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十卷 (16)

回本書目錄

三十卷 (16)

1. 十一、奇恆

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運氣九。)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陰陽四。)

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運氣十二。)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疾病六十六。)

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運氣類三。)

帝曰:余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帝曰:何謂也?岐伯曰:本氣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故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後天,所謂治化而人應之也。(運氣十。)

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泄之,天將厭之。(藏象三十一。)

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運氣三。)

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搏,成敗之所由也。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無形無患。(運氣九。)

道無鬼神,獨來獨往。(針刺九。)

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為身寶。(針刺二十七。)

無道行私,必得天殃。(針刺二十八。運氣三同。)

治之極於一。一者因得之。(論治十七。)

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脈色九。)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經絡十四。運氣五、十七。)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藏象一。

肖者瞿瞿四句,又見運氣十一。)

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經絡七。)

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此四時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運氣十八。)

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運氣三十二。)

白話文:

【十一、奇恆】

天樞之上由天氣主宰,天樞之下由地氣主宰;天地之氣交會處,人氣順應而生,萬物由此化育。氣上升後又下降,降者源自天;下降後又上升,升者源自地。天氣下降,氣流布於大地;地氣上升,氣升騰於天際。因此天地高低相互感應,升降循環互動,變化由此產生。

人體的汗如同自然界的雨,陽氣如同天地間的疾風;猛烈之氣如雷鳴,逆亂之氣如熾陽。

通達天道者必能應驗於人事,深知歷史者必能印證於當代,明察氣機者必顯露於萬物,理解感應者同於天地運化,掌握變化規律者即通曉神明之理。談論人者必先反求自身。

明察起始必能貫穿終局,透徹近處必能推知遠方。

黃帝問:「聽說遇到適合的人卻不傳授,是失道之舉;傳授不當之人,則輕洩天機。所謂『道』,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方能長久。這意謂什麼?」岐伯答:「根本在於氣運之位:『位天』指天文,『位地』指地理,通曉人體氣化則為人事。氣運過盛則先於天時,不及則後於天時,治化之道顯現而人體相應。」

遇良才不教是重大過失,得真傳而妄洩將遭天譴。

萬物萌發稱為「化」,發展至極稱為「變」,陰陽難測稱「神」,神用無方稱「聖」。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交感而生萬物。

生命始於「化」,極限源於「變」,變化的交織成敗關鍵。氣息斷絕則生機滅,升降止息則氣運危。無出入則無生老病死,無升降則無生長收藏。無形體則無病患。

「道」非鬼神之力,獨立運行。

循道而來,循道而去,明白其理即保身之寶。違背正道恣意妄為,必招天禍。

治術至高明則歸於「一」,此「一」是領悟所得。補瀉得宜如順應天地,掌握精微可知生死。懂核心要領一言可終,不懂則支離無窮。

臟腑十二官需協調運作。主君清明則下屬安和,以此養生則長壽無災,治國則昌盛;主君昏昧則臟腑危殆,氣道壅塞形體衰敗,養生招禍,治國則宗族傾危。至道精微,變化無窮,誰能探究本源?艱難啊!觀察者惶惑,誰知關鍵?深奧之理,何者為佳?細微變化始於毫釐,積累千萬丈量,推展擴充方能成形。

聖人易於溝通,良馬易於駕馭。

春氣向西行,夏氣向北行,秋氣向東行,冬氣向南行。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表。春氣萌左,秋氣發右,冬氣起後,夏氣始前。此為四時正常規律。極高處永存冬氣,極低處永駐春氣。

春日溫煦化為盛夏酷暑,秋日肅殺轉為嚴冬寒冽。