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1. 十卷
2. 標本類
3. 一、六氣標本所從不同
(素問至真要大論)
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六氣者,風寒暑濕火燥,天之令也。標,末也。本,原也。猶樹木之有根枝也。分言之則根枝異形,合言之則標出乎本。此篇當與六微旨大論,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之義參看,詳運氣類第六。)岐伯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
帝曰:願卒聞之。(不從標本者,從中氣也。)岐伯曰:少陽太陰,從本;(六氣少陽為相火,是少陽從火而化,故火為本,少陽為標。太陰為濕土,是太陰從濕而化,故濕為本,太陰為標。二氣之標本同,故經病之化皆從乎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少陰為君火,從熱而化,故熱為本,少陰為標,是陰從乎陽也。
太陽為寒水,從寒而化,故寒為本,太陽為標,是陽從乎陰也。二氣之標本異,故經病之化,或從乎標,或從乎本。)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陽明為燥金,從燥而化,故燥為本,陽明為標。厥陰為風木,從風而化,故風為本,厥陰為標。但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故以太陰為中氣,而金從濕土之化。
厥陰與少陽為表裡,故以少陽為中氣,而木從相火之化。是皆從乎中也。詳義見圖翼三卷,上中下本標中氣圖解。)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六氣之太過不及皆能為病,病之化生必有所因,故或從乎本,或從乎標,或從乎中氣,知其所從,則治無失矣。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謂脈之陰陽必從乎病,其有脈病不應而相反者,診當何如也。)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陽病見陽脈,脈至而從也。若浮洪滑大之類,本皆陽脈,但按之不鼓,指下無力,便非真陽之候,不可誤認為陽。凡諸陽證得此者,似陽非陽皆然也。
故有為假熱、有為格陽等證,此脈病之為反也。)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陰病見陰脈,脈至而從矣。若雖細小而按之鼓甚有力者,此則似陰非陰也。凡諸陰病而得此,有為假寒,有為格陰,表裡異形,所以為反。凡此相反者,皆標本不同也。
如陰脈而陽證,本陰標陽也。陽脈而陰證,本陽標陰也。故治病當必求其本。)
白話文:
一、六氣標本所從不同
黃帝問道:六氣的本標,它們作用的來源為何不同呢?(六氣指的是風、寒、暑、濕、火、燥,是上天所賦予的氣候變化。標,指的是末梢、枝葉;本,指的是根本、樹根。如同樹木有根有枝,分開來看根和枝形狀不同,合在一起看則枝葉發於根部。這篇內容應該與《六微旨大論》、少陽篇以及火氣的治療方法,以及厥陰的涵義一起參看,詳見《運氣》篇第六章。)
岐伯回答:氣的來源,有的來自根本,有的來自根本和末梢,有的則不從根本和末梢而來。
黃帝說:希望你能詳細說明。(不從根本和末梢而來的,是來自中氣。)
岐伯回答:少陽和太陰,是從根本而來;(少陽屬相火,由火化生,所以火是根本,少陽是末梢。太陰屬濕土,由濕化生,所以濕是根本,太陰是末梢。這兩種氣的本標相同,所以經病的變化都來自根本。)少陰和太陽,則是從根本和末梢而來;(少陰屬君火,由熱化生,所以熱是根本,少陰是末梢,這是陰從陽而來。太陽屬寒水,由寒化生,所以寒是根本,太陽是末梢,這是陽從陰而來。這兩種氣的本標不同,所以經病的變化,有的來自末梢,有的來自根本。)陽明和厥陰,則不從根本和末梢而來,而是來自中氣。(陽明屬燥金,由燥化生,所以燥是根本,陽明是末梢。厥陰屬風木,由風化生,所以風是根本,厥陰是末梢。但是陽明與太陰是表裡關係,所以以太陰為中氣,金則從濕土化生。厥陰與少陽是表裡關係,所以以少陽為中氣,木則從相火化生。這些都來自中氣。詳見《圖翼》三卷,其中有上中下三篇關於本標中氣的圖解。)所以,從根本而來的,則化生於根本;從根本和末梢而來的,則有根本和末梢的變化;從中氣而來的,則以中氣為變化之源。(六氣的過度或不足都會致病,疾病的變化一定有其原因,所以有的來自根本,有的來自末梢,有的來自中氣。知道了疾病的來源,治療就不會出錯了。)
黃帝問道:脈象與病情相反的情況,應該如何診斷呢?(意思是陰陽脈象必定與病情相符,但如果脈象與病情不相符,甚至相反,該如何診斷呢?)
岐伯回答:脈象雖至,但按之不鼓,諸陽皆是如此。(陽病見陽脈,脈象雖至,但按之無力,如同浮、洪、滑、大等陽脈,但按之不鼓,指下無力,就不是真正的陽脈,不可誤認為陽。凡是陽證出現這種情況,看起來像陽卻不是陽。)所以有假熱、格陽等證,這就是脈象與病情相反的情況。
黃帝問道:諸陰的相反情況,脈象又是如何呢?
岐伯回答:脈象雖至,但按之鼓甚而盛。(陰病見陰脈,脈象雖至。但即使脈象細小,按之卻鼓甚有力,這就好像陰卻非陰。凡是陰證出現這種情況,有假寒、格陰等證,表裡不同形,所以是相反的。凡此相反者,皆因本標不同。例如陰脈而陽證,是本陰標陽;陽脈而陰證,是本陽標陰。所以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
4. 二、病有標本取有逆順
(素問至真要大論,隨前篇)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百病之生於本標中氣者,義見前篇。中氣,中見之氣也,如少陽厥陰互為中氣,陽明太陰互為中氣,太陽少陰互為中氣,以其相為表裡,故其氣互通也。取,求也。
病生於本者,必求其本而治之。病生於標者,必求其標而治之。病生於中氣者,必求中氣而治之。或生於標、或生於本者,必或標或本而治之。取有標本,治有逆從。以寒治熱,治真熱也。以熱治寒,治真寒也,是為逆取。以熱治熱,治假熱也,以寒治寒,治假寒也,是為從取。
逆從義,詳論治類第四。)逆,正順也。若順,逆也。(病熱而治以寒,病寒而治以熱,於病似逆,於治為順,故曰逆,正順也。病熱而治以熱,病寒而治以寒,於病若順,於治為反,故曰若順,逆也。本論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是亦此意。)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
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用,運用也。殆,危也。正行,執中而行,不偏不倚也。無問,無所疑問以資惑亂也。不有真見,烏能及此?錯亂經常,在不知其本耳。)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粗工,淺輩也。嘻嘻,自得貌。妄謂道之易知,故見標之陽,輒從火治,假熱未除,真寒復起。雖陰陽之氣若同,而變見之形則異。即如甲乙同為木化,而甲陽乙陰;一六同為水數,而一陽六陰,何非同氣異形者?粗工昧此,未有不迷亂者矣。)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要而博、小而大者,謂天地之運氣,人身之疾病,變化無窮,無不有標本在也。
如三陰三陽,皆由六氣所化,故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知標本勝復之化,則氣可令調,而天之道畢矣。然疾病之或生於本,或生於標,或生於中氣,凡病所從生,即皆本也。夫本者,一而已矣。故知其要則一言而終,不知其要則流散無窮也。)
白話文:
各種疾病的產生,有些源於根本病因(本),有些源於表面症狀(標),有些源於臟腑元氣(中氣)。治療也一樣,有的治本就能痊癒,有的治標就能見效,有的需調整中氣才能好轉,有的需要同時治本治標才能有效。治療方法也分為順著病情(從)和逆著病情(逆)兩種。
用寒性藥物治療熱症(真熱),用熱性藥物治療寒症(真寒),這叫逆治。用熱性藥物治療虛熱(假熱),用寒性藥物治療虛寒(假寒),這叫順治。
所謂逆治,是指看似違反常理,卻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例如,病人發熱卻用寒涼藥物治療,病人怕冷卻用溫熱藥物治療,看似逆著病情,卻是順著疾病的本質來治療,所以稱為「逆」,也就是正治。反之,病人發熱用熱性藥物治療,病人怕冷用寒涼藥物治療,看似順著病情,實際上是違背治療原則的,所以叫「若順,逆也」,也就是反治。 總之,了解疾病的根本和表象,懂得運用順逆兩種方法,就能從容應對各種疾病,不會造成危險。
不懂得這些道理,就沒有資格談論診斷,只會誤用醫理。 粗淺的醫生,自以為精通醫術,看到表面熱症就用瀉火的方法治療,結果虛熱還沒去除,真寒又發作了。他們不明白,雖然陰陽之氣表面看似相同,但表現出來的症狀卻不同。例如甲乙都屬木,但甲屬陽,乙屬陰;一和六都屬水,但一屬陽,六屬陰,這就是同氣異形。粗淺的醫生不懂這些,治療難免會出現錯誤。
辨別疾病的根本和表象,看似簡單卻又廣泛,道理精微卻又包羅萬象。只要掌握了這個道理,就能從一個方面了解各種疾病的危害。 辨別根本和表象,治療就能輕鬆有效,不會造成傷害。 只要能明辨疾病的盛衰變化,就能使人體氣血調和,符合天道運行規律。
疾病的產生,無論是源於根本、表象還是中氣,其根本原因只有一個。掌握了這個根本,就能一言以蔽之;如果不懂得根本,就會無休止地糾纏在枝節上。
5. 三、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
(素問至真要大論)
帝曰:病生於本,余知之矣;生於標者,治之奈何?(病之先受者為本,病之後變者為標。生於本者,言受病之原根。生於標者,言目前之多變也。)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謂病有標本,但反求其所致之本,則見在之標病,可得其陰陽表裡之的矣。
治有本末,但反求其拔本之道,則治標之運用,可得其七方十劑之妙矣。此無他,亦必求於本之意。)
白話文:
黃帝問:疾病的產生,源於根本(病根),我已經明白了;但是,如果疾病產生於表面症狀(標),那該如何治療呢?(疾病最初的病因是本,疾病後來產生的變化是標。生於本,指的是疾病的根本原因;生於標,指的是目前多變的症狀。)
岐伯回答:治病要反求其根本,才能抓住疾病的表面症狀;治療也要反求其根本,才能找到治療表面症狀的方法。(意思是疾病有根本和表面症狀之分,但如果反過來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就能找到目前表面症狀的陰陽、表裡等病理特徵。
治療也有本末之分,但如果反過來追究拔除病根的方法,那麼治療表面症狀的方法,就能找到最佳的治療方案。這沒有什麼訣竅,關鍵就在於必須追究疾病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