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一卷 (4)
三十一卷 (4)
1. (二)經絡臟腑病
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針刺二十六。)
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病之在臟,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脈色三十二。)
數則煩心,澀則心痛。(脈色二十一。)
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針刺三十二。)
衛氣之留於腹中,蓄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肢脅胃中滿,喘呼逆息。(針刺二十六。)
審察衛氣,為百病母。(針刺二十九。)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經絡二十七。)
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經絡三十三。)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給為癰。(經絡二十二。)
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藏象十一。)
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則腸胃惡,邪氣留止,大聚乃起。(疾病七十六。)
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疾病二十一。)
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萎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疾病類六十九。)
氣上走賁上。(針刺三十。)
五臟所惡。五臟化液。五臟所藏。五臟所主。(疾病二十五。)
肺布葉舉。(疾病二十六。)
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論治十四。)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脈色二十四。)
四時臟脈病有太過不及。(脈色十。)
診尺論疾。(脈色十八。)
五味之走,各有所病。(氣味三。)
諸經根結病刺。(經絡三十。)
本臟二十五變之病。(藏象二十八。)
五臟異藏,虛實異病。(藏象十。)
臟脈六變,病刺不同。(脈色十九。)
十五別絡虛實病刺。(經絡五。)
白話文:
(二)經絡臟腑病
-
兩眉間色澤淡薄,病在皮膚。嘴唇呈現青、黃、赤、白、黑色,病在肌肉。營氣濡濕者,病在血氣。眼睛出現青、黃、赤、白、黑色,病在筋。耳廓乾枯、有塵垢,病在骨。
-
脈口浮滑,表示病情加重;人迎脈沈而滑,病情減輕。若脈口滑而沈,病況加重且在體內;人迎脈滑盛而浮,病情加重且在體外。脈象浮沈及人迎與寸口強弱相近者,疾病難癒。病在臟腑,脈沈而大者,容易康復,脈小則病情危險;病在腑,脈浮而大者,易於治療。人迎脈強硬者,可能是受寒傷;氣口脈強硬者,可能是飲食不當所致。
-
脈數則心煩,脈澀則心痛。
-
營氣病變會導致寒熱交替、氣虛、血液運行異常。衛氣病變則會引發氣痛,時有時無,並有脹氣、腹鳴,或因風寒侵襲腸胃。寒痹之症表現為疼痛持久不退,皮膚麻木無感。
-
衛氣滯留腹中,積聚不散,使人胸脅胃部脹滿,呼吸急促困難。
-
衛氣的異常是百病之源。
-
任脈病變,男子易患疝氣,女子易有帶下或腫塊。衝脈病變,會導致氣逆、腹內拘急。督脈病變,會使脊柱強直、反張。此類病症會從下腹上衝至心而痛,前後二便不通,形成「沖疝」。女性可能不孕,並伴有小便不利、痔瘡、遺尿、咽喉乾燥等症狀。
-
足陽明經是五臟六腑氣血之源,其脈粗大、血氣旺盛,容易熱盛。
-
五臟失調,七竅不通;六腑失調,氣滯成膿瘍。
-
心肺有病時,鼻子會不通暢。
-
皮膚薄弱無光澤、肌肉鬆軟濕潤,表示腸胃功能不佳,邪氣滯留,易生嚴重疾病。
-
進食少卻氣多,邪氣可能在胃與肺。
-
經筋病變,寒則筋脈緊縮、反張,熱則筋脈鬆弛、無力。陽氣過盛則身體反張,陰氣過盛則俯屈難伸。
-
氣逆上行至胸膈。
-
五臟各有禁忌與病理變化,如津液生成、精神儲藏、功能所主等。
-
肺葉舒展或收斂影響呼吸。
-
女子病在右側為逆症,左側為順症;男子病在左側為逆症,右側為順症。
-
男性病發左側,女性病發右側。
-
四時脈象對應五臟,可診斷疾病是否過盛或不足。
-
透過診尺膚分析疾病。
-
五味過度攝取各有致病傾向。
-
各經脈的根結與相應病症及針刺療法。
-
本臟二十五種病變類型。
-
五臟功能不同,虛實病症各異。
-
臟脈六種變化的病症與針刺方法。
-
十五條別絡虛實病症與針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