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卷 (19)

回本書目錄

三十卷 (19)

1. 十一、奇恆

(疾病五。)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疾病二十八。)凡刺熱邪越而蒼,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通闢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針刺三十四。)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

補虛者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疾病二十。)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運氣四。)魄門。(藏象二十三。)

隱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疾病六。)不得隱曲。(脈色二十九。)隱曲不利,互引陰股。(運氣二十七。)腎風之狀,隱曲不利。(疾病二十八。)隱曲之疾。(運氣三十。)

為故:適其至所為故也。(論治三。)適事為故。(論治四。)以汗為故而止。(運氣二十五。)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針刺六。)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針刺十四。)刺筋上為故。以熱為故。刺無傷脈肉為故。(俱針刺五十。)刺肌肉為故。(針刺三十六。)必端內針為故止。(針刺五十四。)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金匱者,決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恆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恆者,得以四時死也。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

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此節乃病能論尾,觀其辭意,皆釋經文未明之義,而與本論無涉,且其有見於經者,有不見於經者,王氏謂古經斷裂,繆續於此者是也。故不載正條,收類於此。)

附:王太僕法言: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無水也。溏泄而久,止發無恆,是無水也。

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瀉之。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昏躁以生,此則氣不疏通,壅而為是也。紀於水火,餘氣可知。

(疾病一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臟腑之原,有寒熱溫涼之主。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論治七注。)塞因塞用者,如下氣虛乏,中焦氣壅,欲散滿則更虛其下,欲補下則滿甚於中。

白話文:

十一、奇恆

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穴位,也會造成臟腑受風邪影響,各自進入相關的經脈門戶。

針灸治療熱邪時,需使邪氣散出而逐漸消退,讓邪氣離開而不再回歸,才算治癒。關鍵在於打開門戶,使邪氣排出,疾病才能痊癒。治療寒邪時,需逐漸使寒氣轉溫,緩緩行針以調和氣血,待門戶閉合,氣血不散亂,虛實平衡則正氣得以保存。

瀉實證時,需在邪氣旺盛時下針,針隨氣入,以打開門戶疏通邪氣。補虛證時,則需在呼氣時進針,氣出針進,使精氣不外洩,待補足後迅速出針,防止熱氣回流,並關閉門戶。

「戊己分」是指奎、壁、角、軫四星位,象徵天地間氣機流轉的門戶。

「魄門」指肛門,亦為氣機的門戶之一。

「隱曲」一詞包含以下意義:二陽(足陽明胃經)之病由於心脾受損,可能導致隱私部位功能失常;或在脈象上表現為隱曲不利;或病情影響陰股活動;在腎風症狀中,也可見隱曲不適;運氣學說中也提及隱曲類的疾病。

「為故」指針灸或治療的核心目的:

  • 針刺需達到特定部位。
  • 治療需符合病情的需要。
  • 發汗須恰到好處。
  • 前後左右下針,以刺中經脈為準。
  • 轉針時以得氣(針感)為原則。
  • 某些情況需專注刺筋、刺肌肉,或以溫熱為目標,同時避免傷及血脈。
  • 進針時必須端正手法。

所謂「深之細者」,指針感如針刺般精微,需摩按切診以辨別堅實或廣泛的病變。

「上經」講述氣與天道的關係,「下經」講述疾病的變化,「金匱」用於判斷生死,「揆度」指切脈診斷,「奇恆」則指異常的疾病,如不受四季時序影響的奇病(不同於隨四時變化的常見病)。「揆」即切脈尋其病機,「度」指結合四時推斷病情。

附:王太僕法言

  • 極寒而熱治無效,是陽氣不足,需補心火。
  • 極熱而寒治無效,或熱動不定,是陰虛,需補腎水。
  • 嘔吐拒食屬火熱,食入反吐屬無火。
  • 暴瀉不止是陰虛,長期溏洩為腎陽不足。
  • 心盛生熱,腎盛生寒;腎虛則寒從中生,心虛則熱伏於內。
  • 熱無寒制屬陰虛,寒無熱制屬陽虛,需視情況補瀉,疏通氣機,關鍵在調和水火。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意指溫補腎陽可消散陰寒,滋養腎陰則能抑制虛火。治療臟腑寒熱時,不必拘泥熱藥治心或寒藥治腎,重點在調和陰陽,使寒熱自通。

「塞因塞用」指下焦虛弱導致中焦氣滯時,單純散氣會更虛下焦,單純補下又加重腹滿,需權衡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