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二卷 (3)

回本書目錄

三十二卷 (3)

1. (十六)喘咳嘔噦

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見疾病類十三。)

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脈色十五。)

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疾病十一。)

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息賁。(疾病六。)

一陽發病,少氣善咳。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疾病六。)

足太陰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疾病十。)

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經絡五。)

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疾病十二。)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疾病二十五。)

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肺主為噦。(疾病七十九。)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疾病類六十六。)

心脈小甚為善噦。肺脈滑甚為息賁上氣。肝脈緩甚為善嘔。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脈色十九。)

肝脈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脈色二十。)

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疾病八十二。)

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疾病九。)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疾病六十七。)

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針刺四十七。)

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疾病十四。)

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脈色十。)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疾病二十六。)

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針刺五十三。)

病深者,其聲噦。(針刺九。)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針刺六十四。)

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脈色二十五。)

太陰終者,善噫善嘔。(疾病九十七。)

白話文:

(十六)喘咳嘔噦

受到外邪風寒侵襲時,陽氣最先受影響。陽氣受邪後,病邪會進入六腑,導致身體發熱、無法安睡,甚至出現氣喘急促的症狀。

太陽經氣過盛時,會引發氣逆喘息,這是陰氣不足、陽氣過剩的表現。

太陰經氣上衝到心,會引發打嗝,這是因為陰氣過盛,向上影響陽明經,而陽明經與心相連,所以稱為「上走心為噫」。飲食後嘔吐,是因為胃中食物過滿而溢出。少陰經氣上逆時,會導致嘔吐、咳嗽、氣喘,這是因為陰氣在下、陽氣在上,陽氣浮越無所依附所致。

陽明經病變可能從心脾開始,嚴重時會傳變為呼吸急促的「息賁」。少陽經病變會引發氣短、容易咳嗽。陽明經與厥陰經同時病變時,可能出現驚恐、背痛、頻繁打嗝等症狀。

足太陰經病變時,舌根僵硬,進食後嘔吐,胃脘疼痛,腹脹且容易打嗝。足厥陰肝經病變時,會胸悶、嘔吐氣逆。足太陰經氣上逆時,可能引發霍亂。

陽明經氣逆亂時,會喘息且煩悶不安,甚至厭惡見人。黃帝問:「為何有人喘息致死,有人卻能存活?」岐伯回答:「氣逆若影響內臟則危險,僅影響經絡則較輕。」

胃氣上逆可能引發呃逆或恐懼。若體內原有寒氣與新進的食物之氣在胃中混雜,互相衝突,氣機逆亂,就會導致呃逆。寒氣侵犯胃部,氣逆從下向上擴散,也會引發打嗝。肺主導呃逆的發生。

寒氣侵襲腸胃,氣逆上衝,會導致腹痛嘔吐。心脈微弱時容易呃逆,肺脈滑動過甚會呼吸急促,肝脈緩慢明顯時容易嘔吐,腎脈微緩則可能消化不良,食物吞下後又吐出。

肝脈搏動異常,可能是脅下有瘀血,使人喘息氣逆。腎主水液代謝,與睡眠和喘息相關。咳嗽煩躁是腎氣上逆的表現,喘息咳嗽則是水氣影響陽明經所致。

心痹患者脈絡不通,煩躁時心臟劇烈跳動,突然氣喘,咽喉乾燥且容易打嗝。膽汁外洩會口苦,胃氣上逆則嘔吐苦水,稱為「嘔膽」。

咳嗽氣喘,氣逆積聚胸中,與手陽明、太陰經有關。秋季脈象不足時,會使人喘息、呼吸短促、咳嗽,甚至咳血或發出病態呼吸聲。

勞累時喘息出汗,內外氣機耗散,導致元氣虧損。治療呃逆可用草莖刺激鼻黏膜引發噴嚏,或突然驚嚇患者,皆可緩解。病情嚴重時,呃逆聲會顯得深沈。

針刺誤中心臟,一日內可能死亡,症狀為打嗝;誤中肺臟,三日內可能死亡,症狀為咳嗽;誤中膽囊,一日半內可能死亡,症狀為嘔吐;針刺缺盆穴過深導致氣洩,會引發喘息咳嗽。若脈象顯示病情危重,可能出現呃逆或打嗝。

太陰經氣衰竭時,患者會頻繁打嗝嘔吐。

2. (十七)腫脹

黃帝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見針刺類三十八。)

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疾病三十一。)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疾病五十八。)

陽明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疾病十一。)

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脈色十八。疾病五十七略同。)

本之於腎,名曰風水。(針刺三十八。)

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脈色二十四。)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疾病四十六。)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肺之雍,喘而兩胠滿。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胠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脈色二十四。)

腎氣實則脹。(藏象十。)

志有餘則腹脹。(疾病十八。)

足太陰,虛則鼓脹。(經絡五。)

胃病則大腹水腫,膝臏腫痛。胃中寒則脹滿。(疾病十。)

肝脈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胃脈實則脹。(脈色二十。)

中滿者,瀉之於內。(論治八。)

水俞五十七穴。(針刺三十八。)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針刺二十四。)

下焦溢為水。(疾病二十五。)

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陰陽一。)

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疾病八十二。)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三陰結謂之水。(疾病六。)

腎脈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脈色十九。)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疾病五。)

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滿閉塞。(疾病十三。)

白話文:

(十七)腫脹

黃帝問:「少陰經為何與腎相關?腎為何主導水液代謝?」岐伯回答:「腎屬至陰之臟,至陰之氣旺盛則水液停聚。肺屬太陰,少陰經對應冬季脈象,因此水病的根本在腎,而表現於肺,兩者皆與水液積聚有關。腎如同胃的關卡,若關卡功能失常,水液便會滯留而引發水病。腎屬陰性臟器,地氣上升歸屬於腎,進而化生水液,故稱『至陰』。水病在下表現為足背浮腫、腹部脹大,在上則為氣喘、呼吸困難而無法平臥,此為標本皆病。」

有水氣停滯者,輕微浮腫會先出現在眼瞼下方。水屬陰性,眼瞼亦屬陰,腹部是至陰之氣所在,因此腹中有水時,眼瞼必然浮腫。水病患者無法平臥,躺下易驚悸,驚悸則咳嗽加劇。

天氣寒冷時,腠理閉塞,濕氣無法運行,水液下留膀胱,形成尿液與氣體。若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無法疏洩,津液不化而滯留下焦,無法滲入膀胱,便會導致下焦脹滿,水液泛溢則成水腫。

陽明經所謂「上喘而為水病」,是因陰氣下行後又上逆,邪氣停滯臟腑間而形成水腫。胸痛、氣短者,是因水氣積聚臟腑,陰氣內阻所致。太陰經所謂「病脹」,是因十一月萬物之氣藏於內,故易生脹滿。

眼瞼輕微浮腫如剛睡醒,頸部脈搏明顯跳動,時而咳嗽,按壓手足凹陷不起者,為風水或膚脹。此病根源在腎,稱為「風水」。

腎肝脈象皆沈為石水,皆浮則為風水。肺寒傳至腎,形成湧水,按壓腹部不堅硬,水氣停留大腸,快速行走時腸鳴如囊中水晃,此為水病。

肝、腎、肺脈滿而實,即為腫脹。肺氣壅滯則氣喘、兩脅脹滿;肝氣壅滯則兩脅脹滿、臥則驚悸、小便不通;腎氣壅滯則脅下至小腹脹滿,下肢粗細不一,行走困難或偏癱。

腎氣過盛則腹脹,情志過度亦致腹脹。足太陰經虛弱則生鼓脹。胃病會導致腹部水腫、膝蓋腫痛;胃中寒則脹滿。

肝脈軟散而面色潤澤者,易患溢飲,即口渴暴飲後水液溢散至肌膚腸胃之外。胃脈實則腹脹。中滿者需從內部調理。

治療水病的穴位有五十七處。三焦病者腹脹,小腹堅硬、小便不通、急迫,水液泛溢則成脹滿,可觀察足太陽經外側大絡。下焦水液泛溢則成水腫。濁氣上逆則生脹滿。

無法平臥、躺下則喘,是水氣停滯所致。水液循津液流動,腎主水液代謝,故與臥喘相關。陰陽氣結偏斜,陰多陽少則為石水,小腹腫脹;三陰氣結則成水病。

腎脈微大為石水,腫脹從臍下延伸至小腹,上至胃脘者難治。因氣滯而腫,四肢交替浮腫,陽氣衰竭。飲食不節、起居失常則陰氣受損,內傷五臟,導致脹滿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