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卷 (2)
十卷 (2)
1. 四、病有標本刺有逆從
(素問標本病傳論)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逆者,謂病在本而刺其標,病在標而刺其本。從者,病在本而刺其本,病在標而刺其標也。)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陰陽二字,所包者廣,如經絡時令氣血疾病,無所不在。)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取其前則後應,取其後則前應,故或逆或從,得施其法,而在標在本,可相移易矣。
)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當從取者若此。)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當逆取者若此。)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各有所宜也。)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既知標本逆從之道,尚何疑問,又何不當,此甚言標本之不可不知也。當,去聲。)
白話文:
黃帝詢問:「疾病有本有標,針灸治療也有逆從之法,該怎麼區分呢?(逆是指疾病在根本卻刺其表徵,疾病在表徵卻刺其根本;從是指疾病在根本就刺其根本,疾病在表徵就刺其表徵)」
岐伯回答:「所有針灸治療的方法,都必須區分陰陽(陰陽涵蓋範圍很廣,例如經絡、季節、氣血、疾病等,無所不在),前後呼應,逆從施治,標本互易。(取其前面的穴位,則後面的病症會好轉;取其後面的穴位,則前面的病症會好轉,因此有時逆治,有時順治,都能達到治療效果,而且表徵和根本可以互相轉移)。
因此,有些疾病的表徵在表層,就從表層治療;有些疾病的根本在內裡,就從內裡治療;有些疾病的根本在內裡,卻從表層治療;有些疾病的表徵在表層,卻從內裡治療。所以,治療疾病有的從表徵入手就能奏效,有的從根本入手就能奏效,有的逆向治療就能奏效,有的順向治療就能奏效。(各有其適用的情況)。
所以,知道逆治和順治,以及正常的治療方法,對於懂得疾病的標本,就能萬試萬靈;不懂得疾病的標本,那就是胡亂施治。」
2. 五、標本逆從治有先後
(素問標本病傳論,靈樞病本篇與此篇同者不重載)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一者本也,百者標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此標本逆從陰陽之道,似乎淺近,言之雖易,而實無能及者。)治反為逆,治得為從。(此釋逆從為治之義。
得,相得也,猶言順也。)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有因病而致血氣之逆者,有因逆而致變生之病者,有因寒熱而生為病者,有因病而生為寒熱者,但治其所因之本原,則後生之標病,可不治而自愈矣。
)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諸病皆先治本,而惟中滿者先治其標,蓋以中滿為病,其邪在胃,胃者臟腑之本也,胃滿則藥食之氣不能行,而臟腑皆失其所稟,故先治此者,亦所以治本也。)人有客氣,有同氣。
(客氣者,流行之運氣也,往來不常,故曰客氣。同氣者,四時之主氣也,歲歲相同,故曰同氣。氣有不和,則客氣同氣皆令人病矣。)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無論客氣同氣之為病,即先有他病,而後為小大不利者,亦先治其標。諸皆治本,此獨治標,蓋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雖為標病,必先治之,此所謂急則治其標也。凡諸病而小大利者,皆當治本無疑矣。
愚按:此篇標本之義,凡治本者十之八九,治標者惟中滿及小大不利二者而已。蓋此二者,亦不過因其急而不得不先之也。又如陰陽應象大論曰:治病必求於本。觀此必字,即中滿及小大不利二證,亦有急與不急之分而先後乎其間者,此則聖人治本治標大義,可洞悉矣。
奈何今之醫家,多不知求本求標、孰緩孰急之道,以故治標者常八九,治本者無二三,且動稱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尚不知孰為可緩,孰為最急,顛倒錯認,舉手誤人,是未明此篇標本之真義耳。)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此以病氣強弱而言標本也。如病發之氣有餘,則必侮及他臟他氣,而因本以傳標,故必先治其本。病發之氣不足,則必受他臟他氣之侮,而因標以傳本,故必先治其標。蓋亦治所從生也。)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間者言病之淺,甚者言病之重也。病淺者可以兼治,故曰並行。
病甚者難容雜亂,故曰獨行。蓋治不精專,為法之大忌,故當加意以調之也。一曰病輕者,邪氣與元氣互為出入,故曰並行。病甚者,邪專王而肆虐,故曰獨行。於義亦通。間,去聲。)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二便不利,皆為急證,故無論標本,即當先治。此一句當在前小大不利之後,必古文脫簡誤入於此。
愚按:二便之治,小便尤難,但知氣化則能出矣之意,則大腸之血燥者,不在硝黃,而膀胱之氣閉者,又豈在五苓之類?)
白話文:
五、標本逆從治有先後
陰陽的運用,治病要順應標本的關係,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淺入深,只要掌握根本,就能了解百病的禍害。 (根本是一,病症是百。)能由淺顯的現象了解深層的道理,由近處的觀察推知遠處的情況,說明標與本的關係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很難完全掌握。治療要反其道而行之,或順應其勢,稱作逆從。
(「得」指相得益彰,也就是順應之意。)如果先有疾病,然後才出現逆亂的現象,就要治療根本;如果先有逆亂現象,然後才生病,也要治療根本;先有寒邪,然後生病,治療根本;先生病,然後產生寒邪,治療根本;先有熱邪,然後生病,治療根本;先有熱邪,然後出現胃脹滿,則治療標證;先生病,然後腹瀉,治療根本;先腹瀉,然後產生其他疾病,治療根本,必須先調整,才能治療其他疾病;先生病,然後出現胃脹滿,治療標證;先胃脹滿,然後煩躁不安,治療根本。(各種疾病大多先治根本,唯獨胃脹滿要先治標,因為胃脹滿的病邪在胃,胃是臟腑的根本,胃脹滿則藥食之氣無法通行,臟腑都失去應有的供養,所以先治胃脹滿,也是在治根本。)人有外來的邪氣,也有自身的正氣。
(外來的邪氣是流行的運氣,來去不定,所以叫客氣;自身的正氣是四季的主氣,年年相同,所以叫同氣。氣不調和,無論是外來的邪氣還是自身的正氣,都會讓人生病。)大小便不通,治療標證;大小便通暢,治療根本。(無論是外來邪氣或自身正氣引起的疾病,如果先有其他疾病,然後出現大小便不通,也要先治標。其他疾病都治本,唯獨這個例外,因為二便不通是危急的症狀,雖然是標證,也必須先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急則治標。凡是大小便通暢的疾病,都應該治療根本,無庸置疑。)
(按:這篇關於標本的論述,大多數情況下是治本,只有胃脹滿和大小便不通兩種情況才治標。這兩種情況,也不過是因為急迫,不得不先治療而已。又如《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治病一定要追究根本。從這個「必」字可以看出,即使是胃脹滿和大小便不通這兩種證候,也有急緩之分,所以治療的先後順序有所不同,這便是聖人關於治本治標的大義,可以由此洞悉。)然而現在的醫家,大多不知道如何判斷根本和標證、緩急輕重,因此治療標證的佔大多數,治療根本的很少,而且動不動就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卻不知道什麼是可以緩的,什麼是最急的,顛倒錯亂,誤人子弟,這是沒有明白這篇關於標本的真正道理。
疾病發作,邪氣旺盛,先治本後治標;疾病發作,邪氣不足,先治標後治本。
(這是根據病邪的盛衰來論述標本的。如果疾病發作時邪氣旺盛,就會侵犯其他臟腑和氣血,從本傳至標,所以必須先治本;如果疾病發作時邪氣不足,就會被其他臟腑和氣血所侵犯,從標傳至本,所以必須先治標。這也是順著病邪發生的順序來治療。)仔細觀察疾病的輕重,用心去調治,輕的可以同時治療,重的則只能單獨治療。(輕指病情輕,重指病情重。病情輕的可以同時治療,所以說並行;病情重的不能同時治療多種疾病,所以說獨行。治療不精專,是治療的大忌,所以要用心去調治。也可以說,病情輕的,邪氣和元氣互相出入,所以說並行;病情重的,邪氣獨盛而肆虐,所以說獨行,意思也是相通的。)先大小便不通,然後生病,治療根本。(大小便不通都是急症,所以無論標本,都應該先治療。這一句應該放在前面「大小便不通」之後,可能是古文脫漏或錯誤。)
(按:大小便的治療,小便尤其困難,但只要知道氣化的道理就能排出。大腸燥結,不在硝石黃柏;膀胱氣閉,不在五苓散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