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一卷 (12)
三十一卷 (12)
1. (九)胸脅腰背病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陽明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厥陰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俯而不仰也。(疾病十一。)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經絡二十七。)
春脈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秋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冬脈不及,則令人䏚中清,脊脈痛。(脈色十。)
督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脈色二十。)
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疾病五十八。)
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疾病十四。)
腎志傷,則腰脊不可俯仰屈伸。(藏象九。)
督脈緩甚為折脊。(脈色十九。)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脈色十六。)
顴後為脅痛。(疾病四十四。)
白話文:
(九)胸脅腰背病
太陽經所說的腰部腫脹疼痛,是因為正月陽氣開始上升,但陰氣仍盛,陽氣未能順利運行,所以腰部腫痛。所謂頸項強直牽引背部,是因陽氣過度上衝而與陰氣相爭,導致頸項強直。
少陽經所說的心脅疼痛,是因少陽經氣過盛,九月陽氣衰退而陰氣旺盛,所以心脅疼痛。陽明經所說的胸痛氣短,是因水濕之氣停滯在臟腑,水屬陰氣,陰氣積聚體內,故胸痛氣短。
少陰經所說的腰痛,是因少陰屬腎,十月萬物陽氣受損,所以腰痛。厥陰經所說的腰脊痛無法俯仰,是因三月陽氣振動,萬物生長繁茂,但陽氣不足,導致只能俯身而不能仰起。
督脈有病時,會出現脊柱強直、角弓反張。
春季脈象不足,會使人胸痛牽引背部,向下則兩脅脹滿。秋季脈象過盛,會使人氣逆背痛。冬季脈象不足,會使人腹部寒冷,脊背疼痛。
督脈搏動強硬而長,面色黃中帶紅,容易腰痛如折。
骨髓和津液過度消耗而虧虛,虛損會導致腰背痛、小腿痠軟。
腹部脹滿,胸膈脅肋支撐不適,下肢厥冷、頭部昏沈,病變在足太陰、陽明經。心煩頭痛,病變在胸膈,與手太陽、少陰經有關。
腎的志氣受損,會使腰脊無法俯仰屈伸。
督脈過於弛緩,容易脊柱彎曲。
寸口脈急促上衝,表示肩背痛。
顴骨後方發紅,可能為脅痛。
2. (十)皮毛筋骨病
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發為筋溜。以手按之堅,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於肉,無熱則為肉疽。(見疾病類四。)
心脈急甚為瘛瘲。肝脈微澀為瘈攣筋痹。脾脈急甚為瘛瘲。(脈色十九。)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針刺五十一。)
少陽司天,客勝內為瘛瘲。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瘈;主勝則筋骨繇並。(運氣三十。)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藏象二十五。)
少陽為樞,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經絡三十。)
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疾病類二十九。)
三陽為病,其傳為索澤。(疾病六。)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疾病五。)
皮𤸷肉苛。(運氣十四。)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脈色三十三。)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論治八。)
白話文:
(十)皮毛筋骨病
外邪侵襲人體時,會使人寒顫、毫毛豎起,邪氣從腠理侵入。若邪氣深入,與骨骼相搏,則形成骨痹;與筋脈相搏,則導致筋脈拘攣。若邪氣深入體內,寒氣勝過熱氣,會使骨骼疼痛、肌肉萎縮;若熱氣勝過寒氣,則肌肉潰爛化膿,甚至侵蝕骨骼,稱為「骨蝕」。若邪氣積聚於筋脈,會形成筋瘤,觸摸時堅硬;若邪氣與骨、氣相結合,逐漸增大,則形成骨疽。若邪氣凝結於肌肉,無熱象則為肉疽。
心脈急促嚴重時會引發抽搐;肝脈微弱澀滯則為筋脈拘攣的筋痹;脾脈急促嚴重時也會導致抽搐。
手部彎曲無法伸直,病在筋脈;伸直無法彎曲,病在骨骼。
少陽司天時,客邪勝則內發抽搐;厥陰在泉時,客邪勝則大關節活動不利,內發痙攣強直;主氣勝則筋骨鬆弛失調。
津液耗損者,骨骼關節屈伸不利,面色晦暗,腦髓消減,小腿痠軟。
少陽為樞紐,樞紐失常則骨骼鬆動無法穩立,稱為「骨繇」,表現為關節鬆弛無力。
腎病傳至心,會使筋脈相互牽引而拘急,稱為「瘛」。
三陽經病變,後期可能導致皮膚枯槁。
過度勞力會損傷腎氣,使脊椎受損。
皮膚麻痺、肌肉僵硬。
嬰兒患病時,若頭髮全部逆豎,預後不良。
感受地之濕氣,易損傷皮肉筋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