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一卷 (2)
三十一卷 (2)
1. (一)陰陽病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脈色二十一。)
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疾病四十五。)
陰陽如一者,病難治。(針刺二十三。)
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疾病十一。)
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疾病三十一。)
陰陽虛,腸闢死。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脈色二十九。)
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疾病六十九。)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癢者陽也,淺刺之。(針刺五十三。)
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結陽者,腫四肢。結陰者,便血一升。(疾病六。)
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藏象九。)
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藏象三十。)
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針刺二十五。)
白話文:
【陰陽病】
(一)
脈象粗大表示陰液不足而陽氣過盛,屬於體內有熱。脈浮而不躁動的病在陽分,主熱症;若脈浮而躁動則病位在手部經絡。脈細且沈的病在陰分,主骨痛;若脈沈而安靜則病位在足部經絡。陽氣過盛會體熱無汗,陰氣過盛則多汗怕冷;陰陽皆過盛時,會無汗且畏寒。
(二)
陰氣不足而陽氣偏亢,因此發熱且煩悶。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時,人會寒冷如從水中出來。四肢屬陽,若陽氣過旺導致陰氣虛少,如同少量水無法熄滅大火,陽氣獨旺會使生機停滯。
(三)
陰陽嚴重失衡的病症難以治療。
(四)
陰氣下沈、陽氣上浮,陽氣無所依附,會導致嘔吐、咳嗽、氣喘。
(五)
陰氣虛則陽氣乘虛而入,出現氣短、發熱盜汗。
(六)
陰陽兩虛者若患痢疾易致死。陽氣壓迫陰液會出汗,陰虛弱而陽氣衝擊則可能血崩。
(七)
陽經痙攣會使人反張僵硬,陰經痙攣則俯身無法伸直。
(八)
疼痛屬陰證,按壓無緩解者為陰病需深刺。病在上半身屬陽,下半身屬陰;發癢屬陽證需淺刺。
(九)
陽氣過剛易散失,陰氣隨之消亡。"死陰"類病症三日內危殆,"生陽"類四日內可愈。陽氣郁結會四肢浮腫,陰氣郁結則便血一升。
(十)
陰液枯竭則元氣消散,元氣盡則死亡。
(十一)
陽氣嚴重耗散易發狂,陰陽俱脫者可能猝死昏迷。
(十二)
陽氣過剩、陰氣不足者易消谷善飢;陽氣不足、陰氣過剩則中寒腸鳴腹痛。
2. (二)經絡臟腑病
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見論治類八。)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邪之始入於皮也,泝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
(經絡三十一。)
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針刺三十。)
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絡,孫絡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疾病十九。)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針刺十四。)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邪客於掌臂之間,不可得屈。
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衄上齒寒。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針刺三十。
)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
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僕。(針刺二十五。)
白話文:
(二)經絡臟腑病
自然界的邪氣侵襲人體,容易傷害五臟;飲食的寒熱不調,容易傷害六腑;地上的濕氣侵襲,容易損害皮膚、肌肉、筋脈。
疾病的發生,最初多從皮膚毛孔開始。邪氣侵入後,毛孔會打開,接著進入絡脈,若滯留不去,便會傳入經脈,再深入臟腑,積聚於腸胃。邪氣剛侵入皮膚時,會使人毫毛豎起、毛孔張開;進入絡脈後,絡脈會充血變色;侵入經脈時,若經氣虛弱,邪氣便會深入;若滯留在筋骨之間,寒邪多會導致筋攣骨痛,熱邪多會使筋鬆骨軟,肌肉消瘦破損,毛髮枯槁脫落。邪氣侵入皮膚後,毛孔打開,接著進入絡脈,絡脈充滿後便流注經脈,經脈充滿後便深入臟腑。
邪氣侵入人體,必定先停留在皮膚,若未消散,便進入細小脈絡(孫脈),再深入絡脈,接著進入經脈,與五臟相連,並散佈於腸胃。若陰陽皆受邪氣影響,五臟便會受損。這是邪氣從皮膚侵入,逐步深入五臟的過程。
風雨傷人時,先侵襲皮膚,再傳入細小脈絡,細小脈絡充滿後,便傳入絡脈,絡脈充滿後再輸注於大經脈。寒濕之氣侵襲人體,會使皮膚鬆弛,肌肉緊繃。
氣候溫和時,經脈運行平穩;天寒地凍時,經脈氣血凝滯;天氣炎熱時,經脈氣血沸騰;若突然颳起狂風,經脈氣血便會波動起伏。邪氣侵入脈絡時,寒邪會使血液凝滯,熱邪會使氣血滑利,虛邪趁機入侵,就像風吹動水流一樣,經脈的搏動也會隨之起伏。
邪氣侵入足少陰經的絡脈,會使人突然心痛、腹脹、胸脅脹滿。侵入手少陽經的絡脈,會導致喉嚨腫痛、舌頭捲曲、口乾心煩、手臂外側疼痛,手無法舉至頭部。侵入足厥陰經的絡脈,會使人突然疝氣劇痛。侵入足太陽經的絡脈,會導致頭、頸、肩部疼痛。侵入手陽明經的絡脈,會使人胸中氣滿、呼吸急促、胸脅脹悶、胸中發熱。邪氣滯留在手掌與手臂之間,會使關節無法彎曲。
邪氣侵入足陽蹺脈,會使眼睛疼痛,從內眼角開始。侵入手陽明經的絡脈,會導致耳聾,時而聽不見聲音。侵入足陽明經的絡脈,會使人鼻塞流鼻血、上齒發冷。侵入足少陽經的絡脈,會導致脅痛、呼吸困難、咳嗽出汗。侵入足少陰經的絡脈,會使人咽喉疼痛無法進食、無故易怒、氣逆上衝至胸膈。侵入足太陰經的絡脈,會導致腰痛,牽引少腹及季脅部,使人無法仰身呼吸。
邪氣侵入足太陽經的絡脈,會使人背部拘攣緊繃,牽引脅肋疼痛。侵入足少陽經的絡脈,會使髖關節疼痛,大腿無法抬起。邪氣滯留在五臟之間時,會引發牽引性疼痛,時發時止。若邪氣侵入手足少陰、太陰及足陽明經的絡脈(此五絡皆匯聚於耳中,並上行至左額角),五絡氣血衰竭時,會使全身經脈抽搐,但人卻失去知覺,形如屍體,稱為「屍厥」。
邪氣在肺,會導致皮膚疼痛、發冷發熱、氣喘、出汗、咳嗽牽動肩背。邪氣在肝,會使兩脅疼痛、脾胃虛寒、瘀血內阻、關節抽掣、時而腳腫。邪氣在脾胃,會導致肌肉疼痛。若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會使人內熱易飢;若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會使人內寒、腸鳴腹痛。若陰陽皆過盛或不足,則會寒熱交替。邪氣在腎,會導致骨痛及陰痹(隱隱作痛卻按不到具體位置),並伴隨腹脹、腰痛、大便困難、肩背頸項疼痛、時而眩暈。邪氣在心,會使人心痛、易悲傷、時而眩暈昏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