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二卷 (2)

回本書目錄

三十二卷 (2)

1. (十四)寒熱病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疾病十九。)

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疾病七十六。)

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痞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郁注下,瞤瘈腫脹,嘔鼽衄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運氣二十。)

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脈色三十三。)

人之病,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藏象二十二。)

白話文:

(十四)寒熱病

血氣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寒冷會使氣血凝滯不流通,溫暖則能讓氣血消散而疏通。(出自《疾病十九》。)

骨骼細小、肌肉薄弱的人,容易患上寒熱病。(出自《疾病七十六》。)

不避開熱邪,熱邪就會侵襲;不避開寒邪,寒邪就會入侵。寒邪侵襲會導致腹部硬塊脹滿、疼痛拘急、腹瀉等疾病;熱邪侵襲則會引起身體發熱、嘔吐腹瀉、霍亂、癰疽瘡瘍、頭暈胸悶、腹瀉不止、抽搐腫脹、嘔吐鼻衄頭痛、骨節與肌肉疼痛、出血不止、小便不通等疾病。(出自《運氣二十》。)

診斷寒熱病時,若見紅脈上下延伸至瞳孔,出現一條紅脈,預示一年內死亡;出現一條半紅脈,一年半內死亡;出現兩條紅脈,兩年內死亡;出現兩條半紅脈,兩年半內死亡;出現三條紅脈,三年內死亡。(出自《脈色三十三》。)

人患病時,同時受到外邪侵襲,身體發熱較多的容易痊癒,身體寒冷較多的難以治癒。(出自《藏象二十二》。)

2. (十五)傷寒

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見針刺類三十九。)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疾病二十一。)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脈色三。)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脈色十八。)

疫癘有五。(論治二十。運氣四十一、四十二。)

諸熱病死生之刺。(針刺四十。)

白話文:

(十五)傷寒

人受寒邪後為何會轉為熱症?岐伯回答:這是因為寒邪過盛反而會產生熱象。(參見針刺類第三十九篇。)

氣血旺盛卻感到身體寒冷,是因傷於寒邪所致;氣血虛弱卻身體發熱,是因傷於暑熱所致。(參見疾病篇第二十一。)

人一次呼氣時脈搏跳動三次,一次吸氣時脈搏也跳動三次且躁動不安,若尺膚(前臂內側皮膚)發熱,稱為溫病。(參見脈色篇第三。)

尺膚灼熱、脈搏強盛而躁動的,是溫病的表現。(參見脈色篇第十八。)

疫病有五種類型。(參見論治篇第二十,以及運氣篇第四十一、四十二。)

針對各種熱症死生情況的針刺療法。(參見針刺篇第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