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五卷 (1)
五卷 (1)
1. 五卷
2. 脈色類
3. 一、診法常以平旦
(素問脈要精微論)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診,視也,察也,候脈也。凡切脈望色,審問病因,皆可言診,而此節以診脈為言。)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平旦者,陰陽之交也。陽主晝,陰主夜,陽主表,陰主裡。
凡人身營衛之氣,一晝一夜五十周於身,晝則行於陽分,夜則行於陰分,迨至平旦,復皆會於寸口。故難經曰:寸口者脈之大會,五臟六腑之所終始也。營衛生會篇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口問篇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故診法當於平旦初寤之時,陰氣正平而未動,陽氣將盛而未散,飲食未進而穀氣未行,故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至擾亂,脈體未及變更,乃可以診有過之脈。有過,言脈不得中而有過失也。夫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
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和;又如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人脈急,性緩人脈緩,此皆其常也。反者為逆。凡此之類,是皆有過之謂。)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切者,以指按索之謂。切脈之動靜,診陰陽也。
視目之精明,診神氣也。察五色之變見,診生克邪正也。觀臟腑虛實以診其內,別形容盛衰以診其外。故凡診病者,必合脈色內外,參伍以求,則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之情無所遁,而先後緩急、真假逆從之治必無差,故可以決死生之分,而況於疾病乎?此最是醫家妙用,不可視為泛常。夫參伍之義,以三相較謂之參,以伍相類謂之伍。
蓋彼此反觀,異同互證,而必欲搜其隱微之謂。如易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即此謂也。)
白話文:
一、診法常以平旦
黃帝問道:「診脈的方法該如何進行?」岐伯回答:「診脈最好選在清晨時分,因為此時人體的陰氣尚未因活動而擾動,陽氣也未因日間活動而耗散,尚未進食使經脈氣血未受食物影響,絡脈運行平穩,氣血未因日常活動而紊亂,此時才能準確診察出異常的脈象。」
(清晨是陰陽交替之時。陽氣主導白晝,陰氣主導夜晚;陽氣主外,陰氣主內。人體的營衛之氣,一晝夜間會在全身循環五十周次,白天行於陽分,夜晚行於陰分,到了清晨,這些氣血會匯聚於寸口脈。因此《難經》提到:寸口是脈象匯聚之處,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行皆由此起始與終結。《營衛生會篇》也說:清晨時陰氣消退而陽氣開始運行,正午陽氣最盛,傍晚陽氣漸衰,入夜後陽氣消退而陰氣主導。《口問篇》則說:陽氣耗盡、陰氣旺盛時,人會入睡;陰氣消退、陽氣旺盛時,人便清醒。
因此,診脈應在清晨剛醒時進行,此時陰氣平穩未動,陽氣將盛而未散,尚未進食故穀氣未影響經脈,經脈氣血未達旺盛,絡脈運行均勻,氣血未受乾擾,脈象尚未因活動而變化,此時才能診斷出異常脈象。所謂「異常」,是指脈象偏離正常狀態。脈象是氣血變化的先兆:氣血旺盛則脈象強勁,氣血衰弱則脈象虛弱;氣血偏熱則脈搏急促,氣血偏寒則脈搏緩慢;氣血微弱則脈象無力,氣血平和則脈象調勻。此外,高個子的人脈位較長,矮個子的人脈位較短;性情急躁者脈象急促,性情溫和者脈象緩和,這些都屬正常。若與此相反,便是異常脈象。)
診脈時需觀察脈象的動靜變化,同時審視眼睛的神采,察看面部五色,判斷五臟的虛實、六腑的強弱,以及形體的盛衰。綜合這些因素相互參照,才能辨別生死關鍵。
(「切」是指用手指按壓探尋。切脈的動靜,是診察陰陽變化;觀察眼睛的神采,是診斷精神氣血;審視五色的變化,是判斷臟腑生剋與邪正關係;分析臟腑虛實以診察內在狀態,辨別形體盛衰以診察外在表現。因此,診病時必須結合脈象、氣色、內外徵兆,多方參照比對,如此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的真相無所隱藏,治療的先後緩急、真假順逆也能準確無誤,自然能判定生死界限,更何況是一般疾病?這是醫家最精妙的功夫,不可視為平常。所謂「參伍」,是指反覆比較驗證,從差異中歸納隱微的關鍵。如《易經》所言:「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透徹變化之理,便能理解天地運行的規律;窮究數理奧妙,便能掌握萬物現象的本質。若非通曉天下至理,又怎能達到此境界?診脈之道亦是如此。)
4. 二、部位
(素問脈要精微論)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內者,關前曰寸,關後曰尺,故曰尺內。季脅,小肋也,在脅下兩旁,為腎所近。故自季脅之下,皆尺內主之。愚按:尺者,對寸而言。人身動脈雖多,惟此氣口三部,獨長一寸九分,故總曰寸口;分言之,則外為寸部,內為尺部。外為陽,故寸內得九分,陽之數也;內為陰,故尺內得一寸,陰之數也。
二難曰: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然則關之前曰寸,關之後曰尺,而所謂關者,乃間於尺寸之間,而為陰陽之界限,正當掌後高骨處是也。滑伯仁曰:手太陰之脈,由中焦出行,一路直至兩手大指之端,其魚際後一寸九分,通謂之寸口,於一寸九分之中,曰寸曰尺而關在其中矣。其所以云尺寸者,以內外本末對待為言,而分其名也。
如蔡氏云:自肘中至魚際,得同身寸之一尺一寸,自肘前一尺為陰之位,魚際後一寸為陽之位。太陰動脈,前不及魚際橫紋一分,後不及肘中橫紋九寸。故古人於寸內取九分為寸,尺內取一寸為尺,以契陽九陰十之數。其說似通,但考之骨度篇,則自肘至腕長一尺二寸五分,而與此數不合,蓋亦言其意耳。
)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尺外,尺脈前半部也。尺裡,尺脈後半部也。前以候陽,後以候陰。人身以背為陽,腎附於背,故外以候腎。腹為陰,故里以候腹。所謂腹者,凡大小腸膀胱命門皆在其中矣。諸部皆言左右,而此獨不分者,以兩尺皆主乎腎也。臟腑左右,義詳附翼三卷脈候部位論及三焦包絡命門辨中。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中附上,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者,即關脈也。左外,言左關之前半部,內言左關之後半部,余彼此。肝為陰中之陽臟,而亦附近於背,故外以候肝,內以候膈。舉膈而言,則中焦之膈膜膽腑皆在其中矣。)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右關之前所以候胃,右關之後所以候脾。
脾胃皆中州之官,而以表裡言之,則胃為陽,脾為陰,故外以候胃,內以候脾。愚按:寸口者,手太陰也。太陰行氣於三陰,故曰三陰在手而主五臟。所以本篇止言五臟而不及六腑,即始終、禁服等篇,亦皆以寸口候三陰,人迎候三陽也。然胃亦腑也,而此獨言之何也?觀玉機真藏論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胃氣當察於此。
又如五臟別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然則此篇雖止言胃,而六腑之氣,亦無不見乎此矣。)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上附上,言上而又上,則寸脈也。五臟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後以候胸中。
白話文:
二、部位
(根據《素問·脈要精微論》)
尺脈內側的兩旁對應季脅部位。(「尺內」指的是關脈之前稱為「寸」,關脈之後稱為「尺」,所以稱為「尺內」。季脅是小肋骨,位於脅下兩側,靠近腎臟。因此,從季脅以下,都由尺脈主導。按:尺是相對於寸而言。人身的動脈雖多,但只有氣口這三部分特別長一寸九分,所以總稱為「寸口」;細分的話,外側是寸部,內側是尺部。外為陽,所以寸內取九分,是陽數;內為陰,所以尺內取一寸,是陰數。
《難經·二難》說:從關脈到尺澤是尺內,屬陰所主;從關脈到魚際是寸口內,屬陽所主。因此,關之前稱為「寸」,關之後稱為「尺」,而所謂的「關」,就是介於寸與尺之間,作為陰陽的界限,正好在掌後高骨的位置。滑伯仁說:手太陰肺經的脈絡,從中焦出發,一路延伸到兩手大拇指的尖端,魚際後一寸九分,統稱為「寸口」,在這一寸九分之中,分為寸和尺,而關脈就在其中。之所以稱為「尺寸」,是以內外、本末相對而言,區分其名稱。
如蔡氏所說:從肘中到魚際,共計同身寸一尺一寸,肘前一尺屬陰位,魚際後一寸屬陽位。太陰動脈,前不及魚際橫紋一分,後不及肘中橫紋九寸。因此,古人在寸內取九分為寸,尺內取一寸為尺,以符合陽九陰十的數理。這種說法似乎合理,但考證《骨度篇》,從肘到腕長一尺二寸五分,與此數不符,大概只是表達其意而已。)
尺脈外側候腎,尺脈內側候腹。(「尺外」指尺脈前半部,「尺裡」指尺脈後半部。前候陽,後候陰。人身以背為陽,腎附於背,所以外側候腎;腹為陰,所以內側候腹。所謂「腹」,包括大小腸、膀胱、命門等。其他部位都分左右,唯獨此處不分,因為兩尺都主腎。臟腑左右之義,詳見《附翼》第三卷〈脈候部位論〉及〈三焦包絡命門辨〉。)
中附上,左側外候肝,內候膈。(「中附上」指附於尺脈之上而居中的部位,即關脈。「左外」指左關前半部,「內」指左關後半部,其餘類推。肝是陰中之陽臟,也靠近背部,所以外側候肝,內側候膈。提到膈,則中焦的膈膜、膽腑都包含在內。)右側外候胃,內候脾。(右關前半部候胃,後半部候脾。脾胃同屬中焦,以表裡而言,胃為陽,脾為陰,所以外候胃,內候脾。按:寸口屬手太陰經。太陰行氣於三陰,所以說「三陰在手而主五臟」。因此本篇只提五臟而未及六腑,即使《始終》《禁服》等篇,也以寸口候三陰,人迎候三陽。然而胃也是腑,為何此處特別提到?參看《玉機真藏論》:「五臟皆受氣於胃,胃是五臟的根本,臟氣不能自行到達手太陰,必須依賴胃氣才能傳至手太陰。」所以胃氣應在此處觀察。又如《五臟別論》說:「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之氣,氣口也屬太陰。」因此五臟六腑之氣,皆出於胃,變化顯現於氣口。所以本篇雖只提胃,但六腑之氣亦可由此觀察。)
上附上,右側外候肺,內候胸中。(「上附上」指再往上,即寸脈。五臟中肺的位置最高,所以右寸前半部候肺,後半部候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