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一卷 (1)

回本書目錄

三十一卷 (1)

1. 三十一卷

2. 會通類

3. 十二、疾病(上)

會通十二類,惟疾病一類浩繁難悉,今所採者,或摘其要,或總其題,觀者仍當於各類細求之。)

白話文:

將中醫的十二類內容融會貫通,唯獨「疾病」這一類別內容龐雜難以詳盡。現在所選錄的,有的是摘取重點,有的是概括主題,閱讀的人仍應從各類別中仔細探求。

4. (一)陰陽病

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見疾病類十三。)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陰陽三。)

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萎,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陰陽二。)

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為不表不里,其形不久。(針刺三十一。)

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疾病二十五。)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疾病二十。)

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疾病四十八。)

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陰陽一。)

邪之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疾病十九。)

陽氣者,煩勞則張。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疾病五。)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疾病六十七。)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一。)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陰陽一。脈色三十三。)

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藏象二十四。脈色二十六。)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經絡二十二。)

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脈色二十二。)

白話文:

(一)陰陽病

陽氣如同天氣,主導外部;陰氣如同地氣,主導內部。因此陽氣之道充實,陰氣之道虛弱。當遭受外來的風邪侵襲時,陽氣受損;若飲食不節制、起居失常,則陰氣受損。陽氣受邪會影響六腑,陰氣受邪則影響五臟。陽氣易受風邪,陰氣易受濕氣。陽病發展到極致會向下蔓延,陰病發展到極致則會向上擴散。

西北方天陽不足,故屬陰,因此人的右耳、右眼不如左側靈敏;東南方地陰不足,故屬陽,因此人的左手、左腳不如右側強健。若同時受邪氣侵襲,上半身病狀右側較重,下半身則左側較重,這是天地陰陽無法完全平衡的緣故,所以邪氣容易停留。

黃帝問:「如何效法陰陽?」岐伯答:「陽氣過盛則身體發熱,毛孔閉塞,呼吸急促而身體前俯後仰,無汗且高熱,牙齒乾燥、煩悶腹脹,可能致死,患者能耐受冬季但難熬夏季。陰氣過盛則身體寒冷、出汗,常感清冷,頻繁顫抖發寒,嚴重時四肢冰冷、腹脹致死,能耐受夏季但難熬冬季。這是陰陽互相勝負的變化,也是疾病的表現。」黃帝又問:「如何調和二者?」岐伯答:「若能掌握『七損八益』的養生之道,便可調和陰陽;若不懂運用,則會提早衰老。」

人到了四十歲,陰氣自然減半,起居開始衰退;五十歲時,身體沈重,耳不聰目不明;六十歲時,陰氣衰弱,元氣大減,九竅功能下降,下半身虛弱、上半身壅塞,容易流淚流涕。

病在陽分稱為「風」,病在陰分稱為「痹」,陰陽俱病則稱「風痹」。病有外顯症狀但不疼痛,屬陽病;無明顯症狀卻疼痛,屬陰病。無形卻痛者,陽氣完好而陰氣受損,應急治陰分,勿攻陽分;有形但不痛者,陰氣完好而陽氣受損,應急治陽分,勿攻陰分。若陰陽皆受擾,症狀忽隱忽現,並伴隨心煩,稱為「陰勝其陽」,此病既不在表也不在裡,預後不佳。

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肌肉,陽病發於冬季,陰病發於夏季,此為「五發」。邪入陽分會致狂躁,邪入陰分會致痹症;邪擾陽氣則生頭部疾病,邪擾陰氣則致失聲;陽氣入陰則平靜,陰氣出陽則易怒,此為「五亂」。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陽氣併入陰分,會使陰實而陽虛。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

清陽之氣上升至頭面七竅,濁陰之氣下行至排泄竅;清陽散發於肌膚腠理,濁陰內歸五臟;清陽充實四肢,濁陰傳導至六腑。

邪氣生於陽分,多因風雨寒暑等外感;生於陰分,多因飲食起居失調、情緒喜怒無常。

陽氣過度耗損則會外散。陽氣精微可養神,柔和則養筋。若毛孔開闔失常,寒氣入侵,易導致駝背。

陰氣寧靜則精神內藏,躁動則消散;飲食過量,腸胃必傷。

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陽盛表現為熱症,陰盛表現為寒症。

陰極必轉陽,陽極必轉陰。

能辨別陽分病變,可知疾病來源;能辨別陰分病變,可預測生死期限。

陰氣過盛則陽氣無法滋養,稱為「關」;陽氣過盛則陰氣無法滋養,稱為「格」。陰陽俱盛且無法相互滋養,稱為「關格」。

陰陽失調、不相呼應的病,稱為「關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