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五卷 (6)
五卷 (6)
1. 五、三部九候
)中部地,手陽明也;(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動脈,合谷之次,大腸經脈氣所行也。)中部人,手少陰也。(掌後銳骨下動脈,神門之次,心經脈氣所行也。)下部天,足厥陰也;(氣衝下三寸動脈,五里之分,肝經脈氣所行也,臥而取之。女子取太衝,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陷中。
)下部地,足少陰也;(內踝後跟骨旁動脈,太谿之分,腎經脈氣所行也。)下部人,足太陰也。(魚腹上越筋間動脈,直五里下箕門之分,沉取乃得之,脾經脈氣所行也。若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上之衝陽。)故下部之天以候肝,(足厥陰脈也,故以候肝。)地以候腎,(足少陰脈也,故以候腎。
)人以候脾胃之氣。(足太陰脈也,脾胃以膜相連,故可以候脾胃之氣。)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手太陰脈也,故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手陽明大腸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胃脘通於胸中,故以候胸中。)人以候心。
(手少陰脈也,故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兩額動脈,故以候頭角。)地以候口齒之氣,(兩頰動脈,故以候口齒。)人以候耳目之氣。(耳前動脈,故以候耳目。)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上部中部下部各有天地人,是為三部九候。)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九野義見前。九藏,即上文九候之謂。神藏五,以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也。形藏四,即頭角、耳目、口齒、胸中。共為九藏。
此言人之九藏,正應地之九野,乃合於天地之至數。)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色者神之幟,臟者神之舍,其色夭者其神去,其神去者其臟敗,故必死矣。夭者,枯暗不澤而色異常也。)帝曰:以侯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候,謂診候其病情。度,謂度量其虛實。形之肥瘦者,針有淺深之異,如逆順肥瘦篇之謂者是也。病之虛實者,治有補瀉之殊,如終始篇、九針、針解等篇者是也。此雖以針法為言,而用藥者亦可以類推矣。愚按:上古針治之法,必察三部九候之脈證,以調九藏之盛衰;今之人,但知按穴以求病,而於諸經虛實之理,茫然不知,曰神曰聖之罕聞者,其在失其本耳。瀉,去聲。
)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凡有瘀血在脈而為壅塞者,必先刺去壅滯,而後可調虛實也。)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凡病甚者,奏功非易,故不必問其效之遲速,但當以血氣平和為期則耳。此與後二十五章同篇,所當互究。)
白話文:
五、三部九候
中部地,對應手陽明經(位於大拇指與食指間骨縫的動脈處,即合谷穴附近,是大腸經氣運行之處)。
中部人,對應手少陰經(掌後銳骨下方的動脈處,即神門穴附近,是心經經氣運行之處)。
下部天,對應足厥陰經(氣衝穴下三寸的動脈處,即五里穴附近,是肝經經氣運行之處,需躺臥診察。女性則取太衝穴,位於足大趾本節後二寸凹陷中)。
下部地,對應足少陰經(內踝後方跟骨旁的動脈處,即太溪穴附近,是腎經經氣運行之處)。
下部人,對應足太陰經(大腿內側魚腹上方筋間的動脈處,靠近五里穴下方的箕門穴,需深按才能觸及,是脾經經氣運行之處。若要診察胃氣,應取足背上的衝陽穴)。
因此,下部天用於診察肝(足厥陰經對應肝);
下部地用於診察腎(足少陰經對應腎);
下部人用於診察脾胃之氣(足太陰經對應脾胃,因脾胃以膜相連,故可診察脾胃之氣)。
黃帝問:「中部的診法如何?」岐伯答:「中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中部天用於診察肺(手太陰經對應肺);中部地用於診察胸中之氣(手陽明大腸經對應胸中,因大腸小腸皆屬胃,胃脘與胸中相通);中部人用於診察心(手少陰經對應心)。」
黃帝問:「上部的診法如何?」岐伯答:「上部同樣分天、地、人。上部天用於診察頭角之氣(兩額動脈處);上部地用於診察口齒之氣(兩頰動脈處);上部人用於診察耳目之氣(耳前動脈處)。」
三部九候即上、中、下三部,每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合為九候。九候對應九野(地域劃分),九野對應九藏(臟腑)。其中,神藏五為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形藏四為頭角、耳目、口齒、胸中,共成九藏。
若五臟衰敗,面色必然晦暗無光,預示死亡(面色是神的表象,臟腑是神的居所,面色異常則神氣消散,神氣消散則臟腑衰敗)。
黃帝問:「如何具體診察?」岐伯答:「須先觀察患者體形肥瘦,判斷氣血虛實——實症用瀉法,虛症用補法(診察病情需衡量虛實,體形肥瘦影響針刺深淺,病證虛實決定治法補瀉)。若有瘀血阻塞經脈,必先刺血疏通,再調氣血(無論病情輕重,以氣血平和為治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