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二卷 (11)
十二卷 (11)
1. 十九、四失
(素問徵四失論)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明堂,王者南面以朝諸侯、布政令之所,非前篇明堂之謂。得失之意,言學力功用之何如也。夫音扶。)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願聞其事解也。(言依經受學,謂已十全,而用以診治,則時有過失,莫知所以,願聞其事之解說也。
白話文:
黃帝在明堂,雷公陪伴在旁。黃帝說:「先生學問淵博,見識廣泛。請談談所得所失,為何有所得,又為何有所失。」(明堂是皇帝向南方朝見諸侯、頒佈政令的地方,這裡不是前面提到的明堂。所得所失,指學術的功效如何。)雷公回答說:「按照經典學習,大家都說已經學得十全十美了,但是實際應用於診治時,卻時常有所失誤,希望聽聞您的見解來解惑。」(按照經典學習,自認為已經學得非常好了,但在實際診治中卻時常出現差錯,不知原因何在,希望聽到您的指導來解開疑惑。)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邪?(智未及,謂計慮之未周也。言以雜合,謂己無定見,故雜合眾說而不能獨斷也。然則皆言十全者,正以其未全耳。邪,耶同。)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循,依順也。此言經絡之略,誰不能知?即循經受業之謂耳。
白話文:
皇帝說:你年紀輕,智謀是否還不足?還是會說出含糊不清的話?(智謀不足:表示考慮不周全。含糊不清:表示沒有自己的見解,所以綜合各家說法,無法自己做出判斷。因此,凡是說「十全十美」的,恰恰是因為其不全面。邪、耶同義。)人體有十二條經脈,三百六十五條絡脈,這些都是人們所明確知道的,也是醫生們遵循運用的。(遵循:順著。這裡簡要地說了經絡,誰不知道呢?所謂遵循經絡來學習醫術。)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既已循經受業,而猶不能十全者何也?蓋道統之傳,載由經籍,圓通運用,妙出吾心。使必欲按圖索驥,則後先易轍,未有不失者矣。故精神不能專一者,以中無主而雜合也。志意不分條理者,以心不明而紛亂也。
白話文:
所以做不到十全十美的人,精神不能專注,志向不能條理分明,內外不能調和,所以常常猶豫不決。
(既然已經依照經典學習,為什麼還是不能十全十美呢?這是因為道統的傳承,記載在經書裡,圓融通達地運用,妙法從內心產生。如果一定要按圖索驥,那麼前人後人就容易走錯路,沒有人可以避免迷失。所以精神不能專一的人,是因為內心沒有主見而混雜。志向不能條理分明的人,是因為內心不明晰而混亂。)
外內相失者,以彼我之神不交,心手之用不應也。故時有疑惑,致乎危殆。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然則循經受業,徒讀父書奚益哉?此過失之解也。)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陰陽逆從之理,脈色證治,無不賴之。不知此者,惡足言診?此一失也。
白話文:
醫療上,外在症狀和內在病因不一致,是因為醫生和病人的思想不交流,治療的方法和對症狀的判斷不符合。所以常常有疑惑,導致治療危險。孟子說:「木匠和車輪匠,都能教給別人規矩,但不能讓別人變得靈巧。」既然如此,按照醫書學習,光讀前人的著作有什麼用呢?這是診斷上的錯誤之一。不懂得陰陽順逆的道理,這是治療上的另一個錯誤。(陰陽順逆的道理在脈象、面色、症狀和治療中都不可或缺。不懂得這個道理,怎麼能談得上診斷?這是另一個錯誤。)
)受師不卒,妄作離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受師不卒者,學業未精,苟且自是也。妄作離術者,不明正道,假借異端也。謬言為道、更名自功者,侈口妄譚,巧立名色以欺人也。及有不宜砭石而妄用者,是不明針灸之理,安得免於災咎?此二失也。
白話文:
不注意貧富貴賤的住宅環境,不察覺坐臥處的舒適與否,不瞭解自己體質的寒熱,不辨別飲食的適宜與否,不瞭解別人的性格和能力,不能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調整行動,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這是在養生治病中的三大失誤。(適,考察其方便之處。坐,居處。考察貧富貴賤的生活習慣,就能知道其情志的勞逸程度。考察居處的舒適與否,就能知道其奉養的豐儉程度。考察體質的寒熱,就能知道其強弱和對外邪的抵抗力。考察飲食的適宜與否,就能知道五味的滋補和損傷,以及用藥的寒熱。)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適,察其所便也。坐,處也。察貧富貴賤之常,則情志勞佚可知。察處之薄厚,則奉養豐儉可知。察形之寒溫,則強弱堅脆、受邪微甚可知。察飲食之宜否,則五味之損益、用藥之寒熱可知。
凡此者,使不能比別例類以求其詳,則未免自亂矣,明者固如是乎?此三失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凡診病之道,必先察其致病之因,而後參合以脈,則其陰陽虛實,顯然自明。
白話文:
凡是這些情況,如果不能將它們比照其他範例詳細探討,那麼難免會自行混淆,明智的人真的會這樣做嗎?這是第三個錯誤。)診病時不詢問病情的起因,不關心飲食失調、起居過度,或者受毒傷,不先談這些,就直接把脈,怎麼能判斷出是什麼病?隨意診斷,粗心大意,這是治病的第四個錯誤。(凡是診病的道理,必定先觀察致病的原因,然後再配合脈象加以診斷,這樣病人的陰陽虛實就會顯而易見。
使不問其始,是不求其本也。又若憂患飲食之失節,內因也。起居之過度,外因也。或傷於毒,不內外因也。不先察其因而卒持寸口,自謂脈神,無待於問,亦焉知真假逆從,脈證原有不合,倉卒一診,安能盡中病情?心無定見,故妄言作名。誤治傷生,損德孰甚,人己皆為所窮,蓋粗疏不精所致,此四失也。
白話文:
不詢問疾病的起因,就如同不探求疾病的根源。又如憂慮食物的失調,是內部的病因。作息過度,是外在的病因。還有可能是中毒,這既不是內在也不是外在的病因。如果事先不探查病因,直接把脈,自以為是脈象的大師,不需要問診,又怎麼能知道脈象的真假虛實呢?脈象與臨牀症狀本來就可能不一致,倉促地診脈一次,怎麼可能完全掌握病情?心中沒有確定的見解,所以胡亂下結論。誤診而導致病人受傷,損害醫德的事情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嗎?害人害己,都是因為粗心大意不精通醫術造成的,這就是四種失誤。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工之得失,則譭譽之遠聞也。)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人事治數之道,即前篇貴賤貧富守數據治之謂。從容,周詳也。葆,韜藏也。知周學富,即從容之葆也。
白話文:
因此,世人言論能傳播千里之外。(醫術的優劣,則會被遠近傳揚。)不懂得尺寸的理論,診斷時不瞭解人事的治療數量,博學詳備的人隱藏著自己的才能,穩坐著把脈,診斷不出五脈的症狀,百病的起因,才開始自責,將過錯歸咎於老師。(人事的治療數量,指前文所說的根據貴賤貧富來決定治療方式,博學詳備是指知識淵博學識豐富,隱藏著自己的才能是指有真才實學。
若理數未明而徒持寸口,則五臟之脈且不能中,又焉知百病之所起?是以動多過失,乃始知自怨其無術,而歸咎於師傳之未盡,豈其然哉?!語云: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精。今之人多有終身不知羞者,果何如其人也?葆音保。)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
白話文:
如果不懂得中醫的原理,而只是憑藉著寸口診脈,那麼連五臟的脈象都無法準確辨別,怎麼能知道百病產生的原因呢?所以,往往會有很多失誤,這才開始後悔自己學藝不精,而把責任歸咎於老師沒有教全,難道真是這樣嗎?!俗話說:學習到羞愧的時候,才發現技藝不精。現在的人大多一輩子都臉皮厚,不知羞恥,這些人是怎樣的人啊?(葆音保說。)因此,治療疾病不能遵循中醫原理,把中醫技術拋棄在市場上,胡亂治病,偶爾治好一兩個人,自己就沾沾自喜了。
(市,多人處也。不能循理,焉能濟人?人不相信,如棄術於市,言見棄於眾人也。然亦有妄施治療,偶或一愈,愚者不知為僥倖,而忻然信為心得,則未免以非為是,而後人踵其害矣。)嗚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窈窈冥冥,道深玄也。
白話文:
「熟」通作「孰」。形容於天地,比喻其高厚無窮盡;比配於四海,比喻其深廣難以測量,所以見解不可輕易表述。 熟當作孰。擬於天地,言高厚之無窮,配於四海,言深廣之難測,見不可以易言也。)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不知道之諭,不得其旨也。失其旨則未免因辭害意,反因明訓而為晦,此醫家之大戒也。晦,不明之謂。)
你未能領會我的教導,接收了光明的道理反而變得昏暗。(不明白教導的真諦,就會曲解其意,反而讓明晰的道理變得晦澀,這是醫家的重大戒律。「晦」指不明瞭。)
白話文:
你沒有理解我的教導,接受了正確的道理卻變得更加迷惑。不明白教導的真正意義,就會誤解它,使得清楚的道理變得難以理解,這是從醫者必須要避免的大忌。
2. 二十、闢療五疫
(素問遺篇刺法論)
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五疫,即五運疫癘之氣,詳見運氣類四十一,與此原出同篇,所當互考。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謂欲禁止其傳染也。)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干。(疫癘乃天之邪氣,若吾身正氣內固,則邪不可干,故不相染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五種疫癘到來,大家都會互相傳染,不論大人小孩,病狀都差不多。如果不採取救助的方法,怎麼可能不會互相傳染?岐伯說:不互相傳染的人,是因為正氣存在體內,邪氣無法入侵。避開疫癘的毒氣,從天生的氣口(鼻、口)進入身體,再從天生的氣口排出,邪氣就不會入侵。(疫癘是天上的邪氣,如果我們身體的正氣堅固內守,邪氣就無法入侵,所以不會互相傳染。)
天牝,鼻也,鼻受天之氣,故曰天牝,老子謂之玄牝,是亦此義。氣自空虛而來,亦欲其自空虛而去,故曰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也。蓋以氣通於鼻,鼻連於腦中,流布諸經,令人相染矣。氣出於腦,謂嚏或張鼻泄之,則邪從鼻出,毒氣可令散也。)氣出於腦,即先想心如日。
白話文:
鼻為「天牝」,因鼻吸入天之氣息,故稱「天牝」。老子稱其為「玄牝」,也是這個意思。氣息來自空無,也希望它從空無散去,所以說避開毒氣,讓天牝恢復從前的通暢。因為氣息通過鼻子,鼻子連接腦部,流通於各經脈,使人受到感染。氣息從腦部排出,就是打噴嚏或張開鼻子讓氣息排出,這樣邪氣從鼻子排出,毒氣便會散去。氣息從腦部排出,先要想像心中有太陽。
(日為太陽之氣,應人之心,想心如日,即所以存吾之氣,壯吾之神,使邪氣不能犯也。)欲將入於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心之所至,氣必至焉,故存想之,則神有所注而氣可王矣。左行於東,化作林木之狀,所以壯肝氣也。)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所以壯肺氣也。
白話文:
白晝是太陽之氣,它與人體的心臟相應。想要心意如陽光般明亮,這就是儲存自身精氣、強壯自身神氣的方法,讓邪氣無法侵犯。
當準備進入疫區時,先想像青氣從肝臟升起,向左於東方流動,幻化成茂密的林木。(心念所及,精氣必到。所以想像這些,神氣就會有所依附,精氣就能夠充沛。青氣向左於東方流動,幻化成林木,這是為了強化肝氣。)
接著想像白氣從肺臟升起,向右於西方流動,幻化成戈甲和盔甲。(這是為了強化肺氣。)
)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所以壯心氣也。)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而下,化作水;(所以壯腎氣也。)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所以壯脾氣也。)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後可入於疫室。(煌煌,輝耀貌。天行疫癘傳染最速,故當謹避之如此。
)
白話文:
接下來想像紅色氣息從心臟產生,往南向上運行,形成火焰一般的明亮光芒(可以壯旺心氣)。接著想像黑色氣息從腎臟產生,往北向下運行,形成水(可以壯旺腎氣)。再想像黃色氣息從脾臟產生,儲存在身體中央,形成土(可以壯旺脾氣)。
當五種氣色全都保護好身體後,再想像頭頂上有北斗七星照耀著,這樣就可以進入疫情嚴重的房間了。(北斗七星光明照耀的樣子。疫情傳染極快,所以要非常小心避免被傳染。)
又一法,於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舊注曰:用遠志去心,以水煎之,飲二盞,吐之,不疫。)
白話文:
另外一種方法,在春分這一天,在太陽還沒出來前漱口時吐掉。(古籍註解:使用遠志藥材,去除其內部,以開水煎煮,喝兩杯,吐掉,就不會得瘟疫。)
又一法,於雨水日後,三浴以藥泄汗。(謂以祛邪散毒之藥,煎湯三浴,以泄其汗也。)
白話文:
另一種方法是在雨水節氣後,用藥物煎湯來泡三次澡,幫助身體出汗。(使用能夠祛除邪氣和毒素的藥材煎湯泡澡,讓病人出汗。)
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以金箔同研之,可為細末。)同入閤中,外固了,地一尺築地實,不用爐,不須藥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終,(常令火不斷。)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藥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氣咽之,服十粒,無疫干也。(合子,即瓷罐之屬。
白話文:
還有一種方法,小金丹的配方如下:
- 硃砂:二兩
- 水磨雄黃:一兩
- 葉子雌黃:一兩
- 紫金:半兩 (與金箔一起研磨,可以磨得很細)
將所有材料放入瓷罐中,外層封死。在地上挖一尺深的坑,把瓷罐埋進去,不用爐竈,也不需要進行藥物加工。使用二十斤柴火焚燒,持續七天(始終保持火不熄滅)。七天後取出,冷卻七天再打開瓷罐。再次將藥物埋到地裡七天,取出後在順日(陰曆的雙數日)研磨三天。將白沙煉成蜜丸,每個丸子的大小如同梧桐子。每天面向東方吸收日華之氣一口,用冰水送服一丸,平心靜氣地吞下。連續服用十顆,即可預防瘟疫。 (注:合子指瓷罐之類的器皿。)
順日研之,謂左旋也。按:此遺篇之言,乃出後人增附,法非由古,未足深信,愚有避疫法在陰陽類首章,所當並察。)
白話文:
沿著太陽旋轉的方向進行研磨,稱為左旋。(按:這段遺文中的言論是後人增加的,這種方法並非古代流傳,不可輕信。我將避疫的方法放在陰陽類的開篇章節中,請同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