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卷 (2)
十卷 (2)
1. 四、病有標本刺有逆從
(素問標本病傳論)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逆者,謂病在本而刺其標,病在標而刺其本。從者,病在本而刺其本,病在標而刺其標也。)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陰陽二字,所包者廣,如經絡時令氣血疾病,無所不在。)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取其前則後應,取其後則前應,故或逆或從,得施其法,而在標在本,可相移易矣。
白話文:
黃帝問道:疾病有本有標,針刺有逆刺和從刺,該如何區分和應用呢?(逆刺是指:疾病的根源在內,而針刺其外在症狀;疾病的根源在外,而針刺其內在病因。從刺是指:疾病的根源在哪,針刺就在哪;疾病的外在症狀在哪,針刺就在哪。)
岐伯回答說:凡是針刺的方法,必須分清陰陽(陰陽二字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經絡、時令、氣血、疾病等各方面)。前後相呼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逆刺或從刺,才能靈活應變,標本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根據具體情況,取穴在前則後面相應,取穴在後則前面相應,所以有的時候逆向,有的時候順向,只要得當,就能夠在標和本之間相互影響、轉化。)
)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當從取者若此。)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當逆取者若此。)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各有所宜也。)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既知標本逆從之道,尚何疑問,又何不當,此甚言標本之不可不知也。當,去聲。)
白話文:
因此說,有的問題發生在外在,就要在外在找原因治療;有的問題根源在內,就要在內在找原因治療。(應該順著這個思路去治療。)有的問題根源在內,卻在外在尋找原因治療;有的問題發生在外在,卻在內在尋找原因治療。(應該逆著這個思路去治療。)所以,治療的方法有針對外在標誌而治癒的,有針對根本原因而治癒的,有逆著思路治療而治癒的,有順著思路治療而治癒的。(各有各適用的情況。)所以懂得順逆之理,不管正著治還是反著治都無妨,懂得標本之理,就能百試百靈,不懂得標本之理,就是瞎治。
2. 五、標本逆從治有先後
(素問標本病傳論,靈樞病本篇與此篇同者不重載)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中的《標本病傳論》部分,與《靈樞》中的《病本篇》相同的内容不再重複載述)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一者本也,百者標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此標本逆從陰陽之道,似乎淺近,言之雖易,而實無能及者。)治反為逆,治得為從。(此釋逆從為治之義。
白話文:
陰陽變化是疾病根源和表現的規律,無論是小病還是大病,只要瞭解一個病的根源,就能洞悉其他疾病的危害。從少數疾病可以推知出多數疾病,從淺表的症狀可以瞭解到深層的病因。
陰陽之道是標本的來源,根據標本關係,可以推知疾病的深淺、遠近。但是,標本的關係看似簡單,卻沒有人能夠真正掌握。
治療疾病時,逆著標本的關係而治,就是「逆治」;順著標本的關係而治,就是「從治」。
得,相得也,猶言順也。)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有因病而致血氣之逆者,有因逆而致變生之病者,有因寒熱而生為病者,有因病而生為寒熱者,但治其所因之本原,則後生之標病,可不治而自愈矣。
白話文:
「得」:意為順。
如果先有疾病,後來逆氣上沖,治療方法應針對疾病本身。如果先有逆氣上沖,後來產生疾病,治療方法也應針對疾病本身。如果先受寒氣侵襲,後來產生疾病,治療方法應針對寒氣本身。如果先有疾病,後來產生寒氣,治療方法也應針對疾病本身。如果先有熱氣,後來產生疾病,治療方法應針對熱氣本身。
(因為疾病可能會導致氣血逆行,逆行又可能引起新的疾病,而寒熱也可能導致疾病,疾病也可能導致寒熱。)但只要治療其根本原因,後續產生的症狀自然會自行痊癒。
)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諸病皆先治本,而惟中滿者先治其標,蓋以中滿為病,其邪在胃,胃者臟腑之本也,胃滿則藥食之氣不能行,而臟腑皆失其所稟,故先治此者,亦所以治本也。)人有客氣,有同氣。
白話文:
如果先發燒後出現腹脹,治療表證(即外部病因);如果先腹瀉後生病,治療根本病因;如果先腹瀉後出現其他疾病,治療根本病因,同時也需要調理身體,再治療其他疾病;如果先生病後出現腹脹,治療表證;如果先腹脹後心煩,治療根本病因。(所有疾病都應該先治療根本病因,但只有腹脹例外,先治療表證,因為腹脹的病因在胃,而胃是臟腑的根本。胃滿表示藥物和食物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臟腑失去應有的功能,因此先治療腹脹,也是在治療根本病因。)人體有外來之氣,也有內生之氣。
(客氣者,流行之運氣也,往來不常,故曰客氣。同氣者,四時之主氣也,歲歲相同,故曰同氣。氣有不和,則客氣同氣皆令人病矣。)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無論客氣同氣之為病,即先有他病,而後為小大不利者,亦先治其標。諸皆治本,此獨治標,蓋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雖為標病,必先治之,此所謂急則治其標也。凡諸病而小大利者,皆當治本無疑矣。
白話文:
客氣,指的是臨時性出現的邪氣,反覆不定,所以稱為客氣。同氣,指的是四季的主氣,每年都相同,所以稱為同氣。如果氣候不調和,那麼客氣和同氣都會使人患病。
先治療表症,再治療根源。對於無論是客氣還是同氣所造成的疾病,如果同時還有其他疾病,且這些疾病由飲食不節制所引起,則先治療表症。其他疾病都治療根源,唯獨這個例外,因為大便和小便不通是危急的徵兆,即使是表症,也必須先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急則治其標」。凡是其他疾病而小便或大便不通的,都應該治療根源,這是毫無疑問的。
愚按:此篇標本之義,凡治本者十之八九,治標者惟中滿及小大不利二者而已。蓋此二者,亦不過因其急而不得不先之也。又如陰陽應象大論曰:治病必求於本。觀此必字,即中滿及小大不利二證,亦有急與不急之分而先後乎其間者,此則聖人治本治標大義,可洞悉矣。
白話文:
我的看法:這篇文章提到治標與治本,治本的比例通常佔了八九成,只有中滿和大小便不利兩種情況才需要治標。這兩種情況是因為比較緊急,不得不先處理。就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的:「治病一定要探求根本原因。」這段話中的「一定」二字,表示即使是中滿和小大便不利這兩種證狀,也存在緊急與不緊急之分,在治療上需要按輕重緩急。由此可見,聖人治本治標的原則非常明確。
奈何今之醫家,多不知求本求標、孰緩孰急之道,以故治標者常八九,治本者無二三,且動稱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尚不知孰為可緩,孰為最急,顛倒錯認,舉手誤人,是未明此篇標本之真義耳。)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白話文:
可惜現在的醫生大多不懂得區分治標治本的優先順序,導致治標的佔了八九成,治本的只有兩三成。而且他們常常說,緊急的就先治標,不緊急的再治本。但他們卻不知道哪些可以暫緩,哪些是最急迫的,顛倒混淆,誤導患者,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這篇標本論的真正含義。如果疾病發作而有餘,就從本治療標,先治本再治標。如果疾病發作而不足,就從標治本,先治標再治本。
(此以病氣強弱而言標本也。如病發之氣有餘,則必侮及他臟他氣,而因本以傳標,故必先治其本。病發之氣不足,則必受他臟他氣之侮,而因標以傳本,故必先治其標。蓋亦治所從生也。)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間者言病之淺,甚者言病之重也。病淺者可以兼治,故曰並行。
白話文:
(從病氣的強弱來講標本。如果發病的氣勢強盛,必定會侵犯其他臟腑的氣勢,這是由於本氣傳標,所以必須先治療本氣。如果發病的氣勢不足,必定會受到其他臟腑氣勢的侵害,這是由於標氣傳本,所以必須先治療標氣。也就是說,治療標本就是治療它發生的根源。)謹慎地觀察病勢的輕重,用意念來調理它,輕重的病勢同時進行調理,而嚴重的病勢則單獨調理。(輕重的區別:輕的病勢是指病情較淺,重的病勢是指病情較嚴重。病情較淺的可以同時治療標本,所以說是同時進行;)
病甚者難容雜亂,故曰獨行。蓋治不精專,為法之大忌,故當加意以調之也。一曰病輕者,邪氣與元氣互為出入,故曰並行。病甚者,邪專王而肆虐,故曰獨行。於義亦通。間,去聲。)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二便不利,皆為急證,故無論標本,即當先治。此一句當在前小大不利之後,必古文脫簡誤入於此。
白話文:
病情嚴重時不適合再進行複雜的治療方法,所以稱為「獨行」。因為治療方法不專一、專精,是治療大忌,所以應特別注意調整治療。當病情較輕時,邪氣和元氣會相互交替出入,所以稱為「並行」。病情嚴重時,邪氣專門掌控身體並肆意破壞,所以稱為「獨行」。這樣解釋也合乎道理。「間」讀去聲。在出現排便困難的小症狀後才生病,那麼就需要治療病根。(大小便不通,都是急證,所以無論主證或兼證,都必須優先治療。這句話應該放在「排便困難的小症狀」之前,可能是古文脫漏簡化,而錯誤地放到這裡。)
愚按:二便之治,小便尤難,但知氣化則能出矣之意,則大腸之血燥者,不在硝黃,而膀胱之氣閉者,又豈在五苓之類?)
白話文:
我認為:治療排尿和排便的問題,治療排尿尤其困難,但只要懂得讓身體產生氣化作用,就能順利排出。因此,大腸因為血燥而導致便祕的,不在於使用硝石和黃芩;而膀胱因為氣閉而導致尿閉的,又怎麼會是五苓散之類的藥物能解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