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二卷 (4)
十二卷 (4)
1. 八、邪風之至治之宜早諸變不同治法亦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邪風中人,疾速如此。)故善治者治皮毛,(皮毛尚淺,用力少而成功易也。)其次治肌膚,(深於皮毛矣。)其次治筋脈,(深於肌膚矣。)其次治六腑,(深於筋脈矣。)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深於六腑矣。邪愈深則治愈難,邪及五臟而後治之,必難為力,故曰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白話文:
因此,邪風來臨時,侵襲人體快速如疾風暴雨。(邪風侵襲人身,速度快得如此。)所以醫術高明的人會治療皮膚和毛髮。(皮膚和毛髮較淺顯,用藥少而見效快。)其次治療肌肉和皮膚。(比皮膚和毛髮更深入。)再次治療筋脈。(比肌肉和皮膚更深入。)接下來治療六腑。(比筋脈更深入。)最後治療五臟。治療五臟疾病的人,患者往往是半死半活。(五臟比六腑更深入。邪氣越深入,治療越困難。如果等到邪氣侵襲五臟才治療,一定十分棘手。所以上層次的醫者救治疾病的萌芽,下層次的醫者救治已經形成的疾病。)
救其已成者,用力多而成功少,吉凶相半矣。繆刺論曰: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相感,五臟乃傷。亦言邪自皮毛而至腑臟,與此義同。)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天之邪氣,即風寒暑濕火燥,受於無形者也。喉主天氣而通於臟,故感則害人五臟。
白話文:
治療已經進展的疾病,花費的精力多而實際效果少,成功率和失敗率各佔一半。繆刺論中說:邪氣侵犯身體,必定會先停留在皮膚表面,如果久留不去,就會進入經脈,內部連接五臟六腑,散佈在腸胃中,陰陽相互影響,五臟六腑就會受到傷害。這句話也說明瞭邪氣從皮膚表面侵入內臟的過程,與這裡所說的意義相同。所以,來自天空的邪氣,如果侵犯到人體,就會損害五臟;食物和飲料的寒熱,如果侵犯到人體,就會損害六腑。(來自天空的邪氣,也就是風、寒、暑、濕、火、燥等無形的東西。喉嚨主導天地的氣,與五臟相通,所以邪氣侵犯到喉嚨,就會損害五臟。)
水穀之寒熱,即穀食之氣味,受於有形者也。咽主地氣而通於腑,故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人之應土者肉也,濕勝則營衛不行,故感則害於皮肉筋脈。)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則過,用之不殆。(善用針者,必察陰陽。
白話文:
食物的寒性或熱性,也就是穀物食物的氣味,是由有形的物質所影響。食道連接地氣並通往內臟,因此地氣影響食道後,會對六臟造成傷害。地面的濕氣影響人體後,會對皮膚、肌肉和筋脈造成傷害(土對應人體的肌肉,濕氣過重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因此濕氣影響人體後會對皮膚、肌肉和筋脈造成傷害)。因此,善於使用針灸的人,會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療左,以左治療右,透過瞭解對方的狀況,以及表面的症狀來推知裡面的病因,以觀察過與不及的道理。如果發現細微的症狀,就能避免過度或不足的治療方式。善於使用針灸的人,一定會仔細觀察陰陽的變化。
陰陽之義,不止一端,如表裡也,氣血也,經絡也,臟腑也,上下左右有分也,時日衰王有辨也。從陰引陽者,病在陽而治其陰也。從陽引陰者,病在陰而治其陽也。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繆刺之法也。以我知彼者,推己及人也。以表知里者,有無相求也。能因此以觀過與不及之理,則幾微可見,過失可則,用之可不殆矣。
白話文:
陰陽的學說應用非常廣泛,例如:
- 表裡之間的關係。
- 氣血的平衡。
- 經絡的運行。
- 臟腑的功能。
- 上下左右的區分。
- 節氣變化和人體的影響。
在治療疾病時,可以根據陰陽的關係來調整治療方法:
- 如果疾病在陽,可以治療陰。
- 如果疾病在陰,可以治療陽。
- 可以通過右邊治療左邊,通過左邊治療右邊,這是針灸中的「繆刺」手法。
根據自己對病情的理解,可以推測他人的病情。
通過表面的症狀,可以瞭解內在的變化。
透過這些原則,可以判斷過與不及的程度,從而找到適當的治療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損害。
則,度也。)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此下皆言診法也。診之一字,所該者廣,如下文審清濁,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觀權衡規矩,總皆診法,非獨指診脈為言也,然無非欲辨陰陽耳。前節言針治之陰陽,此言脈色之陰陽,皆醫家之最要者,故曰先別陰陽,以見其不可緩也。
白話文:
則,是指度量衡。擅長診脈的人,觀察面色,按壓脈搏,首先辨別陰陽。(以下都在討論診斷方法。診斷這個詞涵蓋的範圍很廣,比如下文審查清濁、瞭解部位、觀察喘息、聽聲音、觀看權衡規矩,這些都是診斷方法,不只是特指診脈。但是,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為了辨別陰陽。)前面一節提到針灸治療的陰陽,這裡提到脈象和麪色的陰陽,這些都是醫家最關注的事情,所以說首先辨別陰陽,表示這件事不容緩。
義詳脈色類諸篇。)審清濁,而知部分;(色者神之華,故可望顏察色、審清濁而知部分,如五色篇所言者是也。又仲景金匱要略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白話文:
中醫透過觀察脈絡和麪色來診斷疾病(詳見相關篇章)。辨別氣色的清濁,可以瞭解身體哪一部位有問題。(面色是神氣的外顯,所以可以觀察臉色來瞭解身體狀況,例如五色篇所說的。另外,仲景《金匱要略》說:病人的氣色會表現在臉上。鼻頭發青,腹部疼痛寒冷的會死亡;鼻頭微黑,表示有水氣;鼻頭發黃,表示胸中受寒;鼻頭發白,表示失血。鼻頭不適時出現微紅,會死亡。此外,青色表示疼痛,黑色表示勞累,紅色表示中風,黃色表示便祕,顏色鮮明表示有積食。)
亦此之謂。)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病苦於中,聲發於外,故可視喘息、聽音聲而知其苦也。如陰陽應象大論曰:肝在音為角,聲為呼;心在音為徵,聲為笑;脾在音為宮,聲為歌;肺在音為商,聲為哭;腎在音為羽,聲為呻。此五臟之音聲也。聲有不和,必有所病矣。
白話文:
這也是這個意思。)觀察呼吸,傾聽聲音,就可以知道病人的痛苦;(病痛在於內,聲音發於外,因此可以觀察呼吸、傾聽聲音來瞭解病人的痛苦。就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肝在音律中為角,聲音為喊叫;心在音律中為徵,聲音為笑聲;脾在音律中為宮,聲音為歌唱;肺在音律中為商,聲音為哭泣;腎在音律中為羽,聲音為呻吟。這是五臟的聲音。聲音不和諧,一定有疾病。)
仲景曰: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隔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又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又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
白話文:
張仲景說:病人說話聲音低沉、喜歡驚呼的,是骨節間有病。說話聲音低沉不清的,是心隔間有病。說話聲音細長而尖利的,是頭中有病。
他又說:呼吸時搖動肩部的,是心中有堅結;呼吸時胸中上氣的,是咳嗽;呼吸時張口喘短氣的,是肺痿吐痰。
他又說:呼吸微弱而次數多的,是中焦實證,應該瀉下就會好轉;虛證就不用治療。在中焦的呼吸急促,在下焦的呼吸綿長,這些都難以治療。
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又曰:設令病人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盻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但言此病大重,須服吐下藥,及針灸數十百處,當自愈。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痛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
白話文:
- 呼吸動搖不定者無法救治。又說:如果病人面對牆壁躺著,聽到醫生來了,不驚慌地起身,而是側目觀看,如果說三句停三下,脈搏跳動時會吞口水,這樣的人是假裝生病。
- 如果脈搏本來平穩,但病人卻說病情很嚴重,需要服用催吐和瀉下藥物,還要針灸數十上百處,才能自愈。醫生把脈時,病人身體後傾,說明沒有生病。
- 把脈時感到病人呻吟,表示疼痛;說話遲緩的,表示受風;搖頭說話的,表示內臟疼痛;行動遲緩的,表示表症很嚴重。
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裡實護腹如懷卵者,心痛也。又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又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此皆疾病之聲色,總之聲由氣發,氣充則聲壯,氣衰則聲怯。故華元化曰:陽候多語,陰證無聲;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
白話文:
坐在那裡卻身子前傾的,表示氣虛。坐著時單腳下垂的,表示腰痛。腹部內部有實物壓迫,感覺像懷裡揣著一顆蛋的,表示心痛。
又說:
一個人有恐懼症狀,他的脈象是什麼樣的?老師說:脈象就像一團雜亂無章的絲線,臉色蒼白。
又說:
一個人感到羞愧,他的脈象是什麼樣的?老師說:脈象浮動,臉色時而蒼白時而發紅。
這些都是疾病的不同症狀表現,總的來說,聲音是由氣發出的,氣足則聲音洪亮,氣弱則聲音虛弱。因此,名醫華元化說:陽性體質的人話多,陰性體質的人不愛說話;話多的人容易痊癒,不愛說話的人康復困難。
然則音聲不惟知所苦,而且可知死生矣。)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權衡規矩,義詳脈色類九,但彼以脈言也。然此四者,所包者多,不獨在脈。蓋權言其重,衡言其輕,規言其圓,矩言其方,能明方圓輕重之理,則知變通之道矣。)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義詳脈色類諸篇。
白話文:
不僅可以通過音聲瞭解病人的症狀,還可以預測生死。
觀察權衡、規矩等器具,可以瞭解疾病的主要部位。(權衡、規矩的含義詳見「脈色類」第九篇,但那裡是根據脈象來說的。然而這四種器具涵蓋的範圍很廣,不限於脈象。大致來說,「權」代表重,「衡」代表輕,「規」代表圓,「矩」代表方。如果能理解方、圓、輕、重的道理,就能掌握治療方法的變化規律。)
按照準繩,觀察脈象的浮、沉、滑、澀,可以瞭解疾病的成因,並據此進行治療。(含義詳見「脈色類」各篇。)
)無過以診,則不失矣。(此診字應前善診之診至此。過,失也。言無失以前諸法,則治亦可以無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此下皆言治法也。凡病之始起者,邪必在經絡,故可刺之而已。及其既盛,則必待其盛勢衰退而後已。已者,止針止藥之謂,即五常政大論所謂十去其八、十去其九之意。
白話文:
因此(脈象、形體、言語、精神)診斷沒有失誤,(治療)就不會失敗。(這裡的「診」字應指前面「善診」的「診」,「過」指失誤。意思是,如果前面提到的各種方法沒有失誤,那麼治療也可以不失誤。)所以說:疾病剛剛發作時,只需要針刺就能治好;疾病正盛時,只能等病情減弱後再治療。(以下都是講述治療方法的。凡是疾病剛發作時,病邪必定在經絡上,所以只需要針刺就可以治好。等病情嚴重時,則必須等到病情趨於緩和後再治療。「已」指的是停止使用針灸藥物,也就是《五常政大論》中所說的「除去八成」、「除去九成」的意思。
)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輕者浮於表,故宜揚之。揚者,散也。重者實於內,故宜減之。減者,瀉也。衰者氣血虛,故宜彰之。彰者,補之益之而使氣血復彰也。於此三者,而表裡虛實之治盡之矣。)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白話文:
因此,針對輕病的人則採取提升陽氣的方式,針對重症的人則採取瀉實的方式,針對虛弱的人則採取補益的方式。
輕症的人陽氣浮於表,所以需要提升陽氣。提升陽氣的方法是散發陽氣。重症的人實證在內,所以需要瀉實。瀉實的方法是瀉下。虛弱的人氣血不足,所以需要補益。補益的方法是補充氣血,讓氣血恢復旺盛。這三種方法涵蓋了表裡虛實的治療。
形體虛弱的人,需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溫暖身體;精氣不足的人,需要用食物來補充精氣。
(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於藥食之氣味也。以形精言,則形為陽,精為陰。以氣味言,則氣為陽,味為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故形不足者,陽之衰也,非氣不足以達表而溫之。精不足者,陰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實中而補之。陽性暖,故曰溫。陰性靜,故曰補。
白話文:
這些話正是說明治療的方法,在於藥物和食物的味道。從物質和精氣的角度來說,物質屬陽,精氣屬陰。從氣味來說,氣屬陽,味屬陰。陽氣可以衛護身體表面,使身體強健;陰氣可以儲藏精氣,讓身體機能活躍。所以,物質不足的人,是陽氣衰弱了,需要用氣來到達體表,溫暖身體。精氣不足的人,是陰氣衰弱了,需要用味來充實內部,補益身體。陽性具有溫暖的特性,所以說是溫。陰性具有安靜的特性,所以說是補。
愚按:本論有云味歸形,形食味,氣歸精,精食氣,而此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義似相反;不知形以精而成,精以氣而化,氣以味而生,味以氣而行。故以陰陽言,則形與氣皆陽也,故可以溫;味與精皆陰也,故可以補。以清濁言,則味與形皆濁也,故味歸形;氣與精皆清也,故氣歸精。
白話文:
我的看法是:原著中提到味道歸於形體,形體食入味道,氣息歸於精華,精華食入氣息。而這裡卻說形體不足要用氣息溫養,精華不足要用味道補充,意思似乎相反。但是,要知道形體由精華而成,精華由氣息變化而來,氣息由味道產生,味道由氣息傳遞。因此,從陰陽的角度來說,形體和氣息都是陽的,所以可以用溫補的方式;味道和精華都是陰的,所以可以用補充的方式。從清濁的角度來說,味道和形體都偏濁,所以味道歸於形體;氣息和精華都偏清,所以氣息歸於精華。
然則氣不能外乎味,味亦不能外乎氣,雖氣味有陰陽清濁之分,而實則相須為用者也。)其高者,因而越之;(越,發揚也。謂升散之,吐湧之,可以治其上之表裡也。)其下者,引而竭之;(竭,祛除也。謂滌盪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後也。)中滿者,瀉之於內;(中滿二字,最宜詳察,即痞滿大實堅之謂,故當瀉之於內。
白話文:
氣和味是不能相互分離的,味也不能離開氣,雖然氣味有陰陽和清濁的區別,但實際上它們是相互依賴的。
對於病氣向上發展的,就要順應這個趨勢,讓它發散出去,或者通過嘔吐等方法讓它排出,從而治療表裡上的疾病。
對於病氣向下發展的,就要引導它排除出去,或者通過排便等方法讓它排出,從而治療前後上的疾病。
對於中焦壅滿的,就要在體內通瀉,使積滯排出。
若外見浮腫而脹不在內者,非中滿也,妄行攻瀉,必至為害。此節之要,最在一中字。)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邪在肌表,故當漬形以為汗。漬,浸也,言令其汗出如漬也。如許胤宗用黃耆防風湯數十斛置於床下以蒸汗,張苗燒地加桃葉於上以蒸汗,或用藥煎湯浴洗之,皆漬形之法也。漬,資四切。
白話文:
如果外表浮腫卻不伴隨內部脹滿,這就不是中滿症。如果錯誤地進行攻瀉治療,必然會造成傷害。這一段話的重點,在於「中」字。
如果有外邪入侵,應透過發汗的方式讓它們滲透出來。(外邪在肌表,所以要發汗驅之。漬,意為浸潤,形容汗流如水浸潤肌膚。例如許胤宗用黃耆防風湯數十石放在牀下發汗,張苗燒地並加入桃葉來發汗,或者用藥煎湯來沐浴,這些都是發汗的方法。漬,讀音為資四切。)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前言有邪者,兼經絡而言,言其深也。此言在皮者,言其淺也。均為表證,故皆宜汗。)其慓悍者,按而收之;(慓,急也。悍,猛利也。按,察也。此兼表裡而言,凡邪氣之急利者,按得其伏,則可收而制之矣。慓,飄、票二音。悍音汗。)其實者,散而瀉之。
白話文:
如果邪氣在皮膚表層,則應發汗將其排出;如果邪氣猛烈,則應壓制並收束其勢;如果邪氣比較虛實,則應散佈並瀉下之。
(陽實者宜散之。陰實者宜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形證有柔剛,脈色有柔剛,氣味尤有柔剛。柔者屬陰,剛者屬陽。知柔剛之化者,知陰陽之妙用矣,故必審而別之。)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陽勝者陰必病,陰勝者陽必病。如至真要大論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
白話文:
(陽盛的人適合散氣。陰盛的人適合瀉泄。)仔細判斷陰陽,以區分柔剛。(形體症狀有柔剛之分,脈象、色澤也有柔剛之別,氣味尤其有柔剛之別。柔屬於陰,剛屬於陽。懂得柔剛的變化,就能瞭解陰陽妙用,所以必須審慎地分辨它們。)陽性疾病治療陰性,陰性疾病治療陽性。(陽盛的話陰必然有病,陰盛的話陽必然有病。就像《至真要大論》中所說:所有寒病卻發熱的,應從陰性方面治療;所有熱病卻發冷的,應從陽性方面治療。)
啟玄子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皆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之道也。亦上文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之義。)定其血氣,各守其鄉,(病之或在血分,或在氣分,當各察其處而不可亂也。)血實宜決之,(決,謂泄去其血,如決水之義。)氣虛宜𤙲引之。(𤙲,甲乙經作掣,挽也。
白話文:
啟玄子說:滋養腎水的主旨,是用來控制陽氣太盛的狀況;幫助心火旺盛的根本,是用來消散導致陰氣太盛的病因。這些都是陽盛病使用陰寒藥物治療、陰盛病使用溫熱藥物治療的方法。(這也符合上文中「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原則。)
讓血氣保持平衡,各自待在自己的部位。(疾病可能在血脈方面,也可能在氣方面,診察時要仔細辨別部位,不能混淆。)
血太足了,應該放血治療。(放血,就是把過多的血放出來,就像放水一樣。)
氣太虛了,應該用藥引導氣上行。(引,甲乙經中記載為「掣」,指往上拉。)
氣虛者,無氣之漸,無氣則死矣,故當挽回其氣而引之使復也。如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是皆掣引之義。)
白話文:
氣虛的人,是沒有氣的徵兆,沒有氣就死了,所以應該挽救他的氣,引導它恢復。像是上面的氣虛,就往上提升;下面的氣虛,就往內收歸;中間的氣虛,就用溫補的方法。這些都是引導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