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一卷 (11)
三十一卷 (11)
1. (七)頭項病
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見疾病類十四。)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脈色二十一。)
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疾病七十九。)
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疾病十一。)
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脈色十六。)
厥成為巔疾。(疾病七十七。)
春脈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巔疾。(脈色類十。)
浮而散者為眴僕。(脈色二十一。)
厥頭痛。真頭痛。(針刺四十三。)
白話文:
(七)頭部與頸部疾病
頭痛及頭頂疼痛,是因下部虛弱、上部實熱,問題在於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參見疾病類第十四條。)
脈象來勢急促而退去緩慢,屬上實下虛,易導致昏厥與頭頂疼痛。若推按後氣血下行而不上逆,則表現為頭頸部疼痛。(脈色類第二十一條。)
上焦氣血不足,腦部得不到充足滋養,頭部會感到沈重而傾垂。(疾病類第七十九條。)
陽明經氣上逆,影響上部的孫絡與太陰經,因而引發頭痛、鼻塞流涕及腹部腫脹。(疾病類第十一條。)
寸口脈搏短促者,主頭痛。(脈色類第十六條。)
氣血逆亂可能引發頭頂疼痛。(疾病類第七十七條。)
春季脈象過盛,易使人易怒、頭暈目眩,甚至頭頂疼痛。(脈色類第十條。)
脈象浮而散亂者,可能出現頭暈昏倒。(脈色類第二十一條。)
另有「厥頭痛」與「真頭痛」之分。(針刺類第四十三條。)
2. (八)七竅病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見經絡類二十二。)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疾病五。)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疾病五。)
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脈色十。)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軟而動,九竅皆沉。(疾病七。)
蹺脈氣不榮則目不合。(經絡二十八。)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疾病九十七。)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脈色三十三。)
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上氣不足,耳為之苦鳴,目為之眩。(疾病七十九。)
精銳者,耳聾。液脫者,耳數鳴。氣脫者,目不明。(藏象二十五。)
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疾病四十六。)
太陽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所謂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䀮䀮無所見也。厥陰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搏而熱,故嗌乾也。(疾病十一。)
歲太陰在泉,民病耳聾渾渾焞焞。(運氣二十五。)
足陽明之筋,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疾病六十九。)
督脈為病,嗌乾。(經絡二十七。)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疾病六。)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疾病三十五。)
手少陰,虛則不能言。手陽明,實則齲聾。足太陽,實則鼽窒,虛則鼽衄。足陽明,氣逆則喉痹瘁喑。(經絡五。)
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岐伯曰:胞之絡脈絕也。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疾病六十一。)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脈色二十四。)
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針刺四十五。)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疾病八十二。)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脈色二十。)
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脈色二十四。)
狥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疾病十四。)
搏陰則為喑。(疾病二十五。)
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疾病三十八。)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藏象十一。)
白話文:
(八)七竅病
五臟功能失調,就會導致七竅不通暢。
陽氣不能勝過陰氣,五臟之氣互相爭鬥,九竅就會閉塞不通。
若失去平衡,體內九竅閉塞,外部肌肉也會壅滯。
脾氣虛弱,會使人九竅不通,稱為「重強」。
陽明經與厥陰經相爭,陽明經主病,但無法勝過厥陰經,脈象軟弱而動,九竅功能皆沈弱。
蹺脈氣血不足,眼睛就無法閉合。
太陽經脈氣血衰竭時,會出現眼睛上翻的症狀。
診斷眼睛疼痛,若紅脈從上往下延伸,是太陽經病;從下往上延伸,是陽明經病;從外往內延伸,是少陽經病。
淚流不止會導致津液枯竭,津液枯竭則精氣無法滋養眼睛,眼睛就會失明,稱為「奪精」。上焦氣血不足,耳朵會鳴響,眼睛會眩暈。
精氣耗損嚴重,會導致耳聾;津液流失過多,耳朵會頻繁鳴響;元氣耗竭,眼睛會視物不清。
膀胱的熱邪轉移到小腸,會導致口腔潰爛;膽的熱邪轉移到腦部,會引發鼻淵(鼻涕濃濁不止),甚至鼻出血、眼睛昏花。
太陽經所說的耳鳴,是因為陽氣旺盛上衝,導致耳鳴;所謂「浮為聾」,是因為氣機紊亂;「入中為喑」,則是陽氣過盛後衰退,導致失語。腎氣虧虛,內傷而氣逆,會造成失語與肢體癱瘓。少陰經虛弱,人無法久站久坐,起身時會眼前昏黑看不見。厥陰經病嚴重時,會出現咽喉乾燥與內熱,這是陰陽相爭生熱所致。
太陰濕土在泉之年,民眾容易耳聾、聽覺模糊不清。
足陽明經的筋脈牽引缺盆與臉頰,突然口歪眼斜,嚴重時眼睛無法閉合;若受熱則筋脈鬆弛,眼睛無法睜開。臉頰筋脈受寒會緊縮,牽引臉頰使口歪;受熱則筋脈鬆弛無力,無法收縮,導致口歪。
督脈有病,會出現咽喉乾燥。
厥陰經與少陽經氣結,稱為「喉痹」。
手陽明經與手少陽經氣逆,會引發喉痹、咽喉腫痛。
手少陰經虛弱,會導致失語;手陽明經實證,會牙痛、耳聾;足太陽經實證,會鼻塞不通,虛證則易流鼻血;足陽明經氣逆,會喉痹、聲音嘶啞。
孕婦懷孕九月時失語,是因胞宮絡脈阻斷。胞絡連繫腎臟,少陰經貫穿腎臟並連接舌根,所以無法說話。
男性病發左側,女性病發右側,若未失語且舌頭能轉動,可治癒,三十天內康復;若伴隨失語,需三年才能恢復;年齡未滿二十歲者,三年內可能死亡。
鼻涕流不停,是因鼻咽部不通,氣機失調;突然失聲,是因寒氣侵襲會厭,使其無法開合發聲。
無法平躺且呼吸有聲,是陽明經氣逆所致。
心脈強硬而長,會舌頭捲曲無法說話。
肝脈急促暴亂,受驚嚇後脈象消失或失語,不治療也可能自愈。
頭暈目眩、視力模糊、耳聾,是下實上虛,病在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
陰經受邪,會導致失語。
艾灸後陽氣入陰,可能引發失語。
五氣由鼻吸入,藏於心肺,心肺有病,鼻子就會不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