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一卷 (9)
三十一卷 (9)
1. (五)氣血津液病
白血出者死。(運氣三十陽明司天下。)
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疾病三十一。)
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藏象十七。)
白話文:
(五)氣血津液病
若出現白色血液,則預示死亡。(出自《運氣三十陽明司天下》。)
月經不來,是因胞脈閉塞。胞脈連接心臟並分布於子宮,若氣向上壓迫肺部,導致心氣無法下達,因此月經停止。(出自《疾病三十一》。)
女性生理特點是氣有餘而血不足,這是因為她們經常失血的緣故。(出自《藏象十七》。)
2. (六)情志病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見藏象類二十八。)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脈滿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陰陽一。《天元紀大論》作喜怒思憂恐,見運氣三。暴怒傷陰以下四句,又見論治十八。)
東方生風,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南方生熱,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中央生濕,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西方生燥,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北方生寒,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藏象五。)
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藏象四。)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疾病七十九。)
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疾病二十九。)
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主。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皮革焦。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藏象九。)
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疾病十九。)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膽為怒。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疾病二十五。)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疾病七十一。)
憂愁思慮即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運氣四十四。)
白話文:
(六)情志病
意志的作用,在於統御精神、收攝魂魄、調節寒溫、平衡喜怒。意志調和則精神專注穩定,魂魄不散亂,悔恨憤怒不產生,五臟就不會受邪氣侵擾。
自然界有四季五行,主宰生長收藏,產生寒暑燥濕風。人體有五臟,化生五氣,產生喜怒悲憂恐。因此,喜怒過度會損傷氣機,寒暑過度會傷害形體。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逆氣上衝,脈象充盛而形體虛弱。若喜怒不節制,寒暑過度,生命便難以穩固。
東方生風,對應聲音為呼喚,變動為握拳,情志為怒。怒傷肝,悲能克制怒。南方生熱,對應聲音為笑,變動為憂慮,情志為喜。喜傷心,恐能克制喜。中央生濕,對應聲音為歌唱,變動為呃逆,情志為思慮。思傷脾,怒能克制思。西方生燥,對應聲音為哭泣,變動為咳嗽,情志為憂愁。憂傷肺,喜能克制憂。北方生寒,對應聲音為呻吟,變動為顫抖,情志為恐懼。恐傷腎,思能克制恐。
東方色青,與肝相通,病變時易發驚駭。
百病初生,多因風雨寒暑、陰陽失衡、喜怒無常、飲食起居失調、大驚猝恐所致。這些因素會導致血氣分離、陰陽失調、經絡阻絕、脈道不通、氣血逆亂、衛氣滯留、經脈空虛、血氣失序,進而喪失正常機能。
憂恐悲喜怒過度,會打亂氣血運行次序,引發大病。過度喜樂使腎氣乘虛而入,憤怒使肝氣乘虛而入,悲傷使肺氣乘虛而入,恐懼使脾氣乘虛而入,憂慮使心氣乘虛而入。
驚恐思慮過度會傷神,神傷則恐懼不安、精氣流失不止。悲哀過度會耗竭心神、失去主宰。喜樂過度會使神氣渙散不藏。憂愁過度會使氣機閉塞不通。盛怒過度會使人神志迷惑失控。恐懼過度會使精神動盪不安。
心受驚恐思慮所傷,神傷則恐懼失守、肌肉消瘦。脾受憂愁不解所傷,意傷則思緒混亂、四肢無力。肝受悲哀過度所傷,魂傷則狂亂健忘、筋脈拘攣、陰部收縮、兩脅無力。肺受喜樂無度所傷,魄傷則狂躁、皮膚乾枯。腎受盛怒不止所傷,志傷則健忘、腰脊僵硬無法屈伸;恐懼不解傷精,精傷則骨痠無力、遺精頻發。
血氣上逆則心煩易怒,血氣下陷則神志混亂健忘。喜怒不節制會使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外散,形成實證。喜樂過度使氣下陷,悲哀過度使氣消散,氣消則脈象空虛,加上寒涼飲食,寒氣充斥,血脈凝滯、氣機流失,形成虛證。
胃氣上逆則呃逆恐懼,膽氣上逆則易怒。精氣聚於心則喜,聚於肺則悲,聚於肝則憂,聚於脾則畏,聚於腎則恐。陽入陰則安靜,陰出陽則憤怒。
悲哀過度會損傷心包絡,陽氣內動,導致心下崩潰、頻繁尿血。思慮無窮、慾望不遂、縱慾過度,會使宗筋鬆弛,引發筋痿、白濁。
憂愁思慮會傷心,憤怒氣逆不下會傷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