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二卷 (10)

回本書目錄

十二卷 (10)

1. 十八、五過四德

(素問疏五過論,全)

黃帝曰:嗚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雲,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際。(閔閔,玄遠無窮之謂。深淵有底,故可測。浮雲無定,故莫知其際。六微旨大論亦有此數句,蓋此言醫道,彼言天道也。見運氣類六。)聖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裁,度也。循經之循,因也。

白話文:

黃帝說:唉呀!深奧啊!像看深淵一樣廣闊無邊,像迎接飄雲一樣難以捉摸。看深淵尚且可以測量深度,迎接飄雲卻不知道它的盡頭在哪裡。(閔閔:深遠無窮之意。深淵有底部,所以可以測量。飄雲沒有固定形狀,所以難以知道它的盡頭。六微旨大論中也有類似的句子,那裡指的是醫學,這裡指的是天理。見運氣類六。)聖人的醫術,是所有民眾的榜樣。在判斷和決定治療方法時,必定有法則規律。遵循經絡和遵守數字,按照這些規律行醫,才能對所有民眾起到幫助作用。因此,醫療中有「五過」和「四德」,你知道它們嗎?(裁:衡量的意思。遵從經絡的「循」,是依循的意思。)

按循之循,察也。副,助也。醫辨賢愚,愚者誤多,故有五過。賢者道全,故有四德。王氏曰:德者,道之用,生之本,故不可不敬慎也。)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比類形名,公自言雖能比類形證名目,然亦皆虛引經義,而心則未明其深遠,故無以對也。)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

白話文:

按照步驟檢查,觀察病情。副手協助主治醫生。醫生辨別賢愚,愚蠢的醫生會犯很多錯誤,所以有五種過失。賢明的醫生學識全面,所以具備四種美德。王氏說:美德是道的中堅力量,是生命之本,所以不可不恭敬謹慎。雷公起身讓位,再拜道:我年紀太小,被愚昧所困,沒聽說過五過和四德,只會比對疾病類別和名稱,生搬硬套經文,心中沒有自己的見解。(雷公自謙,雖然可以對照疾病類別和名稱,但都是生搬硬套經義,而內心並沒有深入理解,所以無法回答。)帝說:凡是未診病的人,一定要問他是否曾經富貴後落魄,即使沒有邪氣入侵,病情也可能從內部產生,叫做「脫營」。

(嘗貴後賤者,其心屈辱,神氣不伸,雖不中邪而病生於內。營者,陰氣也。營行脈中,心之所主,心志不舒則血無以生,脈日以竭,故為脫營。中,去聲。)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嘗富後貧者,憂煎日切,奉養日廉,故其五臟之精,日加消敗,是為失精。

白話文:

  • 原來的貴人,現在變得卑賤,內心受辱屈,精氣無法舒展,即便沒有受到外邪,也會生出內病。營,指陰氣,在脈中運行,由心主宰,如果心志不舒展,血液就無法生成,脈絡日漸衰竭,因此形成脫營(營指脈絡中流動的陰血,脫營指陰虛血虛)。
  • 曾經富貴,後來貧窮,稱為失精,五臟精氣運行不暢,疾病接踵而至。(原來富裕,現在貧困,憂愁煎熬日益加重,生活待遇日漸清貧,因此五臟精氣日益衰敗,就是失精。)

精失則氣衰,氣衰則不運,故為留聚而病有所並矣。)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如前二病者,求之內證則臟腑無可憑,求之外證則形軀無所據,診者不明其故,則未有不疑而莫識其為何病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其病漸深,則體為瘦減;其氣日虛,則精無以生。

白話文:

精氣虧虛,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導致氣血瘀滯,引起各種疾病的併發。醫生診斷這種病,發現內在的臟腑沒有問題,外在的身體形狀也沒有異常。醫生會因此猶豫不決,不知道病的名字。(就像前面提到的第二種情況一樣,從內在的症狀來看,臟腑沒有問題;從外在的症狀來看,身體形狀沒有異常。醫生如果無法瞭解病情的真正原因,就難免會猜不透疾病的種類。)隨著病情的加重,身體會逐漸消瘦;氣血日益虛弱,精華也無法產生。

陰陽應象大論曰,氣歸精,精食氣故也。)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及其病深,則真氣消索,故曰無氣。無氣則陽虛,故灑然畏寒也。陽虛則神不足,故心怯而驚也。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精氣俱損,則表裡俱困,故外耗於衛,內奪於榮,此其所以為深也。

白話文: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氣的來源是精,精也需要氣的滋養。疾病嚴重時,氣血不足,就會突然感到驚恐。(當疾病嚴重時,真氣就會消失,所以說「無氣」。沒有氣則陽氣不足,所以會突然感到寒冷。陽氣虛弱則精神不足,所以會心神不寧而驚恐。疾病嚴重的原因,是因為衛氣在外消耗,榮氣在內被奪(精氣同時受損,表裡都會虛弱,所以在外消耗衛氣,在內奪取榮氣,這就是疾病加重的原因。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雖曰良工,而不能察此,則不得其情,焉知其本,此過誤之一也。)

白話文:

即使是高明的醫生,如果沒有了解病情,這也是治療中的失誤。(雖然被稱為高明的醫生,但如果不能察覺這一點,就無法得知病人的真實情況,又怎麼能知道病人的根源,這是失誤中的一種。)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飲食有膏粱藜藿之殊,居處有寒溫燥濕之異,因常知變,必詳問而察之。)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樂則喜,喜則氣緩,苦則悲,悲則氣消,故苦樂失常皆傷精氣,甚至竭絕,則形體毀沮。沮,壞也。樂音洛。

白話文:

凡是想要診斷疾病的人,一定要詢問他的飲食習慣和居住環境。(飲食有豐盛和貧困之分,居住環境有寒熱燥濕之別,經常知道變化,一定要詳細詢問並觀察。)突然歡樂或突然痛苦,一開始歡樂後來痛苦,都損傷精氣,精氣耗盡枯竭,身體就會衰敗毀壞。(歡樂就會喜悅,喜悅則氣息舒緩;痛苦就會悲傷,悲傷則氣息消減,所以歡樂或痛苦失去常態都會損傷精氣,甚至耗盡枯竭,導致身體衰敗毀壞。沮:壞的意思。洛:樂的音近字。)

沮,將魚切。)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怒傷肝,肝藏血,故傷陰。喜傷心,心藏神,故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氣,逆氣也。凡喜怒過度而傷其精氣者,皆能令人氣厥逆而上行。氣逆於脈,故滿脈。精脫於中,故去形。陰陽應象大論有此四句,見陰陽類一。)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此治之二過也。

白話文:

(切傷)肌肉僵硬,將魚切開後調理。突然生氣會傷陰氣,突然高興會傷陽氣。(生氣傷肝,肝臟儲存血液,所以傷陰。高興傷心,心臟儲存神明,所以傷陽。)氣逆上行,脈象會消失。(氣逆,逆氣。凡是過於喜怒而傷及精氣的人,都會導致人氣逆上行。氣逆於脈中,所以脈象會滿脹。精氣從身體內脫離,所以會失去知覺。)愚蠢的醫生治療時,不知道加減補瀉,也不瞭解病情,精華一天天流逝,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這是治療的兩個過失。

(不明虛實,故不知補瀉。不察所因,故不知病情。以致陰陽敗竭,故精華日脫。陽脫者邪並於陰,陰脫者邪並於陽,故曰邪氣乃並。此愚醫之所誤,過之二也。)

白話文:

精通把脈的人,必定要比照不同的特徵,仔細地去分辨,才能從容地掌握病人的真實情況。如果只求技巧而不知道原理,那樣的診斷就不值得稱道,也是治療上最大的缺失。(比類:比照其他類似的特徵。奇恆:異常的徵兆。從容:古醫書的名稱,指安詳而靜態地觀察。凡是善於診斷的人,必定會將類似的特徵進行比對,所以能夠根據陰脈察知陽脈,根據表症察知裡症,根據正常的脈象察知異常的脈象,因此察知這種異常的脈象,都是從從容安詳的觀察方法中得來的。易經上說:引伸發揮,觸類旁通,天下所有的事都能成功了。)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比類,比別例類也。奇恆,異常也。從容,古經篇名,蓋法在安詳靜察也。凡善診者,必比類相求,故能因陰察陽,因表察里,因正察邪,因此察彼,是以奇恆異常之脈證,皆自從容之法而知之矣。易曰: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其即比類之謂歟。工不知此,何診之有,此過誤之三也。又示從容論曰: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詳疾病類九。)

白話文:

恐怕是因為它們之間有類似之處。醫生不瞭解這一點,怎麼能診斷出疾病,這是第三個錯誤。又像《從容論》中所說的:脾虛的時候浮腫的症狀像肺病,腎氣不足導致的浮腫像脾病,肝氣太盛、脈搏沉細而散亂的症狀像腎病,這些都是醫生容易搞錯的,但是從容不迫地思考就能明白。詳見《疾病類分》第九卷。)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三常,即常貴賤,常貧富,常苦樂之義。封君敗傷者,追悔已往。及欲侯王者,妄想將來。皆致病之因。)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抑鬱不伸,故精神內傷。迷而不達,不亡不已也。)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

白話文:

診病有三種常見的原則,必須詢問病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以及他過去是否有重大創傷或渴望成為高官顯貴。

社會地位高貴的人,如果突然失去權勢,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精神上也會受到創傷,身體肯定會衰敗甚至死亡。因為鬱悶不舒,所以精神內傷。如果一直迷惑不解,不死亡就無法停止。

原本富有的人突然變得貧窮,即使沒有受傷,皮膚也會乾燥焦灼,筋骨僵硬彎曲,萎縮癱瘓,變成殘廢。

(憂愁思慮,則心肺俱傷,氣血俱損,故為是病。躄音璧,足不能行也。)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戒不嚴,則無以禁其欲。言不切,則無以動其神。又其詞色外為柔弱,而委隨從順,任其好惡,則未有不亂而至失其常者。

如是則病不能移,其於醫也何有?此過誤之四也。)

白話文:

(憂愁焦慮會使心臟和肺臟受傷,氣血耗損,因此會導致這種疾病。躄,讀作「璧」,表示腳無法行走。)

醫生如果不能嚴謹,不能喚醒病人的精神,對外表現出軟弱無力,導致身體失去正常,疾病無法治癒,這便是治療中的四種過錯。(戒律不嚴謹,就無法約束病人的慾望;言語不切中要害,就無法喚醒病人的精神;而且醫生在言語和表情上表現出軟弱無力,遷就病人的好惡,這樣就一定會導致病人失去控制,失去正常的言行。)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必知終始,謂原其始,要其終也。有知餘緒,謂察其本,知其末也。切其脈必問其名,欲得其素履之詳也。男女有陰陽之殊,脈色有逆順之別,故必辨男女而察其所合也。)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

白話文:

看病的人一定要知道病情的起因和結果,還要了解病情的發展過程。把脈時要問清楚病人的姓名,並結合病人的性別來分析。

如果只看局部症狀,不瞭解病情的根源和發展,也不關心病人的情緒和生活習慣,那麼再高明的醫生也無能為力。

(離者失其親愛,絕者斷其所懷,菀謂思慮抑鬱,結謂深情難解,憂則氣沉,恐則氣怯,喜則氣緩,恚則氣逆,凡此皆傷其內,故令五臟空虛,血氣離守。醫不知此,何術之有。菀,郁同。)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大傷,謂甚勞甚苦也。故其筋如斬,脈如絕,以耗傷之過也。

白話文:

一個人離開了親人,就會失落絕望;斷絕了感情寄託,會鬱結難解。鬱悶是指思想壓抑,難以舒展;結是指感情深藏,難以化解。憂慮會使氣息下沉,恐懼會使氣息怯弱,喜悅會使氣息緩和,憤怒會使氣息逆亂。這些都會損傷內臟,導致五臟虛弱,血氣流失。醫生如果不理解這些,又怎麼能治療呢?鬱結和鬱悶同義。

曾經有位富人,勞累過度,筋骨斷裂,脈絡堵塞。他身體康復後,卻經常流汗不止。(勞累過度,是指非常辛苦和勞累。所以他的筋骨就像被砍斷一樣,脈絡就像被堵住一樣,這是因為勞傷過度所導致的。)

雖身體猶能復舊而行,然令澤不息矣。澤,精液也。息,生長也。)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故,舊也。言舊之所傷,有所敗結,血氣留薄不散,則鬱而成熱,歸於陽分,故膿血蓄積,令人寒炅交作也。炅,居永切,熱也。)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肢轉筋,死日有期。

白話文:

即使身體還能恢復正常行走,但會導致陰精喪失而無法生育。(陰精是生育的基礎。)

舊傷導致氣血瘀結,血氣稀少,上浮於陽分,形成膿血堆積,導致寒熱交錯。(炅:熱)

粗淺的醫生治療時,常常急於針刺陰陽穴位,導致身體虛弱,四肢抽搐,不久就會死亡。

(粗工不知寒熱為膿積所生,膿積以勞傷所致,乃治以常法,急刺陰陽,奪而又奪,以致血氣復傷,故身體解散,四肢轉筋,則死日有期,謂非粗工之誤之者耶?!亟音棘。)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但知死日,而不知致死者,由於施治之不當,此過誤之五也。

白話文:

粗工的人不知道(身體)發熱、發冷是膿腫造成的,而膿腫又是因為勞累所致,(醫生)就用通常的方法治療,急著刺破(膿腫聚集的)陰陽兩側,一次又一次地抽取,導致氣血再次受傷,所以身體虛弱,四肢抽筋,因此死亡是必然的,難道這不是粗工的錯誤治療嗎?(亟:發音同「棘」)醫生不能清楚瞭解(病情),不詢問發病原因,只說會死期已定,這也是粗工的行為,這是治療的第五個錯誤。(只知道會死,卻不知道是因治療不當而導致的,這是第五個失誤。)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不通者,不通於理也。物理不通,焉知人事。以上五條,所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所以聖人治病,必定了解天地陰陽變化,四季氣候運行;(陰陽氣候變化,人體應對而有所消長,這是關於天道不可不知的知識。)五臟六腑,雌雄表裡,針灸砭石、毒藥有所主治;(臟腑有雌雄,經絡有表裡,針灸、砭石、藥物各有所宜,這是關於臟腑不可不知的知識。)從容瞭解人世事務,以明瞭經道的常理,貴賤貧富,各有不同品性,詢問年齡、長幼,以及膽怯的道理;(經道,就是常道。) 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陰陽氣候之變,人身應之,以為消長,此天道之不可不知也。)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臟腑有雌雄,經絡有表裡,刺灸石藥各有所宜,此臟象之不可不知也。)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經道,常道也。

不從容於人事,則不知常道,不能知常,焉能知變?人事有不齊,品類有同異,知之則隨方就圓,因變而施,此人事之不可不知也。)審於部分,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八正,八節之正氣也。副,稱也。能察形色於分部,則病之本始可知;能察邪正於九侯,則脈之順逆可據,明斯二者,診必稱矣。此色脈之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如果不能從容應對人事,就不懂事物的規律;不懂規律,又怎麼能預知變化?人事之間有不同,事物之間也有相似和不同。懂得這些,才能隨機應變,根據變化採取適當的措施。這就是不能不知人事的原因。

審查身體的不同部位,就能知道疾病的本源和發展情況;掌握八正九候,診病就一定能準確。(八正,指人體八個部位的正氣;九候,指脈象的九種變化。副,指相符。觀察身體各部位的形色,就能知道疾病的本源;觀察九種脈象的變化,就能判斷氣血的順逆。明白了這兩點,診病就能準確了。這就是不能不知形色和脈象的原因。)

按:本篇詳言五過,未明四德,而此四節一言天道,一言臟象,一言人事,一言脈色,即四德也。明此四者,醫道全矣,誠缺一不可也。)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裡。(氣內者,氣之在內者也,即元氣也。凡治病者,當先求元氣之強弱,元氣既明,大意見矣。

白話文:

注意:本文詳細地討論了五個過錯,但沒有說明四個德行。而這四節中,一節講述天道,一節講述臟腑生理,一節講述人事,一節講述脈象,就是四個德行。明白了這四個方面,醫術就完整了,真是一個都不能少。治療疾病的方法,元氣是最重要的,追尋其原理,如果追尋不到,過錯就在於表裡。

求元氣之病而無所得,然後察其過之在表在裡以治之,斯無誤也。此下五節,亦皆四德內事。愚按:氣有外氣,天地之六氣也。有內氣,人身之元氣也。氣失其和則為邪氣,氣得其和則為正氣,亦曰真氣。但真氣所在,其義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於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於水穀,以養榮衛者也;下者氣化於精,藏於命門,以為三焦之根本者也。

白話文:

尋找元氣不足的原因,如果找不到,那就在外感和內傷兩方面檢視治療,這樣就不會出錯。從這個段落往下到五段,都是討論四德內部的事。

愚人認為:氣有「外氣」,也就是天地間的六氣;有「內氣」,也就是人體的元氣。氣失去平衡就會變成邪氣,氣得到平衡就會變成正氣,也叫真氣。但真氣的位置有三種:上、中、下。上部的是從天那裡接受的,用來維持呼吸;中部的是從飲食中產生的,用來滋養氣血;下部的則是氣化於精,儲藏在命門,作為三焦根本的。

故上有氣海,曰膻中也,其治在肺;中有水穀氣血之海,曰中氣也,其治在脾胃;下有氣海,曰丹田也,其治在腎。人之所賴,惟此氣耳,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故帝曰氣內為寶,此誠最重之辭,醫家最切之旨也。即如本篇始末所言,及終始等篇,皆惓惓以精氣重虛為念,先聖惜人元氣至意,於此可見。

白話文:

因此,上面有「氣海」,稱為「膻中」,由肺統治;中間有「水穀氣血之海」,稱為「中氣」,由脾胃統治;下面有「氣海」,稱為「丹田」,由腎統治。人所依賴的,只有這股「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所以古人說「氣內為寶」,這真是最重要的一句話,也是醫家的最根本原則。就像本篇開始和結束所說,以及「終始」等篇,都非常重視精氣的虛實。古聖人惜惜人的元氣,從這裡可見一斑。

奈何今之醫家,但知見病治病,初不識人根本。凡天下之理,亦焉有根本受傷而能無敗者,伐絕生機,其誰之咎?所以余之治人,既察其邪,必觀其正,因而百不失一,存活無算。故於諸章之注,亦必以元氣為首務,實本諸此篇,非億見也。凡心存仁愛者,其毋忽於是焉。又真氣義,見疾病類四。

白話文:

可惜現在的醫生,只知道看到病才會治病,卻不懂得探索人的根本。天下所有道理,哪有根本受損卻能不敗壞的?斬斷了生機,這是誰的錯?所以我治療人,不僅要辨別邪氣,還要觀察正氣,因此百治不失一,救活了無數人。所以我在章節註解中,也一定會把元氣放在首位,這確實是根據這一篇章,並不是我個人的偏見。凡是有仁愛之心的人,千萬不要忽略這一點。另外關於真氣的意義,請參閱「疾病類四」。

)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此承上文而言表裡陰陽,經絡臟腑,皆有其數,不可失也。俞理,周身俞穴之理也。殆,危也。)不知俞理,五臟菀熱,癰發六腑。(菀,積也。不知俞穴之理,妄施刺灸,則五臟菀積,其熱癰乃發於六腑矣。是亦上文故傷敗結、留薄歸陽之義。

白話文:

要遵循數理原則進行治療,不能違背經絡穴位的道理。能掌握這種技術,終生都不會遇到危險。(這段承接上文所說的表裡陰陽、經絡臟腑,都有其固定的數字,不能違背。俞理,是指全身俞穴的道理。殆,指危險。)如果不懂俞穴的道理,五臟會積熱生瘡,癰腫會發作在六腑。(菀,指積聚。不懂俞穴的道理,胡亂針灸,就會導致五臟積熱,其熱癰就會發作在六腑上。這也符合上文所說的「故傷敗結,留薄歸陽」的道理。)

)診病不審,是為失常,謹守此治,與經相明。(若不詳加審察,必失經常中正之道,故欲謹守治法者,在求經旨以相明也。經,即下文上經下經之謂。)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恆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上經下經,古經名也。病能論曰:上經者,言氣之通天。

白話文:

診斷疾病如果不仔細審查,就會偏離常理。要嚴格遵守這個治療方法,與經典相符合。(如果不詳細審察,必定會偏離正常的治療原則,所以想要嚴格遵守治療方法的人,必須尋求經典的旨意與之相符。經典,即指下文中所說的《上經》和《下經》。)《上經》和《下經》探討陰陽的變化,奇經八脈和五臟,並用明堂來判定(辨證),審查其始終,就可以靈活性地治療疾病。

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揆度,切度之也。奇恆,言奇病也。五中,五內也。明堂,面鼻部位也。終始,靈樞篇名也。凡診病者,能明上經下經之理以揆度陰陽,能察奇恆五中之色而決於明堂,能審脈候針刺之法於終始等篇之義;夫如是則心通一貫,應用不窮,目牛無全,萬舉萬當,斯則高明無敵於天下,故可橫行矣。)

白話文:

「下經」記載了疾病的變化。揆度,就是仔細推測的意思。奇恆,指奇病。五中,指五臟六腑。明堂,指面部和鼻部的區域。終始,是《靈樞》中一篇的篇名。

凡是診斷疾病的人,如果能理解《上經》和《下經》的道理,用來推測陰陽的變化;能觀察奇經八脈和五臟六腑的氣色變化,並從面部表情中判斷疾病;能根據脈象來判斷針灸的方法,並運用於《終始》等篇的理論中。這樣一來,思想貫通,應用無窮,臨證時不會有差錯,每一次治療都能手到病除。這種高明的醫術天下無敵,所以可以暢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