(火要持續不斷。)冷卻七天後取出,第二天打開罐子,將藥埋在地下七天,取出後順時針方向研磨三天,煉製成白沙蜜丸,像梧桐子那麼大,每天面向東方吸一口日出之氣,用冰水送服一丸,與氣息一起吞服,服用十粒,就不會染疫。(順時針方向研磨,是指向左旋轉。按:此遺篇之言,乃後人增附,方法非古法,不足深信,我另有避疫方法在陰陽類首章,應該一起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