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五卷 (7)

回本書目錄

五卷 (7)

1. 六、七診

(素問三部九候論)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此言九候之中,而復有七診之法,謂脈失其常而獨大者、獨小者、獨疾者、獨遲者、獨寒者、獨熱者、獨陷下者,皆病之所在也。獨寒獨熱,謂其或在上,或在下,或在表,或在裡也。

陷下,沉伏不起也。此雖以三部九候為言,而於氣口部位,類推為用,亦惟此法。此與後二十五章同篇,七診之義所當並考。愚按:七診之法,本出此篇;而勿聽子謬謂七診者,診宜平旦一也,陰氣未動二也,陽氣未散三也,飲食未進四也,經脈未盛五也,絡脈調勻六也,氣血未亂七也。夫此七者,焉得皆謂之診?總之一平旦診法耳。

後世遂爾謬傳,竟致失其本原,是真可以勿聽矣。)

白話文:

六、七診

黃帝問:「如何知道疾病所在的位置?」岐伯回答:「觀察九候脈象,若出現單獨細小、單獨洪大、單獨急促、單獨緩慢、單獨發熱、單獨發寒,或單獨沈伏不起的現象,都表示有病變。(這裡提到在九候診法中,另有七種診斷方法,指脈象異常而出現單獨洪大、細小、急促、緩慢、發寒、發熱或沈伏的狀況,皆為疾病所在。所謂單獨發寒或發熱,可能是病位在上、在下、在表或在裡。

『陷下』是指脈象沈伏不起。雖然此處以三部九候為討論基礎,但同樣適用於氣口部位的診斷。這與後文第二十五章所述的七診意義相通,應一併參考。

按:七診之法原本出自此篇,但後世如『勿聽子』誤解七診為:一、診脈宜在清晨,二、陰氣未動,三、陽氣未散,四、飲食未進,五、經脈未盛,六、絡脈調和,七、氣血未亂。然而這七點怎能全稱為診法?實則僅是清晨診脈的要點。後世以訛傳訛,反而失去七診本義,實不足採信。)」

2. 七、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素問方盛衰論)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診法雖有十度,而總不外乎陰陽也。十度,謂脈臟肉筋俞,是為五度,左右相同,各有其二,二五為十也。脈度者,如經脈、脈度等篇是也。臟度,如本藏、腸胃、平人絕谷等篇是也。肉度,如衛氣失常等篇是也。筋度,如經筋篇是也。

俞度,如氣府、氣穴、本輸等篇是也。度,數也。度人之度音鐸,餘音杜。)陰陽氣盡,人病自具。(凡此十度者,人身陰陽之理盡之矣,故人之疾病亦無不具見於此。)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脈動無常,言脈無常體也。散陰頗陽,言陰氣散失者,脈頗類陽也。

何也?如仲景曰: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叔和曰:諸浮脈無根者皆死。又曰:有表無里者死。謂真陰散而孤陽在,脈頗似陽而無根者,非真陽之脈也,此其脈有所脫而陰陽不全具矣,診此者有不可以陰陽之常法行也,蓋謂其當慎耳。)診必上下,度民君卿。(貴賤尊卑,勞逸有異,膏粱藜藿,氣質不同,故當度民君卿,分別上下以為診。

度,入聲。)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併合,診故不明,(卒,盡也。雌雄,即陰陽之義。生氣通天論曰:陰陽離決,精神乃絕。故凡善診者,見其陰必察其陽,見其陽必察其陰。使不知陰陽逆從之理,併合之妙,是真庸庸者耳,診焉得明?)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理既不明,而妄傳後世,則其謬言反論,終必自章露也。)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至陰至陽,即天地之道也,設有乖離,敗亂乃至。六微旨大論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

故易以地在天上而為泰,言其交也;天在地上而為否,言其不交也。此云至陰虛者,言地氣若衰而不升,不升則無以降,故天氣絕。至陽盛者,言天氣若亢而不降,不降則無以升,故地氣不足。蓋陰陽二氣,互藏其根,更相為用,不可偏廢。此借天地自然之道,以喻人之陰陽貴和也。

丹溪引此虛盛二字,以證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其說左矣。)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並交者,陰陽不相失而得其和平也。此其調攝之妙,惟至人者乃能行之。)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

(凡陰陽之道,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倡陰隨,陽施陰受,陽升陰降,陽前陰後,陽上陰下,陽左陰右,數者為陽,遲者為陰,表者為陽,里者為陰,至者為陽,去者為陰,進者為陽,退者為陰,發生者為陽,收藏者為陰,陽之行速,陰之行遲。故陰陽並交者,必陽先至而陰後至。

白話文:

七、診有十度診有陰陽

診斷方法有十種衡量標準,分別是:脈象的衡量、臟腑的衡量、肌肉的衡量、筋絡的衡量、腧穴的衡量。(診法雖有十種,但總歸不離陰陽之理。所謂「十度」,是指脈、臟、肉、筋、俞這五項,左右兩側各有一度,合計為十度。)

陰陽之氣若失衡,疾病自然顯現。(這十種衡量標準,已涵蓋人體陰陽運行的規律,因此疾病狀態也能從中觀察。)脈象變化無常,可能陰氣散失而陽氣偏盛,或脈象虛弱不全,診斷時不可拘泥常規。(脈象無常,表示脈的表現不固定;陰氣散失時,脈象可能類似陽脈。例如張仲景說:「脈浮大者,氣實血虛。」王叔和也提到:「浮脈無根者皆死。」又說:「有表無裡者死。」意指真陰散失而孤陽獨存,脈象看似陽脈卻無根基,並非真正的陽脈。此時陰陽失衡,診斷不可按常規進行,需格外謹慎。)

診斷時必須考慮患者的身分高低,如平民、君主或官員。(不同階層的人,生活勞逸、飲食精粗各異,體質也不同,因此診斷需區別對待。)

若未完整學習師傳醫術,導致醫理不明,無法辨別病情順逆,便是盲目行醫。只顧陰而忽略陽,或偏重陽而捨棄陰,不懂陰陽調和的道理,診斷自然不清。(「卒」意指透徹。陰陽如同雌雄,需兼顧。《生氣通天論》說:「陰陽分離,精神便會衰竭。」因此高明醫者必同時觀察陰陽。若不懂陰陽順逆與調和之理,診斷怎能準確?)若將錯誤見解流傳後世,謬誤終將暴露。

至陰虛弱,則天氣(陽氣)斷絕;至陽過盛,則地氣(陰氣)不足。(至陰至陽代表天地之道,若失衡則災禍生。《六微旨大論》說:「氣之升降是天地運行的規律。」陽氣上升後下降,歸於天;陰氣下降後上升,歸於地。天氣下降滋養大地,地氣上升充盈天空。因此《易經》以「地在上、天在下」為泰卦,象徵交融;「天在上、地在下」為否卦,象徵隔絕。此處「至陰虛」指地氣衰弱不升,導致天氣無法下降而斷絕;「至陽盛」指天氣過亢不降,導致地氣無法上升而不足。陰陽二氣相互依存,不可偏廢。此處借天地之道比喻人體陰陽需和諧。朱丹溪引用「虛盛」二字主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實為偏頗。)

陰陽交融,是聖人的養生之道。(「並交」指陰陽平衡不偏失,唯有至人能做到。)陰陽交融時,陽氣先至,陰氣後至。因此聖人診斷之道,在於掌握陰陽的先後次序。(陰陽的特性中,陽主動、陰主靜,陽剛強、陰柔順,陽主導、陰跟隨,陽施予、陰接受,陽上升、陰下降,陽在前、陰在後,陽在上、陰在下,陽在左、陰在右。數脈屬陽,遲脈屬陰;表證屬陽,裡證屬陰;氣至為陽,氣去為陰;進展為陽,衰退為陰;生發為陽,收斂為陰。陽行迅速,陰行緩慢,因此陰陽交融時,必是陽先至而陰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