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一卷 (6)
三十一卷 (6)
1. (三)時氣病
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為腰痛,為寢汗痙,為流泄禁止。故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運氣二十一。)
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運氣二。)
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運氣四。)
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太過不及,皆曰天符,而變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運氣類七。)
太過者暴,不及者徐,暴者為病甚,徐者為病持。(運氣二十三。)
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遇賊風則其入深。三虛者,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三實者,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運氣三十六。)
白話文:
(三)季節氣候引發的疾病
太陽經氣運行失常時,會導致關節屈伸不靈活、腰痛、夜間盜汗或痙攣,以及腹瀉或便祕等症狀。因此:
- 風邪過盛會引發顫動搖晃;
- 熱邪過盛會造成腫脹發炎;
- 燥邪過盛會導致乾枯失潤;
- 寒邪過盛會引起浮腫虛浮;
- 濕邪過盛則可能導致腹瀉,嚴重時甚至會小便不通、四肢水腫。這些病理變化,會隨著邪氣侵犯的部位不同而表現各異。
氣候異常與疾病關係
五臟之氣若無法正常依序接續,稱為「異常」,異常就會引發病變。病變發生時:
- 若病邪被自身正氣克制,病情較輕;
- 若正氣無法克制病邪,病情便會加重;
- 若在此時又重複感邪,可能導致死亡。
氣運和調與疾病
五氣相互協調則健康,不協調則生病。黃帝問:「有時五氣看似協調卻仍生病,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這是因下位之氣侵犯上位,逾越了原本的次序所致。」
氣運強弱影響病情
- 邪氣侵犯「執法」之位(如火運過強),疾病來勢急驟且凶險;
- 侵犯「行令」之位(如木運失調),病程較緩但纏綿難癒;
- 侵犯「貴人」之位(如君火受擾),可能突然惡化而死。
「君位臣」屬順應規律,病情較輕且發展慢;「臣位君」則違逆規律,病勢急且危害大。這與「二火」(君火、相火)的平衡有關。無論氣運過強或不足,若符合「天符」之年,病變程度與生死壽夭會有明顯差異。
氣運盛衰與病程
氣運過強時發病迅猛,病情嚴重;氣運不足時發病緩慢,但病程較長。
月相與人體虛實
月圓時海水潮汐偏西,人體氣血充盈,即使受外邪侵襲也較輕淺;月缺時海水潮汐偏東,人體氣血虛弱,外邪易深入致病。「三虛」指:
- 年份氣運衰弱時;
- 月缺無光時;
- 季節氣候異常時。
若在此時受風邪傷害,稱為「三虛」,病情危重。反之,「三實」指: - 年份氣運旺盛;
- 月圓充盈;
- 氣候調和。
此際外邪難以造成嚴重危害。
2. (四)虛實病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見疾病類三十一。)
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疾病十九。)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氣虛則厥,實則脹。(藏象十。)
手太陰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手少陰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手心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手太陽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手陽明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手少陽實則肘攣,虛則不收。足太陽實則鼽窒頭臂痛,虛則鼽衄。足少陽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
足陽明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足太陰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足少陰實則閉癃,虛則腰痛。足厥陰實則挺長,虛則暴癢。任脈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督脈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脾之大絡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經絡五。)
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藏象九。)
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疾病五十三。)
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疾病二十一。)
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苦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疾病七十九。)
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疾病四十五。)
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經絡三十二。)
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經絡十二。)
三焦者,太陽之別也,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經絡十六。)
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疾病四。)
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疾病七十九。)
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疾病九。)
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疾病五十八。)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疾病十一。)
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針刺十三。)
白話文:
(四)虛實病
外邪侵襲人體,必定是因為正氣虛弱。陰氣虛弱時,陽邪就容易侵犯。(參見疾病類三十一。)
氣偏盛則血虛,血偏盛則氣虛。因此,氣過盛則血不足,血過盛則氣不足。(疾病十九。)
肝氣虛則容易恐懼,肝氣實則易怒;脾氣虛則四肢無力,五臟功能失調,脾氣實則腹脹、大小便不暢;心氣虛則易悲傷,心氣實則笑不停;肺氣虛則鼻塞、呼吸短促,肺氣實則喘息、胸悶、仰頭呼吸;腎氣虛則四肢冰冷,腎氣實則腹脹。(藏象十。)
手太陰經實證則手掌發熱,虛證則打呵欠、小便頻繁或失禁。手少陰經實證則胸膈脹滿,虛證則言語困難。手心主(心包經)實證則心痛,虛證則頭部僵硬。手太陽經實證則關節鬆弛、肘部無力,虛證則生疣,小的如指痂疥。手陽明經實證則蛀牙、耳聾,虛證則牙齒寒冷、痹阻不通。手少陽經實證則肘部攣縮,虛證則肢體無力。足太陽經實證則鼻塞、頭痛、手臂痛,虛證則流鼻血。足少陽經實證則四肢冰冷,虛證則下肢痿弱無力、無法站立。
足陽明經實證則狂躁癲狂,虛證則下肢無力、小腿萎縮。足太陰經實證則腸中劇痛,虛證則腹脹如鼓。足少陰經實證則小便不通,虛證則腰痛。足厥陰經實證則陰莖挺長,虛證則陰部劇癢。任脈實證則腹部皮膚疼痛,虛證則皮膚瘙癢。督脈實證則脊柱強直,虛證則頭部沈重、搖晃不穩。脾之大絡實證則全身疼痛,虛證則全身關節鬆弛無力。(經絡五。)
五臟主藏精氣,不可受損,若受損則精氣失守而陰虛,陰虛則氣不足,氣不足則死亡。(藏象九。)
勇者氣血運行順暢,病邪自然消退;怯者氣血運行不暢,病邪滯留而致病。(疾病五十三。)
實證是邪氣入侵,虛證是正氣外洩。(疾病二十一。)
邪氣所在之處,皆因正氣不足。上氣不足則頭腦空虛、耳鳴、頭部沈重、目眩;中氣不足則大小便異常、腸鳴;下氣不足則四肢痿弱、心胸煩悶。(疾病七十九。)
營氣虛則肌膚麻木,衛氣虛則肢體無力,營衛俱虛則麻木且無力,肌肉雖無明顯變化,但身體與意志無法協調,稱為「死證」。(疾病四十五。)
氣海有餘則胸中氣滿、呼吸急促、面色發紅;氣海不足則氣短、言語無力。血海有餘則常覺身體龐大,但無明顯病痛;血海不足則常覺身體瘦小,同樣無明顯病痛。水穀之海有餘則腹脹;水穀之海不足則飢餓卻無法進食。髓海有餘則輕健有力,超越常人;髓海不足則頭暈耳鳴、小腿痠軟、視物模糊、倦怠嗜睡。(經絡三十二。)
下焦虛則四肢冰冷,下焦盛則發熱;上焦虛則眩暈,上焦盛則頭痛發熱。(經絡十二。)
三焦與太陽經相連,與太陽經同行,入絡膀胱,約束下焦。三焦實則小便不通,虛則遺尿。(經絡十六。)
寒邪侵襲則正氣流失,正氣流失則虛弱,虛弱則寒邪停滯於皮膚之間。(疾病四。)
陰氣盛、陽氣虛,故發冷顫抖。胃氣不足則全身經脈虛弱,經脈虛弱則筋脈鬆弛,筋脈鬆弛則行房過度,氣血無法恢復,故肢體無力。(疾病七十九。)
肝虛、腎虛、脾虛皆會導致身體沈重、煩躁不安。氣短無力者,是因水液代謝失常,形體氣血衰減。(疾病九。)
骨髓與津液流失過多則虛弱,虛弱則腰背痛、小腿痠軟。(疾病五十八。)
內傷導致氣血逆亂,則言語困難、四肢無力,此為腎虛所致。(疾病十一。)
應避開八風虛邪,勿受其侵犯。若身體虛弱又逢天氣虛邪,兩虛相合,邪氣深入骨髓,傷及五臟,醫者需及時救治,否則難以輓回。故說:不可不知天時禁忌。虛邪指八風虛邪之氣,正邪則指身體勞累出汗時,腠理開洩,遭遇微風侵襲。(針刺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