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一卷 (1)
十一卷 (1)
1. 一、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素問六節藏象論,附:草根樹皮說)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第六篇《藏象論》中提到,附帶講述了草根樹皮的用法)
人體內的五臟對應自然界的五方、五色、五味等,它們是生命的本源,保持其功能正常是健康的根本。對於疾病的治療,可以利用草根樹皮等自然界的物質,根據它們的性味歸經來調理身體,恢復臟腑的功能。使用草藥時要根據四季的變化和人體的具體情況來選擇適當的藥材,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療效。
帝曰: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因氣之合而有萬物之形,因形之變而有萬物之名,皆天地之運,陰陽之化也。然萬物之廣,孰少孰多,無不有數,欲詳知之,故以為問。)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氣聚合而產生形體,隨着變化而產生名稱。天地間的運行以及陰陽的變化,它們在萬物中,哪個少哪個多,可以讓我聽聽嗎?(因為氣的聚合纔有萬物的形體,因為形體的變化才產生萬物的名稱,這些都是天地間的運行以及陰陽的變化。但是萬物如此廣泛,哪個少哪個多,沒有哪個是沒有數量的,想要詳細地知道它們,所以向你提問。)岐伯說:真是精細的問題啊,天極其廣闊,無法測量,地極其遼闊,無法估量,偉大的靈魂提出的問題,我將詳細地向您陳述。
(天地廣大,不可度量,萬物眾多,亦難盡悉,請陳其方,謂舉其要者言之耳。)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此以草言者,木亦在其中矣。青黃赤白黑,五色之正也,然色有淺深間雜之異,故五色之變不可勝視。酸辛甘苦鹹,五味之正也,然味有厚薄優劣之殊,故五味之美,不可勝極。
白話文:
(天地遼闊無邊,難以測量,萬物繁多,難以羅列,請你舉出它們的主要特徵就可以了。)草的顏色有五種,它們的變化多端,讓人目不暇接。草的味道也有五種,它們的鮮美程度,難以盡述。(這裡以草為例,其實木也包含在其中。青、黃、赤、白、黑是五種正色,但顏色還存在淺深不同的變化,所以五種顏色的變化多端,讓人目不暇接。酸、辛、甘、苦、鹹是五種正味,但味道還存在濃淡優劣的區別,所以五種味道的鮮美程度,難以盡述。
即此五色五味之變,已不可窮,而天地萬物之化,又烏得而量哉?)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物性不齊,各有嗜欲,聲色臭味,各有相宜,故各有所通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入肝,焦氣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也。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也。
白話文:
這些五種顏色和五種味道的變化,已經無窮無盡,而天地萬物的變化,又怎麼能衡量呢?
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各有所長。(物性各有不同,喜好也不一樣,音色、香氣、味道,各有所適,所以各有所長。)
天以五氣餵養人體,地以五味滋補人體。(天用五種氣息來滋養人體,酸臭之氣進入肝臟,焦氣進入心臟,香氣進入脾臟,腥氣進入肺部,腐臭之氣進入腎臟。地用五種味道來滋養人體,酸味先進入肝臟,苦味先進入心臟,甘味先進入脾臟,辛味先進入肺部,鹹味先進入腎臟。)
清陽化氣出乎天,濁陰成味出乎地,故天食人以氣,地食人以味,此即天地之運,陽陰之化,而人形之所以成也。)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氣入鼻,由喉而藏於心肺,以達五臟。心氣充則五色修明,肺氣充則聲音彰著。蓋心主血,故華於面。肺主氣,故發於聲。
白話文:
清澈的陽氣變化為氣體,來自於天空;混濁的陰氣形成味道,來自於大地。因此,天空以氣體滋養人體,大地以味道滋養人體,這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陽氣和陰氣轉化的結果,也是人體形成的原因。
五種氣體經由鼻子進入,貯藏在心肺之中,上達五官,讓五種顏色鮮明,聲音也變得清晰。(五種氣體通過鼻子吸入,經由喉嚨進入心肺,再輸送至五臟。心氣充盈,五種顏色就會鮮明;肺氣充盈,聲音就會清晰。因為心主血,所以會華於面部;肺主氣,所以會發於聲音。)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入口,由咽而藏於腸胃,胃藏五味,以養五臟之氣,而化生津液以成精。精氣充而神自生,人生之道,止於是耳。而其所以成之者,則在於天之氣,地之味。氣味之切於用者,則在乎藥食之間而已。
白話文:
五種味道進入口中,然後儲存在腸胃中。口味有所歸藏,用來滋養五臟之氣。五臟之氣和諧運作而產生,津液相互滋生,人的精神自然而生。
(五種味道入口,由咽喉傳送到腸胃中儲存,腸胃貯藏五味,用以滋養五臟之氣,並且化生津液以生成精氣。精氣充足,精神自然而生,人生之道,到此為止。而其所以能夠生成,則在於天的氣,地的味。氣味在使用上最密切相關的部分,就在於藥物和食物之間而已。)
愚按:本篇帝以天地陰陽之化為問,而伯獨以草為對,因發明五氣五味之理。觀者但謂其言草,而不知人生所賴者惟此,故特明其義,誠切重之也。余居京邸,嘗治一薦紳之疾,愈已七八,勢在將安。忽其契者,薦一偽誕庸流,以導引栽接稱長技,極口眇醫,冀要其功。且云:彼醫藥者,雖為古法,然但可除輕淺之疾,療不死之病耳。
白話文:
我認為:這篇文章中,皇帝問及天地陰陽的變化,而伯卻只以草來回答,因此闡述了五氣五味的道理。讀者只認為他說的是草,卻不知道人生所依賴的只有這些,所以我特別說明其意義,誠懇地重視它。我在京城時,曾治療一位身分高貴病人的疾病,已經好了七、八成,情況很好。突然他的親信推薦了一位自稱擅長導引栽接的庸俗大夫,大肆批評我的醫術,希望奪取我的功勞。還說:那些醫藥,雖然是古代的方法,但是隻能治療輕微的疾病,無法醫治致命的疾病。
至於存真接氣,固本回天,豈果草根樹皮之力所能及哉?病者忻服,信為神仙。自後凡見相侯者,輒云近得神仙之術,幸脫沉疴,今賴為主,而以藥副之。余聞是言,殊為不平。然竊計之,則又安忍以先聖之道,為人之副。由是謝絕,不為加意。居無何,舊疾大作,遣人相延者再四且急。
白話文:
至於養生調氣,鞏固根基,重塑健康,豈是草根樹皮的功效所能達到的?病人欣然服用,深信是神仙妙術。從此以後,凡是見到我的人,都說自己最近得到了神仙之術,倖免於沉重病痛,現在得以安康,全是託您的福,卻把藥方當成次要的。我聽到這些話,感到非常不平。然而我私下盤算,也不忍心讓聖賢之道淪為他人的附屬。因此婉言謝絕,不肯再為他費心。過了不久,他的舊病大發,多次派人急切地邀請我。
余不得已,勉效馮婦之舉,既至,察其藥缺已久,更劇於前,復為殫竭心力,僅獲保全。乃相問曰:向聞得導引之功,今則何以至此?彼赧顏答曰:此固一說,然亦無可憑據,及病作而用之,則無濟於事,以今觀之,似不可與斯道爭先也。余因告之曰:醫祖三皇,其來尚矣,豈易言者哉?雖軒岐之教,初未嘗廢恬憺虛無、呼吸精氣之說,然而緩急之宜,各有所用。
白話文:
我不得已,勉力效仿馮婦的舉動,到了後,檢查他的藥物已經缺乏很久,病情比以前更嚴重了。我又竭盡心力,才勉強保住他的性命。於是問他:「以前聽說有導引功法,現在怎麼變成這樣了?」他臉紅地回答說:「這當然是一種說法,但是沒有依據。等到生病了才來用它,對病情沒有幫助。現在看來,似乎不能把這個方法放在首位。」我於是告訴他:「醫術源自三皇,流傳至今,豈是一句空話嗎?雖然軒轅和岐伯的教導,從未放棄過恬淡虛無、呼吸精氣的說法,但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各有不同的用處。
若於無事之時,因其固有而存之養之,亦足為卻病延年之助,此於修養之道,而有能及其妙者,固不可不知也。至於疾病既成,營衛既亂,欲舍醫藥,而望其邪可除,元可復,則無是理也。亦猶亂世之甲兵,飢餒之糧餉,所必不容己者,即此藥也。孰謂草根樹皮,果可輕視之哉?然余猶有說焉,按史氏曰:人生於寅。
白話文:
如果在健康的時候,因為先天體質上的原因而需要保養,那麼適當的調養也能幫助預防疾病、延長壽命。對於養生之道而言,如果能夠理解這些精妙的道理,當然是不可不知的。但是一旦疾病形成,營氣和衛氣已經紊亂,想要拋棄醫藥,希望邪氣能夠自行消除,元氣能夠自行恢復,這是不合情理的。這就像在亂世中的武器和軍隊,在飢荒中的糧食,是絕對不可或缺的,藥物也是如此。誰說草根樹皮是可以輕視的呢?不過我還有話要說,根據史書記載:人生於寅年。
朱子曰:寅為人統。夫寅屬三陽,木王之鄉也,而人生應之,其為屬木可知矣。至察養生之用,則瓊漿玉粒,何所生也?肥鮮甘脆,何所成也?高堂廣廈安其居,何所建也?布帛衣裘溫其體,何所制也?然則草木之於人也,服食居處,皆不可以頃刻無也,無則無生矣。而人之屬木也,果信然否?第以穀食之氣味,得草木之正;藥餌之氣味,得草木之偏。
白話文:
朱熹說:寅屬人體的老大(春屬木,寅為春季第一個月)。寅屬三陽,是木氣旺盛的地方,而人生應之,說明人也屬木。考察養生的方法,瓊漿玉粒(美味的食物)是從哪裡來的?肥美鮮嫩的食物,又是怎麼形成的?高大寬敞的房屋,用來安居,是怎麼建造的?布帛和皮裘用來溫暖身體,是用什麼製作的?這樣看來,無論是食物還是住所,草木對人都非常重要,一刻也不能沒有。如果沒有草木,人就無法生存。那麼人屬木的說法,是否正確?不過,穀物的氣味和味道,來自草木的正氣;藥物的氣味和味道,來自草木的偏氣。
得其正者,每有所虧;鍾其偏者,常有所勝。以所勝而治所虧,則致其中和而萬物育矣。此藥餌之功用,正所以應同聲,求同氣,又孰有更切於是而謂其可忽者哉?是以至聖如神農,不憚其毒,而遍嘗以救蒸民者,即此草根樹皮也。何物狂生,敢妄肆口吻,以眇聖人之道乎!病者聞之曰:至哉言也,謹奉教矣。
言者聞之,乃縮頸流汗而不敢面者許久焉。余觀本篇之言,知岐伯之意正亦在此,因並附之,用以彰其義云。)
白話文:
懂得中醫真諦的人,通常會發現自己所欠缺的。只知偏方的人,常常會有些長處。用長處來彌補短處,就能達到中和完美的境界,萬物才能生長。藥物的功效正是因為能對應同類,尋找同氣,還有什麼比這更貼切而不可忽略的?所以,聖人神農氏不害怕藥物的毒性,遍嘗百草以救濟百姓,這些藥物就是草根樹皮。那些無知狂妄的人,怎敢隨便評論,貶低聖人的醫道!生病的人聽了這番話,說:「這真是至理名言,我一定遵循您的教導。」
2. 二、五穀五味其走其宜其禁
(靈樞五味,全)
黃帝曰:願聞穀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玉版篇曰: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氣味之正者莫如水穀,水穀入胃以養五臟,故臟腑者皆稟氣於胃,而胃為五臟六腑之本。)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穀味苦,先走心;穀味甘,先走脾;穀味辛,先走肺;穀味咸,先走腎。(五臟嗜欲不同,各有所喜,故五味之走,亦各有先。
白話文:
黃帝說:想請教您,五穀各有不同的味道,它們進入五臟時,分別如何分配?
伯高回答:胃是五臟六腑中的「海」,水和穀物都進入胃中,五臟六腑都從胃中獲得氣。五穀的味道各自走向自己喜歡的臟器:
- 穀物中的酸味,首先進入肝臟。
- 穀物中的苦味,首先進入心臟。
- 穀物中的甘味,首先進入脾臟。
- 穀物中的辛味,首先進入肺臟。
- 穀物中的鹹味,首先進入腎臟。
五臟喜好的味道不同,所以五味進入體內時,各有先後。
然既有所先,必有所後,而生克佐使,五臟皆有相涉矣。至真要大論言五味各有先入,義與此同,見論治類第七。)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人受氣於谷,故穀氣入於營衛,其糟粕之質,降為便溺,以次下傳,而出於大腸膀胱之竅。)黃帝曰:營衛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谷之精氣,先出於胃,即中焦也。
白話文:
然而既然有先行的,必定有後繼的。而生、克、佐、使這幾種關係,五臟之間都有相互影響。至真要大論上說五味各自有先入的順序,其中的道理與此相同。(見論治類第七。)穀物的營養和體液已經運轉,營氣和衛氣通暢,這時才將糟粕轉化出來,依序向下傳導。(人體從穀物吸收氣血,所以穀物的營養進入營氣和衛氣,它的糟粕部分,下降成為便溺,依序向下傳導,最後從大腸和膀胱的孔竅排出。)黃帝問:營氣和衛氣的運行方式如何?伯高回答:穀物首先進入胃,其中精華的部分,會先從胃裡出來,進入兩焦,滋養五臟,再分別輸送到營氣和衛氣的兩條運行路徑。(穀物的精氣,先從胃裡出來,也就是中焦。)
而後至上下兩焦,以溉五臟。之,至也。溉,灌注也。兩行,言清者入營,營行脈中,濁者入衛,衛行脈外,故營主血而濡於內,衛主氣而布於外,以分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大氣,宗氣也。搏,聚也。
白話文:
然後輸送到上下兩焦,以滋潤五臟。之,是到達的意思。溉,是灌溉滋養的意思。兩行,是指清氣進入營脈,營脈運行在脈中;濁氣進入衛脈,衛脈運行在脈外。所以營氣主血,濡養內部;衛氣主氣,佈散於外,分清營衛的作用。
那些運行不暢的大氣,積聚在胸中,稱為「氣海」。氣海之氣,出自肺部,沿著喉嚨和咽喉運行,所以呼氣的時候會出來,吸氣的時候會進去。(大氣,指宗氣。搏,是聚積的意思。)
循,由也。氣海,即上氣海,一名膻中,居於膈上。蓋人有三氣,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宗氣積於上焦,出於肺,由喉嚨而為呼吸出入,故曰氣海。搏音團。咽音煙。循音巡。)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人之呼吸,通天地之精氣,以為吾身之真氣。
白話文:
循:從、由的意思。氣海:指上氣海,又稱膻中,位於橫膈之上。人的氣有三種,營氣來源於中焦,衛氣來源於下焦,宗氣積聚在上焦,從肺部發出,通過喉嚨進行呼吸,所以稱為氣海。搏的讀音為「團」。咽的讀音為「煙」。循的讀音為「巡」)。天地之間的精氣,其大數經常是出三入一,所以如果沒有進食,半天後氣就會衰弱,一天後氣就會很少了。(人的呼吸,與天地之間的精氣相通,作為我們身體內的真氣。
故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然天地之氣,從吸而入;穀食之氣,從呼而出。總計出入大數,則出者三分,入止一分。惟其出多入少,故半日不食,則谷化之氣衰;一日不食,則谷化之氣少矣。知氣為吾身之寶,而得養氣之玄者,可以語道矣。)黃帝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
白話文:
因此,真正的氣,是我們從天地間吸取的,與消化食物所產生的氣一道充盈著我們的身體。但是,天地間的氣息,是通過吸入而進入體內的;而食物所化生的氣,則是通過呼出而排出的。總的算起來,出入的數量是:呼出的氣是吸入的三倍,吸入的氣只有一倍。正是因為呼出多而吸入少,所以半天不吃東西,消化食物所產生的氣就會變弱;一天不吃東西,消化食物所產生的氣就會很少。明白氣對我們身體的重要性,並且懂得養氣的奧妙者,就可以談論養生之道了。)黃帝說:五穀的五種味道,可以給我說說嗎?伯高說:我將詳細地告訴你。
五穀:秔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秔,俗作粳。麻,芝麻也。大豆,黃黑青白等豆均稱大豆。黍,糯小米也,可以釀酒,北人呼為黃米,又曰黍子。此五穀之味合五行者。秔音庚。)五果:棗甘,李酸,慄咸,杏苦,桃辛。(此五果之味合五行者。)五畜: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
白話文:
穀物:
- 粳米:味道甘甜
- 芝麻:味道酸澀
- 大豆:味道鹹味
- 小麥:味道苦
- 黃小米:味道辛辣
水果:
- 棗子:味道甘甜
- 李子:味道酸澀
- 栗子:味道鹹味
- 杏子:味道苦
- 桃子:味道辛辣
家畜:
- 牛:味道甘甜
- 狗:味道酸澀
- 豬:味道鹹味
- 羊:味道苦
- 雞:味道辛辣
(此五畜之味合五行者。)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藿,大豆葉也。薤,野蒜也。爾雅翼曰:薤似韭而無實。此五菜之味合五行者。薤音械。)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此五色之合於五味者。
)
白話文:
(這五畜的味道分別對應五行了。)五種蔬菜:葵菜是甘味,韭菜是酸味,大豆葉是鹹味,野蒜是苦味,蔥是辛味。(大豆葉即為大豆的葉子。野蒜和韭菜相似,但沒有果實。這五種蔬菜的味道也對應著五行。野蒜讀作「械」。)
五種顏色:黃色適合搭配甘味,青色適合搭配酸味,黑色適合搭配鹹味,紅色適合搭配苦味,白色適合搭配辛味。所有這五種,各有其適合的搭配,五種適合搭配的說的是五種顏色。(這五種顏色與味道的搭配。
脾病者,宜食秔米飯牛肉棗葵。(此下言臟病所宜之味也。脾屬土,甘入脾,故宜用此甘物。)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心屬火,苦入心,故宜用此苦物。)腎病者,宜食豆黃卷豬肉慄藿。(大豆黃卷,大豆芽也。腎屬水,鹹入腎,故宜用此咸物。)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白話文:
脾臟病的人,適合吃糯米飯、牛肉、棗子和葵菜。(下面所說的都是臟腑疾病適合的口味。脾屬土,甘味能補益脾,所以適合食用甘味的食物。)
心臟病的人 ,適合吃小麥、羊肉、杏子和薤白。(心屬火,苦味能降心火,所以適合食用苦味的食物。)
腎臟病的人 ,適合吃豆芽、豬肉、栗子和藿香。(大豆芽是黃豆的芽。腎屬水,鹹味能滋腎,所以適合食用鹹味的食物。)
肝臟病的人 ,適合吃芝麻、狗肉、李子和韭菜。
(肝屬木,酸入肝,故宜用此酸物。)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肺屬金,辛入肺,故宜用此辛物。此上五節,與五臟生成論之五合、宣明五氣篇之五入者意同,皆用本臟之味以治本臟之病也。)
白話文:
(肝臟屬木,酸味能入肝,所以適合用這種酸性食物。)肺部有疾病的人,適合食用黃小米、雞肉、桃子、蔥。(肺臟屬金,辛味能入肺,所以適合用這種辛味食物。上面這五種食物,與《五臟生成論》中的五行相生相剋,《宣明五氣篇》中的五味入五臟的原理是一致的,都是用本臟的口味來治療本臟的疾病。)
五禁:肝病禁辛,(辛味屬金,能克肝木。此下五節,當與宣明五氣篇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等義參看。)心病禁咸,(鹹味屬水,能克心火。)脾病禁酸,(酸味屬木,能克脾土。)腎病禁甘,(甘味屬土,能克腎水。)肺病禁苦。(苦味屬火,能克肺金。)
白話文:
肝病不能吃辛辣,心病不能吃鹹,脾病不能吃酸,腎病不能吃甜,肺病不能吃苦。
肝色青,宜食甘,秔米飯牛肉棗葵皆甘。(此下言臟氣所宜之味也。藏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即此意也。此下五節,仍與藏氣法時論後文相同,見疾病類二十四。)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藏氣法時論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咸。
白話文:
肝屬青色,適合食用甘味食物,例如糯米飯、牛肉、棗子、葵瓜子等。
心屬赤色,適合食用酸味食物,例如狗肉、李子、韭菜等。
脾屬黃色,適合食用鹹味食物,例如大豆、豬肉、栗子、藿香等。
(啟玄子云:究斯宜食,乃調利機關之義也。腎為胃關,脾與胃合,故假咸柔耎以利其關,關利而胃氣乃行,胃行而脾氣方化。故脾之宜味,與他臟不同。藏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藏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白話文:
(啟玄子說:探究人體所需的飲食,就是為了調節和促進身體機能的意思。腎臟主管胃部的關竅,脾臟和胃部相連,所以使用溫和滋潤、有鹹味的食材來幫助關竅的暢通,關竅暢通了,胃部氣才會運行,胃部運行了,脾臟的氣才能化生出來。因此,脾臟適宜的味道與其他臟腑不同。《藏氣法時論》中說:脾臟怕濕氣,遇到濕氣過重時,應立即食用苦味食物來祛濕。)肺臟色澤發白,宜食用苦味食物,麥片、羊肉、杏仁、薤白都是苦味食物。(《藏氣法時論》中說:肺臟怕氣逆,遇到氣逆時,應立即食用苦味食物來發散。)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藏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白話文:
腎臟屬黑色,適合食用辛辣的食物,如黃小米、雞肉、桃子、蔥等。藏氣法時論中提到:腎臟喜溫暖乾燥,需要及時補充辛辣的食物以滋潤腎臟,疏通毛孔,引津液,暢通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