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一卷 (10)
三十一卷 (10)
1. (六)情志病
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疾病十八。)
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針刺二十二。)
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疾病八十。)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藏象十。)
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疾病三。)
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疾病七十九。)
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針刺三十一。)
春脈太過,則令人善怒。(脈色十。)
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搏,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獨閉戶而處者,陰陽相搏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少陰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
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疾病十一。)
厥陰為闔,闔折則氣絕而喜悲。(經絡二十。)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針刺三十。)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形樂志樂,病生於肉;形苦志樂,病生於筋;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論治十。)
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逆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論治十八。)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疾病五。)
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疾病七十六。)
心痹者,脈不通,厥氣上則恐。(疾病六十七。)
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疾病七十八。)
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針刺三十三。)
白話文:
(六)情志病
精神過盛會導致不停發笑,精神不足則容易悲傷。血液過盛會引發憤怒,血液不足則易生恐懼。(出自《疾病十八》)
陽氣旺盛的人多喜悅,陰氣旺盛的人多憤怒。(出自《針刺二十二》)
水的精華形成「志」,火的精華形成「神」,水火相互作用時,神與志若皆受損,就會表現為流淚。因此諺語說:「心悲稱為志悲」。(出自《疾病八十》)
肝藏血,血寄寓「魂」,肝氣虛則易恐懼,肝氣實則易怒。脾藏營氣,營氣寄寓「意」。心藏脈,脈寄寓「神」,心氣虛則易悲傷,心氣實則笑不停。肺藏氣,氣寄寓「魄」。腎藏精,精寄寓「志」。(出自《藏象十》)
憂愁恐懼會損傷心,身體受寒或飲用寒涼之物會損傷肺。(出自《疾病三》)
悲哀憂愁會擾動心神,心神不安則五臟六腑皆受影響。(出自《疾病七十九》)
憂慮、恐懼、憤怒會損傷氣機,氣機受損則連累臟腑,導致臟腑病變。(出自《針刺三十一》)
春季脈象過強會使人易怒。(出自《脈色十》)
陽明經氣過盛時會導致昏厥、厭惡他人與火光,聽到木器聲響會驚恐不安,這是陽氣與陰氣相衝突,水火不相容所致。有時會想獨自閉門不出,是因陰陽相爭,陽氣耗盡、陰氣旺盛之故。若病情發展至極,可能爬上高處唱歌、脫衣狂奔,這是陰陽再度相爭,陽氣外越所致。少陰經氣異常時,會莫名恐懼如被追捕,因秋季陰氣未盡、陽氣內侵,陰陽相爭而產生恐慌。(出自《疾病十一》)
肝氣應調理而未得疏解,易生憤怒,此種狀態稱為「煎厥」。厭惡食物氣味是因胃氣虛弱所致。(出自《疾病十一》)
厥陰主閉闔功能,若閉闔失調會氣機衰絕而多悲。(出自《經絡二十》)
邪氣侵犯足少陰經絡時,會使人無故易怒,氣上沖心胸。(出自《針刺三十》)
身體安逸但精神苦悶,病在血脈;身心皆安逸,病在肌肉;身體勞苦但精神愉悅,病在筋;身心俱疲,病在咽喉;頻繁受驚恐會導致經絡不通,肢體麻木。(出自《論治十》)
曾居高位後失勢者,即使未受外邪,也會因內心鬱結而生「脫營」之病;曾富後貧者,稱為「失精」。五種氣機滯留,疾病隨之夾雜。極度歡樂或痛苦、先樂後苦皆損傷精氣,精氣枯竭則形體衰敗。暴怒傷陰,狂喜傷陽,氣逆上行充斥經脈,使形神分離。庸醫不懂補瀉,不明病情,導致精氣日損,邪氣乘虛而入。因此權貴失勢者,即使無外邪,精神內傷必致敗亡。先富後貧者,即使未受邪,也會皮膚枯槁、筋脈拘攣,甚至萎弱難行。(出自《論治十八》)
陽氣因大怒而阻滯,血瘀積於頭部,引發「薄厥」。腧穴氣化受阻,轉為易恐懼、驚慌。(出自《疾病五》)
眼神堅定深沈、目光直銳者性格剛強,剛強則易怒,怒則氣逆。(出自《疾病七十六》)
心痹患者脈絡不暢,厥氣上沖會引發恐懼。(出自《疾病六十七》)
氣機阻隔導致上下不通,多因突然憂慮所致。(出自《疾病七十八》)
飲食不節制、情緒不定時,津液內溢可能下注睪丸。(出自《針刺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