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二卷 (1)
三十二卷 (1)
1. 三十二卷
2. 會通類
3. 十三、疾病(下)
4. (十三)風證
風者百病之始也。(見脈色類三十二。)
風者百病之始也。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從風憎風。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癘風。偏枯。痱之為病。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風痙,身反折。(針刺三十六。)
賊風邪氣乘虛傷人。(運氣三十六。)
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疾病十三。)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論治八。)
風成為寒熱,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疾病類七十七。)
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風寒傷形。(針刺三十一。)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色三。)
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疾病二十一。)
脈滑曰風。(脈色十六。)
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受氣也。(脈色二十一。)
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風消。(疾病六。)
面腫曰風。(疾病五十九。)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針刺十三。)
八風傷人為病。(運氣三十五。)
白話文:
(十三)風證
風是各種疾病的起源。風邪從外部侵入人體,會使人發抖、怕冷、出汗、頭痛、身體沈重、厭惡寒冷。受風邪影響的人會害怕風。嚴重的風病會導致骨節沈重、鬍鬚眉毛脫落,稱為「大風」,也就是癘風(麻風病)。偏枯(半身不遂)和痱病(肢體癱瘓)也屬於風病。如果病人神志尚清醒,言語雖微弱但還能理解,尚可治療;若病情嚴重到無法言語,則難以醫治。風痙(痙攣)會導致身體向後反折。
賊風邪氣會趁人體虛弱時入侵傷害。陽氣易受風邪影響,陰氣易受濕氣影響。受風邪侵襲時,上半身先受影響;受濕氣侵襲時,下半身先受影響。
邪風侵襲人體時,速度極快,如同疾風暴雨。風邪長期積聚會導致寒熱交替,久風不癒則可能引發飧洩(腹瀉),脈象受風邪影響則可能形成癘病(惡性皮膚病)。
病在陽分稱為「風」,病在陰分稱為「痹」,陰陽俱病則稱為「風痹」。風寒之邪會損傷形體。
若人一呼脈搏跳動三次,一吸脈搏也跳動三次且躁動,尺膚不熱而脈滑,表示患有風病。脈象大而血氣不足者,脈中可能有風邪。脈滑也代表風病。
脈象來得緩慢而去得急促,上虛下實,是惡風的表現。因此,受惡風侵襲的人,陽氣會先受影響。
二陽(陽明經)的病變源自心脾,若病情發展,可能轉變為「風消」(消瘦症)。面部浮腫稱為風病。
正邪(輕微的邪氣)侵襲時,若人體因用力出汗而使腠理開洩,遭遇虛風,邪氣侵入較輕微,因此不易察覺其影響,也難以發現其形跡。
八風(八方之風)會傷害人體而引發疾病。
5. (十四)寒熱病
陰主寒,陽主熱,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見脈色類三十三。)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陰陽一。)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疾病十三。)
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疾病四。)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疾病二十六。)
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經絡三十一。)
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脈色三十五。)
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疾病六十九。)
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針刺類三十三。)
三陽為病發寒熱。(疾病六。)
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疾病十一。)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脾脈小甚為寒熱。(脈色十九。)
寸口脈沉而弱,沉而喘,曰寒熱。緩而滑曰熱中。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脈色十六。)
夏脈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脈色十。)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脈色二十一。)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疾病五十二。)
榮衛稽留,衛散營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經絡八。)
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疾病十九。)
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針刺四十八。)
形寒寒飲則傷肺。(疾病三。)
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疾病五十八。)
氣虛身熱,此謂反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疾病二十一。)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針刺四十一。)
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脈色十八。)
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下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論治二。)
白話文:
(十四)寒熱病
陰氣主導寒性,陽氣主導熱性。寒氣過盛會轉化為熱,熱氣過盛則轉化為寒,因此說寒能生熱、熱能生寒,這是陰陽變化的規律。
寒到極點會產生熱,熱到極點會產生寒。寒氣會生成濁陰之氣,熱氣會生成清陽之氣。若清陽之氣下陷,會導致腹瀉;若濁陰之氣上逆,則會引發脹滿。寒氣過重會轉為熱象,熱氣過重則轉為寒象。寒邪會損傷形體,熱邪會耗損氣機。
若遭受外邪侵襲,陽分先受影響,邪氣進入六腑後,會導致身體發熱、難以安睡,甚至氣喘急促。
陽氣偏盛則表現為熱證,陰氣偏盛則表現為寒證。寒證會使正氣流失,導致虛弱,虛弱則寒邪滯留於皮膚之間。若寒邪勝過熱邪,會引起骨骼疼痛、肌肉萎縮;若熱邪勝過寒邪,則會腐爛肌肉、化膿,甚至損傷骨骼,形成「骨蝕」。
寒邪會使腠理閉塞,氣血運行不暢,因此氣機收斂;熱邪則使腠理開放,營衛流通,導致大汗淋灕,氣機外洩。
寒邪過多會導致筋脈攣縮、骨骼疼痛;熱邪過多則使筋脈鬆弛、骨骼消損,肌肉萎縮破裂,毛髮枯槁脫落。
寒邪多則氣血凝滯,膚色青黑;熱邪多則氣血濡潤,膚色黃赤。
寒邪會使筋脈拘急、身體反張;熱邪則使筋脈鬆弛無力,甚至陽痿不舉。陽經拘急則身體反張,陰經拘急則俯身難以伸直。
陰氣不足會產生內熱,陽氣過盛則表現為外熱。內外熱邪交爭,熱感如同懷抱炭火,外怕衣物靠近,甚至無法貼近身體或床席。
三陽經病變會引發寒熱症狀。
陽明經所謂「灑灑振寒」,是因陽明屬午時,五月陽氣極盛而陰氣漸生,陽盛遇陰氣侵襲,故有寒顫現象。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之症,脾脈過小則可能出現寒熱病。
寸口脈沈而弱,若兼氣喘,稱為寒熱病。脈緩而滑為熱中證;尺脈粗大且持續發熱,也屬熱中證。
夏季脈象過盛,會使人體發熱、皮膚疼痛,甚至引發浸淫瘡。
脈沈細而散亂者,多為寒熱病。按壓脈搏時,若外浮而不內沈,則身體有熱象。
若寒涼飲食入胃,寒氣沿肺脈上行至肺,使肺受寒,內外寒邪相合而致病。
營衛之氣滯留,衛氣耗散、營氣外溢,導致氣虛血瘀,外見發熱,內則氣短。
血聚於陽分,氣聚於陰分,會形成熱中證。
情緒失調、飲食不節、寒溫失宜,會使寒性津液流注腸中,導致寄生蟲受寒而積聚,阻塞下脘,使腸胃脹滿,衛氣不暢,邪氣滯留。
形體受寒或飲用寒涼會損傷肺臟。
體內有熱則胃中食物易消化,寄生蟲因飢餓而躁動,腸胃脹滿使胃氣鬆緩,胃氣上逆而導致唾液增多。
氣虛卻身熱,屬於反常現象。氣實者多熱證,氣虛者多寒證。
皮膚寒熱病者,無法貼近床席,毛髮枯焦,鼻腔乾燥;肌肉寒熱病者,肌肉疼痛,毛髮焦枯、口唇乾裂;骨骼寒熱病者,煩躁不安,汗出不止。若牙齒未枯,可針刺少陰經的陰股絡脈治療;若牙齒已枯,則難以治癒。「骨厥」症狀亦同。
手掌發熱者,腹中有熱;手掌發寒者,腹中有寒。若魚際部位有青色血脈,表示胃中有寒。
體內有熱的消渴病患偏好寒涼,寒性疾病則偏好溫熱。胃中熱則消化亢進,易飢餓,臍下皮膚發熱;腸中熱則排出黃色糜狀糞便,臍下皮膚發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腹瀉。若胃寒腸熱,會腹脹兼腹瀉;若胃熱腸寒,則易飢、小腹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