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一卷 (13)
三十一卷 (13)
1. (十一)四肢病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結陽者,腫四肢。(見疾病類六。)
虛邪偏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疾病四。)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疾病五。)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膈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脈色二十四。)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脾脈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脈色二十。)
太陽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陽明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疾病十一。)
脾脈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脈色十。)
四肢解墮,此脾精之不行也。(疾病九。)
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藏象九。)
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脈色十六。)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脈色二十一。)
蹠跛,風寒濕之病也。(疾病七十八。)
白話文:
(十一)四肢病
三陽經與三陰經發病時,會導致半身不遂、肌肉萎縮無力、四肢無法活動。若陰氣在體內相爭,陽氣在體外擾動,汗液外洩無法收斂,便會出現四肢逆冷的症狀。陽氣郁結時,四肢會腫脹。(見疾病類六。)
虛邪侵襲身體一側,若深入體內,滯留於營衛之中,營衛之氣逐漸衰弱,正氣流失,邪氣獨留,便會引發半身不遂。若邪氣較淺,則表現為一側經脈疼痛。(疾病四。)
若筋脈受傷而鬆弛,肢體活動受限,汗出偏於一側,會導致半身不遂。(疾病五。)
胃脈沈而鼓動澀滯,胃外部脈象鼓大,心脈細小而緊硬,均可能導致膈部半身不遂。男性發病在左側,女性在右側,若未失語且舌頭轉動靈活,可治癒,約三十日康復;若伴隨失語,需三年才能恢復;年齡不滿二十歲者,三年內可能死亡。(脈色二十四。)
胃脈搏動堅硬而長,面色發紅,可能預示大腿骨折。脾脈軟弱而散亂、面色無光澤,可能表現為足脛浮腫,類似水腫症狀。(脈色二十。)
太陽經所謂的“偏虛”,是因冬季寒氣過盛而陽氣不足,故偏虛導致跛行。若腎氣內耗而逆亂,則會出現失語和癱瘓,此為腎虛所致。陽明經所謂的“脛腫而大腿無力”,是因五月陽氣極盛時陰氣開始生長,陽氣在五月衰退,陰氣上升與陽氣相爭,故脛腫而大腿無力。(疾病十一。)
脾脈過於旺盛,會使人四肢無力。(脈色十。)
四肢懈怠無力,是因脾的精氣運行不暢。(疾病九。)
意志受損則心神煩亂,四肢無法活動。(藏象九。)
寸口脈象中手指觸診長者,可能表現為足脛疼痛。(脈色十六。)
推按脈象向上,若上而不下,則腰足部發冷。(脈色二十一。)
跛行是由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疾病七十八。)
2. (十二)陰病
倉廩不藏,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見疾病類九十一。)
手太陰,虛則小便遺數。足少陰,實則閉癃。足厥陰,結於莖。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經絡五。)
厥陰之厥,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腫。厥陰厥逆,虛滿前閉。(疾病三十五。)
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疾病二十九。)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藏象九。)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陽明虛則宗筋縱。(疾病七十一。)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疾病七十九。)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疾病類五十八。)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疾病二十五。)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疾病四十六。)
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疾病四十六。)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脈色二十。)
腎脈微急為不得前後。腎脈大甚為陰痿,微澀為不月沉痔。(脈色十九。)
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疾病三十六。)
足太陰之筋病,陰器紐痛,下引臍。足厥陰之筋病,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疾病六十九。)
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督脈為病,癃痔遺溺。(經絡二十七。)
肝所生病者,遺溺閉癃。(疾病十。)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針刺二十四。)
太陽之勝,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運氣二十七。)
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疾病三十一。)
冬脈不及,則令人少腹滿,小便變。(脈色十。)
淫氣遺溺,痹聚在腎。(疾病六十七。)
白話文:
(十二)陰病
腸胃無法固攝,是因為門戶失去約束。小便失禁,是因為膀胱不能儲藏。能維持正常功能的可生存,失去功能的則會死亡。
手太陰肺經虛弱,會導致小便頻繁或失禁。足少陰腎經實證,會導致小便不通。足厥陰肝經氣血鬱結於陰莖,氣逆則會睪丸腫脹、突然疝氣;實證則陰莖挺直不軟,虛證則突然發癢。
厥陰經氣逆亂,會腹脹、小便不利,陰部收縮腫脹。厥陰經氣逆,腹部虛脹,前陰閉塞。
脾病傳至腎,稱為「疝瘕」,症狀為少腹悶熱疼痛,排出白色分泌物,又稱「蠱病」。
肝因過度悲哀而傷魂,會導致陰部收縮、筋脈攣急,兩脅肋骨無法活動。長期恐懼會傷精,精傷則骨骼痠軟無力、四肢冰冷,精液不自主流出。
思慮過度、慾望無法滿足,或房事過度,會使宗筋鬆弛,導致筋痿或白濁。陽明經虛弱,宗筋也會鬆弛。
中氣不足,會使大小便異常。
陰陽失調,體液外溢流至陰部,髓液減少而下流,過度流失則虛弱,導致腰背痛、小腿痠軟。
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不通,約束無力則遺尿。
胞宮熱邪移至膀胱,會小便不利或尿血。膀胱熱邪移至小腸,會腸道阻塞、排便困難。
「肺消」患者飲一尿二,屬不治之症。
肝脈強硬而長,面色不青,可能是跌墜受傷。
腎脈微急則前後二便不通。腎脈過大為陽痿,微澀則月經不來或痔瘡下陷。
小便頻繁但量少,是氣虛所致。
足太陰經筋病變,陰器扭痛並牽引臍部。足厥陰經筋病變,陰器功能失常,內傷則陽痿,受寒則收縮,受熱則鬆弛不舉。
任脈病變,女性會帶下。督脈病變,會小便不通、痔瘡或遺尿。
肝經病變會遺尿或小便不通。
小腸病變,小腹痛,腰脊牽引睪丸疼痛,常有便意卻排便困難。
太陽經氣過盛,陰部生瘡,性功能障礙,大腿內側疼痛。
小便發黃,表示少腹有熱。
冬季脈象虛弱,會少腹脹滿、小便異常。
邪氣導致遺尿,是痹症聚於腎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