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一卷 (5)
三十一卷 (5)
1. (三)時氣病
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見疾病類五。)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陰陽一。脈色三十三略同。)
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疾病二十七。)
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者,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冬之虛風。黑色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藏象二十一。)
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所謂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虛,則邪甚也。失時之和,亦邪甚也。
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於邪,則病危矣。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運氣三十一。)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針刺十九。)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疾病五十二。)
逆春氣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逆夏氣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逆秋氣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逆冬氣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攝生四。)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攝生六。)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南方赤色,入通於心,故病在五臟。中央黃色,入通於脾,故病在舌本。西方白色,入通於肺,故病在背。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故病在溪。(藏象四。)
厥陰所至為裡急,為支痛,為緛戾,為脅痛嘔泄。少陰所至為瘍疹身熱,為驚惑惡寒戰慄譫妄,為悲妄衄衊,為語笑。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為稸滿,為中滿霍亂吐下,為重胕腫。少陽所至為嚏嘔,為瘡瘍,為驚躁瞀昧暴病,為喉痹耳鳴嘔湧,為暴注瞤瘈暴死。陽明所至為浮虛,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病,為脅痛皴揭,為鼽嚏。
白話文:
(三)時氣病
春天受風邪侵襲,邪氣滯留體內,可能導致腹瀉。夏天受暑熱所傷,秋天容易患上瘧疾。秋天受濕氣影響,濕邪上逆會引發咳嗽,甚至導致四肢無力或厥冷。冬天受寒邪侵襲,來年春天可能出現溫熱病症。四季的邪氣交替影響五臟健康。
冬天受寒,春天易患溫病;春天受風,夏天容易腹瀉;夏天受暑,秋天易患瘧疾;秋天受濕,冬天容易咳嗽。
春季病氣多在頭部,夏季病氣多在內臟,秋季病氣多在肩背,冬季病氣多在四肢。因此,春天常見鼻塞或鼻血,仲夏常見胸脅不適,長夏常見腹瀉或寒症,秋天常見風瘧,冬天常見肢體麻痺或厥冷。若能冬季不過度活動筋骨,春季就不易鼻塞或鼻血;春季不生病,夏季胸脅就不會出問題;長夏不腹瀉,秋天就不會得風瘧;冬天不麻痺厥冷,也不易腹瀉或出汗過多。精氣是身體的根本,保養精氣的人,春天不易患溫病。夏天若不出汗,秋天容易得風瘧。這是健康人的脈象規律。
春季多青風,夏季多陽風,秋季多涼風,冬季多寒風。皮膚薄、肌肉弱且面色黃的人,易受春季虛風侵害;面色白、皮膚薄、肌肉弱的人,易受夏季虛風侵害;面色青、皮膚薄、肌肉弱的人,易受秋季虛風侵害;面色赤、皮膚薄、肌肉弱的人,易受冬季虛風侵害。面色黑、皮膚薄、肌肉不結實且色澤不均的人,長夏時若遇虛風,容易生病。
燥氣盛行時,風木受邪,肝病易發;火熱盛行時,肺金受邪,肺病易發;寒氣盛行時,心火受邪,心病易發;濕氣盛行時,腎水受邪,腎病易發;風氣盛行時,脾土受邪,脾病易發。這些都是受邪氣影響而生病的情況。若逢年運虛弱、季節失調或月相空虛,邪氣更盛。若重複受邪,病情會加重甚至危及生命。邪氣盛行後,必有相應的反應。
邪氣常隨四季氣血變化侵入人體,其變化難以預測。五臟各自在對應季節受病,若不在當季,則由其他臟腑傳遞而來。人與天地相應,五臟在各自主導的季節受寒邪侵襲,輕則咳嗽,重則腹瀉或疼痛。秋季肺先受邪,春季肝先受邪,夏季心先受邪,長夏季節脾先受邪,冬季腎先受邪。
違逆春季養生則傷肝,夏季易生寒病,生長之氣不足;違逆夏季養生則傷心,秋季易患瘧疾,收斂之氣不足;違逆秋季養生則傷肺,冬季易腹瀉,封藏之氣不足;違逆冬季養生則傷腎,春季易四肢無力或厥冷,生發之氣不足。
違逆春季養生,少陽之氣不生,肝氣內變;違逆夏季養生,太陽之氣不長,心氣虛弱;違逆秋季養生,太陰之氣不收,肺氣焦燥脹滿;違逆冬季養生,少陰之氣不藏,腎氣沈滯。
東方青色對應肝,病發時易驚駭;南方赤色對應心,病多在五臟;中央黃色對應脾,病多在舌根;西方白色對應肺,病多在背部;北方黑色對應腎,病多在關節。
厥陰經病變表現為腹內拘急、肢體疼痛、筋脈抽搐、脅痛嘔吐腹瀉;少陰經病變表現為瘡疹發熱、驚恐畏寒、譫妄悲泣、鼻血或言語失常;太陰經病變表現為積飲胸悶、腹脹、嘔吐腹瀉或水腫;少陽經病變表現為打噴嚏嘔吐、瘡瘍、驚躁昏迷、喉痛耳鳴或突然腹瀉抽搐;陽明經病變表現為浮腫、下肢疼痛、脅痛皮膚乾裂或鼻塞噴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