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五卷 (4)
五卷 (4)
1. 四、五臟之氣脈有常數
所主之病,有因氣逆痰壅而為間阻者,有因血氣虛脫而為斷續者,有因生平稟賦多滯而脈道不流利者,此自結促之謂也。至於代脈之辨,則有不同。如宣明五氣篇曰脾脈代,邪氣臟腑病形篇曰黃者其脈代,皆言臟氣之常候,非謂代為止也。又平人氣象論曰,長夏胃微耎弱曰平,但代無胃曰死者,乃言胃氣去而真臟見者死,亦非謂代為止也。由此觀之,則代本不一,各有深義。
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乃至數之代,即本篇之所云者是也。若脈本平勻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即平人氣象論所云者也。又若脾主四季而隨時更代者,乃氣候之代,即宣明五氣等篇所云者是也。凡脈無定候,更變不常,則均謂之代。但當各因其變而察其情,庶得其妙。
設不明此,非惟失經旨之大義,即於脈象之吉凶,皆茫然莫知所辨矣,又烏足以言診哉?二篇詳義,見後十一及疾病類二十五。又按:本篇但言動止之數,以診五臟無氣之候,未嘗鑿言死期,而王氏脈經乃添出死期歲數,曰: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卻後三歲麥熟而死。
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臟無氣,卻後二歲桑椹赤而死。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臟無氣,卻後五日而死。自後諸家言脈者皆宗此說,恐未有一臟無氣而尚活四歲、二臟無氣而尚活三歲之理,診者辨之。)
白話文:
四、五臟之氣脈的規律
臟腑疾病的成因,有因氣逆痰阻導致脈象間歇不通的,有因氣血虛弱導致脈象時有時無的,也有因先天禀賦不足,脈道流通不暢的。這些都是脈象不規律的原因。至於脈象的代脈(脈搏間歇)辨別,則情況複雜,各有不同。例如《宣明五氣篇》說脾脈代,意指脾臟的脈象間歇;《邪氣臟腑病形篇》說黃色脈象則為代脈,這些都是描述臟腑氣機的正常表現,並非單純指脈搏停止。又《平人氣象論》中提到,長夏時節胃氣稍弱為常態,但脈象完全沒有胃氣表現則預示死亡,意思是胃氣消失,真臟衰竭則會死亡,這也不是指脈搏停止。由此可見,代脈並非單一現象,其含義深奧。
例如,每五十次心跳才出現一次間歇的,到不同程度的間歇,都屬於本篇所說的代脈。如果脈象本來平穩,卻忽然強忽然弱,這是身體狀態的變化引起的間歇,就像《平人氣象論》中所說的。又比如脾臟氣機在四季變化中,脈象也隨之改變,這是氣候變化的影響,如《宣明五氣篇》等書所述。總之,脈象沒有固定的規律,變化多端,都可稱為代脈。但必須根據脈象的變化,仔細觀察其情狀,才能領悟其中的奧妙。
如果不懂得這些,不僅會失去經書中重要的意義,而且在判斷脈象吉凶時,也會茫然不知所措,更談不上診斷了。兩篇詳細的論述,詳見後文第十一章和疾病類二十五章。此外,本篇僅論述脈象動止的數量,用以診斷五臟氣虛的狀況,並未明確提及死期,但王氏脈經卻增添了死期的推算,例如:脈搏四十次跳動才停一次,代表一臟氣虛,將在四年後春天草木萌發之時死亡;脈搏三十次跳動才停一次,代表兩臟氣虛,將在三年後麥子成熟之時死亡;脈搏二十次跳動才停一次,代表三臟氣虛,將在兩年後桑葚成熟之時死亡;脈搏十次跳動才停一次,代表四臟氣虛,將在當年內死亡;脈搏五次跳動才停一次,代表五臟氣虛,將在五天內死亡。後世許多論述脈象的著作都沿用這種說法,但一臟氣虛尚能活四年,兩臟氣虛尚能活三年,這恐怕是不合理的,診斷者應當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